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XXXX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那么,诚信究竟是什么?又为什么对于市场经济如此重要呢?下面将就此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关于诚信
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因此诚信就是明智的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光靠有知识是不够的,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关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也是诚信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可以通过物物交换或简单的钱物交换的形式得以实现,不容易出现诚信问题,因而不需要复杂的信用制度。然而,在当前复杂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是大量的、大宗的、长过程的和长距离的,物物交换日渐罕见,钱物交换虽然是主要的交换形式,但其变化的形态则是多种多样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不仅更加巩固,而且需要更经济、更方便的“虚拟货币”。交易中的诚信问题当然就可能大量产生出来。没有信用制度,就没有“虚拟货币”,就没有市场秩序,就没有交换信誉,也就根本没有市场经济。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表现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现象也日趋复杂,这也是商品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国有、集体、合资、独资、个体、私营以及股份制等企业,都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主体,都要到市场上去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目标,都会形成这样那样的利益关系甚至利益矛盾,由此会造成诚信问题,经济中信用制度的不完善性、不严密性和不可靠性,经济行为中信用的虚假、失落和失范,已成为我国经济环境中破坏力巨大的定时。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仍然不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不在新的环境中反思全社会的诚信问题,我们就难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清除这颗定时,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创造健康的环境。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既要靠法律以刚性手段来维护社会的信用制度,同时也要靠道德以人们的良心和社会作保证来维护社会的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道德规范,已不再是经济运行机制之外的奢侈的要求,而是经济运行机制中有机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个环节,市场经济将无从健康、快速地运行。
三、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实践表明,现代社会是诚信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也是诚信经济,诚信与法律一样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两大支柱之一,市场经济离开诚信机制的支持就象一个人失去了一条腿一样寸步难行。
概括起来,诚信对市场经济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促进作用。市场经济呼吁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
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若失去诚信便等于慢性自杀。在市场经济行为中,遵守诚信道德规范必定“双赢”利人利己;若不遵守诚信道德规范,可能一时得利,最终必定“双亏”,损人不利己。诚信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中最根本的美德之一,它始终是对市场经济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2保障作用。诚信是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健康运行的根基,诚信作为道德规则上的一
种操守,表现为对市场经济中的各项规则,包括协议、承诺、意思表示等的自觉遵守,是市场交易中道德规范的起始点,是市场经济秩序得以维护和保障的重要前提,失信败德,不仅会造成市场经济关系的扭曲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3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必须有以诚信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与其相
适应,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导入一定的市场经济秩序中,以维系其健康与良性的运转。在市场经济中,诚信道德规范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违反诚信道德规范行为的抑制和谴责,一方面对符合诚信道德规范行为的示范和鼓励。由于市场经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人们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也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之日,就是扭转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局面之时。
4自律作用。诚信作为道德规范,主要靠人们内部力量即信念,良心来进行自省、
自控和自律。这种自律作用表现在市场主体自觉树立对职业虔诚,对社会诚实,对市场守信,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自觉反对和谴责不诚实,不讲信用的失信败德行为,使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自律规则,这些自律规则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市场经济秩序起着约束,规范作用。这种自律教化作用与法律的他律作用,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相互补充,就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总体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有序的市场经济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也需要高尚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来支撑。诚实守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内容之一,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它和公平竞争原则一道规范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是一切市场主体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它要求市场主体以诚实守信的道德标准,在不损害社会公益和市场道德秩序,不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快速发展。否则,市场经济将会变成无序竞争,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丧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
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诚信早已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所有群体、个体的一切交往过程中,是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的基础。其一,社会的政治活动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是实施民主政治的前提,惟有诚信,民众才会被赋予参政议政的权利,才会在信赖当政者的前提下,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民众的民主权利得到认可和尊重,人民的意志得到真正体现,国家政权才能在人民的拥戴中得以巩固,的施政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其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诚信。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企业为了产、供、销的衔接和平衡,不可避免要发生赊购、赊销、预付、预收等商业信用关系。这样,诚信就成为企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其三,在日常生活领域,诚信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诚信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人们的相互信任,大大增强公众的心理安全。由此可见,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诚信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资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形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还有一种资产是无形资产即企业的整体形象,其中就包括了以诚实守信为基本内容的职工道德修养。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社会形象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企业整体
形象又是通过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信誉来树立的。通过有形资产可以产生物质增长,只有再加上无形资产即职工的文化素质和高尚道德修养才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种社会效益就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企业信誉、企业形象。
诚信体现着商品中的人文精神。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除了包含本行业的特征之外,企业文化大都包含有诚信道德、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心等等这些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面文章,而应当渗透在生产的全过程,物化在企业的产品中。产品进入市场后便成了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商品。商品的质量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信誉,它是企业的生命力之所在。商品产出的过程除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过程外,同时也是生产主体的人文精神物化到商品这一客体的过程。一个名牌商品的创立,不仅是商品的质地优良,同时也因为名优商品中物化着生产者的人文精神,因此而受到社会的欢迎,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声誉和效益。如果仅仅为赚钱而生产,诚信道德丢失了,质量意识丢失了,工作没有责任感,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低劣,
从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去观察,市场经济在完全竞争的条件实际上是一种利用价格为杠杆来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而一个诚实信用原则缺失的市场将使得价格这种调整资源配置的信号失灵。因为它将给市场带来虚假的信息,从而影响资源的配置。使得资源并不能够真正的用于其真正需要的地方。这意味着市场的失灵。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用诚信道德来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如果社会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那么就有人会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健全,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偷税、漏税、逃税、抗税等问题较为普遍,一方面给集体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则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此外,失信行为还影响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并滋生权钱交易等现象。所以,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进一步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诚信就是竞争力、诚信就是市场,诚信就是财富。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生产力,不讲诚信者无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