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j M zhiyEezTHazhi@0DSl 63.com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多媒体资源为例 文/伍桂兰 当前,多媒体凭借其直观性、形象性等优势运用于各 科的教学中。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强大的视听效果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创设了动人的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该如何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呢?本文结合 例,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在一节课中的使用 比率应不超过20%。 2.简约、实用原则 课件始终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把课件制作的过分 花哨。在制作《我与地坛》这个课件时主要从以下三点去 做: 《我与地坛》这个教学案例来探讨。 一(1)惜“画 如金。不能过分用画面代替文字的品味 、多媒体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时应遵循 和领悟。《我与地坛》这~课件只精选了五幅图画,即一 幅地坛图,两幅史铁生开朗大笑图,一幅地坛远景图,一 幅年老母亲依着门框翘首远望图。 的原则 1.适量性原则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要讲究“度”,一是要敢 于运用,善于运用:二是坚持“可用可不用就不用”的原 (2) 沉默”是金。多媒体课件常常“图文声”并 茂,许多课件不仅使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还将教师的朗 读乃至重点部分的讲解录入其中,这既造成了学生听觉的 则,要相信“不用多媒体也可以上好课”。同时,在使用 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控制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比 疲劳,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因而,笔者去除课件中 沉,学生的心思全不在这儿,而职校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容 ’课堂环节的设计要富有弹性,教师要灵活机智。授课前, 易分散。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过程,授课时耍随着 学生的表现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法,随时调整内容。 课堂气氛,很多章节笔者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创造 各种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体验 成功的乐趣。 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拘泥于书本,不依 教师教的“活”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学 的“活”,用的“活”,从而能举一反三,牢牢的掌握知 识。无论多么平淡的课题,多么难懂的知识,只要处理得 循于常规,学生自主参与,思考,大胆探究,积极提 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 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具有综合功能。比如“楞次 定律”是电磁感应中最重要的一节,也是电工基础的教学 当,教得“活”,就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活课堂气 氛。如讲解节点、支路、回路、网孔时,教师一般都会结 合电路图讲这些概念,如图1,并让学生判断几个节点、 几条支路、几个回路、几个网孑L等(女口前所述,这些概念很 难理解),如果这时再把图形稍变一变,如图2,让学生再 判断几个节点、几条支路、几个回路、几个网孔,就能理 难点之一, “楞次定律”内容语言表述具有高度概括性 和抽象性,学生理解不了。而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通 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规律,然后让学生练习判断,住往 学生一知半解,只会依葫芦画瓢,即使跟着老师归纳出的 步骤练习也是不能全对。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清头绪,进一步加深理解概念。强调没有元件的导线不是 支路,它只是一个节点,如过学生不能理解,把图再变一 变,画成图3就清楚了。 性,加深对定律实质的理解,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 手做实验,把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学生自己找出 规律,分析出结论。通过实验,学生深深理解了定律中的 “阻碍”、“变化趋势”的含义,并归纳总结出了用楞次 国 图1 定律判断感应电流“四步法”。类似这样的课程,如果光 凭老师解释,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 里雾里。 图2 @ 图3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学生只有对“电工基础”感兴趣了,才能变“要我学”为 4.激“活”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为此 “我要学”。因而教师备课、授课,都应从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入手,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潜移 默化地接受知识,从而学会自主地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 教师要在教学的“活”字上下功夫,这里的“活”指的是 圈J 。0Nn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用教学媒体,必须最大限度地以现代教学手段开启学生的 创造力。语文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机械地照搬 别人的方法,而要努力创新教学,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不必要的音效,用精选的五幅画面,加上恰当的文字与自 己在课堂中现场动情的解说来代替,以此激发学生思维的 火花,达到师生情感的碰撞。 (3)点“石”成金。语文教学是师生及文本对话的过 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尽在“辅助”二字中。多媒体辅 二、多媒体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时应注意 的问题 1.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选择适当的多媒体资源 助语文教学,应重点讲解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 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在课件的制作上,要坚持 为学生的“学”服务,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 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3.切入适时性原则 (1)当学生的思维进入“知难欲退”时,要适时切入 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碰到难 题而退宿,这时教师就应根据阅读内容的需要切入多媒体 技术,给学生一个点拨。如笔者在问学生“为什么史铁生 要成天成夜地往地坛里跑”时,很多学生一下子也回答不 上来。笔者的做法是先放一幅荒芜冷落的地坛图片给学生 看,让学生思考这幅图与作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 认真思考就会联想到原来荒芜冷落的地坛与作者是同病相 怜的,因为他们都是被人遗弃的。 (2)当学生的眼力限于“一叶障目”的困惑时,适时 切入多媒体技术。阅读课上,学生对课文中某些问题的理 解常常不够透切,原因是一些“障碍物”挡住了他们的视 线。如很多学生认为史铁生失去双腿后是一个消极的人, 因为在第一部分中看不到作者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时 应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扫除视线障碍,使学生对 课文理解更透切。笔者的做法是放两幅作者开朗大笑的近 照给学生看,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学生继续通过对课文的 阅读去探究作者为什么还能够如此开朗? (3)当学生的语境陷入“无话可说”的无奈状态时, 适时引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对文本中 所描述的情景或历史背景认识不清,语言思维处于一片模 糊的状态而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时,教师应引入多媒体技 术,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展示出来,通过视觉解除学生 语言思维中的难题。如文中第二部分写“我”去地坛,母 亲;隹备; “我”去地坛,母亲目送, “我”在地坛,母亲 心忧, “我”在地坛,母亲来找。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不够深刻,因而对文中所描述的母亲形象认识不清。此时, 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放一幅地坛的远景图和一幅年老母亲依 在门框边翘首远望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4)当学生的手脚处于“无形绳索”捆绑时,适时 切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不宜太细、太 多,而应适可而止,适时切入多媒体技术。笔者在讲到第 二部分时,适时插入播放电视剧《母亲》中的一些感人片 段给学生看,营造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让学生找出文中 最令人感动的描写母爱细节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再让学 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母爱的真切体验。 4.创造性原则 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 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运用多媒体 资源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八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大天地,选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各 种电教媒体都有局限性,但可由其它媒体来弥补。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 具体的目标,恰当选择媒体。如上《我与地坛》这课时, 笔者的课件设计主要围绕“怎样的我” “怎样的地坛” “怎样的母亲”这三个问题来对课文进行解读,并设计相 关思考题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利用多媒体资源,必须立足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 不仅要学习存在于文字叙述中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形 式——文字本身。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突出的特点首 先是它的工具性。但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倾向于简单地播 放一些录音、录像来代替课文的分析和知识的传授。为避 免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去做:第一,使用 多媒体资源,服从并服务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二, 做到因文悟道,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实现文字与画面的有 机结合;第三,做到“从文着眼,按文作图,图文结合, 从图到文”=。因此,笔者上《我与地坛》这课时的做法是 在放相关图片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品味抒情的语言 特色,从中去感受母爱、体验母爱。 3.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资源。要充分让学生的想象力和 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多媒体教学强调的是视觉对图像的直观感受、听觉对 音响的直接震撼,它往往提供具象性的画面。但语文学科 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言的描述并不都是固 定而清晰的,大多数的文学语言是隐喻、含蓄的,所构成 的意象也多数是朦胧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用多媒体来 呈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表面十分显眼逼真,就会扼杀了 学生的想象力。莱辛说的好,凡是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 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 的。要避免这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多媒体画面设 计必须虚实结合,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 要科学合理地开展对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加 强他们对画面意境的理性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4。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演示的各种技能技巧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教学方法,而且要会操作 使用各种电教设备,熟悉电教媒体的功能及教学方法,能 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综合运 用。因而语文教师要牢记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语文课堂教 学以后,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不是 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 201 10 0 I■N00囫1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