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Mav 2009 第46卷第3期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Sciences) Vo1.46 No.3 杂史杂传为体,地理博物为用 ——论《拾遗记》的文体特征 王兴芬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拾遗记》结构上史的特征以及内容上的博杂,使其成为一部兼具杂史杂传与地理博物两种文体特征的典型 的志怪小说。《拾遗记》这种一书兼综二体的文体特征,是魏晋南北朝多种体例的志怪小说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由分离 逐渐走向融合过程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关键词]《拾遗记》;文体特征;杂史杂传;地理博物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9)03—0035—06 《拾遗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重要的 卷一九五引《宋三朝志》亦日:“杂史者,正史、 代表作品之一。现存梁代萧绮整理并作录的十卷 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不一,事多异闻,言过 本。此书除第十卷外,前九卷记述了上自春皇庖 其实。”可见,杂史杂传所记恰在正史忽略或有意 糍,下至后赵石虎十五朝之事,以历史年代为经, 舍弃之处,多记载历史人物的琐事异闻,其中不免 俨然就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因此,《隋志》、新旧 包括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传说。杂史杂传的这一特 《唐志》以及《郡斋读书志》等都将《拾遗记》著 点,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也有所论述: 录在杂史杂传类。但如果作进一步的探究,即不难 “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 发现,《拾遗记》前九卷除记述十五朝异事外,也 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旁说,旧史所无, 有大量的对动植物产、远国异民以及山川地理的记 我书则传。”刘知几则概括了杂史别传兴盛的原因, 载,其内容非常接近托名汉人所著的地理博物体志 他说:“(汉末)天下大乱,史官失守其常。博达之 怪小说《涧冥记》。因此,笔者以为,《拾遗记》除 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是后群才景 第十卷为典型的地理博物体外,前九卷在体例上则 慕,作者甚众。”lL1 (卷十五)总的来看,在内容 兼具杂史杂传体与地理博物体的特征。本文即从杂 上,杂史杂传体志怪是杂史杂传的进一步虚化和志 史杂传与地理博物两个方面人手,深入探究《拾遗 怪化,但在形式上,杂史杂传体志怪则完全承史而 记》的文体特征。 来。下面就《拾遗记》与杂史杂传的关系作一深入 《拾遗记》与杂史杂传 的探究。 一、(一)独特的史体结构 杂史杂传体志怪是由杂史杂传敷演而来的。 自从汉代司马迁《史记》首创纪传一体,历代 《隋志》杂史类序日:“自后汉以来,学者多抄撮旧 的正史无不因袭。然自《史记》之后,正史多载一 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有 朝之事,很少如司马迁,把上下三千多年的历史汇 志,而不经。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 集一书。《拾遗记》则继承了《史记》的体例,记 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 述了上自春皇庖糍,下至晋十五朝之事,不论是外 览,以酌其要。……汉时阮仓作《列仙图》,刘向 在的整体结构还是内在结构,都具有纪传体通史的 点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 特点。除受《史记》影响外,《拾遗记》的这一结 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文献通考》 构也是王嘉有意模仿前代或同时代杂史杂传的结 [收稿日期]2008—09—21 [基金项目]2008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汉魏六朝河陇著姓与文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兴芬(1973一),女,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35 果。齐治平先生就说:“在王嘉《拾遗记》以前, 据《隋志》著录,有韦昭《洞记》四卷、皇甫谧 《帝王世纪》十卷、来奥《帝王本纪》十卷、吉文 甫《十五代略》一卷,这些书都是从庖蠛至汉魏, 和《拾遗记》前九卷体例大约相同,特别是《十五 代略》一书,和《拾遗记》之‘文起羲炎以来,事 讫西晋之末,五运因循,十有四代’者,更为符 合。”l_2](P5)而刘知几、胡应麟、杨慎等将《拾 遗记》视作“史”的基点也在其史的体例上。 《拾遗记》在每一卷内容、每一朝事迹记述的 前后顺序上,体现了“史”的体例:以时间先后为 序,先记帝王及其有关的琐事,再记一些名人逸 事。如卷六以先后顺序记述的帝王有汉昭帝、汉宣 帝、汉成帝、汉哀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安帝、 汉灵帝、汉献帝;在帝王之外,也记录了郭况、刘 向、贾逵、何休等名人的逸事,都是以时间先后为 序的。 《史记》在记述历史人物时,往往将一个人的 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末经过,分散在数篇 之中,参错互见,这种记述人物的方法,后代的学 者称之为“互见法”。《拾遗记》中也有这一手法的 运用,如对秦始皇的记录,主要集中在卷四“秦始 皇”部分,叙述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 统的封建帝王,享受各国贡品,希求长生之术以及 耗巨资建“子午台”的逸闻趣事,反映出秦始皇穷 奢极欲追求享乐的一面。而在卷五“前汉上”则记 述了秦始皇怕泄露秘密,把为自己修陵墓的工人活 埋在墓中的故事,反映出了秦始皇残暴的一面。只 有将二卷中有关秦始皇的记录连在一起,展现给读 者的才是一个完整的秦始皇形象。这种记述人物的 “互见法”在《拾遗记》中出现,不论是巧合,还 是王嘉的有意而为,都是《拾遗记》具有“史体特 征”的反映。 《史记》除“十表”、“八书”外,基本上都是 记人的,是以人系事的。《拾遗记》对十五朝逸闻 趣事的叙写,也主要是靠众多的历史人物以及有历 史人物参与其中的历史事件完成的,虽然较正史而 言,其中的一些事件表现得荒诞不经,但是记述一 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如正史一般,依次交代其姓名 籍贯、家庭背景及生平事迹。如卷七“薛夏”条, 开头即说:“薛夏,天水人也。”接下来交待他的出 生,后面就紧接着讲他一生的主要事迹,所有这些 事件,都是以薛夏为主人公贯穿起来的,完全符合 史传文学以人系事的叙事体例。 36 《拾遗记》独特的史体结构,还表现在萧绮的 “录”上。正史每一篇传记之后,都有撰者的“赞” 或“论”;《拾遗记》中,萧绮在一些人物的杂传之 后或者他认为有感而发之处,都以“录”的形式记 下了他对王嘉所述人物或所记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与正史人物传记后的论赞如出一辙。李剑国如此评 论萧绮的录:“萧绮的录或在各条后,或在各篇末, 凡三十七则。周中孚云:‘录即论赞之别名也。’内 容大抵是就该条或该篇所记事进行发挥或补 证。”_3 (P32)侯忠义先生也说:“萧绮之‘录’, 相当于论、赞,是对书的内容的分析和评价。” (P104)除此之外,张侃也指出:“流行于史学领 域内的诸如《史记》每篇记传后的‘太史公日’, 《汉书》每传后的‘传赞’等,亦大都以轩轾历史 人物,阐发作者的感慨为旨,与经学研究中的 ‘序’大致相同。……都影响到了文学研究尤其是 小说研究的发展。,,l 5_由此可见,《拾遗记》中的正 文与“录”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但从《隋志》开 始,就成为了历代著录者将其列人杂史杂传的重要 因素之一,而且《拾遗记》的这种结构形式,也直 接影响了唐传奇乃至后代文言小说的结构模式。 (二)史传的叙事特色 保罗・利科说:“一部史书能被读为小说,这 样做时,我们加入阅读的契约,并共享该条约所创 立的叙事的声音与隐含的读者之间的共谋关 系。”_6](P354)反过来也是如此,小说被读为史 书,也是因为二者有着共同的叙事结构。《拾遗记》 被著录在杂史杂传类,就是因为其叙事特色与史书 一脉相承。 1.史的叙事视角 杨义认为:“我国传奇小说 在把史传文体细腻的同时,较多地沿袭了历史叙事 的全知视角;而志怪小说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其 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叙事。”[7](P24)杨义先 生的这段话是就《搜神记》、《幽明录》等志怪小说 而言的。至于《拾遗记》,则基本上沿袭了史著的 叙事法,因此,更多地采用了全知视角的叙事。如 卷三记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深夜的相会,王嘉对西王 母所乘之车、所从侍卫以及西王母的穿着等都有详 细的记录,几乎无所不知,他简直就是整个事件的 直接参与者!另外,卷五汉武帝对李夫人无尽思念 中细微的心理描写,卷六灵帝在裸游馆荒淫无度的 生活等都是在全知叙事视角的观照下完成的。《拾 遗记》中一些简短的人物杂传大多采用的也是全知 的叙事角度,如卷七“田畴”条记述田畴在“往虞 墓设鸡酒之礼”的过程中,其“恸哭之音”感动了 刘虞的鬼魂,于是刘虞之魂遂与之相见,“相与进 酒肉”且屈膝相谈。试想,如果不用全知的叙事视 角,又怎能够得以表现? 《拾遗记》中多用全知的叙事视角,但限知叙 事在《拾遗记》中也有所表现,如卷五“怨碑” 条,只说“昔生埋工人于冢内,至被开时皆不死”, 但工人在冢内是如何生活的,王嘉没有交代,很明 显,这是以限知叙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 2.史的叙事原则 史传文学“述”而不“作” 的客观叙事原则也影响了具有史体结构的志怪小说 《拾遗记》,这是因为一方面志怪小说特别是具有杂 史杂传体性质的志怪小说从一开始就被作为子史的 附庸,所以其叙事的原则就不能不受史书的影响。 志怪小说的叙事者首先在观念上即认定这些神怪故 事乃是实有的事情,因此对于“变异之谈”采取 “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l8](P309)的传录态度, 而不再加自己的虚构,“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 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9](P24)。另一方面还 因为封建文人历来重视子史而轻视小说,所以六朝 时期的志怪小说作家,为了让自己的创作得到上层 社会的认可,就想方设法靠近史书。如前所述,他 们除以史的结构来结构自己的作品以外,在内容上 也力求向史书靠拢。为了抬高自己创作的价值,他 们还往往把作品与史书比附,努力将小说功能与史 鉴功能混为一谈,大力宣传自己作品的真实性。晋 干宝就将其《搜神记》与《左传》并论,葛洪在 《西京杂记跋》中也认为刘歆所积累的历史资料, 与班固的史学名著《汉书》是同一性质的著作,都 属于历史。“补史之阙”的特点在《拾遗记》中表 现得也很明显,萧绮早在《拾遗记序》中就说: “(《拾遗记》)推祥往迹,则影彻经史。” 以上诸因素也使得《拾遗记》继承了史的客观 叙事原则,卷九的“翔风”条就是最能表现这种客 观叙事原则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讲翔风美丽绝伦 的容貌以及石崇对她的专宠;讲由于妙年者“竞相 排毁”,翔风被退以及她独守空房的寂寞、无奈、 凄苦的心情等,都始终保持着客观的叙事原则,作 者并没有站出来发表评论,但故事开头翔风的专 宠,与故事结尾她独守空房的寂寞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作者的爱憎、褒贬溢于言表。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是史书还是小说,其客观的叙事原则都是相对 的。中国的史学著作大都是史官而为,儒家的忠孝 观念等会使他们在记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不自 觉地带入主观感情,就是被班固称为“不虚美,不 隐恶”[ (《司马迁传》)的“实录”精神典范的 司马迁,自己也宣称撰写《史记》时是“择其言而 雅者”[“ (《五帝本纪》)而用之的。《拾遗记》这 方面的倾向更为明显,其作者王嘉本人就是因为 “政治倾向”而被杀,他在著作《拾遗记》的过程 中也把这种倾向带到了具体的故事中。如《拾遗 记》卷九写到了姚馥的嗜酒以及“宁得醇酒消肠, 不与日月齐光”的“消肠酒”等,都是魏晋文人思 想痛苦,寻求解脱心理的形象写照;卷六“部琊王 溥”条则揭露了东汉后期统治阶级卖官的丑恶行 径。梁启超说:“须知作小说者,无论骋其冥想至 何程度,而一涉笔叙事,总不能脱离其所处之环 境,不知不觉,遂将当时社会背景写出一部分来, 以供后世史家之取材。小说且然,他更何论, ……”n (P53)的确如此,史家和小说作家都是 社会中的现实的人,他们无论如何“客观”地叙 事,总有时代的影子在里面,因此,这种“客观” 也是相对的。 3.史的叙事时间 众所周知,唐以后的小说, 甚至是元明清的白话小说,在叙事的时间上,往往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在讲述的过程中还运用 多种叙事方法,叙事时间往往也是错乱的、立体 的。但史书在叙事的过程中,总是以时间先后顺序 记述人物的生平经历或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在叙 事时间上总是直线前进的,且多用顺序。法国叙事 学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对一维的直线叙事时间有精 确的描述,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时间是 一种线形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立体的。在故 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一 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 条直线上。”_1。](P294)《拾遗记》史的结构,史的 叙事原则,使其在叙事时间上也就采用与史相同的 一维性的直线叙事方法,在叙事方式上也以顺序为 主。从宏观上看,《拾遗记》历数十几朝之事,在 叙事时间上是一维的,直线的;从微观上来看,即 使是一个小故事,人物杂传,在叙事时间上也多采 用一维的直线叙事方法,如卷七“薛夏”条,记述 他的籍贯、姓名以及一生的主要事迹,就是一维性 的直线叙事,中间没有插入任何与薛夏成长过程无 关的其他人物、事件。 但正如正史也时以插叙、倒叙等叙述手法结构 故事一样,《拾遗记》在记述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 时也有对插叙、倒叙等叙事方法的运用。《拾遗记》 37 卷五“前汉”部分就插入了秦始皇之事。但应该清 楚,《拾遗记》中主要的叙事方法仍然是顺叙,插 叙等叙事方法的出现仅仅是顺叙框架中的点缀和装 饰,并没有从整体上改变叙事时间的一维性。 综上所述,独特的史体结构,史的叙事特色, 使《拾遗记》具有了杂史杂传的性质和特点。 二、《拾遗记》与地理博物体志怪 地理博物体志怪源于先秦的地理博物传说,是 地理博物传说巫术化、志怪化的产物。《隋志》著 录在史部地理类的《山海经》一书,由于记载了大 量四方八荒的名山大川、动植物产、远国异民等, 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所以李剑 国说:“由于《山海经》的出现,地理博物传说终 于脱离开诸子杂书,取得性而发展为小说。在 中国小说史上,《山海经》是最早的地理博物体志 怪小说,以它为起点,构成一个颇为丰富的地理博 物体志怪谱系。-[14] 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以《山海经》为起点,受 其影响的谱系即《神异经》、《洞冥记》、《十洲记》、 《博物志》等。这批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在效仿 《山海经》的基础上又有自己新的特点。从作者方 面来看,这批志怪小说作者,大都以学者的态度编 撰志怪之书,因此,“博”与“杂”成为这批志怪 之作的鲜明特色。从作品的结构来说,最初的地理 博物体志怪都是以地理方位为基本框架的,如《山 海经》就分为《山经》、《海经》、《荒经》;《神异 经》全书也分为《东荒经》、《南荒经》、《西荒经》、 《北荒经》等九篇。相比较而言,《博物志》等后期 的志怪小说,在结构上已不拘泥于《山海经》、《神 异经》等前期地理博物体志怪的基本框架而较为灵 活。从内容方面而言,地理博物体志怪《洞冥记》、 《博物志》等则以杂记各种逸闻及神山仙境、奇花 异草、飞禽走兽等为主,内容与《山海经》、《神异 经》相通且有所扩大。特别是《博物志》,其所记 涉及《山海经》、《尔雅》、《禹贡》等三十多种典籍 篇章,内容包括地理山水、异域遐方、异产异俗、 方术杂说、史补杂考等等,难怪崔世节《博物志 跋》称其“天地之高厚,日月之晦明,四方人物之 不同,昆虫草木之淑妙者,无不备载”。明代的胡 应麟亦视之为“杂俎之祖”,是很有见地的。 在弄清楚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内容及其结构 上的一些基本特点之后,下面将重点讨论《拾遗 记》与地理博物体志怪的关系。 38 (一)地理博物体的内容 《拾遗记》的内容,历来以“杂”著称。通过 对《拾遗记》与《博物志》的比较看,《拾遗记》 与《博物志》虽然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 却有很多相同之处。《博物志》特列“山目”,而 《拾遗记》卷十则独标八仙山;《博物志》特列“外 国”、“异俗”、“异人”、“异产”一卷,而《拾遗 记》则多载远国殊域;《博物志》特列“史补”一 卷,《拾遗记》则记载很多历史轶闻,名人传记; 《博物志》特列“异类、异鸟、异虫、异鱼、异兽” 一卷,《拾遗记》则杂记飞禽走兽,草木虫鱼。具 体来说: 《拾遗记》中记载了大约七十种植物的名称, 且对其中的绝大多数进行了具体形态的描述。如 “其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的夜舒荷,“状 如蓍,一株百茎,昼则丛条扶疏,夜则合为一茎, 万不遗一”的合欢草等。而且其中很多还可以和今 天的植物对照出来,木本植物如桑树、桂树、桃 树、枣树、连理树、竹、梓、柏、松等;草本植物 如禾、麦、谷、麻、稻、茅、豆、瓜等。王嘉还记 录了许多植物的药用功效,如说“分枝荷食之令人 口气常香,益脉理病”,“延精麦,延寿益气”等。 虽然在记述这些植物的功效时,作为道教方士的王 嘉为宣扬神仙之术,对其中一些植物的功效有所夸 大,如“食之不老”的紫菱,“食之益寿,后天而 老”的通明麻等,但这也并非捕风捉影,实际上还 是有所凭据的。 《拾遗记》出现了五十多种动物。对这部 分内容,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些名称在今 天看来是稀奇古怪的,对动物形态的描述也令人难 以置信,如“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的重明 之鸟,“形如鹤,止不向明,巢常对北,多肉少毛, 声音百变,闻钟磬笙竽之声,则奋翅摇头”的背明 之鸟等。且其中有些动物的出现或消失,往往与阴 阳灾异、祥瑞祸福联系在一起,如一鸣则天下太平 的青稿,“若天下太平,翔飞颉颃,以为嘉瑞”的 沉鸣石鸡等。但若剔除其中荒诞的部分,就会看到 我们熟知的动物猿、虎、豹、鱼、鸟、鸡、牛等。 实际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随着人们对地球上生 物的不断了解,发现《拾遗记》中对动植物的记述 并不都是荒诞不经的,有些在当时看似奇异的生 物,今天却可找到原型,如卷四所说的白头黑鸟, 可能就是白头翁;卷九的“伤魂鸟”,或许就是现 在的杜鹃。 《拾遗记》对远方异国、 民俗风情的记载也有 《神异经》等书的结构是以地理方位为基本框架的, 《博物志》全书共十卷,每一卷集中记述一类事件, 但正如崔世节《博物志・跋》所说:“天地之高厚, 日月之晦明,四方人物之不同,昆虫草木之淑妙 者,无不备载。”可见,方位的转移仍是《博物志》 的体系所本。而《洞冥记》与《拾遗记》在记述的 过程中,结构却较为杂乱。对二书的结构,笔者以 很多。全书涉及到的国名有四十多个,其中有详细 记载的三十多个。和《山海经》一样,其中有好多 国家的人民形体怪异而引人注目。如“拳头尖鼻, 衣云霞之布”的燃丘民,“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 以蔽形”的宛渠民,以及“人长四尺,两角如玺, 牙处于唇”的泥离民等。有些异民的特性与习俗也 颇为怪异,如善啸的因霄民,善飞而长寿的勃辊民 等。相比较而言,《拾遗记》对远方遐国的记述, 为可以作如是说:《洞冥记》在接受了神仙思想及 两汉杂史杂传小说影响的同时,形式体例上开始了 虽仍不脱神仙怪异之事,但已完全改变了《山海 经》荒幻无稽的特点,而多是西域诸国的传说化; 对民情风俗的述写也并非纯然虚构,而有一些真情 实事的景象。可以说,《拾遗记》对远国遐方的记 述,更接近于《洞冥记》。 《拾遗记》还有对山水及物产的记载。除第十 卷外,在前九卷中也屡有对山水及地理方位的记 载,如卷三对磅碚山的方位、山中的物产及其周围 山水的记录,完全可与《山海经》中有关山的记载 相媲美。除此之外,《拾遗记》中也记载了大量的 物产,有铜、玉、锦、石、香等大约三十种,所有 这些都是珍贵的地理资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嘉在记录历史人物的史 事时,有时也将有关的地理博物内容穿插其中,如 卷九“翔风”条,在写翔风时,就大谈特谈其识玉 的本领,于不经意中,地理博物学问已见其中。另 外,书中的一些想象之物,如挂星槎,曳影之剑, 轮波舟以及能自动转动的玉人,与现代的宇宙飞 船、导弹、潜水艇、机器人是何等的相似!所有这 些都说明《拾遗记》内容记述上的鲜明特点:在浓 郁的道教色彩下,向世人讲述着广博的知识,想象 丰富又切合实际。 (二)地理博物体的结构 《拾遗记》前九卷在结构上较为“博”、“杂”。 从宏观上来看,前九卷以时间为顺序,历述十五朝 的逸闻异事;从微观上来看,就某一卷而言,书中 所记故事、事物名称,甚至篇章结构都与郭宪《洞 冥记》非常相似,故刘知几《史通・杂史》将二书 并提,云“如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之《拾 遗》,全构虚辞,用惊愚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四十二亦称:“嘉书盖仿郭宪《洞冥记》而 作。”然而,《拾遗记》与《洞冥记》二书虽然内在 结构和内容都颇为相似,但却与前代的地理博物体 志怪《山海经》、《神异经》以及同时代的地理博物 体志怪《博物志》的结构都有所不同。《山海经》、 由地理博物类志怪向杂史杂传类志怪的过渡,但从 总体上来说,此书围绕汉武帝组织情节,将大量的 民间传说和地理博物传说附着在这一历史人物身 上,因此,虽然显得很杂,但仍以地理博物类志怪 为主。《拾遗记》则与《洞冥记》稍有不同,主要 表现在:《拾遗记》在接受神仙思想和杂史杂传影 响的同时,也注重对地理博物传说的记述。如果 说,《洞冥记》等志怪小说开始了由地理博物类志 怪向杂史杂传类志怪的演变的话,那么,《拾遗记》 则可以说是地理博物类志怪与杂史杂传类志怪的集 合体,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显示了地理博物体志怪与 杂史杂传体志怪由体例结构各异到逐渐走向融合的 过程。可以看到,《博物志》在整饬的外在结构下 显示了“博”、“杂”的内容,《洞冥记》和《拾遗 记》等书则是在看似杂乱的结构中显示出了“博”、 “杂”的内容,它们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较而言,《拾遗记》第十卷以方位的转移 为依托,历述昆仑、方丈、瀛洲、员峤等八座仙 山,以及山中奇景异物和有关的神话传说,与前九 卷相比,结构迥然不同,属于典型的地理博物体结 构,与《山海经》、《神异经》、《十洲记》等地理博 物体志怪的结构一脉相承。难怪历代的著录家多把 第十卷分出来,单独著录为《拾遗名山记》、《名山 说》或《名山记》。 由此可见,《拾遗记》在记录历史传闻逸事、 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对动植物产、远国异 民以及山川地理的记载。“《拾遗记》远绍《山海 经》、《神异经》、《十洲记》,近接《博物志》、《洞 冥记》,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它的内容兼具博物与志怪的特点,它的文笔混合宗 教的炫奇与文学的饰美。”_】 (P59)因此,把《拾 遗记》列入反映道教思想的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是 有道理的。 通过对《拾遗记》文体特征的探究,可以看 到,王嘉将“杂史杂传体”的叙事与“地理博物 39 [1 ][ [ [ [ [ [ 2 ] 3 ] 4 ] 5 ] 6 ] 7 ] 体”的描写相结合,并用以丰富多彩的词藻,绚烂 夺目。如果说《拾遗记》的地理博物体性质重在其 特文体特征继承的则很少。唐传奇重在记奇人写奇 事,不用志怪法而以传奇,且多以单篇为主。如果 所表现的地理博物的内容的话,那么,《拾遗记》 杂史杂传的性质则重在其所表现的史的形式。《拾 说在文体方面对《拾遗记》有所继承的话,则继承 的是其史的叙事特征,以及在每篇唐传奇的结尾, 遗记》确实是兼综地理博物和杂史杂传两派的一部 作品。 编著者以局外人的眼光站出来所作的评论,相当于 《拾遗记》中萧绮的“录”。宋元以后的白话和文言 《拾遗记》这种一书兼综二体的文体特征,在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杂史 杂传体志怪和地理博物体志怪在长期的发展演变 中,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过程的体现,甚至可以说 是这两种文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美结合的范例。 因为在《拾遗记》之后,虽然其华丽的文采和丰富 小说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小说在记人写事方面条例 更加清晰,内容更加有层次感,很少再有杂史杂传 与地理博物的混合。值得一提的是唐人段成式的志 怪小说《酉阳杂俎》,该书驳杂的内容受到了《拾 遗记》等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但从其按类分 门的外在框架看,则是直接源于张华的《博物志》, 的意象对后代的小说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对这种独 而看不到任何杂史杂传的体例特征。 [参考文献] 程千帆.史通笺记E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王嘉撰,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M].北 京:中华书局,1981. [ ]. . 鲁迅全集:第九卷[ 0 [[U [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 ] ]]] ] ] ] 198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l998.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1984.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8. 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M].辽宁:春风文艺 出版社,1989. 张侃.试谈萧绮对《拾遗记》的整理和评价——从 小说批评史的角度加以考察[J].复旦学报, 1995,(2). 朱毅译,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李剑国.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产生和发展EJ]. 南开学报,1984,(5). 邵宁宁,王晶波.说苑奇葩[M].兰州:甘肃教 育出版社,1999.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997.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Shi Yi J i WANG Xing—fen (College of Litera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l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Shi Yi j i has history features and its contents are miscellaneous,which make Shi y j i as the typical Chinese mythology with two stylistic features.Shi Yi J i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mythology which began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and developed in the period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It has unique features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rKev words]Shi Ji;stylistic feature;miscellaneous history and biography;geographic natural science (责任编辑 周蓉/校对 小舟)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