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
2019-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2(第01单元)
单元检测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地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比较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的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
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
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
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卡莱尔(Car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
教育资源
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伯丰(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波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
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选自《论散文》,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和我们人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天天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是散文。
B.散文是一种翻译,它能够把我们头脑里的思想情绪译成语言文字呈现出来,最能显现作者真实的个性。
C.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是最自由的,因此驾驭起来相对容易些。 D.散文的妙处很多,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它比其他文体更有艺术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和散文相对的文体严格地讲应当是“韵文”,而“韵文”和诗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B.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包含着诗,而号称为诗的,里面的材料却仍然是散文。 C.散文和韵文的区别在于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要素上的不同。
D.在韵文里,格式是固定的,韵法是相同的,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读起来也会感到声调铿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时常可以用各种媒介物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观看体操比赛、欣赏交响乐等也能体会到一种诗意。 B.散文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所以,我们鉴赏散文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对于散文那流动的情感,更是无法把握。
C.要写出好的散文,富于感情、思路清晰都是需要作者把握的重要因素。 D.伯丰说:“文调就是那个人。”因此,提高人品,也有助于提高文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见大雁
①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远处飘浮着一条又一条优美
曲线的山脊之上……同时,鸟儿也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是一种,“笨鸟先飞”也是一种,“穷
教育资源
秋南去春北归”——秋天南去,春天北归,懂得离寒趋暖,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又是一种。
②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有森林就有水。山下,终年不断地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在地势低凹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泻,汇入溪涧,然后继续走着自己的路:流淌,流淌。散文家陆蠡曾经这样告诉我们:“深谷中连飞鸟都会惊坠!那是因为在清潭里照见了它自己的影子……野桃自生。不然则出山来的涧水何来这落英的一片?”
③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④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河谷两岸黄色的沙砾如平铺着的金子一样闪闪发亮,在太阳底下,岸边,高大的阔叶林黄绿相间,有几片叶子听到召唤开始飘落;还有,在风中摇曳着的苇叶,经霜以后脸色更显皙白。天,更高、更远、更蔚蓝了。赶在暮色没有到来之前,我们到清溪去吧,“清溪落雁”可是天台八景之一!
⑤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飞过来了!此时正当太阳班师回朝,天庭忽生惊变,竟于慌乱之中倒翻笔洗中的颜料,任意洒泼在这些大雁的躯体上,给雁阵镀上一层金色的余晖。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这样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在群雁齐飞的上面,高高的天空里有几只苍鹰却停止了飞翔,不动了。它们也陶醉了。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让人怦然而肃然。时光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⑥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壮观吗?
⑦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⑧这个时候,应该有大雁从眼前飞过。
⑨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地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雁不到,书成谁与”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如要说我的心里还有什么挥之不去的东西,那就是曾经百听不厌的民间古曲《平沙落雁》的欢快,与柴可夫斯基《云雀之歌》的忧伤交织在一起的惆怅。
⑩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教育资源
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⑪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⑫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⑬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地笔记》,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②自然段引用散文家陆蠡的话,旨在表明这里不仅景色优美适于鸟儿生活安息,而且“野桃
自生”有着丰富的物产和矿产。
B.作者反复抒写“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充分写出了这里曾是鸟儿快乐的家园,同时
也暗示出现今环境上的变化。
C.文中多处引用古典诗文,古典诗文的引用,不仅使文章在语言上更加典雅,富于情致,而且引导读
者对鸟产生丰富的联想。
D.文章结尾“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之所以成段,是因为作者想要含蓄深婉地表达对“不见雁飞”
的惋惜以及对人类行为的自省,篇末点题。
5.文章开始总写了鸟儿的飞翔与灵性,与后文写大雁形成了巧妙的照应。请你说说这种“照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6.结合上下文语境,试分析“如要说我的心里还有什么挥之不去的东西,那就是曾经百听不厌的民间古曲《平沙落雁》的欢快,与柴可夫斯基《云雀之歌》的忧伤交织在一起的惆怅”一句的含意。(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
教育资源
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教育资源
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郁达夫曾经历“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困窘,也因此感受过世人的白眼。
B.郁达夫与王映霞惊世骇俗的婚恋,最终以分手告终,皆因“风雨茅庐”不能使爱永恒。 C.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悲剧,为郁达夫的传奇人生抹上了最后的悲壮。 D.本文围绕文风、婚恋、结局组织材料,写出郁达夫极其传奇的名士风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C.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创作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D.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大量侧面描写并通过对比手法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9.文章说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畋,字乐道。进士及第。庆历三年,湖南瑶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殿中丞,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及战孤浆峒,前军衄,大兵悉溃,畋踣岩下,藉浅草得不死。卒厉众平六峒,以功,迁太常博士。未几,坐部将胡元战死,降知太平州。岁余,贼益肆。帝遣御史按视,还言:“畋尝战山下,人乐为用,今欲殄贼,非畋不可。”乃授荆湖南路兵马钤辖。贼闻畋至,皆恐畏,逾岭南遁。又诏往韶、连等州招安之。乃约贼使出峒,授田为民,而转运使欲授以官与赀,纳质使还。蛮平,愿还旧官,改知随州。召还,复起居舍人....,入为三司户部副使,迁吏部员外郎。奉使契丹,以曾伯祖业尝陷虏,辞不行。河北旧以土绢给军装,三司使张方平易以他州绢。畋既同书奏闻,外议籍籍,又密陈
教育资源
其不可。久之,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上言:“愿择宗室之贤者,使侍膳禁中..,为宗庙..计。”旧制,内侍十年一迁官。枢密院以为侥幸,乃更定岁数倍之。畋言:“宜如文武官僚例,增其岁考..。”遂诏南班以上仍旧制,无劳而尝坐罪徒者,即倍其年。议者谓畋以士人比阉寺为失。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士大
夫所称。初,山下讨蛮,家问至,即焚之,与士卒同甘苦,故屡破诸峒。及用之岭南,以无功斥,名称遂衰。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特赐黄金二百两。
(节选自《宋史·杨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
余赀/
B.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
余赀/
C.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
余赀/
D.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
余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舍人,官职名,隋炀帝时始置,属于内史省,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出入,也称宫禁。
C.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但庶人不能设庙;也是王室或国家的代称。
D.岁考,古代每三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除四书五经、五言六韵外,晚清还有策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畋剿贼有功,官职升迁。庆历三年,杨畋担任殿中丞,亲自率领士卒深入峒地讨伐盗贼,虽经挫折,最终平定了六峒,因战功卓著升为太常博士。
B.杨畋善听意见,顾全大局。三司使张方平不用土绢做军装的事,杨畋本来是报请皇帝认可的,但因为朝廷外部的议论,他又秘密地上奏陈述不能做的原因。
C.杨畋敢于直言,遭受非议。杨畋上书对宦官升迁之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当时有人议论说杨畋把宦官和朝中文武大臣相提并论是有失礼节的行为。
D.杨畋带兵有方,屡败贼寇。杨畋讨伐蛮人时,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如果有家里的来信,就随即烧掉不看,以免影响自己和军心,所以多次打败贼寇。
教育资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约贼使出峒,授田为民,而转运使欲授以官与赀,纳质使还。 (2)遂诏南班以上仍旧制,无劳而尝坐罪徒者,即倍其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人南渡 贺 铸①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②
,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注】①贺铸: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②罗袜尘生步:语出曹植《洛神赋》,其句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作开篇用“兰芷”“汀洲”等意象渲染了气氛,并交代了地点,为下面的描写和议论做了铺垫。B.上阕写女子形象,化用了曹植《洛神赋》中的语句,将女子形容为凌波仙子,步履仪态轻盈。 C.“半黄梅子”与词人《青玉案》中“梅子黄时雨”都用“梅子”意象,点明了诗歌写作时间为夏季。 D.本词的语言十分有特点,通过对意象和画面的细致描摹呈现出了一派浓墨重彩、盛丽婉腻的艺术
风格。
15.词的下阕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王湾以“ , ”两句暗寓了昼夜轮回、季节更替、
时光流逝而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
(2)《曹刿论战》中为下文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作铺垫,反衬曹刿聪明机智的句子是“ ,
”。
(3)《钱塘湖春行》中叙写“早春禽事”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 教育资源
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
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
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
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
器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教育资源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0.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
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发表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肃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
2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
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
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有一次,季羡林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当主持人请教他,如何才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美德修养时,季羡林先生回答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知道是否有捷径可走。以我之见,学会聆听当是最好的选择。”听了季羡林先生的话,在场的人无不鼓掌称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呢?请以“聆听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