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一)视觉暂留原理:视觉暂留(duration of vision) 是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时,成
像于上,并由输入,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人在观看时,银幕上映出的是一张一张不连续的像,每秒钟要更换24张画面。但由于的视觉暂留作用,一个画面的印象还没有消失,下一张稍微有一点差别的画面又出现了,所以看上去感觉动作是连续的。
(二)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诗意现实主义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它并无明
确的系统理论,在创作上强调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诗意现实主义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它只是一个总体的倾向。所谓“诗意现实主义”,指的是30年代法国出现的一批影片,这些影片继承了20年代先锋派电影的创新精神,同时对社会性也十分重视。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关注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如失业工人、水手和罪犯等。在经历了失意潦倒的生活之后,这些卑微的小人物最后往往有一段热烈美好的感情,只是时光短暂,最后仍又归于失望。因此,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法国人天性感情浪漫,多愁善感,电影艺术家以富有感情的笔调去表现人物的命运,充分调动电影手段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具有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类电影在表现日常生活真实图景的同时,具有某种诗情画意,往往能够给予观众一种诗意的满足。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在取材上虽然脱离不了爱情、逃亡和杀,但已赋予现实生活以压迫及反抗的含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关系,有的影片则直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三)蒙太奇: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
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四)辨士:一种是文化上的,是经过挑选的有学之士,受过良好训练,结合电影情节和当
前社会现实运用自身知识和语言来解说。这些能力确保他们大受观众欢迎,但令殖民者害怕并受到监视。另一些弁士是政治上的,他们对电影情节进行政治方面的探索,尤其是殖民者对电影评论进行逐字逐句的限定。
(五)“敖德萨阶梯”《战舰波将金号》影片中的“敖德萨阶梯”的段落,堪称是运用蒙太奇结构最经典的段落,爱森斯坦将群众的奔跑、沙皇士兵的逼近、婴儿车的滑动和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逆流而上等一系列动作镜头分解,进行了节奏性的剪辑,使影片造成了延时效应,扩大了影片的空间效果,通过空间关系表现时间的张力,强化了影片的情
绪,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六)库里肖夫效应: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库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在
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库里肖夫是苏联刚成立的电影学院授课,他在“实验工作室”
做了一系列的剪辑实验,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实验便是所谓的“库里肖夫”效应:库里肖夫从大量的废片中找出了演员莫兹尤辛的3个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然后,将其与另外3个镜头:一盘汤、棺材里的尸体和儿童玩具组接起来。结果观众从莫兹尤辛的表情中看到了不同的变化。库里肖夫从这个现象中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库里肖夫所论述的蒙太奇,主要是指以清楚叙事和情绪感染力为主要目的的剪辑技巧。他认为电影艺术并不始于演员的表演和各个不同场面的拍摄。单个镜头只是素材,而不成其艺术,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能成为艺术。
(七)强盗片:犯罪片也称强盗片或警匪片,顾名思义,它是关于强盗和犯罪的影片。这类影片素材大都来自当时报纸的头条新闻,大都以现代都市为背景,一般以一桩罪案的始末为内容,重点表现罪犯犯罪和落网的过程。犯罪片倾向于渲染暴力,有大量的追逐和持格斗的场面,影片普遍采用半纪录式的风格,使人产生了一种真实的幻觉,联想到发生在身边的暴力事件。犯罪片着力描写的是被社会摈弃的边缘人群,表现他们对“美国梦”的执着追求。男主角大都是一个具有复仇心、强悍而又孤独的罪犯,具有令人同情的悲剧色彩。
(八)样板戏电影:样板电影又称为“样板戏电影”,中国电影在期间的特殊形式。样板电影以极
左思潮为指导,摈弃一切晦涩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赤裸裸地迎合当时社会政治语境,把电影的意识形态性发挥至极至。
二、填空题:
(一)电影发明的三大科学依据是视觉暂留原理、摄影术和放映术。
(二)乔治·梅里爱的“银幕戏剧”把一部影片看成一系列的舞台场面。他的摄影机始终静止地面对舞台空间。摄影机的视点实际上就是固定不变的最佳观众席的视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乐队指挥的视点”。
(三)1904年,埃德温•鲍特拍摄的《火车大劫案》首开美国西部电影的先河。20年后,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横横空出世,拍摄了《关山飞渡》等多部西部片,当之无愧地成为西部片第一人。
(四)1958年,克洛德•夏布罗尔导演的《表兄弟》揭开了“新浪潮电影”的序幕。次年,弗朗索瓦·特吕弗横空横空出世,拍摄了影响深远的《四百下》。
(五)上一世纪20到30年代年代是德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德国电影先后诞生了:沃纳·赫尔措格、沃尔克·施隆多夫、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以及维姆·文德斯等,可谓流派纷呈,大师云集。
(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中影响最大的四位电影大师当属罗伯托·罗西里尼 维托里奥·德·西卡 卢奇诺·维斯康蒂 朱塞佩·德·桑蒂斯 (七)法国诗意现实主义顶峰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让•雷诺阿,他在三十年代后期最著名的影片是《幻灭》和《游戏的规则》 。
(八)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是在15年,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片名为《工厂的大门》 。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
(九)奥逊·威尔斯在1941年拍摄的《公民凯恩》是美国电影历史上第一部现代主义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电影语言的成就上超过了同一时期的任何一部影片。
(十)类型电影一般具备着三大要素: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和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十一)1967年,随着阿瑟•佩恩导演的影片《邦妮与克莱德》的出现,标志着“新好莱坞”的诞生,代表性电影还有迈克•尼科尔斯导演的《毕业生》,丹尼斯•霍柏导演的<<逍遥骑士>>。
(十二)1962年,26名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宣称“要制作一种新的电影”,签定了著名的奥伯森宣言,这是西德电影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青年德国电影的诞生。
(十三)1947年,被称为“新现实主义之父”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卢奇诺·维斯康蒂导演了一部在美学上极为有价值的新现实主义作品《大地在波动》 ,被称为是最全面和最彻底贯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原则的一部影片。
(十四)1951年,黑泽明导演的影片《罗生门》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征服了西方,打开了日本电影通往世界电影的大门。这一时期,走向世界的日本电影还有沟口健二导演的《雨月物语》。
(十五)1913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合作拍摄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故事片。
(十六)1934年,吴永刚导演的处女作《神女》,不但是技艺上接近完美的无声电影的艺术颠峰之作,也是百年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之一,影片由著名女演员阮玲玉主演。
(十七)1947年10月,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公司联合摄制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三个月观众达70多万人次。影片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名为《八年离乱》 ,下集名为《天亮前后》 ,蔡楚生与郑君里联合导演的这部影片以开阔的视野,描绘了八年抗战的巨大的历史时空和这一时空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堪称大时代的银幕史诗。
(十八)《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步入现代之门的一个标志,开创了一种迥异于西方电影流派的东方电影诗学。由李天济编剧,有“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 费穆导演。 (十九)1983年,由张军钊导演、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一个和八个》问世,标志着中国第五代电影的横空出世。此后,中国影坛上出现了陈凯歌导演的 《黄土地》 ,田壮壮拍摄的《猎场扎撒》等一大批形式新颖的影片,卷起一股势不可挡的第五代的狂飙。
(二十)贾樟柯一直游走在故事片和纪录片两个领域,他的故事片处女作是在山西拍摄的《小武》 ,他应上海世博会之邀所拍摄的纪录电影片名是《上海传奇》。
(二十一)导演引领中国电影的纪实潮流,代表人物和影片有郑洞天 徐谷明导演的《邻居》,张暖忻导演的《沙鸥》等。
(二十二)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作家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二十三)16年8月11日,法国人在上海徐园放映了一部电影短片,算是电影正式传入中国的日子。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二十四)1936年,明星公司出品的《马路天使》是由才华横溢、在话剧界享有“千面人”之称的著名电影艺术家袁牧之编导,赵丹和周璇主演的。
(二十五)1948年,著名导演费穆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小城之春》,2002年,第五代著名导演田壮壮怀着景仰之情重拍了这部半个世纪前的经典。
(二十六)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林家铺子》是著名导演水华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电影史上屈指可数的经典之一,它是由夏衍执笔,根据 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
(二十七)冯小刚导演的喜剧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非诚勿扰》等片堪称是中国电影的一道独特风景,带动了中国电影的贺岁片之风。这位导演去年的力作是反映抗战时期河南大灾荒的《温顾1942》 ,票房失利。之后又重归喜剧路线,导演了卖座却有争议的喜剧片《私人定制》 。
(二十八)华语电影第一次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影片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 ;第一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是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
(二十九)2002年,张艺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华语武侠大片《英雄》拉开了新世纪华语大片的序幕。
三、选择题:
(一)《偷自行车的人》属于的电影流派是
A、诗意现实主义 B、新浪潮 C、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D、德国新电影 (二)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派”的代表性导演是
A、阿伦•雷乃 B、瓦尔达 C、特吕弗 D、让•雷诺阿 (三)新好莱坞的先声“新美国电影”的代表导演是
A、约翰•卡萨维茨 B、迈克尔•尼科尔斯 C、科波拉 D、马丁•斯科塞斯 (四)1927年华纳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
A、《雨中曲》 B、《第42号街》 C、《爵士歌王》 D、《百老汇的旋律》 (五)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现代主义电影的影片是
A、《巴黎屋檐下》 B、《公民凯恩》 C、《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D、《告别昨天》
(六)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派”的代表性导演是
A、阿伦•雷乃 B、瓦尔达 C、特吕弗 D、让•雷诺阿 (七)好莱坞西部电影大师是
A、约翰•福特 B、塞尔乔•莱昂内 C、弗兰克•卡普拉 D、希区柯克 (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罗伯托•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包括
A、《德意志零年》 B、《欧洲51年》 C、《意大利游记》 D、《戴拉•罗伟莱将军》
(九)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开端之作是
A、《一条安达鲁狗》 B、《贝壳与僧侣》 C、《黄金时代》 D、《朦胧的欲望》
(十)法国新浪潮运动一般分为三个流派:电影手册派、“真理电影”和 A、左岸派 B、纪录片派 C、个人派 D、专业派 四、简答题:
(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具体表现为垂直一体化结构,专业化分工与流水作业,制片人专权,明星制,类型化等诸多方面
(二)“新德国电影”最有代表性的导演有哪四位?各有什么代表作?
代表作: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弗莱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枚》 、保罗·莱尼的《蜡像陈列馆》
(三)简要分析《公民凯恩》的思想艺术成就?
影片在艺术技巧的使用上同影片在思想上的立意是协调一致的。表现一个76岁的人的一生,尤其是象凯恩这样一个经历复杂、个性上令人捉摸不透的人在叙事上又采取多种观点的复合,很容易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印象。但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却是节奏快而不乱,包容量大而不失完整感。影片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使用了两种技巧:影片大量使用了“闪电式交替”的技巧,由于这一技巧的使用,许多极富戏剧性的过程得到简洁而富于张力的表达;影片还大量使用了经常被提到的纵深镜头(“长镜头理论”的兴起与《公民凯恩》的艺术探索有一定关系),这种手法使得这部影片“更真实,也更富于理性”,使得这部影片的内涵不是“象机器零件那样拆开来陈列在银幕上”,使得观众“不得不应用自已的聪明才智自行思考”。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性导演有那四位?各有什么代表作?
代表人物有罗西里尼、德·西卡、维斯康蒂、桑德斯、柴伐蒂尼 。新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纪实美学。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反法西斯战士的抵抗斗争
和战后的现实生活。代表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罗马十一时》、《偷自行车的人》。
(五)希区柯克悬念片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并不是到最后才揭示秘密和,而是在一开头就是剧中人物陷入某种困境和心理误区,然后以各种方式来按事故时的前因后果,持续不断的激发观众的探索兴趣,让观众积极地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之中。
2.成熟期的作品多少都具有精神分析学家感兴趣的内容。 3.悬念片中的创伤总涉及家庭角色或个人身份的某种缺失。
4.能够将个人的艺术风格、理念与好莱坞商业电影完美融合在一起。 (六)如何理解“新浪潮”电影之新?
排斥制片厂风格,追求即兴的、自然的风格。强调电影的个人表达性和导演的主控权。挑战和社会规范及道德。突破古典叙事规范,打破古典电影的认同情结。角色和剧情缺乏逻辑性和因果关系。剧情走向都是开放性的,人物的行为也没有合理的动机和目的。鲜明的互文性。创作灵感来自于电影本身而不是生活;旁征博引,不仅向经典电影致敬,同时也模仿和挪用商业电影,使电影超越娱乐、艺术的简单定义。现代主义倾向:自反或者自省叙事,不相关镜头的插入与省略、不时出现的标题与章节、风格的突然变化、节奏的突然变化、角色直接与观众对话、多重媒介形式的综合运用。
(七)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美学特征:叙事非戏剧化、非因果化,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和平光照明——简陋而不简单。从外部世界的现实主义转向了人类内心的现实主义
(八)20年代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商业浪潮分那几个阶段? 1924-1926
古装片是相对于表现现代生活的时装片而言的,大多根据古代传奇小说、戏曲弹词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代表性作品是天一的《梁祝》和《白蛇传》
作为一个史学概念,武侠片特指1927年-1931年以武侠内容为主要剧情的影片,包括含有神怪内容的武侠片,即神怪武侠片或武侠神怪片。 1928年,明星公司拍摄《火烧红莲寺》, 将武侠片引入武侠神怪片的歧途
五、论述题:
(一)试举例比较分析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电影”与“左岸派”的区别?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3.在年龄上着: 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是44岁。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
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比如:雷乃和马克拍摄的《雕像也会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长达12年之久。雷乃《广岛之恋》原定参加戛纳电影节正式比赛,结果中途被撤下来,只获得一个评论奖。马克拍摄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写罢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见》(1967年)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左岸派”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 讲,“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二)试分析谢晋电影的美学特征?
①、谢晋影片大多取材于人们关注的重大社会历史问题。从谢晋电影中可以看出他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谢晋总体上属于“歌德派”,没有和主流意识形态唱反调。②、谢晋影片勇敢地表现人情、人性,尽力做到不回避、不虚饰,最大限度地尊重艺术规律。③、塑造了大量鲜活的人物。人物形象饱满厚实,特别是女性形象。④、呈现出阴柔之美。在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一直存在着一种非常脆弱的精神特质。⑤、采用传统的叙事模式。尼克·布朗以“政治情节剧”来命名谢晋电影。谢晋的创作更具民间性,注重人与人组成的社会,认为人的问题仍要在人的社会里解决。尽管谢晋电影中的因果逻辑来自好莱坞的二元对立模式,但其类型特征与西方有着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