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取材类型及答题技巧
李艳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中学,陕西 安康 725000)
摘要:高考文学类文本的取材内容涉及中外文化,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考文学类文本的取材类型,并总结出规律,归纳答题技巧,指导考生备考。 关键词:高考阅读;取材类型;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于是,反映中外文化内容的现代文就成为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取材范围。本文仅对近几年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取材类型进行浅析并归纳出答题规律,供语文教教学同仁及莘莘学子参考。
一、侧重于表现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内容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例如05年江苏卷《波滋曼的诅咒》对电视文化的介绍和理解思考;07年浙江卷《泰山之思》、天津卷《敦煌》对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述说;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及现代文明的忧思等。
选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丰富;设题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求学生发掘作品意蕴,读懂这类作品,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结构包括文章思路和作品的内在联系;思路有整体思路和重要文段的思路;内在联系是作品的线索及顺序,注意每段的首尾句、过渡句、观点句、情感句等。二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想愿望、见解主张和目的指向,也即作者在文中赞扬什么、批判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等。注意咀嚼语言,由言揣意;透视作品中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及价值取向;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二、侧重于“攀升时代的精神高度”主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关心时代疾苦,歌颂正面形象,赞美先进事迹,弘扬时代主旋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也是作家们把握的精神基点。例如09年江苏高考偶看《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其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很切合江苏高考所秉持的“攀升时代的精神高度”的旋律。从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的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托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到08年《侯银匠》的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到09年的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命题关注的是时代的主题。09年全国卷散文阅读《彩色的荒漠》中描述的“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等所关心的都是时代的呼声。 这一主题的文章阅读,要求读者能秉持时代精神,关注现实生活,着眼社会发展,把握群体意识,着力发挥作品的教育意义,人文精神和主流意识。放大作者塑造精神世界的闪光点。在具体阅读答题中注意两点:①是速读文学作品,理清文章思路;②是把握文章主旨,领会时代精神。
三、侧重于“回望历史”主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胡适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实际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只有一个。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反思历史时,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那么,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是很难挺起脊梁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读史明智”。前进的道路上经常重复着一个真理:许多事情,历史告诉未来!后人无尽的怀念,回望历史的目的,常常是为了紧握未来的“钥匙”。例如08年和09年各有6套高考卷到了“回望历史”方面的内容:08年全国卷Ⅰ的《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09年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天津卷《老屋》。
阅读这类主题的文章,有三点特别重要:①是关注文中的历史事实,深入思考。如读《木车的激情》一文,什么是“木车的激情”?只有关注文中所写历史,深入思考后才能明白指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②是用当代眼光回望历史,善于综合分析。如08年天津卷《敦煌》第19题:纵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其答案是“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③是既忠实于原文,有适当拓展延伸。如08年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第16题: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
第 1 页 共 2 页
“苍凉美”的理解。这种答法对于开放性、个性化题很有效,但在表述自我观点时,千万不要忘了引用原文。
四、侧重于现实生活,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珍爱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大语文”学习观已成为语文学界的广泛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已成为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要范围。如08年辽宁卷《雨韵》、上海卷《火笼红》;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天津卷《老屋》等;表现乡村生活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等,类似作品在近些年高考文本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高居不下,值得老师和学生多加关注。
热爱生活、投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品味生活,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和情感,并积极调动这些因素于语文学习中,是读懂文、做好题的前提。
五、外国文学作品类文本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逐渐引起高考命题者的重视。如近几年的《海的第三条岸》、《二十年后》、《乌米》、《想象》、《魔盒》、《达尔文的拖延》。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类文本在答题方法上,与一般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大同小异。特别应注意如下两点:1、了解和认识异域的风土人情。2、把握和掌控阅读应试的科学步骤:①、总体浏览原文和题干,将两者结合起来;②、明确题干考查的类型是内容还是形式,涉及哪几段;③、由易到难地解题;④、先确定表述角度,再下笔表述,要对号对路;⑤、先草拟答案,再精兵简政,留下有用的简明文字,抄入答案。
总之,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关注作品内容特点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以下答题技巧:1、读懂文章“五必看”:①必看标题②必看作者③必看全文④必看注释⑤必看试题。2、“阅读敏感”应养成:①全文主旨句(段)、段落中心句(词);②起始段、过渡段、结尾段;③使用修辞手法的句段;④写景的句段(环境描写);⑤有伏笔、铺垫、照应、比较、衬托等写作手法“嫌疑”的文字;⑥人物肖像描写中的特征性词语,一连串动作的动词,写景的意象性词语、形容词、方位词等。上述文字处,可能就是设题“点”。3、是“中心辐射”需牢记。必须整体把握全文的中心。4、是答题细节也关键。细节往往决定成败。①是观点在前,举例分析在后;②是分条回答,用数字序号或自然分段形式表示;③是别漏项,别遗漏要点,手法、作用都要写。④是用术语、说行话。⑤是忌空洞,不结合文本内容。⑥准确、简洁,忌说废话,忌句子不通顺。⑦忌答非所问。⑧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⑨书写规范工整,字迹清晰。⑩合乎字数规律。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