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4卷第3期 米米 节杀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Vo1.14 No.3 2014年6月 Jun.2014 一论一~理一一专一一高一一职一一高~ ‘‘ 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豢中 王冬吾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75) 摘要: 随着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变化趋势,高等职业教 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任务,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高端应用型人才已在高 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形成共识,也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校企协同育人是高等职 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育人 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 市场需求导向;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85(2014)03—0030—04 Studies 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rough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WANG Dong—wu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075,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has diversified trend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 ereasingly fierce.Undertaking higher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sk,it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should train applicative talents wi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 on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model reform.It is also the trend of reform 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all over the world.Talents Training Mode Through“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reform on talents training patter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2 1 st century,in this paper,we tak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ry to explore a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rough“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according to market demand.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oriented;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talents training mode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35号)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 委在2008年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 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意见》 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 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等七部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2O14—04—04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编号:200722,主持人:王冬吾);广东省高职财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编号: 粤高职财经教指委[2013]2号,主持人:王冬吾) 976一),女,湖南湘乡人,国际金融专业负责人,国际金融学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作者简介 王冬吾(130 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教产结 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 式”。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校企 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行业、企 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推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发展职业教育的 最有效途径。 一、“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 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教30条”),其中第 十二条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 企(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有效协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思 路,建立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推进高校开放、 合作、共建,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 人、合作发展。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 下特点:1、人才培养目标紧贴社会需求。校企协同 培养模式要求校企双方协同一致制定人才培养方 案、共建实践平台、共同开发课程、搭建“双师”结构 教师队伍、共同实施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更侧重提 升学生以逻辑、思维、合作、表达为特征的各种核心 能力的培养,提升各类能力培养的层次。校企协同 培养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大量采用案例、实 验、实习、演示、业界专家讲座与指导、实战等教学方 式,提升学生的职场实战能力,这样行业对人才需求 的发展动态全部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中,人 才培养目标不至于与社会需求脱节。2、社校企“三 赢”。在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学校通过与企业共 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将 企业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流程等实践知识引入课堂教 学等多种方式,统筹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顶岗实习 和学生的就业,实现全过程协同培养;通过多方面深 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课程等, 进一步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促进高校与社会建 立紧密的联盟关系。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实现社会、 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一是校企协同培养的人才必 定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能够促进就业和社会的稳 定发展;二是学校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或地方经济发 展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 校的声誉;三是产学研结合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行业工作人员的理论水 平等。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提升了学校产学研水平 产学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和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 择,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并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 人才培养模式已被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高等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协调 合作共同创造有利的育人环境,利用各自的禀赋培 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形成具有 “高等”和“职业”特色的合作模式,应该是高职教育 永远的主题。在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产业 结构调整和劳动力水平提升的要求使得我国高职院 校从规模扩张迅速进入内涵发展建设时期,各院校 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定位 和产业的发展,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具有行业和区域 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专业设置、教 学内容到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逐渐与企 业需求对接。协同育人就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多主体 合作育人、合力育人,是“产学研用”,而其中学校是 协同育人的终极推动力,只有学校才能坚定“人才 培养”这一主题;协同的最高价值是人才培养质量 的提升,协同的本质意义是推动大学生“全人”的养 成。在协同育人特别是与企业协同中,“与巨人为 伍、与品牌同行”,这样可以提高育人标准,倒逼学 校提高产学研的质量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水 平,提高为企业服务的实力。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一般安排具有丰富教学 经验的校内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企业专 业人士作为授课教师,专、兼职教师的紧密结合,让 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及时了解和接收了前 沿极具实用性的经验和技术。各合作企业还承担了 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实验课程和其他实 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奠 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制定合作教学的质量评价制 度,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形 成三方约束,真正确保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校 企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理论教学与案例 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企业应用相结合”的教学 特色,提供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训练平台,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意义非凡。 (三)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 校企合作不仅引进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更 重要的是把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引进学校, 使学生受益。目前许多企业生产经营中都存在员工 31 素质偏低、产品次品率居高、流失率较高、员工对企 业归属感、认同感不强等共性的问题。通过校企协 作育人,学校在教学中导入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管 理制度、操作知识,使企业有机会在早期就对自已未 来的员工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塑造,使学生进入 企业上岗后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前面提到的相关问 题,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企业很多隐性的成本,同时学 校借助企业入校,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 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 社会环境中进行锻炼,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得 到提高,从而使学生更早地“生利成人”。 三、“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 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州工 程技术职业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目前已初步建立起“走出去、请进来”校企 共育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 “走出去”:组织教研室老师前往金融机构开展行业 调研;派教师定期去金融机构顶岗实习提高实践教 学能力;带学生前往金融机构进行实践认知,了解将 来所从事的行业岗位和岗位职责;把课程搬至金融 机构,在金融机构由行业专家给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学生寒暑假前往金融机构顶岗实习。“请进来”:邀 请行业专家指导和参与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 定;由行业专家亲自担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教学 任务;邀请行业专家做专题讲座;由行业专家亲自指 导毕业设计;行业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校企合作编 写工学结合教材;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共拟人才培养方 案 培养人才是一所学校的重要使命,如何做到有 的放矢,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是对每一所学校提出的考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 院紧跟时代步伐,适时组织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参 加人才需求调研、超前预测分析工作,以能力为本 位、素质为基础,及时地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在这 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校贯彻适应性、整体性的质 量观,在企业提供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由学校与企业 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分析岗位(群) 对知识、能力、素质等基本要求,制定行业特色鲜明、 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根据岗位需求情况及发展变化情况调整人才培养 目标和课程设置,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符合行业的 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方案十分重视对学生 实践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引入 “做中学”的模式,尤其注重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 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不断提升理性思维高度。 (二)校企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 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 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 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 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 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比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双师”结构 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职院校建设、改 革、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 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 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 实质也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高职院 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 高素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支撑,要求教师必 须具备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理底。高职教 育的职教屙l生要求教师尚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 较强的动手能力。学院一方面选送教师到企业一线 去学习实践操作提供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聘请 金融行业专家到学校进课堂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如 《银行基本技能》由银行岗位能手亲自负责点钞和 翻打传票等技能的传授,《保险学基础》和《金融产 品营销实训——电话营销和陌生拜访》由保险公司 营销总监及其团队亲自授课,由金融机构提供真实 的客户资料和金融产品供学生进行营销,《个人理 财》由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经理亲自讲授个人理财 规划方案的设计,校企共建稳定的“双师”结构师资 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建校企多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 机制 校企进行合作的共同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 养,让“产品”来评价“产品”生产单位,具有权威 性。职业教育的产品是学生,因而学生的质量应该 成为衡量校企关系质量的出发点,也应是衡量人才 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准则。因此,从受教育者的视 角,研究其对教学的满意度、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 酬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等应该成为衡量合作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工学结 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 建设关系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广州工程技 解人才培养过程,密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 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 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 术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和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 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和教学 激励机制,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加大 感。邀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 按照行业生产质量管理模式和职业标准考核评价学 生。 参考文献: 学生参与质量评价的力度,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 培养质量评价,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 评价核心,将就业创业能力、企业满意度、社会评价 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 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 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为了实现高质量协同育 人,学院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健全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了“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 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吸 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1]杨云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4). [2]赖永辉.企业深度参与、多方共同评价下的校企合作评 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 [3]许建平.“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责任编辑:孙建华) 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了 (上接第6页)之下,私人产权的资源配置效率就明 显优于共有产权和公有产权。 四、结论 [4]靳涛.从交易成本的争议到契约理论的深化——新制度 经济学企业理论发展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5):14—18. 交易费用的提出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此 视角下研究企业理论和产权制度的论文比比皆是。 企业理论中对企业为何存在、企业边界如何确定、企 [5]刘凤义.企业理论研究的三种范式一新、老制度学派与 马克思经济学的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5): 23—29. [6]王继平.从“分-r-i' ̄”到“契约论”:企业理论的批评性回 顾及启示[J].经济评论,2005,(3):97—102. [7]王金柱.双产权制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9. [8]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c].企业制度与市场组 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67. 业家是否存在等问题的研究可以解释有关于社会资 源配置、就业、国家财政的某些现象。产权理论认为 市场制度下资源紧缺和滥用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明 晰界定产权,加强产权界定和保护来得以解决。这 种做法可以减少对权利使用的重叠,产权所有者必 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并且真正关心自己的财 产收益和行为成本,由此必定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 的提高。 参考文献: [9]叶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J]."3代亚太,-2001, (7):50—56. [10]杨小凯.企业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1994,(7): 60—65. [11]Coase,R.(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4):386—405. [1]常永胜.企业理论与企业产权结构[J].企业管理,2001, (9):32—34. [12]Coase,R.(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The Journal of Law&Economies,(3):1—44. [2]陈雪梅,赵珂.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发展及其评述[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3):20—26. [3]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1116—120. (责任编辑:张东生)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