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3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惦记(diàn).B.蓦然(mò).C.教诲(huì).D.气氛(fěn).翌日(yì).山涧(jiàn).栈桥(zhàn).热忱(zhěn).)哄堂大笑(hōng).自出心裁(cái).不折不挠(náo).强词夺理(qiǎng).【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解答】ABC.正确;D.有误,“气氛”的“氛”应为“fēn”,“热忱”的“忱”应为“chén”;故选:D。2.(3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涛涛白浪的大胡子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C.大致说来,苏州园林里的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俭朴而别具匠心D.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习惯和愿望总是莫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易错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A.有误,“涛涛”的正确书写是“滔滔”。“滔滔”除了用于水势之大外,还可以形容言语、人流等;而“涛涛”却未见用于水势之外的例子。B.正确。C.有误,“俭朴”的正确书写“简朴”,“络驿不绝”的正确书写“络绎不绝”。D.有误,“莫不关心”的正确书写是“漠不关心”。故选:B。3.(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第1页(共18页))A.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领域中,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神”....B.漫画往往用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暗寓犀利的讽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C.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D.林清玄在浪漫至真的文字中融入超然的禅趣,创作出的文化散文耐人寻味....【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BD.使用正确;C.使用有误,“栩栩如生”是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峨眉山的猴子。故选:C。4.(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B.成都市申办2025年世运会,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D.市教育局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有误,缺少主语,将“通过”“使”删去其一;B.有误,否定不当,将“无疑不是”改为“无疑是”;C.有误,搭配不当,将“坚持”改为“倡导”,“增强”改为“实行”;D.正确;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2分,共12分)5.(12分)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问题。甲第2页(共18页)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康肃问曰:“单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的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共口,徐以构的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丙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元方入门不顾.B.吾射不亦精乎.C.康肃笑而遣之.D.故不错意也.顾:照顾精:精湛遣:打发错:同“措”,安放BA(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B.以钱覆其口C.而钱不湿D.且秦灭韩亡魏介冑之士不拜.醒能述以文.博学而笃志.年且九十.B(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A.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B.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第3页(共18页)C.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D.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三组对话皆聚焦冲突。三组选文中的人物对话,分别围绕“谁未守信”“本领是否值得炫耀”“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进行、B.三组对话均展现应答智慧。甲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乙文卖油翁现身说法,类比说理;丙文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C.三组选文皆用对比。甲文客人冲动无礼对比元方有礼有节,乙文康肃神闲气定对比卖油翁骄傲自信,丙文唐雎不卑不亢对比秦王盛气凌人。D.三组选文语言简练。甲文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乙文只用“安敢”就显出康肃居高临下,丙文以一“否”字就表现出唐雎态度鲜明。【分析】译文:【甲】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丙】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第4页(共18页)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A.有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句意:顾:回头看;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A.代词,他/结构助词,的;B.用;C.表转折的连词/表并列的连词;D.况且/将近。故选:B(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句意: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A.有误,“轻易”错误;“直接”错误;B.正确;C.有误,“虽然”错误;“轻易”错误;D.有误,“虽然”错误;“直接”错误。故选:B(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文章,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ABD.正确;C.有误,“卖油翁骄傲”错误,有自信但没有骄傲。故选:C答案:(1)A(2)B第5页(共18页)(3)B(4)C三、默写(共6分)6.(6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飞鸟相与还秋容如拭②山气日夕佳,③为篱下黄花开遍,全诗。。(陶渊明《饮酒(其五)》)(2)请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逢入京使》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①静以修身②飞鸟相与还③秋容如拭(注意“拭”的书写)渝州。(注意“渝”的书写)(2)《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7.(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问题。中国古人爱“海淘”①大米、宝塔、中医……不少我们熟悉的“中国造”,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都藏着外来基因,来自“海淘”。②我们熟悉的小麦、牛、羊、马都源自西亚和中亚,被引进至少5000年。石榴原名叫“安石国的榴”,标明其伊朗基因。汉代,中国陆续引入首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物种。菠菜和榨菜则是唐太宗时候从尼泊尔引入的。③如果没有外国美食,我们的饭桌会单调许多;如果不曾引种外国植物,中国也养活不第6页(共18页)了数量庞大的人口。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番薯藤带回中国。几十年后,番薯成了中国又一种主粮。同为晩明时期,中国从菲律宾引进了多种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南瓜等,使得中国人口翻番。④金庸在以宋朝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荚雄传》神雕侠侣》中多次写到人物食用花生、玉米的细节,出现知识性错误。可见,许多人对这些物种何时传入中国,知之不详。⑤除了这些让我们先辈受益的外来物种,还有许多物种或物品属于“出口”转“内销”。⑥水稻原产中国,但北宋从越南引进了耐旱的占城稻。1011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这种穗子长、不挑地的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商业繁荣。⑦造纸术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创造,但唐朝中期进贡来的日本纸有蚕茧的光泽,国人未见漆,还有贝壳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国人爱不释手。⑧__________。唐宋时高丽纸为贡品,时称“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另外,日本的泥金画⑨元初,忽必烈征召了许多尼泊尔建筑工匠。其中,阿尼哥技艺精湛,1273年被任命为匠人总管,首都的寺观(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同受忽必烈重用的,还有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父子,他们建造了元大都的城墙。忽必烈还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医疗,皇家医院全用阿拉伯医生。明初,朱棣从交趾网络人才16000名,建筑师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殿,就是阮安主持监造的,北京的明代内城墙也是他的手笔。⑩茫茫人海里,没有人是孤岛。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孤立地存在。与亚洲邻和深入。(1)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2)参照第五段,在第八段画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0字)(3)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中国古人的海淘。首段引出说明对象,然后依次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从国处引过外国物种,“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外来的各种人才的经历。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了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的意义。第7页(共18页)国的各种交流,是中国古代文明强大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交流将会更加多元【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全文可知,第二段到第五段介绍了的海淘对象是外国的物种。第六段到第八段介绍的海淘对象是“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第九段介绍的是中国引进的外国的各种人才。(2)本题考查补写过渡段。细读第五段可知,这句话上半句紧承上文古人海淘外来物种。后半句引起下文古人海淘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所以第八段补写的话也应分为两部分,前半句紧承上文海淘物种和物品,后半句引出下文引进各种人才。(3)本题考查对重点段落的理解掌握。细读第四段可知,本段介绍的是人们对中国引进不同物种的时间不知道,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我国古人的海淘都引进了些什么,与说明对象关系不大,所以可以去掉第四段。答案:(1)外国物种,“出口”转“内销”的物种或物品,外来的各种人才。(2)示例:除了物种和物品,被引进的还有人才。(3)可以删除第四段。文章就中国古人“海淘”的不同对象安排内容,第四段说明许多人对物种引进时间不熟悉,与前后内容不匹配。五、作文(60分)8.(60分)从……到……”是生活中常用的短语,它所表达的或许是时间的推移,或许是地点的转换,或许是不同事物的关联……请将“从失败到成功”补充完整,并将其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根据与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得出三个补题的思路,一是题目表示时间的推移,比如,从春天到夏天,从早到晚,从童年到少年等。二是表示地点的转换。比如,从小学到中学,从家乡到远方等。三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比如,从失败到成功,从懦弱到勇敢,从消极到乐观等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中任选一个,写人记事或议论说理均可。前者以情动人,后者以理服人。【写作思路】补题为从失败到成功,创作一篇记叙文。以自己某一次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过程与经历为写作的重点,以自己从这一转变当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为表现的主旨,写出真情实感。应采用以小见大,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同时还需注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点题以三到四次为宜,首尾要点题,文本中间也需要一至两次的点题,以避免跑题的嫌疑。第8页(共18页)【解答】【例文】从失败到成功前几年,一次国际象棋比赛让我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参赛,妈妈做了“陪同”。那时,我还没见过“世面”,少懂道理,十分自卑。参赛前,我曾十分苦恼地说“我这回一定会被那些高手杀得片甲不留!”妈妈也这么认为。第一局一开始我就损兵折将,不久又有了“之苦”,最后,我全军覆没,真是惨不忍睹呀!我在第二局更是苦不堪言,才斗了十几个回合便处于必败之地,最后只好举手投降。中场休息时间到了,几乎快崩溃的我走到了妈妈身边,向她报告半天的败绩,希望得到她的同情,以便退出赛场,不让人笑话。没想到,妈妈微笑着说:“你怎么这样妄自菲薄!想临阵脱逃了?我告诉你,人生的坎坷很多,如果不努力、不自信,怎么能成功呢?”然后,她摸着我的头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后永远抬不起头来,你现在鼓足自信,在失败中寻找成功吧!”我听了妈妈的话,向赛场走去……第二场比赛开始了!对手绝非等闲之辈,他的棋艺令人望而却步,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也以全力相拼,一场厮杀下来,我没有让对手占到一点便宜。可是,对方似乎有些不耐烦了,他招招出狠,我有些招架不住了,我想“议和”,如果失败的话就投降吧。等一下!我怎么能这么轻易放弃呢?我又想起了妈妈的话。现在,我只能背水一战了!我又和他开始了大战,我拼了命地向前冲,双方进入白热化厮杀。最终,一场昏天黑地、日月无光的大战结束了,我胜利了!以极其微弱的优势胜利。回想起今天读的文章,我越发坚信妈妈的话。我明白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失败,总会遇到困难,但只要自信、不放弃,不向困难低头,努力着奋斗,总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失败走向成功。六、诗歌鉴赏(共4分)9.(4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问题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第9页(共18页)(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2)诗中口口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雪花B.梅花C.菊花【分析】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加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充满温暖气息。热气腾腾的茶,红红的炉火、沸腾的热水﹣﹣“汤”窗前的明月,火红的梅花,都给人营造了一种温暖温馨的氛围。以茶当酒与朋友畅谈的这份情谊也是温热的。(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关系的分析能力。联系第一句中的“寒夜”,第二句中的“竹炉”可知诗歌所写的季节应为冬季,这就排除了C选项“菊花”,“雪花”与“梅花”相比,“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心雅致的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也是相符的,同时以梅花暗赞来客的高洁。所以选“梅花”更合诗歌意境。答案:(1)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译文: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七、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万里桥记(宋)刘光祖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①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第10页(共18页)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②而思仿佛③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④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⑤耳。知公莫如光祖。(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注】①聘:访。②勋庸:功绩。③仿佛:相仿。④酾;疏导。⑤末:非根本的。(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孔明没又千载象.B.其说虽殊.C.孰不怀古以图今.D.记其大者而遗其细.没:去世殊:奇特图:谋划遗:舍弃B(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②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分析】参考译文:自从秦国在蜀郡设立郡守,李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都江堰工程),为蜀国带来了千秋万世的恩泽。现在的万里桥的水,原来就是秦国时期的水渠啊。后来诸葛亮治理蜀国,用信用、仁义安抚蜀国从而使蜀民信服他,修明法律制度,礼乐几乎全部恢复。从古至今都流传着一个说法,孔明曾在此地送别吴国的使者张温,说:“这水可直到万里之外的扬州。”后万里桥因此而得名。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费祎出使吴国,孔明送他到这第11页(共18页)(3)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里,说:“万里之远的路程,将从这里开始。”孔明已经逝去千百年,而这座的遗迹还大致完整,只有没有以前那么雄伟壮观了。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特别,但用来说桥的有情义却是独一无二的。如今的天下,兼有吴蜀两地。朝廷任命将帅,路途遥远。他们到了这里,有谁能不追念古代的事而筹划今天的事,并以此来追念孔明的道德、功绩而考虑模仿他的所做的事呢?待御赵汝愚镇守蜀地时,才来到这里,就去拜谒古相祠,且立即命人修缮他。他常常说:“诸葛亮,他的才德可比三代贤人。他运用法度而不遭人怨恨,执政也不被主上怀疑猜忌,如果不是天下最公正的人,又有谁能做到像他这样?”现在与他有关的遗迹存留下来的还很多,而万里桥却是承载着诸葛亮联通吴国的故事,前帅沈德和曾经扩修万里桥,但还是显得简陋,不符合它的重要意义,而且容易朽坏,时间长了,桥将不能支撑住。赵汝愚命令疏导水道,做了五道分水口,梁板全部换成木头,而且加盖了屋顶。雾气弥漫悠远,两岸的树木茂盛和河流景色美丽。赵公与客登上此桥,大概没有不到处走动、四处环顾的吧。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就像赵公所怀念的(追念孔明的道德与功绩),而风景却不是最根本的啊。赵公让我为他作记,只记下大概的事迹而遗漏了细微的地方。如果只说桥的名字很美,而赵公与桥一起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那是不懂赵公的人啊。懂赵公的人没有比得上我的。【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孔明已经逝去千百年。没:去世。解释正确。B.句意:不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特别。殊:特别,不同。解释不正确。C.句意:有谁能不追念古代的事而筹划今天的事。图:谋划。解释正确。D.句意:只记下大概的事迹而遗漏了细微的地方。遗:舍弃。解释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人事,人间世事;以,因为;故,缘故;亡,同“无”,没有。句意为:第12页(共18页)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②句中重点词:过,经过;玩,玩赏;思,深思。句意为: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通读全文,答案内容在原文中均可找到与之明确对应的文字概括区间。第一问可从原文第一段的“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中概括得出;第二问,可从原文第二段的前四句“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与第三段中“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概括得出。答案:(1)B(2)①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②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3)①万里桥的得名与诸葛亮有关。诸葛亮曾在此送别吴、蜀的使臣,“万里”出自他之口。②万里桥的修缮与诸葛亮有关。赵公因仰慕诸葛亮的道德、功绩而修缮此桥,作者借此表达对赵公的期许。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11.(4分)名著阅读(1)在叙述中插入诗词,是《西游记》行文的一个特点。下面是从《西游记》中摘录的有关孙悟空的诗句,请概括出相应的故事情节。①渴饮嫆铜捱岁月,饥餐铁弹度时光。天灾苦困遭磨折,人事凄凉喜命长。②棒架威风长,来野性狂。一个是混元真大圣,一个是正果善财郎。读体验,作出判断并写出正确的评价对象。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第13页(共18页)(2)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一项匹配不当?请结合阅【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综合性阅读。解答此题时,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名著知识,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进行作答。【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筛选《西游记》的有关孙悟空的故事情节。“渴饮嫆铜捱岁月,饥餐铁弹度时光。天灾苦困遭磨折,人事凄凉喜命长。”写的是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五指山的情节。“棒架威风长,来野性狂。一个是混元真大圣,一个是正果善财郎。”写的是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情节。(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形象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对三个人做出恰当的评价。AC.正确。B.有误,这段是评价徐海东的。故选:B。答案:(1)①被压五行山;②大战红孩儿(2)B徐海东八、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12.(18分)巴山夜雨钱歌川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于是乎雨又可话了。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第14页(共18页)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千,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⑥然而妤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妤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妤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夭,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⑩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⑪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1)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请说明这四段在文第15页(共18页)中的作用。(3)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4)文章第十一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简要分析。【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前四段从看雨写到听雨,表现了雨的诗情画意,引出下文对巴山夜雨的回忆。第五段到文末则回忆巴山夜雨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经验,表现了作者对雨的独特感情。【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细读全文可知,作者初到四川时,居住在城里,此时夜读诗篇,有雨相伴,并无生活困苦之忧,此时的雨是有诗情画意的,但诗人后来居于乡下,工人不来修屋,夜间有雨,自己受雨淋之苦,此时雨哪里还有半点诗意可言。由此可知,作者认为,雨是不是有诗意,并不是绝对的,而在于人心的心境与遭遇。(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掌握。需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具体分析。细读前四段可知,前两段写雨,第三段写夜雨,第四段写巴山的夜雨,层层深入,引出下文自己在四川的生活经历和对巴山夜雨的回忆。同时,从感情上来看,作者前四段写看雨听雨,表现雨的诗情画意,与下文自己在巴山夜雨中的痛苦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点明修辞,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这句话把人比作是梭子,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人在雨中穿行的情景。表现了人在雨中行走的惬意舒适。同时又与第二段中的“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和诗句的赏析。根据第十一段中的“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可知两种读诗的方法,一是根据诗中的画面,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二是设身处地进入诗中世界,感受诗中反映的真实生活。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自己选择的读诗方法进行即可。答案:(1)在作者看来,雨是否有诗意,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人的经验和心境。只有在欣赏文学或现实中悠闲不迫的时候,雨才可能是有诗意的,如初到四川,居住城里,夜雨伴读,第16页(共18页)充满诗意;当它带来现实生活的妨碍,诗意就不复存在,如居住乡下,夜雨漏屋,饱受雨淋之苦,雨之诗意顿消。(2)①从雨写到夜雨再到巴山夜雨,渐次引出下文关于巴山夜雨的经历和感受;②从看雨听雨到话雨,表现雨的诗意和情趣,与后文中巴山夜雨带来的痛苦经验形成对比。(3)①用梭子在丝中穿过的情形,生动写出了人在雨丝中穿行的情景。②梭子在丝中轻巧穿行的比喻,贴切地表达出雨中行走的惬意。③与前面“织女机”和以蚕丝喻雨相呼应,前后一体。(4)第一问:①根据诗中的画面,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②设身处地进入诗中的世界,去感受和认识诗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第二问:我赞同第一种读诗的方法,根据诗中的画面,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被喻为千古壮观之句,诗中画面大气磅礴,一个“直”字,一个“长”字,看似无理,实则壮观。九、语言运用(共12分)13.(12分)童谣,融入我们的生活,伴随我们的成长。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结合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用四字短语补全空缺处。(2)阅读下面有关“童谣”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童谣起源于何时?据史料,童谣最早见于《诗经•魏风》。童谣别称很多如古人还将其称为“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语”等。“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要,胖娃儿骑白马……”一首首川西童谣伴着孩子们清脆的童音,在深深的巷子里,在青青的田野上,在幽幽的小院中久久回荡。第17页(共18页)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这么说着,唱着,长大成人,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然而,童谣却把那份纯真永远留在了他们心里(3)下面是一首名为“四季花儿歌”的童谣,请在空缺处写出恰当的句子。三月里,桃花红,桃园结义当英雄。①②六月里九月里,,荷花放菊花黄,,花中君子美名扬东篱采菊登高忙。。八月里,桂花香,广寒宫里看吴刚。腊月里,梅花开,喜鹊闹梅好运来。【分析】(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解题时首先观察所给出的童谣特点的示例,“价值丰厚”用主谓短语的形式来概括方框中的内容,我们就以此为例来对四个方框中的内容依次进行概括。①《诗经》中可见童谣,表现童谣的历史悠久;②中的“各国”“各民族”可见表现的是范围,突出童谣的分布广泛;③中的“贴近生活”“易懂”,可见童谣的内容浅显;④给出的是童谣的不同类别,表现其形式多样。(2)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内容来分析,注意填写句子的前后连贯。第一空,根据后面的“据史料,童谣最早见于《诗经•魏风》”,可见是以问句的形式,提出童谣产生于什么时期。第二空,后面的内容用一个“如”引起,给出古人对童谣的不同称谓,可见此处填写的内容是:童谣别称很多。第三空,是以排比的形式,表现童谣出现的地点广,随处可听,所以用前句句式补写出一个孩子们活动玩耍的地点即可。第四空,前面的“然而”表示此句的转折,前面内容是表现孩子们在童谣声中长大了,此处可表达出长大的是人,不变的是那份对童谣的记忆的内容。(3)本题考查童谣的补写。观察童谣中所给的句子,可以看出实则就是考查仿写。以相同的句子,按时间顺序补写出相对应季节里的事物特点,或民风民俗,并具有文学性即可。比如第一处,前面是“三月里”写桃花,后句为“八月里”,写桂花,我们可想到花中君子的荷花,据此补写为:六月里,荷花放,花中君子美名扬。【解答】答案:(1)①历史悠久②分布广泛③内容浅显④形式多样④把那份纯真(2)示例:①童谣起源于何时?②童谣别称很多③在青青的田野上永远留在了他们心里(3)示例:①六月里,荷花放,花中君子美名扬。②九月里,菊花黄,东篱采菊登高忙。第18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