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多材料作文审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多则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2、通过严谨的步骤,审出精当的立意。
多则材料文题的写作,一般指含有两个以上材料文题的写作,立意时应先概括每段文字的中心,然后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确定立意。如果是并列关系,应对各段立意进行合并总结。 遵循三大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即审题立意时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的意旨。最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立意成文。
2.多向性原则。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 3.最佳性原则。选准角度,选取最佳角度立意成文。 选取最佳立意,遵循以下原则
1.题目要求限定的角度; 2.能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 3.具有新颖性的角度; 4.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选取恰当的思维切入口:
从关键词句入手;从分析原因入手;从命题者感情倾向入手;从分
析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入手。 二、高考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腾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第一步逐一分析:
材料一是道尔顿把樱桃红色的袜子当做棕灰色袜子送给了妈妈,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了色盲症,填补了医学上的一个空白; 材料二安藤百福看到人们排队购买拉面,于是购买了油和面,经
过一年的艰苦研究,发明了方便面,创造了一个新产业; 材料三乔利把灯油弄到了客人的衣服上,后来他发现沾灯油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清除了污渍,由此,他经过艰苦的研究,发明了干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洗衣方法。第二步综合归纳:在把握各则材料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可以提炼出三个材料的共同点:
道尔顿、安腾百福和乔利最后都获得了成功,而且这种成功是源于一种创造、创新。
他们的成功是有相同之处的,那就是不仅从困难、危机、细节中发现问题,而且善于思考探究并着手解决。由此看来,“遇到困难,限于困境——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勇于创新”即为三则材料的中心题意。
关键词: “创新”“留心生活”“勤于思考”等。
2009年全国二卷高考作文的要求是“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这与以往“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的写作要求是有明显区别的。而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了“写作要符合中心题意和重要题意”这一要求,这反映了命题者的意图:审题必须从材料出发,作文立意不能漫无边际,要求紧扣三则材料,立意角度要符合三则材料关联的内容。
第三步抽象概括,展开思路,根据三则材料的共性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
1.思考和坚持是成功的基础;
2.创新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 3.困境中要思变; 4.偶然中蕴含着机遇; 5.科学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多则材料的材料关系及其审题方法 (一)相同型----同中求同、同中求异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此种审题方法简称求同法。 例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3、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
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名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关键词是“慈善”,共同点是“名人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
据此,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观点: ①慈善时尚化会是一种进步; ②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相信爱; ③奉献点滴爱,社会更和谐; ④奉献爱心,社会更和谐; ⑤要有感恩和回馈之心; ⑥用慈善行动来表达我们的爱; ⑦让更多的人拥有对社会的爱和责任; ⑧做个慈善的人,让世界更美好; ⑨拥有一颗慈善之心,生活将更丰盈; ⑩慈善源于对生命的爱。 例二:
[示例1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活动。④ 2(转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相反型材料作文审题)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
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牛刀小试:
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二)相反型----异中求异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此种审题方法可以简称为求异法。 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 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
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
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思想是根本。 牛刀小试: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
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 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见事。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 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 3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相对型----互补叠加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此种审题方法可以称为互补法。 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
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 篇二: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学生在材料作文中的突出问题是:
1、误把新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不注意二者的区别; 2、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偏离题意;
3、对两则及多则材料不知如何归纳概括,常常顾此失彼。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审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多则材料类作文正确的审题方法,提高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测试卷,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五种类型及审题方法,实践证明还是有针对性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一、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每个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二、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可切入立意。 例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分析: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思想是根本。 例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众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因而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 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三、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例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1)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2) 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
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
材料三:(1)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2)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则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
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维,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 四、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例五: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1、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2、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第一则材料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第二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如果能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入手则更高一筹。 五、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例六:筛选以下材料,联系实际立论作文。 1、战国时期赵王实行胡服骑射。 2、汉代王昭君出塞,为帝业实施和亲。 3、清代搞闭关锁国,行不通后又搞求荣。 4、鲁迅就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写了《拿来主义》。 5、我国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
本题重在训练从多种材料中找到内在联系紧密的东西,并结合实际生活选好议论角度,确立议论的论点。
就材料而言,第1、2、4则材料都有联系,均表现出要勇于向外部世界(外国和外族)学习;第5 则材料说的是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现行的根本国策;第3则材料说的是闭关锁国,与1、3、4 则材料也有联系;其中,第1、3、5则材料构成相同关系,又与第2则材料形成对比关系,正反角度皆可切入。搞清这些关系有助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精神,为立论说理打下基础。文章标题可拟定为:《今天还要“拿来”》《从胡服骑射说起》等。 例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题时,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
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
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总之,以上我们归纳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系,寻找联系点,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不同性质与类型的材料,审题的侧重点和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而,要提高自己的审题立意能力,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方法,还需要大量的科学整合与系列训练,更需要尽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全面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综合素养。 二、立意深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其发展等级有“深刻透彻”一项,又增加了“观点要有启发性”。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耳提面命:必须升华主题。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使文章“深刻
透彻”“主题升华”、“观点有启发性”,导致学生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套政治,讲原则,拉历史,满篇大话、空话。如果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加以训练,那么高考前使作文立意深一点,达到“深刻透彻”的要求并不难。
(一)、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有时代气息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34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大学生保姆团”,集体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元旦春节期间,是保姆需求旺季,他们到北京从事高级家政服务。如今,大学生当保姆已不鲜见。
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思想触角深一点,由“大学生保姆”联想到我国教育现状,你就会有深一点的立意:大学生当保姆折射教育注水-----否定
联想到城市居民生活,也可以有深一点的立意: 大学生当保姆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水准提高------肯定 由此看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是立意深一点的原则。 (二)、科学思维,端正思路,要辩证地看问题
生活中,哲学无处不在,如果作文立意时,运用哲学的观点,打开思路,作文立意必定广阔、通畅,自然会深刻。 示例一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您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
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憬。”门神说。“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现在??”门神哑然了。“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安在?”“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了。 两面神,实则“矛盾神”。中国的古书《周易·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经典断言。
矛盾的观念和概念是如此悠久,其在东方和西方历经数千年文明史,已经成为人类认识思维的最基本的成果和工具。老子的《道德经》完全是中国古代的矛盾学杰作。《孙子兵法》则是矛盾用于军事领域里的最早经典。关于矛盾的研究总是处于人类智慧的前沿与巅峰之中。当今世界学问之多不可胜数,但哪一门都离不开矛盾的范畴.
“两面神思维”——科学发现中的对立统一原则
爱因斯坦一生的思维似乎大多是关于对立面的问题。 ——卢森堡美国精神病学家卢森堡,在详细研究和分析了科学巨星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的科学发现过程后,认为爱因斯坦的创造力是“两面神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两面神是罗马神话中的门神,它有两个面孔,能同时转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这位精神病学家对有重大科学发现和创造性成就的人物作了大量的调查、访问和分析,形成了“两面神思维”这一概念。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认为两面神思维就是指同时积极地构想出两个或更多并存的,同样
起作用或同样正确的、相反的或对立的概念、思想或印象。 自然界充满了辩证法,矛盾对立面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仅形成了客观辩证法,而且必然带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符合客观辩证法的认识和思维逻辑才是正确有效的。认识主体有意识地运用辩证法,是发挥人的认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之一,主体根据需要,有意识地从相反方面考虑,促进矛盾的对立面转化和对立面的联结。这就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两面神”思维。
示例二 宁夏卷2011高考作文点评:要辩证地看问题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
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今年课标卷宁夏的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关于“中国崛起”作文既暗合中国社会热点(中国党成立九十周年、辛亥一百周年)又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这是关注社会现实的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应该说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没有难为考生,立意的角度还是材料限定的范围,第一段陈述事实“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第二段提出问题“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第三段提出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根据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一般方法,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和关键句:中国崛起、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这是材料的“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作文只要围绕“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这个中心结合“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这六个方面来写作都是符合题意的。
(三)、站得高,看得远。
所谓眼光高远,就是在审题立意时立足社会现实,展望未来,高屋建瓴。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今手机普及了,短信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交流形式,问事问好,
随手发出,快捷方便。尤其到了春节,拜年短信滚滚而来,片言只语精彩无限。对于短信,有的说好,拜年短信,以情动人;也有的人产生疑问,拇指拜年,情感贬值。请以“短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如果一般立意,往往从短信的形势,短信的内容去立意:“短信需要出新”,“短信要以情动人”,“短信不能让情感贬值”,这些立意就缺乏深度。在一篇《在汉字的魔方里变换吉祥》的文章中,作者从汉字特点、汉字历史来谈短信。汉字作为方块子,常用汉字两三千,组合起来流光溢彩,馥郁芬芳,燕瘦环肥,勾魂摄魄,于是色味俱佳的汉字组合就是最好的短信。在《让生命在短信里撒欢儿》一文中,作者把短信归类民间文学,与《诗经》媲美,谈到短信也有六义:情、事、趣、浅、俚、细,写短信有无限的生命力。在《如果岳飞也会发短信》一文中,作者将短信之短,比作洪荒里一小时,比作一只这样的花瓶:空间局促,却无限蕴籍,人生悲欢离合都付花影香魂中。
古人无手机不能发短信,但他们类似于短信的短句还是留了下来,孔子的短信是---------
-------如果岳飞发短信必定是-------- (四)、莫为“话题”材料”遮望眼
作文的内容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去写,但在审题立意时,千万不能被“话题”材料”的字眼局限住,要围绕话题进行伸展联想,确定观点。
例如:05高考卷三作文话题是“忘记与铭记”,如果只围绕“记忆”与“忘记”字眼去立意,那么写来写去,还是该记忆则记忆,该忘记则忘记一类内容。但顺着“记忆”与“忘记”伸展联想就会有更深的一点的观点:“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的一种方式”。
例如,以“青春”为话题作文,如果只扣“青春”字眼做文章,那么只能写“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是朝气的”,“青春是茁壮的”一类内容,如果伸展联想,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个深一点的观点就会出现:“青春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未来”。 伸展联想是立意深一点的思维方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一览图 颂—立) 人 物: 判—驳) 细读材料
分析材料 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
(原因根源)
实战演习:最新材料作文:
材料一“体操冠军街头卖艺”追踪:世界冠军→退役失业→盗窃入狱→卖艺乞讨 .世界冠军张尚武,囚犯张尚武,卖艺乞讨者张尚武。这名28岁的年轻人,被贴着多张标签。从贫困少年到世界
冠军,到盗窃惯犯,再到地铁站卖艺,张尚武人生中经历了四个转折点
王濛,她是中国冬季奥运会卫冕第一人,胸前挂着四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她也是短道速滑队中有名的“刺头”,曾因公开指责总教练而一度被除名。如今,她又被曝出“酒后殴打领队”的丑闻。当她从默默无闻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当冠军的“霸气”逐渐变质为“傲气”时,面对如此巨大的落差,究竟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1996年7月28日,曾经的中国体操运动员李东华,为瑞士代表团赢得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鞍马金牌,这是瑞士体操百年来在该项目上的第一个奥运冠军;同时,李东华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奥运会上代表其他国家(或地区)夺得金牌的华人运动员。光环背后,很多人已经忘记,李东华因为体操曾三次重伤,其中两次差点丧命——1984年在中国体操队跳马训练不慎撞在马头,失血达50%,手术切除了左肾脏和脾脏;1986年,双脚跟腱断裂,手术后长时间只能坐轮椅;1988年,双杠训练时从2米多高栽倒铁板下,颈椎、胸椎多处错位,一度半身无知觉。在炼狱的坚持,终于迎来了雨后彩虹。现在的李东华,已经被作为“跨越国界”篇章的代表,被写进了瑞士9年级历史书(相当于中国初三) 材料二 材料三
篇三:“好人之反思”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参考
“好人之反思”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参考 一、材料逐句剖析:
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训练做好人(文化传统中对好人的教育与培养),长大以后,有的自信是好人、 有的自许是好人、有的自命是好人,他们从少到老、从老到咽气,一直如 此自信、自许或自命,(这里写培养的结果,人们都认定自己是个好人)从来不疑有他(不考虑自己有无不好,甚至坏的方面),但是,好人、好人,他们真是好人吗?(“但是”之后是关键,对自认定自己是好人的人是否真好的怀疑与否定)深究起来,可不见得。 (虽然说的是“不见得”,其实暗含的意思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好人”的否定)
二、材料的背景:出自李敖的文章,全文如下: 好人坏在哪里 ――()李敖
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训练做好人,长大以后,有的自信是好人、 有的自许是好人、有的自命是好人,他们从少到老、从老到咽气,一直如 此自信、自许或自命,从来不疑有他,但是,好人、好人,他们真是好人 吗?深究起来,可不见得。
事实上,世间所谓的好人,其实他们坏得真够瞧的。好人怎么会坏呢? 会坏,我举出三点主要的,证明给你――好人――看: 好人的第一坏――不敢与坏人争。
好人的第一坏处是,他们怕坏人,因为怕,所以不敢与坏人争。
1965 年,吴相湘因反对黑暗势力辞去台大教授的时候,他对我说:"我这回"退 让贤路"了!"我回答他说:"吴教师你错了,你退让的不是贤路,而是道 道地地的"恶路"!"什么叫"退让恶路"?退让恶路是好人用消极而退缩 的办法,自承斗恶人不过,最后下台鞠躬,关门叹气,听任坏蛋们昏天黑 地地乱搞。最后如张伯苓所说的:"这个年头儿,就是因为坏人都在台上唱 戏,好人蹲在屋里叹气。"才越来越糟糕!
天下坏事的造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坏人做坏事;另外一个是好人容 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结果呢?有能力或可能有能力的好人, 在有机会或可能有机会的时候,放弃了打击坏人、阻止坏人作恶的行动。 于是天下的坏事,也就一件一件地蔓延起来了。
所以,不客气地说,坏事不全是坏人做出来的,其实好人也有份, 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乃使坏事功德的最后一道手续, 好人之罪,岂能免哉?
好人的第二坏――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 好人最大的毛病,乃在消极有余,积极不足;叹气很多,悍气太少。 结果他们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独善其身"而已,绝不是"普渡众生的好汉。但是坏人并不因为好人消极叹气而就饶了他们,坏人们还是要欺 负好人、强奸好人,使他们连最起码的"独善其身"也善不好,连佛教中 最低级的
"自了汉"也做不成。最后只得与坏人委蛇,相当程度地出卖灵
魂,帮着坏人"张其恶"或"扶同为恶"。这真是好人的悲哀!
好人所以"独善其身",其实是一种相当成分的自欺。这种自欺,原因 在好人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人格的完成,其实,这一完成,还差得远 哪! 为什么?因为好人人格的完成,必须是向外性的,而不是向内性的, 顾炎武说他不敢领教置四海穷困而不吭气,反倒终日讲道德教条;林肯说 他无法认
同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人的长久存在,都在说明了道德上的向 外性。老罗斯福打击"财阀",推动反托拉斯,坚信如不能使个个过得 好,单独哪个也过不好(THIS COUNTRY WILL NOT BE A REALLY GOOD PLACE FOR ANY OF US TO LIVE IN IF IT IS NOT A REALLY GOOD PLACE FOR ALL OF US TO LIVE IN.)。就是这种向外性的伟大实证。
以"独善其身"自欺的好人,他们自欺到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 了,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坏人是向外性的。好坏关系是一种此长彼消的互斥关系,自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的,就好象踩在粪坑里而高叫自己不臭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好人的第三坏――以为"心存善念"便是好人。
当"独善其身"大行其道以后,伦理学上的"动机派"便成了好人的 护身符。"动机派"的走火入魔,判断一件事,不看事的本身,反倒追踪虚 无缥缈的动机,用动机来决定一切。孟轲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乃所谓善也。"俞正燮直指孟轲说的"情",就是"事之实也"。无异指动机 就是事实,一切要看你存心如何:存心好,哪怕是为了恶,也"虽恶不罚"; 存心不好,即便是为了善,也"虽善不赏"。这样不看后果,全凭究其心迹 的测量术,一发而不可收拾,就会变得舍不得该舍之末,而逐不该逐之本, 以为人在这种本上下功夫,就可得到正果。这真是胡扯!王阳明说:"至善 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他全错了!善绝非一颗善心,便可了事。善 必须实践,必须把钱掏出来、把血输出来、把弱小扶起来、把坏蛋打在地 上,才叫善;反过来说,"想"掏钱"、"准备"输血、"计划"抑强扶弱, 都不叫做善。你动机好,没用,动机是最自欺欺人的借口。17世纪的西方 哲人,就看出这眯,所以他们点破――"善意辅成了到地狱之路(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这就是说,有善意而无善行,照样下地狱,阎王老爷可不承认光说不练。
可怜的是,好人在"独善其身"之余,竟自欺到以为只要"心存善念", 便是行善了,就问心无愧了,其实这是不够的。问心无愧算什么!要问的 是行动。没有行动同步作业,
空有一颗好心,只是自欺而已! 三、材料解析与立意角度:
1.材料的关键词是“好人”,谈的是认定自己是好人的人们值得怀疑甚至否定。这应该是材料的本旨与倾向性所在。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背景,直指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老好人”现象,反思其作为民族性劣根的危害。一团和气(其反面是“和而不同”)不讲原则,明哲保身、中庸处事,对恶势力和现象隐忍退让,自欺欺人的“独善其身”,不能嫉恶如仇等。材料可以挖掘的文化和人性的意义,以及现实的针对性,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
2.如果学生写到要做个真正的好人,不打问号的好人,或写如何做真正的好人,应该是只写到了材料可以引发出来的立意的浅层。深层在辩证分析好人的坏处。
3.从这一现象出发,可以生发出现象背后的哲理:如写就像人们对自己是否好人的认识误区一样,人们总是对自己在各方面(自然、历史、现实、人文等)的认识十分自信,认定自己总是对的,可是事实不一定是如此,甚至恰恰是我们认识的反面。从这一观点出发,写对人们惯常(惯性)认识的反省和自我否定,写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不可过分自信和自是也是符合要求的。因为这是从一到多,举一反三的推论。写其他内容,如果合理,也应该肯定。
4.如脱离材料内涵片面写其他内容,如写“怀疑精神能让我们成
功”,则视为偏 题跑题,客观评分。
6.可借此写作材料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能力,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人性人情、现实问题等方面深入挖掘的能力。可借助李敖此文,培养学生切分观点,深入探讨的能力,培养思维的辩证性,追求思维的敏锐、独到、深刻以及行文的犀利。
7.以切题和语文素养两方面综合衡量,评分参考表格内容。建议切入46分。 老好人非好人
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训练做好人,却模糊了做好人的正确标准,久而久之,便催生出另外一种好人——老好人。
这些老好人的本性中多半继承者我们文化中懦弱的因子,遇到恶人坏事,往往掩面而去。继而一边唉叹世风日下,一面又终不敢挺身而出,该出手时不出手。于是,恶人之恶最终得逞。这样的老好人难说不是恶势力的帮凶。
这些老好人在见惯了恶事却为力或者不愿为力之后,渐渐地便心灰意冷,不再关注外界,因其对外界的恶行肆虐久已麻木。一种想法就会在心底自然升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