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罾理与l 公共关系I Zhanlue Guanli yu Gonggong Guanxi l //解析网络系统的特点 口王晓晴 摘要:作为的直接反映,一直是媒体等关注的重点。网络的兴起发展,使得更为复杂多变。网络 不仅是社会的放大器,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网络引导对于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三方面着重分析网络系统的特点,以此促进网络引导工 作新框架的形成。 关键词:网络;系统;引导 作者:王晓晴,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直被视为的代表。在互联网风生水起的 内的要素都有各自的作用,同时系统还受外部环境的作 年代,对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引导 用,这个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同时 网络成为当今关注的热点。将系统论的观点引入网络 保持系统的平衡稳定。网络不仅受到来自主体、-部环境的 研究中,更能从宏观角度了解网络的特征。了解 客体、自身、数量等要素的影响,还受N#I网络系统的特点对于引导更是有着重要的帮助 影响,如政治、经济、生态等。正是在这样一个内外互动 作用。 一的、开放的环境中,网络最终稳定,促进事态往有利 、网络系统的相关情况 的方向发展。 “网络”是“公众”的衍生词,是“公众 ”在网络世界的表现形式。随着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 二、网络系统的特征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网络是一个系统,即 展, “网络”这一概念也被重视起来。2003年,“网 网络系统。它具备系统的特征,同时也有区别于其他 络”一词正式被提出并使用,相关研究也迅速发展起 系统的特征。来,因.1t:,2003 ̄e ̄界公认的“网络”元年。 (一)网络系统的动态性 信息是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的衍生体。 关于网络的概念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网络是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的公众关于各种新闻事件、 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相对于传统 媒体单向性的传播模式,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信息发布及时 性、受众讨论自发性、观点多元l生和集散l生等特点, 这使得网络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有效、便捷场域。网络舆 传统系统受到信息发布机制的影响,信息发布较为缓 慢,形成及演变过程变化较为缓慢。相对于传统 场来说,网络系统的动态性更为明显。因为网络进入 的便捷性、信息发布的及时性,网络信息场域时刻在发生 着变化,甚至是瞬息万变的过程,网络也随着信息流 论是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来表达,是公众诉求与意见 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网络信息中也就衍生了变化的网 在互联网中的全方位映射与多角度重组。因此网络在 络。2013年12月2日上午一条题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 力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解并合理地引导网络 妈遭讹1800元》的新闻在不少网络媒体平台上疯传,网络 成为当前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的矛头纷纷指向了这位“碰瓷”的中国大妈。然而到 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 下午事情却峰回路转,目击者以及监控证实,是外国人无 整体。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系统:首先,系统 证驾驶,撞倒大妈。此时网络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每一个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一 网络信息瞬息变化,随着信息逐渐明确,也公布于 个系统,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陈力丹 众,在变化中的信息基础上形成了变化的、动态的。 教授认为主要包括八个要素,即的主体、的 同时,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手机终端的盛行,使得网民 客体、自身、的数量、的强烈程度、的 跟进信息的途径更为便捷。“导火索”——网络信息发布 持续性、的功能表现、的质量。其中前七个,构 之后,网民马上开始在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网络社区 成了的必要要素。网络的要素对网络同样适用。 以及各种聊天工具上最快地参与讨论,传达诉求意见,网 这八个要素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其次,系统的各要素组 络的形成也就更为迅速。虽然从时间纬度上来看,舆 成一个统一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间的简单总和。网络舆 论形成的流程依然是这样一个过程:从事件发生,个人意 论的主体是广大网民,通过对客体——公共事务进行分析 见形成,到形成,再到一定的行为发生。但是这个过 讨论形成个人意见,最终形成网络。网络又可以 程是开放的,新鲜的信息被补充,外部环境也在对的 催生一定的行为,对事态发展产生影响。只有的几大 形成产生着影响。网络的发生和演变不再是一个封闭 生更为突出。 要素共同协作才能发挥推动事态发展的效果。最后,系统 的过程,其动态I一153— CHU—A—NBO YU BANQUAN (二)网络系统的复杂多样性 修正,最终达到系统的稳定。而且自稳性是网络系统 互联网赋予了每个网民看似平等的话语权。 “发布 其他特点的最终归宿。上文提到,网络场域是一个开放的场域,网络 权”从少数的传统媒体以及精英手里分化到了每个人手 里。从事件的发生到个人意见的形成再到的形成就要 系统也存在复杂多变性,网络可以通过自我的调节实 经历一个更为复杂的变化过程,造成网络系统中“意 现自组织和自稳定。学者杜俊伟认为,“系统的自组 见领袖”缺失和泛滥。 自稳,是指在其自身运行的过程中,随着信息被持续 网络的“分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能力。在网 不断地呈现给公众,公众对对象的认识和意见也会相 络语境下,很难找到可以振臂一呼具有绝对权威的意见领 应地进行调整,由最初可能的偏狭、扭曲甚至错误的状 袖。意见领袖的缺失意味着,的台风缺少了中心,直 态,逐步地纠正到认识相对全面、意见相对理性的稳定状 接结果就是意见的嘈杂。同时,网民来自不同地域,不同 态”。因此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短暂的非理性意 年龄,不同环境,个人层次也不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舆 见阶段,但只要不终止这个过程,系统最终会走到理 论往往是良莠不齐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对于—些并不是 性合理的渠道上。 很明确的信 柽说,网络并不是每次都可以正确地表达 出来,而是充斥着各种意见,形成不同“派别”的。 同时,网络的“分权”也带来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 草根的崛起。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场当属新浪微 博。根据新浪微] ̄2014年3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微博 月活跃数为1.29亿,日活跃为6140万用户。经济界、文艺 界、传媒界名人纷纷转向微博,粉丝量超过1000的新浪微 博用户已经不计其数。根据新浪微博201辉3月16日的“风 云榜”排名显示,第2000名的粉丝量为2oo6o94 ̄,俨然一 个个媒体。越来越多的传统新闻媒体、政务部门开通了微 博,希望能在网络场中分一杯羹。这也就造成了意见 领袖的泛滥,从而导致系统的复杂及引导效果的 下降。 (三)网络系统的倾向极化性 美国哲学家凯特・桑斯坦在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 随机研究发现,网络上的群体内传播容易造成的极端 化,也就是“群体极化”。所谓的“群体极化”是指“群 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 向继续移动,.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在 形成的开始阶段,如果有偏激片面的意见表现出来, 并得到广泛宣传,很有可能舆沦朝偏激的方向发展。 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在群体中 个人容易失去的思路,容易变为“统一人”, “群体 只知道简单和偏激的感情”。他指出: “群体能够消灭个 人的意识、的思考能力。事实上,早在f也们的独 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经被群体所同 化。”尽管勒庞的观点有点偏激,却很真实地反映了群体 的自发性与无序性。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于网络中。在网 络环境中,存在巨大差异的网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匿名性 的群体。匿名状态更是强化了群体的无序。从个人意见到 形成,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于匿名状态、相关法律和 问责机制的缺失,从而加速了公众意见以及行为沉默的螺 旋的形成,形成的是不同群体对各自利益最大化追求 的反映,这样的带有很强的私利性,造成网络环境中 意见的片面性,网络系统的极端化。20l2年3月23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起“杀医案”,之后的 调查显示,竞有六成网友看到此新闻后表示“高兴”。这种 极端化的情绪发泄正是匿名状态下网络极化的结 。 (四)网络系统的自稳性 网络系统具有自我修正的功能,通过自身内部的 154一 应该注意的是,信息输入是系统运作的前提,网 络系统自稳陛的前提是源源不断的正确信息输入,只有 在足够的正确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稳定正确的。 三、结语 信息的不断输入是形成的关键环节,只有保障信 息发布系统的畅通,才能确保系统的正常健康运行。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J顿应这一特征,建立及 时公开的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的模糊只会加速谣言的流行 和片面的蔓延。 预防过度干预。根据网络信息系统的自稳性 特征,即使在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波动和非理性因 素,但是随着事态发展,通过系统的自我调整,最终 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形成真正代表的。不能 因为一时的非理性而对系统进行过度的干预,甚至切 断形成的过程。引导的目的是,而不是 消灭,媒体应该理性地对待系统的波动。避免对 网民的说教,而是通过合理的发布信息和评论来引导 系统的有序运行。 网络系统比传统系统更为复杂,其动态性、 复杂多样性、倾向极化性、自稳性等特点对网络的引 导提出了新要求。在媒体实际操作中,应对网络系统 的规律特点进行尊重和正确运用。只有正确掌握了网络舆 论系统的特点,并合理,才能正确监控导向,进 而引导朝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本文系2014年辽宁 省社科联基金项目“重大事件中引导效果研究”(项 目编号20141slkt ̄wx-03)的阶段戍果1 【参考文献】 【1】雷跃捷,辛欣网络传播概论【M】.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陈力丹.学——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1999. 【4】凯特・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姗. 黄卫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戴光年(译).新世界出 版社。2010. 【6】杜俊伟.论的自组自稳一基于系统论视角的研 究 .华中科技大学,2O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