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乘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春风,梅州山区大兴土木,桥梁建设尤为广泛,很多桥梁基础设计已由传统的扩大基础转变为钻孔灌注桩基础。为此,如何确保桩基础的工程质量,成为许多桥梁建设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对桩基础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一些探讨。
在梅州石灰岩溶强烈发育地区,经大多数超前钻显示,上部第四系覆盖层自上而下一般为:杂填土、卵砾石、粉质粘土、砂砾、残积层,厚度变化大。下面为溶蚀石灰岩,裂隙、溶洞较发育。超前钻显示大部分桩孔位有溶洞存在,大小不一,层数不一,溶洞内充填流塑~软塑粉质粘土。岩面起伏巨大,溶沟溶槽纵横杂乱,地质情况复杂。一般设计桩孔深度在15~35m之间,大部分为端承桩,局部为摩擦桩,桩口径为∮1200~2000mm不等。
1.施工方案的确定
由于桥墩基础设计大都为嵌岩桩,虽部分墩台粘土层较厚,适宜回转钻进,但经综合考察,在钻孔方式上大都选择冲锤冲击成孔较佳,主要是认为冲击成孔过程中,桩周土经冲击钻进后有挤压密实的效果,孔壁较坚实,不易塌孔,且钻进过程中一旦发生严重泥浆,孔壁极易坍塌,如采用回转钻具,须一根一根往上拆卸起拔,往往来不及起拔而造成埋钻头事故。而冲击钻进则可用卷扬机快速提升冲锤,争取了时间,从而避免埋锤事故。同时桥桩基础大都设计为端承桩,需穿透一至数层溶洞并进入持力岩层一定深度,回转钻进灰岩较困难,远不如冲击成孔效率高,所以大都决定选择冲桩方式进行施工。
作为石灰岩溶地区,桩孔施工一旦进入岩溶段,桩孔泥浆可能瞬间大量漏失,液面急剧下降,孔壁压力平衡遭到破坏,往往引发桩孔坍塌、地面下陷、掩埋钻头等事故,有的甚至演变成为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给施工造成极大麻烦。我们就如何防漏堵漏防坍塌等问题,进行了较周密的安排。制定了入岩前3.5m泥浆比重应为1.4~1.55g/cm,并低锤冲击至岩面等技术工艺措施,并准备了大量的粘土、片石、尼龙编织袋等堵漏材料和部分钢护筒,以应对突发情况的出现。
2.施工中较常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石灰岩溶地区桩孔施工中,较常出现瞬间大量漏浆、塌孔、埋锤、同一排桩孔溶洞互连等现象,按常规回填片石粘土复冲,仍又漏又塌,花费不少时间和人力物力才得以成桩。针对复杂的地质情况,我们边摸索边实践总结,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使该地区岩溶地层灌注桩施工堵漏防塌效果明显提高,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 2.1不循环钻进法
在掌握超前小钻资料,没有明显溶洞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冲击钻孔至距离岩面约1m开始,不进行循环泥浆的办法处理,并降低落锤高度,使桩底泥浆极其浓稠,进入岩面后,较小的岩溶裂隙往往能被浓稠泥浆堵塞住,不再漏浆。难以钻进时,再间歇循环泥浆。很多桩孔即用此办法实现成桩,这些桩孔超前钻资料都反映泥浆全部漏失。 2.2泥包堵漏法
简单的抛填粘土﹑片石,只是漏浆塌孔的事后补救方法,实际操作起来有许多窍门。方法得当,常常可起到事前防漏防塌的目的。根据地质资料,有很多桩位溶洞高度在1.5m以下,我们采取在入岩前先陆续投入装满片石﹑粘土的尼龙编织袋(俗称泥包),边投边钻进,冲穿岩面后,冲碎的片石和尼龙编织袋片都是很好的堵漏骨料,往往可形成围堰效应,可较有效堵塞溶洞和孔隙。然后继续边钻边投泥包,常常能达到大漏变成小漏﹑小漏变不漏,至少降低泥浆速度的目的,因而便于采取其它措施,效果良好。但需注意每袋泥包须装入一定重量的片石,投入孔内才能迅速下沉到底。且入岩前这种泥包最好在桩孔旁边堆放几十包以上,一旦有漏浆迹象,立即提起冲锤,将泥包迅速投入孔内,同时往孔内回泵泥浆,使孔内液面快速回升,平衡孔壁压力,防止或减轻塌孔现象,然后再冲击钻进。很多桩孔使用该办法成
3
桩。我们的体会是,使用泥包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高度1.5m以下中小岩溶塌漏。与用机械或人力铲投粘土相比,泥包易于下沉且应急速度快,尼龙编织袋也可用废水泥袋代替,成本很低。
2.3钢护筒防塌法:
不少桩孔地下溶洞较大时难以避免漏浆塌孔,一旦发生,塌孔引起的后果极费时费工处理。预先放置孔口钢护筒,使桩孔漏而不塌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如,某桥钻孔柱状图显示,第一层为填土层:土黄色,由粘土、砂粒组成,湿~稍湿,呈稍密状,层厚为1.8~2. 5m不等;第二层为砾质粗砂:土黄色,以砾质、粗砂为主,含少量泥质及细粉砂,分选性差,透水性好,常见塌孔现象,层厚6~8m不等;以下各结构层分别为粘土、中砂、中风化灰岩(存较大溶洞)。在施工过程中,当钻机冲破岩层时,即刻发生大面积漏浆,泥浆水位急速下降,处于第二层的砾质粗砂失稳,导致坍塌,反复冲孔时,仍又漏又塌,且越塌越大,施工很被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有大溶洞的桩孔上部预先放置6.5~8.5m长的钢护筒,其底深穿过卵砾石层0.5m,施工中很多此类桩孔均严重漏浆,但都达到了有效防塌,使施工顺利进行。预置护筒直径比桩径大5—10mm,钢板厚6—8mm,每节2m,孔口焊接。但须注意下护筒前锤头须加大扩孔。建设方考虑成本,一些桩孔想试验暂不放置钢护筒,因溶洞较大,我们多种方法并举,还数次批量投入成袋水泥,待凝后再钻进,仍效果不佳。多次回填复冲,仍无法成桩。改为预置钢护筒后,桩孔漏而不塌,较快成桩,缩短了工期,反而节约了成本。大多数桩孔都是采取孔口预置钢护筒的办法,才能得以成桩的。同时钢护筒可部分回收利用,降低成本。 2.4大溶洞灌砼保护措施
对于较大溶洞,即使能护壁成孔,成桩时仍潜在危险。因成桩灌砼时,砼比重比泥浆比重大,溶洞区钻进回填形成的护壁可能在灌砼过程中受压垮塌,砼立即流向溶洞,导致水下砼面急剧下降,一旦露出灌浆管,就不能继续灌砼,往往整条桩报废,前功尽弃。有些桩灌砼过程中,出现砼面突然下降4m现象,所幸灌浆管口未露出砼面,未形成质量事故。吸取这一教训,凡高度3m以上的溶洞,我们就在溶洞区放置与桩径同径的钢护筒(俗称暗管),暗管厚度6mm,长度从孔底往上至高于溶洞0.5m,隔绝溶洞,从而保证了灌砼成桩时的安全。 2.5地基压浆加固措施
某桥桩孔施工时已预先放置孔口钢护筒,冲击钻进至30m孔深时,冲机机架后方距桩中7m处地基突然下陷,陷坑最深处约3m,面积约28m,下陷前泥浆突漏,随即孔口泥浆汹涌而出,孔内被塌陷物充填,桩孔深只剩6m,但桩孔钢护筒周围却未下陷。回填后复冲至孔深28m,同一位置再次出现下陷现象。即进行小钻密勘,查明该桩孔位正是溶沟深槽最深位置,右侧1m距离内岩面高差20多米。且分布有3~5层串珠样土(溶)洞,土(溶)洞 中充填流塑~软塑状粘土。二次地陷可能是土(溶)洞受震动后产生塌陷,洞内充填物流向桩孔,使桩孔被充填,泥浆涌出。我们在填平该桩孔后,对桩孔附近土(岩)层进行水泥浆静压注浆处理,共施工注浆孔10个。注浆泵压0.5Mpa,浆液水灰比1:1,加入适量水玻璃,每米孔段平均灌注水泥量0.2吨。共消耗水泥60吨。经注浆处理后,该桩孔施工至设计孔深39.4m,入岩2m,没有再出现漏浆塌孔现象,顺利成桩。说明压浆后溶(土)洞已被填满,覆盖层也被固结密实,静压注浆根本消除了岩溶塌漏,效果良好。 3.结语
石灰岩溶地区复杂地质情况是比较常见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我们的体会是:针对不同地质现象,有预见性、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是石灰岩溶地区堵漏成桩的关键,方法得当可达到事前防防漏防塌的目的。使用钢护筒使桩孔漏而不塌,从而顺利成桩,是加快施工进度的较好选择。岩溶桩位区先行施工小钻,加压注满水泥(砂)浆后,再进行钻(冲)桩施工较万无一失。但费用较大,重要工程及特殊情况可考虑选择。若在冲桩过程中发生埋锤事故,当时未能及时提起的,大都证明事后拉起已基本不可能,为此,可采用变更设计等特殊方法加以处理为好。在有些桩孔施工中,清孔时含砂率迟迟无法达到规范要求,这种情况极
2
有可能存有流砂层,清孔许久后桩底可能出现萝卜头情况,即上小下大,在灌砼过程中可能有一段时间高度迟迟不能上来,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停止灌注,要连续灌注,直到大头部分灌满转为正常后为好。只要我们采用恰当的应对措施,还是能保证灌注桩的施工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