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在中小企业的运用探讨

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在中小企业的运用探讨

来源:测品娱乐
企业管理

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探讨

梁燕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

摘要:本文以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质量管理方法在

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要点。对推行质量战略管理方式、建立国际质量认证体系

产品质量一体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对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的革新、

的持续改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质量战略管理国际质量认证体系0引言

质量战略管理(TQM)即强调将质量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强调应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强调加强质量法则管理,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特别是质量责任制度;强调人的管理,特别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和综合素质,加强职工技术培训,严格职业技术资格鉴定,TQM在这方面的管理已经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融合。

1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分析

1.1质量管理在生产企业中的作用

1.1.1对产品的实现过程: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

“过程控制”方当中,是生产过程的保证和产品实现的基础。应加强

法。

1.1.2对产品自身:产品自身具有可衰变、可测量和不可靠性等特点。因此,工艺流程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产品原料来源的可靠性、生

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管理产过程的规范性、

水平,以及企业采用何种标准测量及何种管理体系控制生产过程,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有效测量、控制和改进的基础。同时,降低人、原材料、设备、操作方法、生产环境对产品质量造成的不可靠性,也尤其重

“系统管理”的优势。要。应发挥

1.1.3对可靠性和维护性:质量管理可以通过设置质量控制点、定期检查与纠错和生产维护等措施,保证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可靠性和生产要素的可维护性。应坚持“持续改进”的宗旨。

1.2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面对制度

内部管理的冲突和变幻的市场环境,只有更科学、更扎的转型、

实的将质量管理体系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才不至于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目前,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2.1培训机制尚不健全中小企业的培训体系,主要是对新员工的岗前安全知识培训和操作程序培训等,缺乏对全体员工的分层分专业、更细化的针对性培训。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而全面的全员次、

培训体系是认证标准有效运行的保证。

1.2.2文件系统庞大,华而不实很多企业的文件体系虽完整,但存在着套用模式、规定繁琐、可操作性差、与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不相吻合的“两张皮”现象。体系文件并未体现出企业自身生产和管理的特色,且系统庞大,既不便于查考和管理,也不利于实施和改进。

1.2.3环境问题令人担忧环境包括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生产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产品的质量。

许多中小企业为保证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企业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的问题。而环境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企业不容忽视的责任。

2建议及对策

2.1推行质量战略管理将质量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市场变化形式的需要。建立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尤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2.1.1应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①管理方法方面:实现系统管理。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建立一套管理层、职能部门、生产部门的科学的质量责任制和绩效管理机制,更重于发挥领导作用并促进全员参与,消除部门障碍使之协调、有效运行,发挥质量管理体系最大效应。

②技术手段方面:负责生产技术和环境治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应

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工作者大胆创新、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

量和性能、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等。

2.1.2加强人的管理特别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和综合素质,加强职工技术培训,严格职业技术资格鉴定。兼顾全面性和专业性,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确保实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TQM在这方面的管理已经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

)融合。

①对于车间工作人员,培训重点应放在安全生产及安全知识培产品知识、质量管理体系培训等内容上,以实现对生产流程各个训、

环节的有力控制,并保证体系标准体系执行到位及新技术、新工艺有效实施。

②对于生产检测、监控和生产技术、操作人员,应加强对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创造学习和竞争的工作氛围,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加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和使命感,为企业标

执行和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发挥应有的力量。准的制定、

③对于公司的各层管理人员,应进行全面的包括产品技术知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职业价值观、国际认证体系等知识培训,全方位提高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和职业素质。

2.2运用过程方法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体化

2.2.1推行国际认证标准管理体系文件简约化通过国际认证标准的贯彻实施,企业在外部市场竞争力、内部管理规范等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针对所编写的管理体系文件和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不相吻合的“两张皮”现象等问题,应据企业具体情况实践“管理体系文件简约化”的理念,该理念包含了三个基本观点:

一是不主张套用标准模式结构编写体系文件,主张通过调研,确定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流程,按企业自身的管理过程模式结构编写体系文件;二是不主张套用标准术语编写体系文件,主张在深刻理解标准术语和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把标准术语转化为行业术语编写体系文件,并且结合标准要求和行业规范内要求,规定符合企业实际运作的管理要求,摒弃各种形式主义的要求和繁琐做法;三是主张在确保企业管理体系效率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体系文件的数量。

按照这样一种“简约化”理念编写的管理体系文件,通俗易懂、简便实用,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2.2运用过程方法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体化ISO9001:2000标准和ISO14001:1996、GB/T18001:2000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求组织按照PDCA(策

)循环的过程方法建立过程模式的管理体系,划—实施—检查—改进

进而实现管理的持续改进。

2000年,ISO对ISO9000族标准进行了重大结构性修订,使庞大的ISO9000族标准得到简化,以适应不同行业和组织的普遍需求。如此以来,将更便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相结合。

对于同时开展了贯彻实施ISO9001、ISO14001、OHASA18001等国际认证标准的企业,应整合三个标准要求的体系文件,使之一体

目标,覆盖标准的各项要求;应当在化,即制定统一的体系管理方针、

企业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以管理流程内各个业务活动为基本单元,实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改进,进而实现国际认证体系的一体化运行。

3结论

质量管理已逐步发展至更强调全局观点、系统观点和战略观点;社会监督系统和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与之相应的国际性质量管理组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ISO系列国际标准将会进一步完善并相互融合,其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质量文化将会高度发展,质量管理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将更科学,向多元化、小样本化、模糊化、柔性化等方向继续深入发展;质量与社会发展

21

企业管理

精细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吴小峥

(泉州市工业经济服务与培训中心)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特点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

以泉州为例进行了说明。归纳了中小企业管理缺陷的几个方面,针对各个方

面提出了解决方案,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具有内部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创新能力强(主要指产品功能优化设计)等优点,是现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着家族式管理,管理手段相对较少,管理方式随意性较大等特点,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水平不

流动性强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广大中小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截止高、

至2009年,中小企业GDP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城镇用工人数的75%以上,在“固本培源、稳定大项目带动”指导下,以管理提升来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盘、

高中小企业的开工率,对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泉州作为一个民营经济活跃的经济大市,也是一个中小企业的聚集区。全市共有各类工商注册企业逾10万家,其中大型企业三十余家,其余均为中小企业。全市有逾4000家企业通过各项管理认

笔者通过参与泉州组织部组织的证,获得各类管理证书逾万张。

2009年度全市人才调研发现,泉州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经营管理人员4.17万名,占企业职工总数的共有职工129万多人,

3.22%;其中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

具有中专和高中学历的占57.72%,专业型的管理人才占26.17%,

严重匮乏。

1中小企业的管理缺陷表现为了更好地把握问题关键,以便于制定更好的针对性措施,我们把中小企业的管理缺陷进行适当归纳,分成五大类。具体如下:

1.1企业主对管理的理解不够彻底。中小企业主大都是技术或市场营销出身的,以市场细分来寻求市场空白点来切入市场,因此在创业前期对产品销售呈指数型增长过于乐观,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当外部市场竞争优势发生重大转变时,促使内部积聚的管理矛盾集中爆发,造成企业的崩溃。

1.2企业薪酬机制较不完善。在中小企业创业之初,以订单论英雄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企业的各种资源向营销一线倾斜,在管理及人员素质培养的投入未能跟得上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一线员工流动性较大,致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1.3企业管理制度的空乏化。由于企业主在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致使企业制度未能始终如一执行,如大部份企业通过认证仅是为增加企业“名片”的含金量而已,管理缺陷使企业陷入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管理恶性循环中。

1.4家族式管理框架不利于中小企业人才的自我成长。家族式管理存在信誉管理成本低等特点,降低企业创业成本,但由于家族成员中人才良莠不齐,且身居要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明显不足,外来变革者的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中小企业管理的自我完善。

1.5企业管理投入不足。一般来说,企业的成长期一般是以设备投资来进行生产拉动,在平台期是靠管理拉动的,但中小企业受规模及成本的,对管理投入有限,往往只能对人员进行综合使用,缺乏对人员使用的明确分工,且由于员工流动性较大,逐步丧失了管理自我提升的机会。

以上管理缺陷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管理自我调节功能的衰竭,如果要求中小企业削足适履式地使用一些成熟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

(上接第21页)

的关系将受到更大的重视,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将会更被重视。中小企业更应在此发展趋势下,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并发挥最大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的改进和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资金的需求,促使现有矛盾进一步激化,并在时间因素加大对人才、

的作用下逐步过渡到管理失效。因此,利用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现有的有限管理资源进行管理手段更新,使企业看到管理晋升的好处,提升企业主管理自我提升的欲望来促进管理的升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2精细化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步骤

为了适应中小企业现有的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不高的现状,我们根据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咨询企业设计了“强化基础管理、细

严格工作操作手册、加强数据化管理”模式:把企业的管分工作岗位、

理成本前置,主动放弃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把重点放在梳理管理流程设置及控制流程的采选上,注重把握各个环节的关键点,把技术性的工作汇集在少数稳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促进基础管理框架的整体提升,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2.1细化岗位职责。我们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岗位责职进行了细

人力化,把专业化工作细分。例如先把办公室管理细化为财务管理、

资源管理、合同管理等大类;其次是对分划的大类进行再细化;再把办公室人力资源管理又分为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员工考勤管理、在职员工管理、招聘员工管理、离职员工管理、招聘员工管理等,对每项工作中的单项尽可能拆分。

2.2明确单项操作流程。对于上面所划分的单项工作制定一个明确的操作流程,规定要做什么,必须要完成哪几部分的工作,工作完成得好的标准是什么,什么东西必需进行数字存档等进行规范性设定。

2.3把岗位工作信息化。基础信息是企业管理的源泉,是构筑基础管理的基石。为此,我们适当加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针对每一个专项基础管理,开发相应软件并集成在企业内网上,把管理过程数据化,使管理过程以各种信息的方式沉淀下来进行富积,促进规范化管理实现。

2.4实行重点岗位、重点环节专业化。通过专项工作进程的细化,我们对重要事项的重要环节进行关键点控制,指定相应的专业人士(有一定水准、人员流动性不强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其余的工作临时指派,同时严格执行操作流程,使整个事件在完全受控状况下执行,降低对执行过程人员专业性的要求。

2.5办事流程标准化。在管理推进过程中,我们不断向员工灌输办事流程程序化、标准化,严格按照方案制定的路线图执行,使整个信息配合间不致于产生缺陷和缺位。在环节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结合团队建设,实现管理扁平化,以增强中

责任感和参与感,积极参与基础管理工作低层次管理人员的成就感、

的完善,增强团队工作的凝聚力。

经过在企业内的试行,解决了现有企业管理中的大部分问题。一是通过规范化管理及企业基础管理数据的完善,大大增强企业管理的可塑性,消除因人员流动带来的管理波动,确保企业各项管理进程

二是通过加强原料采购数量及成品库存的数据管理,为企的连续性。

业理性分析市场及内部物流信息化提供数据依据,为以后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做好了准备。三是通过节点控制大幅减少部分岗位对高学历技术人员的需求。由于节点控制使技术性的审批工作集中在少数关键人的身上,降低其他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四是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通过节点管理把部分权力下放,实现小范围内的员工自我管理,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五是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规范化意识,为其它管理体系的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与现有管理体系的整合和提升。

[1]李江蛟主编.现代质量管理.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2]郎志正编著.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3](美)A.V.菲根堡姆著.杨文士,廖永平等译.全面质量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