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及参(往年题
考)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哺乳(bǔ) 称职(chèng) 惩戒(chéng) 畏罪潜逃(qián) ....B.蜷伏(quán) 废墟(xū) 纯粹(cuì) 惊慌失措(chuò) ....C.拼凑(còu) 倜傥(tǎng) 菜畦(qí) 人声鼎沸(dǐng) ....D.荫蔽(yìn) 粗犷(guǎng) 酝酿(liàng) 淅淅沥沥(lì) ....2、下面词语书写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人迹罕至 花团锦簇 默不关心 疲倦不堪 B.轰堂大笑 见意思迁 截然不同 恍然大悟 C.沉默寡言 不毛之地 大相经庭 麻木不仁 D.惊慌失措 刨根问底 混为一谈 水波粼粼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神农架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神秘原始森林。 ....
B.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小刚不求甚解,又把这个题目研究了一番。 ....C.这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好朋友小红一直在暗地里帮助我。 ....D.请别把这两件不相关的事情混为一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9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教师参加了庆祝教师节活动。 B.通过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毒品的危害性。 C.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们班也名列前茅。
D.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行为,成都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5、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1 / 10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C.排比 对偶 比喻 拟人
B.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D.拟人 排比 比喻 对偶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句是( )
这是一片生命的风景,整个底色是绿的。 ,每座山都像一个披着哈达的丽人。江流如带, ,带着一股野性。 ①远山,凝青、含黛;云烟,袅袅 ②远山凝青含黛,云烟袅袅
③从远处飘来,波光闪闪,雄浑,强健 ④波光闪闪,雄浑、强健,从远处飘来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④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⑤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⑥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2)根据理解默写诗句。
在杜甫的《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名言,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登高远望,锐意改革的决心。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 10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____) .(2)无案牍之劳形 (____) .(3)可爱者甚蕃 (____) .(4) 香远益清 (____) .
2.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以我酌油知之 .C.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反激之力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结合文中三种花的象征义简要分析。 5.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
3 / 10
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
4 / 10
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炸香椿、 _____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2、含泪奔跑的少年
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进了城,他才知道,城里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5 / 10
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逮了个正着。在和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
6 / 10
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巡查”导致母亲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
C.第7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2.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内涵。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3.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
4.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难免有“不容易”的时候:有的“不容易”是外因带来的繁复、艰辛、曲折……有的“不容易”来自内心的难堪、纠结、胆怯……做好一份职业、兑现一句承诺、改变一种习惯不容易,道一声抱歉、解一个心结、登一次讲台,可能
7 / 10
也不容易。有的“不容易”通过努力最终,有的“不容易”竭尽所能也难如愿。或许正在经历,或许已成过往,“不容易”带来的种种感悟,值得珍藏。 请以“____________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故事。
要求:①请将标题补写完整;②把主要情节构思好,要让情节有些波澜;③要有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丰满、曲折感人。
8 / 10
参:
一 C D B D A D
独怆然而涕下 山重水复疑无路 落红不是无情物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 惟解漫天作雪飞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
1.大使……劳累多更加 2.D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2)我只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4.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5.甲文: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乙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三 【答案】
1. 扒香椿 吃香椿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9 / 10
3.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4.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
5.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1.C
2.①“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②“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3.①爱护子女;②目标远大,意志坚定;③勇于担当;④自立自强;⑤忍辱负重,吃苦耐劳。
4.①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母亲虽行动不便,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无声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
②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在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更让他心生暖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
③“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 四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