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的良好学习品质”。从此可概括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坚持性、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解释与反思能力、好奇心、主动性与合作性。
关键词:幼儿教学;绘画活动;学习品质
在绘画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呢?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了以下几个点做法:
一、感受美与欣赏美——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幼儿参与艺术活动都是从感受美、欣赏美开始的,因为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需要通过直接的感知、体验获得感受和经验,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对幼儿的艺术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此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幼儿的绘画活动也是从感受美、欣赏美开始的,在这个环节的组织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引导幼儿运用多角度欣赏与表达。
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探究了解事物的属种、习性、用途,并认真观察事物的色彩、形状、空间等等,还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引导幼儿创作主题画“柳树和松树”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观察两种树的树冠形状与颜色的差异、机理的变化;了解微风吹来时两种树不同的动态与所发出的声音;感受柳树的婀娜多姿、松树的伟岸挺拔等情感表现性。并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用舞蹈的方式表现对柳树婀娜多姿的感受;
有些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有些孩子用不同的表情与伙伴们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要耐心倾听并给以积极的回应。
1.
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欣赏。
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触觉、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进一步感知自然美、艺术作品的美,加深体验。运用各种感官进行的欣赏更能引起幼儿探究、创作的兴趣。如:在引导幼儿进行水粉主题画“拍皮球”的创作前,教师先让幼儿玩皮球,摸一摸、滚一滚、拍一拍皮球,听一听拍皮球时发出的响声,并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伙伴们拍球的不同姿势,请孩子们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时,他们就会说:“皮球是圆圆的球体”,“皮球会滚来滚去”,“拍皮球时会发出砰砰的声音”“我是站着拍皮球的”“莉莉是蹲着拍球的”等等。有些小朋友还说想把它画下来,想画小朋友拍皮球。可见,充分的感受和欣赏激发了幼儿绘画创作的兴趣,培养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1.
表现美与创造美——鼓励幼儿在创作中乐于想象与创造,培养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坚持性、主动性与合作性等学习品质。
在幼儿自由创作的环节,老师采用有效的指导方法,鼓励幼儿在创作中乐于想象与创造,培养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坚持性、主动性与合作性等学习品质。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1.创设具有愉悦性的创作环境。
为了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性,创设愉快、宽松的创作环境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愉快、宽松的创作环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给与幼儿充分的信任,为其提供良好的作画环境;第二,创作前不要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过多的要求,以免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挥;第三,幼儿创作活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教师不要评价孩子们的作品,不要阻碍其自由想象的空间。
2.创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在幼儿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给幼儿提供直接、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创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幼儿在目标和问题情境之间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幼儿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当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加深对学习特点和问题本身的深入理解,必要时还应提供技术支持。如:在主题画“采蘑菇”的活动中,有些幼儿说不会画小朋友弯腰采蘑菇的样子。教师就请凯凯小朋友做弯腰采蘑菇的动作,面对着全体小朋友站好,请孩子们认真观察感知,凯凯上身和腿部的线条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然后又请凯凯侧身做弯腰采蘑菇的动作,老师又问孩子们:侧面你们能看见凯凯的整张脸吗?现在凯凯上身和腿部的线条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你们想用怎样的线条表现凯凯弯曲的形态?在探索性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许多孩子开始动笔画出了弯腰采蘑菇的小朋友的动态,激发幼儿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具有创新性的评价方法。
在创作过程的评价上,改革老套的评价方法,采用创新的评价方法,不用“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应从从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创造性、性、坚持性、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性,对材料是否有积极探索、主动操作、绘画活动常规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正面评价,用欣赏、鼓励的语言积极评价孩子们,尽可能找出其进步的地方加以鼓励,这种鼓励是具体的、确实存在的,而不是泛泛的表扬。如在活动”好玩的版画”中,大部分孩子在欣赏了制作视频、听取了老师的讲解步骤并结合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而个别孩子却始终无法领悟这个制作方法,在反复了尝试了几次后都失败了,他们表现的非常沮丧,不想再继续创作了,这时,老师进行了适时的鼓励,表扬了孩子们积极参与制作保持桌面干净等常规,还对画面的构图进行了表扬,并提出了可以同伴合作制作的建议,为他们树立了重新进行尝试的自信心,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轻言放弃,鼓励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让孩子体验到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后成功的喜悦。老师在这些绘画创作中培养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创造性、性、坚持性、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性等学习品质。
1.
分享美与交流美——引导幼儿大胆分享、交流作品,培养幼儿解释与反思的能力。
当幼儿完成了自己的绘画作品在分享交流的环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组织:第一,分享自己的作品。如:引导孩子们说一说画里面的故事;自己画的最好的地方;需要改进的方面等等。第二,欣赏同伴的作品。如:大班幼儿主题画水粉画《花儿朵朵》。在晨间谈话活动时,教师把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老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它?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改进?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乐说:“我喜欢这幅画,画的菊花美极了,但是只画了一种花,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把我看到的花都画下来”欢欢说“我喜欢那幅画,画面安排很合理,画的很大气”明明说“我喜欢第三幅画,颜色很鲜艳,画了四种花儿,但是紫藤花画的太短了,我看到的紫藤花的花瓣是很长的”……这是孩子们创作结束后的常规活动。孩子们已经善于运用欣赏和建议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孩子们通过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同伴的作品进行相互学习和比较,得到了正面的、建设性的意见,拓展了自身经验,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新的经验,促进了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幼儿解释与反思的能力。
总之,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是长期,不是一撮而就的,绘画活动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需要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小为.幼儿绘画再认识:儿童的特殊“语言”[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8):27-30.
[2]诸取芳.彩绘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04):15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