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2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Vol.28 No.2 2019年6月 Journal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 June.2019
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李 航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并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德”是基础和方向。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面临与道德需要脱节、道德至善失落、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等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根源是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离、社会合力未形成以及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要以道德需要为支点、注重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培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道德法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道德需要
人应该按照既定的道德原则来进行社会活
动,导致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失去主体性,境
对道德规范和道德现象认识和分析缺乏主动(一)道德教育与道德需要脱节
关于道德需要,冯契在《哲学大辞典》性。因此,不管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多么符合中这样解释,“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道德要求,都只是消极遵守和服从的结果。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的内在要求”[1],是最后,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身一种高度自觉的、追求内在自我完善的、超心趋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在人格和能力方面功利性的需要。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对于道德问题有自己脱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我国的看法和观点,而教育者往往不考虑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外在行为的实际需要而采用传统说教式“我说你听”表现,往往通过不良行为来推测道德动机,的德育方法,缺乏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容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过程关注不够。易导致其逆反心理的产生。这一道德教育方没能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社会和他法容易导致大学生行为知行不一,甚至双面人的认可与欣赏以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格,难以对他们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只实现等,才是新时代大学生真正的道德需要。能在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
(二)道德至善的失落与道德底线的高其次,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表现为将道德作
为一种约束和规训人的外在力量,没有从大扬
“至善”是中西方思想家共同推崇的一学生的自身实际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强调
一、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中面临的主要困
* 收稿日期:2018-11-22
作者简介:李 航(1993- ),女,山东莱西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教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7BKS148) 阶段性成果之一。
82
李 航: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种道德理想,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这一概念,认为“至善”是人们无关于任何需求和利益,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出于义务或职责,自觉地履行道德法则,这一思想与孟子“孺子入井”是相通的。《礼记•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责任和义务,在现实生活中说话做事的道德感会弱化,道德自律水平降低,人们会忽略自己社会人的身份去做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道德约束而不能做的行为,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放松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约束,从而导致网络责任意识的下降。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2]“明明德”是指人们达到了道德觉悟,在明白了每个人都具有至善的道德本性之后,还有推己及人,帮助他人也成为有道德的人,此谓“亲民”,“明明德”和“亲民”是达到“至善”的两个方法和不同阶段。当前道德教育简单地向大学生灌输“至善”思想,没有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分阶段进行道德教育,没有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做起进而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高校将“至善”作为道德标杆,这种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道德教育脱离了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一些学生只能做出“伪善”的选择,在学校、社会等公共场合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私下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有违道德之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道德自律水平不高。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传入我国,从而使单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受到冲击,大学生开始关注自身权益是否实现。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不突破道德底线作为自己的处事标准,道德与权利的地位发生反转。
(三)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到了6个小时,而学习时间则不足半小时,上网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自由性等特点,大学生找到了可以释放自我、畅所欲言的空间,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同于现实生活世界,不必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对反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语言攻击,“键盘侠”的出现就是网络道德失范的产物。在虚拟世界里,人们不必承担
二、高校道德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一)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离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急需各行业专业性人才,由此促成教育的改革。教育的实用性功能被放大,将知识教育放在首位,造成了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分离。首先,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不包括在核心教育的范围内,专业设置也愈加细化,将本来是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加以简单分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科成绩与德育成绩的总和。大学生为了获得可观的“德育分”,提高综合成绩,参加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这种外在动机没有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没有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其次,教育者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专业知识背后蕴藏的道德精神和价值理性,在“教书”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掌握到的只是具有实用性、工具性的知识,没有获得在知识教育以外的道德启发和熏陶,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合力未形成
一般来讲,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由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学校无法承担大学生道德培育的全部任务,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来完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普遍认为只有过硬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地位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家庭和学校在利益竞争的笼罩下分身乏术,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
83
第2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养成不够重视。另外,家长片面关注学生所学专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完成学业后能否找到体面的工作,是否能在社会立足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则抛之脑后。学校则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率,从而把一定的道德规则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以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道德教育的支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尊重并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重视功能性教育,缺乏对大学生价值理性的教育和相应的人文关怀,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
(三)新媒体对道德教育带来冲击
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空间,为大学生与他人、社会的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利于大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提升自己的交往表达能力。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道德教育也面临一些冲击。首先,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新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方式为人们提供即时、海量的信息,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得到大学生的推崇和青睐。但是庞大的信息量中鱼龙混杂,包含着很多消极落后、不健康、背离主旋律的价值观念,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防线,不利于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养成。其次,家校合力未形成。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监管不力会引发大学生的道德危机。学校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新媒体的浪潮下,学校对学生的网络道德监督明显不足,对于出现的网络道德问题不够重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大多数家庭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成为引发大学生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以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道德教育的支点
大学生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当具体的道德规则成为其需要对象,认知和行为与道德要求相符合时,便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84
把握道德需要与道德认知、道德选择、道德行为之间的内在相关性。高尚的道德需要能够指引人生的方向,对于自我完善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者应对大学生积极的道德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使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其追求更高的道德层次。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大学生只有在理解和认可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之后,才能实现转化,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和主体地位,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道德需求的发展变化适当调整德育内容,采用陶冶熏陶的德育方法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需求的满足,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最后,采用“尊重与对话”的德育方式。道德只有贯穿于个体的全部社会生活,并且内化于个体思想意识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现实道德。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希望与教育者就道德问题进行平等地交流和沟通,通过自身体验和实践来深刻理解教育。
(二)引导大学生从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
道德自律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而不做任何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慎独”是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和事
物更加复杂多样,活动区域也早已超出了学
校和家庭的监督范围,因此,对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引导其从他律转向自律的前提,个体只有在提升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才能知
李 航: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礼”。要培养大学生艺术欣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激发积极的情感反应,使他们自觉地将高尚的道德融为自己的情感,外化为实际行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另外,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采取新颖的宣传方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化,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道德法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教育者不能对网络持完全否定态度,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坚持以校园广播、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搭建健康的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宣传主流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新媒体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为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提供媒介,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育者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思考和分析道德问题,突出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大学生自我启发和自我教育。另外,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缺乏道德责任感的状况,需要通过加强道德法治教育来预防和约束他们的不道德行为,例如在校园开展网络道德规范宣传、开设有关教育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网络道德观。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平台能够朝着积极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
(四)道德教育要回归社会生活
哈贝马斯认为,人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存在物,而是贯穿于个体的生活世界、构成个体本性的外部条件。道德起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道德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道德教育要回归社会生活。首先,加强渗透式道德教育。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单一式的课堂讲授使得
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高校德育应在课堂讲授之外,开展专题讲座、道德实践、社会实习、社团工作等活动,注重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次,运用价值澄清道德教育。价值澄清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个体通过对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学习,选取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德育方式,在道德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念。高校在运用价值澄清道德教育时,要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展开,创造机会让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开放性讨论,提供多样的道德选择,经过认真思考之后进行道德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假设,经自由讨论后得出个人观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思考的能力,提高道德选择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重视体验式道德教育。狄尔泰认为,“内心体验融入感情达到相互理解、心意相通之后,
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3]
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不是通过单纯的课堂讲授获得,而是让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切身体验到道德选择、道德冲突,是在真实情境下的真实体验中发展起来的。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设定道德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社会事件,也可以是预设的道德案例,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体验结束后教育者引导学生正确反思,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体验,促进其正确道德观念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15.
[2]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
[3]张泰来.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4):21~23.
85
第2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4]翟楠.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6~28.
Approaches to moral education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LI Hang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ointed out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which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fulfill the task of “learning the virtues of the nation” and set “good morality” as the basis and direction. At present,the mor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undergraduates faces such dilemmas as poor connection with the moral needs,moral degradation,and the lack of cyberspace morality. The root causes are the sepa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knowledge education,the poor integration of social forces and the impacts of new medi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 new era,mor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based on moral needs,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moral self-disciplin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campus network culture,and teaching them the moral legality on the Internet.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moral needs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