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小鸟,请到这里来》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的声音学会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从中感受爱护鸟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
2、能积极参加即兴接唱活动,并自己创编歌词。
3、听赏\"少先队员植树歌\"
教学设想:
本课音乐学习与环保教育相结合,以\"小鸟寻找绿色家园\"为主题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用轻快圆润的声音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
教学难点:
唱好切分节奏和连音线节奏;后半拍起节奏,顿音与保持音的准确唱法。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少先队员植树歌\"
1、听音乐进教室\"少先队员植树歌\",跟教师进行表演。
2、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
二、导入新课
1、 出示一张绿色的纸
师:这样的绿色让你你想到了什么?
生:听音乐,答问
2、听赏与跟唱《滴哩滴哩》
师:是呀,绿色在春天,绿色在大森林里,你听一群可爱的小鸟正歌唱着绿色的家园,让我们也随小鸟一起歌唱绿色吧!
生:听赏与跟唱《滴哩滴哩》,老师在一旁引导律动,带学生进入情景。
3、激发环保意识和行为
师:绿色的家园很美,小鸟的生活自由自在,但是随着人类无的开发资源,绿色家园渐渐遭到破坏,树木不在青翠,花儿不在那么娇艳,小鸟不停地向追问\"绿色家园在哪里?绿色在哪里?\"小鸟伤心地飞走了,远离了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些或者做些什么呢?
生:激发环保意识和行为
三、学习新歌
1、念词,熟悉词
师:人类不断的觉悟反省自己的行为,拯救自己,终于在今天绿色家园重现在我们的面前。树木成林,百花齐放,让我们一起带着最真诚的心、最火热的情邀请小鸟归来吧!
生:有感情地念完整首歌的词
2、听唱全曲,情感铺垫
师:你是带着什么情感朗读词的?
生:
师:就让我们用热情地节拍去邀请小鸟回家,为热情的歌声出示01 45 | 6 6 | 34 5。| 01 45 | 6 6 | 35 2。||
老师旋律一次,学生听;
(2)跟小鸟学唱
(3)猜猜小鸟这时想唱什么?
学生答问,老师引导唱出\"尽情地唱吧小鸟,自由地飞吧小鸟\"
(4)情感处理小鸟这时心情如何?
活泼跳跃地唱出这句词,学生再唱
学生分组唱这句词
2、 朗读第二部分词师:就让我们用热情地节拍去邀请小鸟回家,为热情的歌声伴奏吧!。
生:听整首歌曲,老师引导用x o拍手的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类型。
师:这首热情愉快的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认为歌曲可分几部分?
3、听第一部分,情绪指导(热情、愉快)
师:第一部分主要描述我们在呼唤小鸟。
4、用lv的字母跟唱
师:让我们也加入邀请小鸟回家的队伍中去,大家用lv哼唱旋律伴奏吧。
生:跟琴唱
5、听音乐填词
师:同学们带着你的热情去迎接小鸟吧!让我们再次感受那热情的歌声吧!
生:听第一部分试一试填词
6、跟琴纠正、跟琴唱
7、学生唱二部分师:孩子们用你们甜美的歌声与小鸟一起飞翔吧!
8、 结合两部分一起唱,跟琴轻唱,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难点
四、完整唱全曲
师:同学们绿色的世界真美好,让我们一起来邀请我们的好朋友小鸟回家,用热情愉快地歌声把小鸟都请到这里来。
六、出示一段创编的词让学生唱
形式:老师领唱前句,学生唱后句
引导创编:众多学生唱前句,一名唱后句
五、总结
绿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能保护好绿色,保护好共同的家,同学们你将会做些什么呢?
相信有了你们这样保家爱家的小卫士,地球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教学反思:
学生们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能较好掌握歌曲,但演唱方面过于简单,生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感知音乐,聆听这优美的旋律,发挥想象,使其脑海浮现出一副图画。
学生们的表现力和想象力都很强,让学生们在边听边小声哼唱的过程中自己用动作来表演歌曲也是一个好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扮演角色对理解歌曲有更好的效果。
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情绪和艺术形象。这首歌曲课本上都标明了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速度,学生可以围绕这一基本情绪进行演唱。
掌握这几点并加以运用,使学生掌握这首歌曲旋律的同时,对歌曲的情绪及艺术形象的诠释也更加适当和形象。要使学生唱好一首歌。教师就必须在歌曲演唱上做艺术加工和修饰。
第二课时 欣赏《采茶舞曲》、《采茶灯》
教学目标:
1、 充分感受《采茶舞曲》\"采茶灯\"的音乐风格,通过演唱、竖笛吹奏等形式学习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通过本校学生获奖舞蹈观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通过对音乐创编过程的情感体验,激发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通过唱、奏、编的方法,结合律动,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引导、示范,体验歌曲情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如地投入到实践和创作中去,体会舞蹈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师、生在《采茶灯》的音乐声中进教室。
2、观看我校获奖舞蹈。
师:\"音乐与舞蹈是一对孪生姐妹,我国很多民族能歌善舞,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舞蹈,创编舞蹈。
(意图:观看本校学生的获奖舞蹈节目,放松学生心情,增加亲切感,激发表演兴趣。)
二、解难、创编:
1、复习:
师:弹奏《采茶舞曲》旋律。
生:分组演唱、吹奏《采茶舞曲》,体会多种表现形式的不同情绪。
师:\"把认为自己唱的最好的乐句,展现给同学们。\"(掌声)
生:学生自主演唱。
(意图:通过把认为自己唱的最好的乐句展现给同学这一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2、难点解决:
师:\"把认为自己难唱的乐句提出来。\"
生:提难点(基本上是最末两句)
师:师用范唱对比进行纠正。
生:练习、纠正、巩固。
3、律动创编:
1)师:\"请找出歌词中能用动作表示的'实'的词,进行律动创编\"。
生:回答,\"采茶\"、\"秧\"、\"水\"。
2)小组活动。唱一唱、编一编、演一演。
(意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律动练习)
3)创编。把歌曲分成三部分,小组抽签。签上标明创编内容及动作提示,进行舞蹈创编。教师巡视,对技能薄弱组重点指导,并充作组内成员参予表演。
1-4乐段,溪水清清溪水长--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
动作提示:溪水、转圈、下蹲看两岸风光、 分组交换采茶插秧动作、擦汗。
5-6乐段,插秧插的喜洋洋--采的茶来满山香。
动作提示:1)采茶的不同位置、速度变化。
2)队形变换:背靠背,转圈
7-9乐段,手采香茶--采茶姑娘
动作提示:采茶、手拿斗笠,手脚协调地走、身远处招手(踮脚) 4、造型:蹲、站立
5、表情微笑
三、交流、体验:
1、小组汇报表演。比一比,评出星级队。
(意图:开展自评、互评、他评有机结合,培养群体精神,合作意识,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2、补充、完善舞曲动作,师生合作互动,吹、奏、唱、演表现歌曲情境。
3、观看我校历年来的舞蹈获奖作品。(意图:观看自己学校同龄人的舞蹈作品,再次体验并激发学生的情感)
4、学生用简洁的一句话,谈创作乐趣和感受,体会创作乐趣。
(意图:通过谈创作乐趣和感受,交流体会,体验成功感,提升创作意识。)
第三课时《绿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绿叶》
2、通过二声部演唱,学会在演唱中较好地控制音量,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3、欣赏\"水草舞\"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6 6 6 - | 5 5 5 - | 4 4 3 2 | 1 - - |
啦 ~ ~ ~ ~ ~ ~ ~ ~ ~ ~
二、欣赏\"水草舞\"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采茶舞曲\",今天请大家欣赏\"水草舞\",这是一首福建民间音乐,是用什么乐曲演奏?
三、导入:
你们有没有见过小树林?还记得它的特点吗?
小树林中,最抢眼的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是绿色?
你们能描绘一下不同季节的小树林吗?
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林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加深他们的印象,并对此展开讨论,再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四、学唱新歌:
歌词中的名词解释:
牌坊:形状象牌楼的建筑物,旧时用来宣扬封建礼教所谓的忠孝节义人物。
茅舍:即茅屋。大多简陋矮小。
拂:轻轻擦过。
溢:充满而流出来。
1、听歌曲范唱,初步把握歌曲的情感,
2、跟琴轻声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一声部
4、学唱第二声部,就一个乐句。
5、完整演唱第二声部
6、分声部演唱,注意音准,速度和节奏。
7、进行声部的合成,做到均衡、统一,声部进行流畅,和谐。
五、课堂小结:(略)
《绿叶》是一首写景抒情歌曲。歌曲以三拍子的婉转优美旋律,爽朗而富有生气地抒写了小树林的葱苍茂密及硕果累累,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及热爱生活的品质。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我将本次可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歌曲的歌唱学习,通过教师引导达到用悠扬且自然的歌声歌唱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每遇到有简单歌曲旋律出现时我都指导学生自主认唱。在视唱歌谱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歌曲分为3条小乐句,分别由三组自主认唱,最后再由小组充当小老师带其他同学一起唱的形式比较顺利的完成了第一部分的视唱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潜意识地做到了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本环节的教学效果看,我完成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歌谱。
本课难点则是学生不常接触的二声部合唱。歌曲中二声部的出现表现了歌曲的意境及音乐魅力。在教学过程在,通过“先来感受一下春的气息”的意境,将难点二声部合唱练习引出。将二声部分低声部与高声部分别出示,先让学生随钢琴自己听唱熟悉两条旋律,之后,分组进行了二声部合唱。在合唱中,有几次可以明显听出低声部的音准会跑到高声部,经过练习之后,由于学生的声响比较和谐,所以也就没有再强调哪个声部的声音一定要高哪个一定要低,只是用一句话来说明了二声部的基础声响该是怎样的:二声部合唱时,第一声部作为主旋律声响要稍高于第二声部,要有和谐的声响效果。希望通过练习和这样的话让学生了解二声部合唱应该怎样唱。从此环节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似乎比老师做的要好些,因为,在我看来学生唱出了和谐的声响但我却没能准确的听辨出这种和谐的声效是否达到二声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