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应用园艺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通过生物技术(应用园艺)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实践,提出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并就如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打造“六位一体”多功能、共享型生产实训基地及其内涵建设的实践和成效进行总结。
【关键词】基地建设;原则;实施;六位一体;共享;成效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需的实训操作场所,是全面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示范性院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既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又能充分发挥和拓展其多元化功能,实现资源社会共享,更好地为社会、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各类高职院校共同关心并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为把我院实训基地打造成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训基地,更好地为广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经济发展服务,学院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园艺工程系通过对财政(2007年)支持的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应用园艺)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进行实施,在广泛借鉴国内外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及学院的具体情况,经过三建设、运行、管理等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1.1 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院示范性院校和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生物技术(应用园艺)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面向市场、校企共建、满足就业、服务地方”的指导思想和“立足广西,服务‘三农’,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服务定位,把单一教学实训功能拓宽为多元化社会服务功能。要围绕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共管、院校资源共享、产学研一体”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并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富有影响力、校企共建共管的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鉴定、服务“六位一体”的多功能、共享型生产实训基地,以实现良好的办学效益。
1.2 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1.2.1 先进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以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统筹集成先进的设施设备,既适度超前也留有可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基地在技术、设施设备、管理、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先进性和人才培养的
“与时俱进”。
1.2.2 实用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其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训操作功能,实训设施的建造和仪器设备的购置要体现其使用的必须、紧迫、可靠、高频、适用和实用,不片面追求高、尖、洋,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1.2.3 开放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要满足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实训场所要实现全天候开放,不仅要向校内各系、专业的师生开放,还要向各级同类院校、研究所、企业和社会开放,提供全方位的教育、科研、技术合作和培训服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开放管理制度。
1.2.4 创新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新路子,确保实训基地持续良性发展。
1.2.5 效益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能整体提升办学效益,既能提高教改课改、师资和实训水平等教学效益,也能增加企业和社会培训、院校、所、企共享及招生就业等社会效益,还能通过企业(公司)运作获得经济效益,变“消耗型”实训为“收益型”实训。
2 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与管理
2.1 成立工作机构,落实配套资金和建设用房用地
项目下达后,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教学、后勤副院长任副组长,教务处、计财处、后勤处和园艺工程系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领导、指挥、检查、督促与协调工作。同时,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任组长,教务处、园艺工程系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项目实施工作组,负责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系部设专门的办公室并配干事,建立了由系主管基地的副主任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建设管理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确保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为尽快启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向主管部门区农业厅汇报并获得大力支持,很快筹足100万元配套资金转入区教育厅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设备购置专户,项目所需资金260万(含中财160万)全部到位。同时,还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了项目建设新增用地6000m2、实验室用房3间共339m2,保证了项目建设的用房用地。
2.2 科学规划建设,打造“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共享型生产实训基地
我院园艺专业群实训基地由两个相对的校内实训基地组成,一个是建于1999年,投资4000多万元、占地16公顷的公司型综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八桂田园(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有工厂化穴盘育苗区、观赏瓜菜栽培区、名优花卉展示区、蔬菜设施栽培区、百果园区、果蔬保鲜加工配送中心等13个实训园区,各类温室、大棚、网室等现代化生产设施87座(个)共10万m2,主要担负教学、生产和示范、技术推广及科普教育和观光旅游等任务。另一个是总面积1.38万m2,由10多个实训场(室)组成的教学、生产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应用园艺)实训基地,主要担负专业教学实训、职业培训和鉴定任务。如何利用有限的项目资金,整合两基地已有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把基地打造成为“六位一体”的多功能、共享型生产实训基地,我们根据专业建设和学院发展需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2.2.1 认真研究规划,完善和拓展基地的多元化功能
针对原有基地在科研、培训、鉴定等功能不够完善,且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训中突显出的一些问题,我们把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三完善,一拓展”上:(1)按企业高标准增建4栋共2712m2专供生产实训的设施果树、蔬菜、花卉温室大棚。同时,更新和改善传统农业生产区的实训设施设备;将基地各实训场(室)优化整合成3个二级、11三级实训场(室)。进一步完善全真实训教学、职业培训和鉴定的功能,以满足“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及职业培训和鉴定要求。(2)新建3间共339m2的生理生化及数据分析实训室,配套较先进研究分析仪器设备,拓展科研功能,搭建师生科研、创新实践和品种选育、技术开发等平台。2.2.2 完善基地配套设施,提高基地建设的工作效率
为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的工作效率。建设管理小组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1)迅速追加近30万元资金,完善基地的道路、水电及实训室装修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设施设备的施工、安装和调试;(2)选择设施设备立足先进的国产或合资知名品牌,以避免走进口设施设备购置漫长而繁杂的审批程序;(3)认真做好主要设施设备预算的调研工作,通过同型号产品多企业咨询比价,确定最适价格点,以减少发生流标;(4)尽快进行贵重仪器设施设备(≥5万)购置的申请论证,积极协调学院有关部门做好招标的各项准备工作;(5)加强与中标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加快设施设备的到货速度。
仅用8个月时间,全部完成260多万设施设备的采购、调试、验收和结算工作。
2.3 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为使已验收的设施设备尽快投入使用,系部建设管理小组及时落实了基地各实训场(室)的技术总管和专兼职管理人员,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1)编制并印贴了贵重仪器设施设备的使用操作规程;(2)制订了设施设备的使用、安全、共享、维护、科研等管理制度5个;(3)联系并组织教师进行新仪器设施设备的
使用培训。确保仪器设施设备安全、高效的使用。目前,项目所有的设施设备使用率达95%以上。今后仍将不断探索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院系控股“产业型有限公司”的运行管理。
3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与成效
3.1 促进全面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1.1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基地完善的教学实训、生产功能,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便利。目前,专业教学基本实现教室与生产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训项目与岗位工作相对接。校内可随时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岗位轮动、顶岗实习”等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开展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同教共管和训练学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3.1.2 促进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改革
基地的公司产业化运作和完善的实训条件,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提供了保障:(1)构建了以行业每个职业岗位(群)6~8个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完善由综合实践、课程实训、综合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的实践体系。(2)加快了核心课程建设的步伐,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果树生产技术)1门,院级重点(精品)课程2门。(3)开发了具亚热带区域特色的校本教材3本,有4位教师获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
3.1.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基地每年可满足园艺专业群60多个班、2000多人进行实训教学,可同时接纳200人课程实训、综合实习或顶岗实习,可提供按行业和企业标准及规范进行的全真实景、实战和岗位实训教学,实施全教程61.3%的实践教学和占总实训80%以上的生产性实训,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岗前培训向企业员工的能力转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适岗和就业能力,毕业生因综合素质高、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强深受社会欢迎,连续6年初次就业率超过95%。
3.2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锻造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3.2.1 提高教师科研和产品开发能力
校内基地较先进完备的设施和仪器设备,为教师开展科研和创新项目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了手段和平台,科研立项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近五年,全系教师在基地开展的科研项目共1,参与科研的教师有18人;共发表论文70多篇;选育西瓜品种2个;指导学生完成应用性试验研究毕业论文360多篇。
3.2.2 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1)打造了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学院先后派4位教师参与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建园经验,现已成为我区大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的知名专家,并经常受邀到全区各地指导园区建设。(2)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通过逐年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校内基地(或公司)进行实践锻炼轮训或校外企业兼职,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近两年先后有3位教师通过锻炼成为“双师型”教师,整个专业“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
3.3 拓宽社会培训考证服务,打造行业职业培训和鉴定中心
依托学院的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站,充分利用学院和基地的师资、技术、设施设备优势,大力推行毕业生“双证制”。同时,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积极拓展农类职业工种和技术的社会培训考证服务。目前,基地已开设了13个农类职业工种培训和鉴定。近3年培训和鉴定的在校生超过5700人,平均获证率86.4%,其中园艺类在校生超过1200人,平均获证率94.7%;为广西4060个贫困村培训干部7600多人;为、所等单位和社会培训从业人员超过900人;为10多所中、高职院校培训师资30多人。基地现已成为广西规模最大的农类职业培训、鉴定中心。
3.4 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共享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3.4.1 为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资源共享平台
一是,采用对外开放有偿使用的形式提供共享服务;二是,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人才培养实训场所;三是,加强与各院、校、所、企的科研和订单办学合作。目前,已与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订了基地共享协议,与广西农科院园艺所达成科研合作意向,与6家企业签订了共30人的订单培养协议,每年接待各类院校实习学生500多人。
3.4.2 为大众提供农科知识教育服务
利用基地的观光旅游功能,迄今已为10多万人次的中小学生提供农业科普知识教育,为300多万人次的市民提供农业观光和成果教育。3.4.3 为“三农”提供示范、培训、咨询、推广等技术服务
利用基地先进的设施设备、师资和技术等优势:(1)成功引进园艺作物新品种8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在全区14个市、70多个县(区)推广新品种310多个,面积20多万公顷;全面推广“三避”技术等35项农业新技术,辐射带动300多个乡镇80多万农户致富。(2)参与了广西131万人次的百万农民党员和千万农民大培训及技术咨询活动,发放技术资料达20多万多份。
3.4.4 为对外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
基地先后接待了15位国家元首,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考察团前来参观研讨。先后为越南等东盟国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0期808人次;参与老挝等国家的生产示范园及印尼1所农业职业院校的建设。
3.5 深化公司型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避免公司型实训基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承担教学服务产生矛盾,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对两基地担负的任务进行了合理安排:(1)公司型基地主要承担实景教学、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科教和观光旅游等任务,按市场化运作和管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而教学生产基地主要承担与企业标准接轨的综合实践、课程和生产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和科研等任务,按正常的教行和管理,教学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逐步成立院系控股的“产业型有限公司”运行管理。(2)公司型基地所有生产管理技术人员为校内兼职教师,参与基地建设和规划、科研或项目开发、教材和课程及专业建设,参与制订实训计划、指导和考评学生实训,提供就业和适销产品信息等。经过对基地资源的优化整合,不仅解决了教学实训与企业追求利润间的矛盾,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公司型基地年营业收入1200多万元,年利润超过240万元。
【参考文献】
[1]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2]吴百中.国家级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朱旭东,钱剑林,李庆魁.园艺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