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总第373期 物理教学探讨 Vo1.28 NO.373 2010年第3期(上半月) 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S) 3.2O1O .71. 细化活动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肖 建 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江苏省高淳县211316 摘要:本文以《简谐运动》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如何细化活动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简谐运动;X—t图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3(S)一0071—3 在新课改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教 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弹簧振子的z—t图像的获 学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建构主义认为“离开 得与分析的系列活动建构简谐运动的概念,同时 学习主体有意义、积极的建构就不可能有新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提升学生的 的获得”。因此在教学中,应以问题为起点、以活 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心电图仪的研究让物理走向 动为主线、以建构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精心研 社会,增加对科学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读教材内容,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相关的技能 2 学情分析 合理串起来,通过精细的活动设计,更有效地实 (1)学生对运动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用 现知识的建构。本文以人教版3—4第十一章第一 运动学的概念区分质点所做的简单运动。 节《简谐运动》为例,谈谈如何细化活动设计。 (2)学生具备三角函数等相关的数学知识。 1 设计思路 3 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简谐运动”概念是从动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弹簧振子。②通过 力学的角度定义,而学生已习得的质点运动的概 观察理解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是正弦曲线。 念大部分是从运动学的角度人手的。如果从动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谐运动运动学的探 学角度定义,学生会认为是在用特殊方法研究特 究过程,领悟用图像描述运动的方法。 殊运动,难以把新运动纳入到已有的知识架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理的逻辑 中。新课程标准中“简谐运动”概念是从运动学 美,规律的统一美,感受自然科学魅力。 特征的角度构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 4 教学重点 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 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形成与认识。 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 5 教学难点 用而主动建构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所以本设计 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建立的方法。 从学生已具备的运动学z—t图像人手,展示未知 6 教学仪器 运动 —t图像,让学生起疑。通过生活中熟悉的 钢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橡皮筋、 振动现象的研究,获得机械振动的概念,使学生 气垫弹簧振子、微型气源、投影仪。 因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 4 结束语 [1]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北京大学学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 报,2007,l:56—63. 创新教育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 E2]余雷.物理学创新思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 社,2005. 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 [3]阎金铎.物理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质,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能 2004,l2(1). 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必须加 [4]王辉林.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创新人才[j].物理教 强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的 学.2001,1. 功能。 (栏目编辑 张正严) 物(S) 3。2O10 .72. 理教 学探讨 第28卷总第373期 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2010年第3期(上半月) 7 教学过程 7.】 课前相关知识准备: 复习:匀速直线运动z—t图像如图l示、自由 落体运动的z—t图像如图2示(用投影仪投影)。 图 1 图2 投影说明:不同的x—t图像描述不同的 运动。 x--Asineot一 、 一 …… .. 猜想:已知某质点的z—t图像如图3示,猜想 质点做何种运动?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判断物体的z—t图像 所对应的运动,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 进一步了解不同的z—t图像可以描述不同的运 动,反之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 —t图像。并以该 知识架构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探究z—t图像为正 弦函数时对应的是什么运动(简谐运动)?使学生 产生疑问和强烈的好奇心。 7.2 机械振动(振动)概念的构建过程 动画投影:树枝的颤动、心脏的跳动、钟摆的 摆动。 问:这些物体的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是 直线的、曲线的;运动方向水平的、竖直的;物体 各部分运动情况有相同的、不同的,它们的运动 有什么共同特征? 答:以上各种运动具有相同的特点:往复性、 周期性。 板书:①机械振动: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②平衡位置:物体 原来静止时的位置。振动是机械振动的简称。 活动:让学生将手中的钢尺,橡皮筋振动起 来,体验机械振动。 -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机械振动获得 充分的感性认识。 7.3 简谐运动概念构建过程 (1)弹簧振子模型的建构过程 演示实验:气垫弹簧振子的振动,引导学生 观察振子的运动特点。 动画演示:气垫弹簧振子的振动。 讨论:n.没有气垫与有气垫时,振子受到阻 力大小有什么不同? b.有什么办法让滑块保持长时间运动? c.弹簧的质量与滑块的质量关系是什么? 板书:③弹簧振子是一个忽略摩擦和弹簧 质量的理想模型。 问:以前还学过哪些理想模型,建立这些模 型的方法有何共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弹簧振子模型的建构过程, 进一步渗透理想模型的研究方法。 (2)弹簧振子的运动学特征的教学 问:从弹簧振子的动画中观察振子的运动情 况,猜想弹簧振子的z—t图像是什么?并试着画 出草图。 讨论: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弹簧振子的 z—t图像? ①弹簧振子的位移图像获得方法的教学。 活动一:分析研究弹簧振子多媒体动画,演 示图像获得的办法。 问题1:猜想纸带不动时,振子描绘的图像? 动画展示结果。 问题2:猜想纸带匀速运动时,振子描绘的 图像?动画展示结果。 问题3:两次的图像相同点和不 点是什么? 问题4:以质点振动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 点,质点振动的方向为纵坐标,纸带运动方向为 横坐标,请讨论每个坐标对应物理量是什么? 问题5:振子描绘的图像可以认为是弹簧振 子的z—t图像吗? 活动二:一位学生手拉纸带,另一学生模拟 弹簧振子的振动。提示学生分两次操作,第一次 纸带不动,第二次纸带缓慢匀速运动,两次均需 分析不同时刻手所在的位置,找出区别与联系。 讨论:其它模拟弹簧振子的方法:如水射 水法,激光照射法等,观察振动物体的图像。 设计意图: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猜想并画出简 谐运动图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个 活动通过多媒体动画分析图像获得的方法。第三 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图像获得的方法,并通过讨论 其它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28卷总第373期 2010年第3期(上半月) 物理教学探讨 V01.28 No.373 (S) 3.2O10 .73. J 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②对获得的z一£图像研究分析: 活动一:研究前面得出的弹簧振子的z—t图 像,讨论图像上每一点对应的时刻、位移大小和 方向、运动方向。 教师点评:动画演示分析。 (2)简谐运动与单位圆的动画显示与分析 (如图5)。 (3)简谐运动图像中的位移和速度 向、路 程和位移大小分析。 例 一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其振动 像如 图6。由图可知,在t。和t 时刻,质点运动的( ) 问题1:将振子描绘的图像对比课前预备知 识图3,能得出哪些可能的结论?(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猜想弹簧振子的运动是正弦曲线。) 问题2:如何证明弹簧振子的z—t图像是正 A.位移相同 弦图像? B.位移不相同 活动二:理论研究法: C.速度相同 方法一:利用几个特殊点写出正弦解析式, D.速度不相同 在图像上任取几点的坐标,代入检验。 方法二:将测量得出的数据用计算机拟合。 …~活动三:实验验证法: Xo t:一 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弹簧振子的运动,让气垫 O 弹簧振子振动,学生得出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 —粕 .?… . 让学生测量振动图像,用正弦函数的“五点法” 测出不同时刻的位移,并用代人法和拟合法验 证。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老师纠正点评。 设计意图:知识与技能可以在实际的应用中 板书:④弹簧振子的运动学特征:位移图像 得到巩固,充分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加强学生 为正弦图像。 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一题设计为图形获得方法的 板书:⑤简谐运动:如果质点的位移与时间 再次运用,即由运动情况得出图像。第二题通过 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像 单位圆与正弦图像更好理解数学知识与物理现 ( —t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 象结合的外在美。第三题与第一题相反,是逆向 谐运动。 思维过程,通过图像描述分析运动情况。 提问:同学们刚才用手拉纸带的运动是否为 7.5 图形描述运动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简谐运动?39什么? (1)阅读教材和资料了解以下仪器的使用: 设计意图: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简谐运动 心电图仪、地震仪。 位移图像的物理意义。并通过问题1呼应课前质 (2)查找资料找出图形描述运动的示例。 疑。第二个活动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数学方法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心电图仪的研究让物理走向 所得的曲线为正弦曲线。第三个活动让学生实验 社会,增加对科学的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8 教学反思 得出图像并用活动二的方法来证明曲线为正弦 简谐运动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很少设计相应 曲线。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的活动,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本节课利用不 7.4 图像获得方法的巩固与运用 同活动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研究的方法, (1)用弹簧竖直悬挂的钢球的振动(如图4)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课后的反馈 是否为简谐运动?通过讨论,要求说出获得图形 来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案例设计过程中 的方法及判断的依据。 的一点启示: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概念、规律等 知识的本位教学应尽可能多角度多方式呈现给 学生。知识学习中涉及到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应及 时向生活中渗透和应用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 理走向社会。另外在概念课的教学中也应尽可能 让学生探究发现,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栏目编辑 张正严)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