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2 17:10 《课程论》施良方著
第六章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定义与取向
一、课程实施的界定
▪ 区别课程实施与课程采用,学校课程的教育改革过程通常包含三个阶段:
• 使用课程计划的决定,即发起或动员阶段;(课程采用)
• 实施或最初使用的阶段;(课程实施)
• 常规化或制度化阶段。
▪ 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新的课程计划通常蕴含对原有课程
的一种变革,课程实施是力图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或将变革引入实践。
▪ 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有助于了解和分析课程实施过程的实际情况;有助于了解课程
计划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助于解释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课程专家富兰、利斯伍德等概括三种课程实施取向
1.得过且过取向(不足取)
保守做法,对课程计划持悲观态度;行为上表现为避开问题,而不是朝向目标;想要评估结果和可靠的保证。实施过程临时决定,方向不确定,结果无法预计。
2.适应或改编取向
不应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让实施者决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决定——局部适应、相互适应或全面修正
3.忠实或精确取向
课程实施应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以便达到预定课程目标。
【总结】在课程目标具体、明确,计划完善,外部干扰因素较少,教师科研水平不高时,采用忠实或精确取向;当课程目标不够具体、实施步骤没有明确规定,外部因素变化较大,教师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时,采用适应或改编取向
对课程实施的探讨总体分为两类:
把课程实施界定为变革——在学校课自行确定课程的国家流行;
把课程实施界定为教学——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计划的国家盛行
第二节 课程实施——变革
一、对变革性质的认识
▪ 认识到变革的需要,具有实施变革的能力是成功变革的必备条件。
▪ 美国学者本尼斯提出变革的三种类型:有计划的变革、强制性的变革、互动性的变
革
▪ 实施新课程的阻力产生原因
教师知识技能无法应对变革
追求稳定保持传统的思维
以往变革的昙花一现
不了解课程变革必要性和有效性。
二、变革的模式
1.消除对变革的抵制的模式(ORC模式)
▪ 假设:有计划的课程变革的成败取决于课程领导者是否有能力克服教师对课程计划
的抵制
▪ 克服策略:让课程实施者共同参与课程决策。
▪ 将课程实施分为两个阶段:发动阶段和运作阶段。
2.领导-障碍过程的模式(LOC模式)
▪ 假设:消除抵制模式的延申,不仅要消除抵制,还要确立和维护课程实施的各种条
件
▪ 搜集材料以确定教师抵制的程度与性质,克服障碍的五个条件:
使所有成员都清楚地了解课程改革的方案;
使每个成员都具有实施新课程计划所必备的技能;
提供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材料和设备;
调整学校组织方式,以便与新课程计划要求一致;
使所有成员都有参与的动机,愿意花费时间与经历,以促使新课程计划的成功。
3.兰德变革动因模式
▪ 假设:在学校决定采纳新的课程计划之后,课程变革的主要障碍存在于学校的组织
动因中。
▪ 强调注意组织变量,认为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 发起阶段
努力使大家支持预期的课程变革;让人们了解新课程计划,并一致同意将其作为学校工作的共同目标
• 实施阶段
适当调整课程实施的重点和要点以适应本校情况。
• 合作阶段
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以使心课程能够按既定方式继续下去。
第三节 课程实施——教学
一、课程与教学
• 美国学者塞勒的隐喻课帮助思考:
课程使建筑设计图纸,教学使具体施工;(精确)
课程使球赛方案,教学使球赛进行的过程;(有计划,可调整细节)
课程使乐谱,教学使演奏;(每个人体会不同)
•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 塞勒等人展示教师备课过程所经历的步骤:看是否符合社区的价值观和教育期望;
是否能为特定学生所接受;是否具备实施的适当条件即教育环境;教师对合适教案的抉择。
二、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的转化
•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当教师把课程计划作为选择教学策略依据时,课程才
得到实施。
• 教学过受学生、教师、课程三大因素影响,教学策略涉及如何提炼和转化课程内容
的问题。
• 在北美,教学策略可作为教学模式的同义词。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各种教学模
式归入四大类:
信息加工类、个性发展类、社会交往类、行为系统类教学
教学模式本身无好坏,关键在于是否适合特定的教育情境。
• 转化课程内容最典型的教学策略时苏联学者沙塔洛夫提出的“纲要信号”图示法—
—用图表的方式把需要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表示出来。
• 一些学者对课程内容组织提出要求,如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提出的范例教学。
• 我国学者提出提炼教材的三个步骤:熟读精思教材,摘出知识点;就知识点分析出
重难点和关键,如何用线条穿起来;选择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和谐性、相对优越性
2. 交流与合作
3. 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 教师的培训
5. 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