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整合
一、词类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是“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是“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具备了动词的特点、作用。有下列几种情况: ⑴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⑵能愿动词+名词/数
⑶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⑷名+名/代
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范增数目项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带宾语时(形容词+名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2、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充当了谓语时。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施动者 + 使动词 + 受动者(名、代)] (使……) 1、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 ② 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1
①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 ②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使……昂”)
(三)、活用为意动词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以……为……——“把……看作/当作……”“认为/觉得……”) 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友——把……当做伴侣/朋友)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把……当做粪土)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 “异之”,“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以……为小,认为……小) ○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3、数词的意动用法。
①一死生为虚诞。(一,以……为一,把……看作一样) (四)、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陶渊明《咏荆轲》)
( 死,为……而死)
②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史记·滑稽列传》)
(丧,为……治丧)
③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死,为……而死) 伏(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
(五)、活用为名词
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位置时,具有了名词的功能,就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遗,丢失的东西) ③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见,所见到的景象)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贤,贤能的人)
②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坚,坚硬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
(六)、活用为状语
名词、动词修饰谓语,具备了状语的功能时。
“名+动”不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名/代+谓语) 1、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态度) ②(秦王)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 (表处所)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在上面/下面) (表方位、趋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天天) (表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2
⑤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翅一样) (表比喻)
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表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凭借) ○朝济而夕设版焉。 ○于是项伯复夜去。 ○则刘病日笃。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动词作状语。
①儿惧,[啼]告母。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二、文言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变式)句四种。 一、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者, ……也。 2) …… , ……也。 3) ……者,…… 。 4) ……者也。
5)“是(此、斯)······也(耳)”式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 ,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此帝王之资也。 (7)是寡人之过也。 (8)斯用兵之效也。 (9)此亡秦之续耳。
2、用副词“乃”“则”“即”“皆”“必”“亦”“固”“素”“本”等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⑸梁父即楚将项燕。 ⑹环滁皆山也。
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⑻是亦走也。 ⑼固一世之雄也。 ⑽且相如素贱人。 ⑾臣本布衣。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直接表示判断(无标志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⑴刘豫州王室之胄 ⑵荀卿,赵人。 ⑶刘备天下枭雄。 ⑷此人力士。
5.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二、被动句
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翻译为“……被……”。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⑴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⑵吾属今为之虏矣。
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⑷重为乡党所笑。 ⑸既自以心为形役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信而见疑
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⑷遂见用于小邑。 3、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⑵君幸于赵王。
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无任何标志,动词本身表被动,根据句意判断(意念被动句) ⑴戍卒叫,函谷举。
⑵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⑶怀帝阍而不见。
⑷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⑸则告诉不许。 ⑹举孝廉不行。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与后面动词换位,译为“我”。 如: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三、省略句
文言文是最精练的语言,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4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独乐)不若与人(乐乐)。 2、谓语的省略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 ④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 3、宾语的省略
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③屠惧,投(之)以骨。 ④具告(之)以事。
(以上是动词宾语的省略) 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 (以上是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以上是兼语的省略) 5、介词的省略(多为“于”,有时为“以”) ①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③而刘素婴(于)疾病。
④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宾语前置句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它们作后面动词的宾语。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在? ③客何为者?
④豫州今欲何至? ⑤童子何知?
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⑦之二虫又何知? ⑧乐夫天命复奚疑? ⑨彼且奚适也?
⑩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同时有介宾前置) (以上为动词宾语前置)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君何以知燕王?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含“不、未、莫、弗、无”等否定词,它们后面的代词“余、吾、自、尔、之”等是前置宾语。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⑤莫之夭阏。 ⑥弗之怠。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陋之有?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 唯利是图。 ⑤无乃尔是过矣? 规律四
介词“向、面、以”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②北面而事之。 ③一言以蔽之。 ④秋以为期。 (二)定语后置句 规律一
形容词作定语后置,以“之”为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 规律二
“……者”结构作定语后置,有时以“之”为标志。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规律三
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③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三)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标志性词语:“以”、“于”、“乎”“如(若)” 等。
规律一
“于(乎)……”结构作状语后置。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③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规律二
“以……”结构作状语后置。 ①王尝语暴以好乐。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具告以事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规律三
“如(若)……”结构作状语后置。 ①给供职如郡县。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四)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③不仁哉!梁惠王也。 附: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一般有固定的翻译模式,掌握它们有利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常见的固定句式有: 1、“不亦……乎”?
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2、“无乃……乎?”
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吧?”或者“莫非……吧?” 3、“得无……乎(耶)”
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4、“如……何”、“若……何”、“奈……何”
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5、“……孰与……”
表示疑问语气,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与……相比,哪一个更……”。
6、“其……乎?”
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7、“何……为?”
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8、“有以……”、“无以……”
前者可译为“有拿(用)来……的方法”“有办法”,后者可译为“没有拿(用)来……的方法”“无法”。
9、“有所……”、“无所……”
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10、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这样说来,那么”。
7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多么”“怎么这么”。 12、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13、是以……
“以是”的倒装现象,翻译为“因此”。 14、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15、何……之有?
实为宾语前置句式,可译为:“有什么……呢?” 16、独……哉(耶)?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吗?” 17、……之谓也
实为宾语前置句,其中“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啊”。 18、如之何……
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怎么能……呢?”。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