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论文之————
如何提高游客旅游武汉的动机
摘要: 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降低了各地游客来武汉旅游的动机,同时也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一、武汉旅游业发展现状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拥有湖泊140处,372个。著名的湖泊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1.2.1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 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联系在一起。武汉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各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合武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中部区域优势凸显,拉近了武汉与华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航空运输方面,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在建,建成后必将加强武汉的立体交通系统,进一步增强武汉接待游客的能力。
1.2.2武汉市旅游服务基础实施的现状武汉市旅游服务基础实施的现状武汉市旅游服务基础实施的现状武汉市旅游服务基础实施的现状 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而星级宾馆数量却成较少趋势,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及床位数量是增加的,这说明武汉市旅游星级宾馆的接待能力在不断增强,宾馆规模变大,竞争力增强。武汉市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利于武
汉市旅游活动的开展。
1.3武汉市旅游业对于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武汉市旅游业对于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武汉市旅游业对于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武汉市旅游业对于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 武汉市2009年旅游总收入达508.65亿元,占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与2008年相比增长36.11%。这说明2009年武汉市旅游业有较大发展,旅游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武汉旅游业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分行业产业关联度大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武汉的旅游业与城市的批发零售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说明武汉旅游业与这三个部门存在高度的互动效应.其他关联度较强的部门还包括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福利业以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二、武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特色不显特色不显特色不显,信息资料不详信息资料不详信息资料不详信息资料不详。 武汉市对于旅游景点的宣传优先,宣传渠道局限性大,多局限与网站宣传,很少对旅游景点做过大规模的宣传。然而,在有限的宣传中,文化宣传缺少特色,譬如武汉电视塔,在那里不仅能目睹武汉全景,而且还能观赏到长江、汉江的交汇,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然而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相比,旅游效益却相差甚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知名度不高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地区文化的宣传上,一直未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缺乏特色,像武汉作为“江城”、“商都”的历史、高校林立、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特色.都应该提到重点宣传对象上来。发展武汉旅游业,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与促销。第三,武汉的旅游网站,对武汉市内知名的拳头产品,如黄河楼、东湖、宝通寺、归元寺、海洋馆等,通常只有一般的景点介绍,没有详细的旅游线路图,且缺少准确的标识。显然,让武汉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武汉,加强宣传力度、加快旅游信息化是发展武汉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2.2旅游景点管理分散旅游景点管理分散旅游景点管理分散旅游景点管理分散,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武汉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为低下,景点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起来,大部分景点都是单独宣传,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力。由于大量景区分属于多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单独管辖使得旅游业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部分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和改进的老线路、老景区.部分景区却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更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2.3旅游服务质量较差旅游服务质量较差旅游服务质量较差旅游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服务意识缺乏行业服务意识缺乏行业服务意识缺乏行业服务意识缺乏,存在欺生现象存在欺生现象存在欺生现象存在欺生现象。一是缺少职业道德,无视信誉,旅客是上帝、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观念树立不牢,主要表现有旅程缩水、吃住行打折扣、违规转团、拼团等;更有一些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玩游戏,观光游变成“购物游”,旅游安全没保障,旅客怨声载道,旅游投诉率不断攀升。二是社会风气欠佳。在外地人眼里,武汉人的凶、狠是出了名的。吵嘴、打架、斗殴、拒载、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等窗口地段,经常有敲诈外地游客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执法者,也是态度专横,语言粗俗,这些都大大损害
了武汉的城市形象,有碍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2.4缺乏长远规划缺乏长远规划缺乏长远规划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需要有长期规划,力克短期行为,以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然而,武汉在这方面却不尽人意。一方面,旅游景点干篇一律,缺少吸引游客的特色。一方面,投资者各自为政,急功近利,只管赚钱,不求发展。如惹人注目的楚人狂欢岛,热闹了一小阵子,便渐渐没有游人了;洪山广场的规模不小,但在总体策划上缺乏可以吸引外地游客的主题特色;军山地球村,去过的人更是不知所谓;还有野生动物园,旅游交通不便,且缺少配套的服务行业,都是吸引客源的障碍。 缺乏规划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倒是环境破坏。由于武汉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业十分发达,不可避免的生了大量对于旅游环境的破坏性污染,而伴随着武汉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情况也较为严重。仅以武汉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为例,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4]。即使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整体的规划就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导致了部分景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及历史、文化风格和气氛与新建设施极不协调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个别景点片面的追求开发的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为地牺牲环境.换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长。
三、武汉旅游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近年来武汉旅游业取得迅猛发展,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全市旅游固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供给能力全面快速增长,产业规模总量和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武汉旅游发展拥有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被列为十个\"千亿元\"产业之一。探索武汉市旅游经济的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产品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城市分区布局脉络清晰,为发展城市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总额达到725.11亿元。
四、武汉地区如何提高游客质量和数量(动机,结合当地存在的问题)
4.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武汉市从发展效果上看,其基础设施取得的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来看,基础实施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待提高。 交通方面,由注重外部旅游交通向优化内部交通转变,应该加强区域内各景点景区之间的旅游线路的畅通,使游客进的来,出的去。武汉对外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1小时圈和3小时圈,但是武汉市内部交通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交通节点与旅游景点的有效对接。武汉市应加快了城区道路的改造,轻轨、长江大桥、长江隧道、地铁等建设全面铺开,重视对内各交通节点的衔接。此外,针对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旅客,完善景区的道路指示标牌,方便其出行。 餐饮方面,旅游的发展需要餐饮行业的支撑,目前,武汉市旅游团队用餐价格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20~35元,星级酒店因利润小不愿做,又没有专业的旅游餐饮企业支持,这直接影响了旅行社接团业务。武汉各中心城区要做好规划,兴建旅游餐饮企业,特别要加大高铁车站周边餐饮配套建设,遴选旅游团餐定点企业,以提高武汉市的餐饮服务质量。 购物方面,研发和整合武
汉和湖北特色的旅游购物品,建设大型规范的旅游购物店。
4.2整合旅游景点整合旅游景点整合旅游景点整合旅游景点,打造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品牌,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 针对武汉城市圈一部分城市旅游资源同质,市场定位相似,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市场档次和结构趋同的现象,各地方要深入研究优势旅游资源,分析其旅游资源的客观差异,对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各城市的精品旅游线路(如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路线进行整合开发,突出建成不同层次的品牌路线和旅游地(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
4.3发挥发挥发挥发挥“8+1”旅游圈的旅游圈的旅游圈的旅游圈的作用作用作用作用,打破壁垒打破壁垒打破壁垒打破壁垒,联合经营联合经营联合经营联合经营。 发展武汉旅游,即要将武汉范围内所有旅游资源集中起来,分门别类,打造拳头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又要根据武汉的特色,建立协作区域,共享旅游资源,加强与省内城市的合作,推动省内无障碍旅游;同时发挥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建立与东邻安徽、江西、南邻湖南,西界重庆,北邻陕西、河南等省际间的合作,共同规划,建立协调制度,捆绑各自的专项线路,延长游客在武汉、湖北逗留的时间,扩大大武汉旅游圈。湖北省在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树立大区域开发观念,把武汉城市旅游圈的旅游产业集群融人周边更大的产业集群之中。湖北和省已提出从2008年起全力打造除武汉城市圈外的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通过核心对边缘的联动作用,形成湖北旅游业以武汉为核心、宜昌和襄樊为次级发展核心区的三角形的空问格局,从而来壮大湖北旅游产业,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4.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武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增强武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增强武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增强武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客源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客源,旅游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旅游宣传投入要占旅游业总投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素有“旅游王国”之美誉的西班牙为了促进国际旅游的增长,仅1995年花在国际旅游宣传上的费用就达7856~-美元,全部由财政支持。 鉴此,武汉必须花大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4.5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提高旅游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提高旅游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提高旅游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武汉市要做大做好旅游业必须建立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市场竞争的加剧,已经促使旅游管理部门及经营者们准确定位,把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首要的是培训旅游业急需人才。
4.6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长远规划做好长远规划做好长远规划做好长远规划,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保证人类的代内、代际间的平等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旅游业作为武汉”两型社会”构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之一.其前景是比较可观的,但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与游客的环保意识不足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矛盾对立的。因此我们要从提高武汉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来汉游客的意识理念出发.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其自觉维护和发展当前的武汉旅游业。达到既满足当前旅游需求.又不破坏未来旅游发展的目的,落实武汉旅游业既“资源节约”又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实现武汉两型社会”构建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
一。
其他想法:“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旅游质量”,并不是只有提高游客动机,让旅游区人满为患,而是要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让游客得到舒心的享受,提高旅游区的服务质量,实现生态和谐,长远发展才是王道。
农经1101班 杨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