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建议
●吴平谷树忠
[]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内容提要局部地区污染严重,耕地正成为土壤污染的重灾区,全国“三废”生态风险值得关注。自然成因、工矿业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共同造大中城市上壤复合污染严重,
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存成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监测水平滞后,标准不健全,技术不成熟,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加强源在法律法规缺失,
头控制;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完善机制,加强环境监测;实施分类防治,开展土壤修复;加强科技攻关,推进示范工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综合防治土壤污染。
[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TE9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4)04-0008-4
一、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一)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其中,南方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高于北方。北方地如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甘新区和东北等区,
农业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粮食安全性较高。由于有色金属矿分布密集,土壤自然本底重金属含量较高,西南碳酸盐岩地区、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广。以大型重污染企业、工业企业遗弃污染地、各类废弃物堆放场、大型存在着若干土壤污染严采矿区以及工业园区污染为中心,重的局域点。
(二)耕地正成为土壤污染的重灾区,呈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其接纳和自然净化能力已接近或超出极限
土壤污染类型以无机型污染为主,有机型污染次之,复合污染型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中,镉为主要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中,滴滴涕为主要污染物。
(三)全国大中城市土壤普遍存在汞、镉、硒、铅、铬、
砷、镍、锑、锌等污染,复合污染严重,生态风险值得关注
城市工业区污染企业搬迁、采矿区残渣不合理堆放等镉已达中等污引发的土壤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其中汞、染程度。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呈转移扩散之势,出现了由工业向农业扩散、城区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上游向下游转移、水土污染向食物链延伸的趋势,逐渐积累的污染导致环境事件的频发,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缓。
二、自然成因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了土壤污染(一)自然成因
土壤中元素的富集贫化程度与成土母质化学成分、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区域地质背景与成土风化作用控制了土壤重金属的区域分布。地球化学是造成南方,尤元素高背景值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其是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的主要原因。
(二)在大中城市及工矿业发达地区,土壤中重金属高
8
2014年第4期《发展研究》“含量多由矿石冶炼、燃煤等工业三废”排放活动引起
工业废渣的露天堆放和弃置造成了堆放区域的土地严重污染。许多地区受到污染的河水甚至工厂直接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的污水进行农田灌溉,
经过大气沉降和降雨的冲刷后进入土壤,很容气和粉尘,
易在土壤中逐年累积,造成污染。如湖南长株潭地区通过大气沉降每年输入土壤中的镉达到13.8克/公顷,占所有外源输入土壤中镉的86.8%。
(三)长期过度施用农药、化肥,以及污水灌溉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造成土壤污染
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的农DDT等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六六六、农药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并在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锌、砷等添加剂。我国向人体传递。禽畜饲料中含有铜、
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吨,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影学肥料,
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未经处理或末达到排放标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
(四)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污染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废弃物随意堆放和填埋,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还会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造成周围土壤,甚至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此外,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也对土壤造成污染。
三、土壤污染危害严重
土壤污染是一个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其不仅严还会危及食物安全、人体重影响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健康乃至生态安全。
(一)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威胁食物安全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从而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土壤污染,尤其是
重金属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可通过农作物的吸收、富集或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作用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部分地区粮食常年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
(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最后进入人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具有隐富集到动物体,
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在人体某些器官中累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镉米”“痛痛病”,富山县因引发的熊本县因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等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其罪魁祸首就是我国镉米、血铅、铬渣、砷毒等重金属污染重金属。近年来,
事件进入集中多发期,恶性肿瘤发病率等呈逐年升高趋“怪病”甚至频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包括土壤在内的势,环境污染。
(三)破坏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而且还导致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危害生态安全。
四、当前土壤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设明显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相比,
滞后。关于土壤保护仅有一些零星规定,而且条款分散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不同法律中,细则缺乏难操作。如中污染物指标偏少,缺少有机物指标,无法满足土壤污染控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且末考虑土壤种类和母质复杂性,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以总量为基础。缺乏居住、工业建设项目中相关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依据标准,缺农田、采矿用地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乏居住、
(二)监测水平滞后、调查精度不高
部分地区缺乏监测的仪器和人员配置,基本农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存在监测站点布置过少,监测监测数据流通信息不畅,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投项目少、
入不足等多方面问题。目前,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区域性土
9
宏观经济壤调查采样密度为1点/平方千米,每4平方千米获取的样品组合后进行分析,只有局部有加密采样。所获得的土壤重金属数据虽然从宏观上获得了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概貌,但由于采样密度较小,难以精确圈定土壤重金属污染不足以精确掌握各地区土壤污染的强度。的分布范围,
(三)标准体系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看,不同用途土壤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相应的修复标准和治理措施也大相径的控制要求均不同,
庭。目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仅有笼统的土壤概念,现行的土壤污染分类、治理标准体系均不完善,尤其是缺乏污染修复以及环境风险评估等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土壤环致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缺乏依据和指导。现行的
(GBl5618—1995),主要是针对农用地土壤镉、境质量标准》
镍、砷、铜、汞、锌、铬、铅等重金属和少量有机污染物,不仅而且缺少其他严重影缺乏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标准,
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指标,如锑、钨、锡等元素与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指标。此外,也未建立用于污染土壤风险识别和风险预测的土壤环境质量指示值或指导值,缺乏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控制修复技术提出的相关标准。
(四)修复技术不成熟
现有的污染修复技术大多还处于实验阶段,有些只适与工程的实际推广尚有一定的用于实验室的小规模实验,
物理治理方法花费巨大,化学修复方法容易差距。其中,
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生物修复方法耗时太长。修复污染物种类单一,修复效率低,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和整体性,无法满足成因复杂、元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大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的现状。而且,现有修复技术成本较高,修复设备与药剂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五)防治资金短缺
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需求量很大。尤其对于无主的污染场地,由于其大多数位置偏远,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地方配套资金积极性不高,资金的杠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土壤治理修复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社会资金难以企业改制、产权关系、进入。加上一些企业由于年代久远,
债权债务、工农关系等历史问题十分复杂,搬迁及治理费
用高,就业安置补偿难度很大。
五、对策建议
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惟有净土,才有洁食,才必须要采取系统措施,加强土壤污染综合可安居。当前,
保护好土壤环境质量。防治,
(一)转变发展理念,加强源头控制
转变GDP至上的发展理念,突出生态文明权重,建立发挥考核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绩效考核体系,
“指挥棒”作用。强化工业污染源头治理。严格项目准入,关闭、淘汰和搬迁小冶炼、小化工等企业。改造环保设施,提高污染物排放的达标率。对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对超排偷排一经发现要进行严肃查处。建立打击非法开采长效企业,
机制,规范矿山开采秩序。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加强矿山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开采,便于矿业废渣、废水集整合力度,
中排放、集中处理。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对土壤的污染。加快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设,对基本农“菜篮子”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基地进行重点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强化对农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提药、
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因机动车尾气超标带来的大气沉降污染。
(二)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
《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立法中注意与现行的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协调,还要注意与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等法律法规的衔接。对城乡结合部及王矿企业周边重污染耕地,严格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关要求,按照土地变更有关标准的规定,经提取一法定程序调整土地用途。土地由收储后治理,部分用于土地治理。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提高企业污染成本,畅通污染受害者诉求渠道。加强土壤环境应急和执法能力建设。
健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标准和各种土壤环境质量的指标。完善土壤污染评价标准、风险评估和土壤污染修
10
2014年第4期《发展研究》复等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动态化管理,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在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时还应注意与食品卫生标准的衔接。
(三)完善机制
改变土壤污染防治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局面。理顺国土、农业、粮食、等部门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环保、
职责,建立国土、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联动机制,解决多头管理、信息不通、底数不清等问题。完善跨区域、全流域的水相关土治理机制。统筹推进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考核。进行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税费改革、污染责任险等环境经济改革试点。对严重污染的耕地,要调整种植结构,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并进行生态补偿。对做出历史性贡献的老工业基地加大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污染粮食定点收购、限定用途、定向销售价差及费用补偿机制。
(四)加强土壤环境监测
目前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都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调查工作,但在调查范围、对象、技术规范、标准等各有异同,可能导致调查结果差异和部分重复必须整合现有环保、国土、农业、卫生、粮食等调查。因此,
部门监测网络,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构建周期性监测土地质量国家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变化状况,预测变化趋势,及时发出土地质量恶化警示。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例行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国家土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监测站的土壤壤环境监测网,
监测能力建设,实现对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科学化、精确化、差别化的管理和监测。
在全国土壤污染普查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开展更加周密的调查,在土壤污染严重地区进行详细尺度的土地质开展矿山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评价,覆盖量地球化学评价,
我国基本农田区和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区,进行基本农田和对重点区域蔬菜基重要农产品产地种植环境适宜性评估,
地土壤环境安全性划分及长期定位重金属环境质量监控。查明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土壤环境质量分级,以便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治理修复。
(五)实施分类防治,开展土壤修复
根据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等具体情况实施分区指导、分区防控。以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划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土壤环境分级认定管理制度,推进生态土壤认证。
根据受污染的程度分级防治。对于严重污染的农田治理达标后再使用,或者将农田用地改为建筑进行封闭,
用地。对于轻度污染的农田可以种植一些不易吸收重金属或者POPs的粮食,或者改为种植经济作物。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重点放在目前还没有受到污染的“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制定“以奖土壤保护上,尽快启动促保”,对积极开展土壤污染保护和治理的地区,应加大资金奖励和技术支持力度。
(六)加强科技攻关
加强基础性研究,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体系,建议将土壤污染防治成立专项进行攻关。开展土壤重金加强土壤重金属残属和有机物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规范,
留与农作物相关性研究,研发推广污染快速检测、修复、治“边生产边治理”理等关键、可行的技术和设备。本着的原推广污染耕地治理经济技术可行的农艺措施,选育抗则,
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如抗镉稻米的选育),研究可推广的综合治理技术,切断食物链,从根本上防治镉等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搭建技术平台,进行相关重点技术培训。
(七)健全资金投入机制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企业也应是补偿主体之一,负担相应的治理费用。同时,要根据实际,明确补偿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不同污染区域补偿标准,推动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迅速有效开展。土不同地区污染程度不一,加之治理难度壤污染成因复杂,
大、周期长,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单靠国家财政拨款远远不够,地方也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治理污染的必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配套,加快土壤。因此,
探索土壤污染修复市场化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维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