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以四川方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偏误和教学对策
作者:戴叶笛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10期
摘要:本文以四川方言为例,探讨了在方言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和相应的教学策略。笔者着重分析了四川话在语音和词汇上的一些特点,预测在对外汉语中可能会出现的偏误,并针对这些偏误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对外汉语 四川方言教学 偏误 教学对策 一、四川方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方言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非物质财富,也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专家莱拉博格迪特斯基说:“每种语言和方言都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认知世界的工具箱,含概了一种文明历经数千年发展得到的知识与世界观,在这个世界观里有如何感知、归类和实践的方法。” (一)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杨雄《蜀王本纪》中说到“蜀左言”,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指出蜀与中原“莫同书轨”。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的儿化现象。而普通话语音系统声母共22个,韵母39个,4个声调。尽管四川话有那么多有别于“官话”的词和读音,四川方言在语音上仍属于北方语音系统,具有兼通南北的“准官话”功能。 (二)学习四川方言作用
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方言背后,蕴含着文化多样性的精髓。索绪尔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四川方言中有不少词语反映了四川人的民俗风情。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四川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中的偏误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以四川话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普方的偏误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这些偏误。在了解了方言的特点上,正确引导学生。本文拟从四川话中选出川中(东)片、川西北片这两个特点最显著的方言来进行比较。 (一)四川方言语音的偏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语音方面,一方面,四川话特有的而学习者母语没有的特殊音会造成学习者学习四川话语音的困难,例如入声字的发音;另一方面,即使学习者有良好的普通话语言基础,在学习四川话的时候也会造成偏误,例如单韵母e[γ]的语流音变。笔者将从四川方言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片区的比较中归纳其语音特点。 1 川中、川东片
川中以南充为代表,说该方言的多居住在川中、川北地区。这一地区的方言就是经典的四川方言,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四川话多属这一片的。川东片则是以重庆为代表地区,该片和川中片没有大的差异,故为一类。 语音特点:
1.1 n、l不分。在川中方言中,/l/ 和/n/ 是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不区别意义。川中、川东话常常混用/l/和/n/,通常把/n/也发音为/l/,比如普通话中的牛(niú)奶(nǎi),川中、川东话就说成/liou35lai41/。
1.2 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即zi、ci、si和zhi、chi、shi不分。例如普通话中的吃(chī)食(shí)川中、川东话就说成/ts‘ι34 sι34/
1.3 没有[?耷]这个音素,ing直接读成[in],eng直接读成[?藜n]或者[o ?耷]。在说“英国”的“英”时,常常读成[in];“永恒”的“恒”读成[x?藜n];“主人翁”的“翁”读成[uo?耷] 2 川西北片
川西(北)入归阳平: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也可称为成绵片,本文中以成都话为代表。
语音特点:
2.1 不圆唇元音的舌位高。
以成都为代表的川西北方言常将鼻音韵母ɑn、uɑn、iɑn、üɑn 韵母中的ɑ读作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ê[ε]。如“蛋dɑn51”读作[dεn213],“晩wɑn214”读作[uεn41],“炎yɑn35”读作[iεn44], “冤yuɑn55”读作[yεn44]。
2.2 普通话单韵母e[γ] 音在川西北话里发生语流音变,读成ê[ε] 音或o[ o] 音,例如: te [ t‘ε]:特、忑 se [ sε] 色、涩、塞、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ge [ ko] 个、各、歌、戈 ke [ k’o] 可、棵、棵、坷
2.3 普通话复韵母uo[ uo] 音在川西北话里发生语流音变,读成o[ o]音或[ uε]音,例如: duo [ t’o] 多、夺、惰、舵 cuo [ ts‘o] 错、挫、撮、搓 guo [ k uε] 国、帼 kuo [ k’’uε] 扩、廓 2.4 鼻化元音
ngou “欧起欧起”:自视很高,看不起人。 “欧人”:儿女不听话不成器,导致父母内心痛苦 nāng “囊趾拇儿”:小脚趾
nàng “晾衣服”:《集韵》:“晾,郎宕切,暴也。” (二)四川方言词汇的偏误
四川各地虽方言有所不同,但词汇所用大致相同,故笔者从词义和构词两方面进行讲解,并分析四川方言在词汇上和普通话的偏误之所在。 1词义的确切性及偏误
1.1方言多义词:了(水洒了,事情办砸了)、打燃火(开火,生气)、耙耳朵(一种交通工具,妻管严)
1.2 方言词中有古汉语的用法:破烦、
“蔫答答”:“答”“党”一声之转。《说文·黑部》“党,不鲜也。” 1.3方言词的熟语:
谚语:唱戏的腔,厨子的汤;好吃不如宽坐;又歪又恶,吃不到豆芽脚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歇后语:罐罐头发豆芽—没得一根伸展的;油汤里头洒花椒—你烫我,我麻你;三十晚上的案板—不得空;
一些名词的四川话叫法:土豆—洋芋;卷心菜—莲花白;蟋蟀—蛐蛐儿;蜻蜓—叮叮猫儿 1.4 语气词:哈、嘛、喃、嗦、哆嘛、咹、哇、唦、嗯 表示陈述:哈、哆、得嘛 表示疑问:嘎、嗦、哇 表示祈使:得、哆、看 表示感叹:得 2. 构词的独特性及偏误 2.1 构词:
(1)动词重叠(变成名词):箍箍、盖盖、撬撬、滚滚、沉沉、抽抽、飞飞、吹吹、筛筛
(2)名词重叠:根根、沟沟、杆杆、边边、弦弦、箱箱、棍棍、壳壳、皮皮、棒棒、包包
(3)形容词重叠:
ABB:飞叉叉、耙噜噜、耙稀稀、烂朽朽、甜蜜蜜、绵扯扯、灰普普、昏戳戳,干焦焦 AABB:苏苏气气、称称头头、光光生生、巾巾梭梭、巴巴适适、造造孽孽、松松活活 ABAB:惊呼忽扯、鬼迷日眼、流汤滴水、生搬硬套、扭精拾怪、劳神费力、装疯迷窍 2.2 词缀:~娃子(瓜娃子、贼娃子、女娃子、儿娃子、),~子(扯把子、冲壳子、涮坛子、扯垛子、夹舌子、颤翎子、爆眼子)、瓜~(瓜戳戳、瓜西西、瓜宝器) 汉语方言词序:偏正—正偏(意思不变):鸡公—公鸡、大拇指—大指拇 三、针对外国人学习四川方言中出现偏误的教学对策 (一)了解四川的发展历史,以及四川人的思维方式
汉语方言是汉语在历史发展中的地方变种,造成这种变种与共同语不同的外部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地域历史文化因素以及地理因素。以四川的袍哥隐语为例: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因其是反清的地下组织,故有一套专用的隐语。其中有部分词沿用至今:踩水—摸底,鲊起—撑腰,方起—使人为难,搭白—托人说情。四川地处盆地,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都平原历来就有“天府之国”的雅称,所以形成了四川人舒适闲散的生活,四川人常说的“安逸”“巴适”“不存在”等词,可以看出他们乐于享受生活,大度豁达之心态。这对于学习四川话也颇有帮助。
(二)教师要对四川各地进行方言调查并总结其规律
四川方言虽属于“西南官话”。但是各个县市的方言也是不同的,这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说的方言,还要对其他方言片区的语音词汇进行调查学习。充分利用前人对四川方言的研究考察资料,全面掌握方言片区之间的异同。通过上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中的e[γ]四川话ê[ε]音、o[o]音,普通话uo[uo] 韵母与四川话的o[o] 音、[uε] 音都存在着较有规律的对应。教师要善于总结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来自于母语和普通话的干扰对于四川方言学习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多创设四川话学习的真实环境,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使用汉语的机会。 四、小结
在方言教学中应注意语音和词汇上与学生母语和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可能造成的偏误。这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方言偏误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对外国学生来说,学好方言也使他们能更好地利用当地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能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日益发展的同时,方言的教学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黄尚军 四川方言与民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纪国泰 《疏证补》[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3]孙和平 四川方言文化—民间符号与地方性知识[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4]黄伯荣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5]姚晓波 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6]汪启明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言偏误及预应理论试说--以四川方言为中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