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我所知的书香才女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她所创作的易安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具有含蓄蕴藉,善协音律,明白如话,化用典故的美学风格。本文简述才女李清照所经历的一生,透过她的一生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她的诗词特点。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创作,特点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诗人,也是我最为推崇的书香才女。
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端庄美丽的一个女词人的形象。她是那么的怅惘,淡雅,而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似乎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以及她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当然,她也并不是只有温柔婉约的一面,她也会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她偶尔的豪迈更是让我们深刻的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初见才情。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此时的清照,是幸福
的,但因为与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聚少离多,所以也是寂寞。而这种心情带给她的创作灵感确是独特的,再此,她写下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1]
李清照和丈夫如胶似漆的幸福生活羡煞旁人,而恩爱的夫妻生活也带给李清照无限的柔情和创作灵感。但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她不仅经历了国家的浩劫也经历世事的的变迁。她从一个人人敬仰的女才人沦落到四处逃亡的寡妇,足见其人生的坎坷。而这种坎坷多舛的人生也造就了她独特的诗词风格。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李清照经历了南北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2]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宵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或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或多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以及对古国的思念。。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3]
李清照的诗词极有特点,表现在:
一、善于移情于物,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惨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如《鹧鸪天》中:“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作品通篇没有写明其人生目标,只是客观的描绘了桂花的“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只香留”既而推测“傲雪寒梅”“斗霜秋菊”也因略逊桂花一筹,对之妒,为之羞。“妒”“羞”本是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情。梅、菊本无情感,其采用一种拟人手法,表现出居心叵测的人对精忠报国,有所建树的人嫉妒,没有作为或作为不大的人,也会感到自惭形秽。 “花中一流”者众,“冠中秋”者寡,桂花不仅因淡雅轻柔的芳香居花中一流,更是仲秋开放,居群芳之首。用语精确严密。最后以议论收束全篇,对桂花未被文人骚客称赏而鸣不平。通过议论赞美桂花,使主题深化,并有余音绕梁之感,耐人寻味。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到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桂、梅、菊比拟人生种种,含蕴隽永,其情趣志向隐寓其中。李清照也以“第一流”“冠中秋”的桂花自勉、自喻,使主客观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李清照善于熔铸典故和前人诗词。李清照现存诗词中,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者近半。其显著特点有三:(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通之典,为避生僻晦涩;(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比如,“鸿雁传书”乃人尽皆知的典故,易安词中所用典故较多,且多出新意。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即是旧相识”(《声声慢》)。这既用典,又以触景生情,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境水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其重大贡献,对宋词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影响。
三、词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实可谓篇篇佳构。有的前乘后继,一泻千里;有的层层设疑,由果追因,储蓄委婉;有的上情下景,或情景交融。每一首词者可看出其高超的艺术功底。如《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又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景,然此景非常景。狂风扫百花,尘中有余香,一副凄惨衰败之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此刻什么样的心境已可见一斑。“日晚倦梳头”主人公出现在大家面前,太阳已经高挂天上,慵懒无聊蓬头乱发的中年妇女,何事忧伤?“物是人非事事休”,直抒胸臆,这是“欲语泪先流”的原因。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发出“事事休”的悲叹。进而未语泪先流,委婉含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换头一转,但笔断意未断,如此浓愁何不借春光美景来驱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笔锋又转,恐怕双溪春光明媚,撑船泛游也难遣自己的情愁。一个物化的“愁”字,变精神为物质,并赋予它重量,使感觉更强烈。此词上片景中有情,缘情布景。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一副惨景、一种悲情起句;缘何悲,愁何状接承;上片换头一转,笔断“经”未断,欲借景驱愁,末两句又一转“愁”情浓郁无法驱散,波澜跌宕,吞吞吐吐,通过神奇的艺术构思把自己凄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约蕴藉,跌宕曲折的表现了出来。
[4]
四、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她的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化欲为雅。李清照独能用浅欲之语,发清新之思。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又如《如梦令》中把“肥”、“瘦”两字,本来极为普通,少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此却用它们形象地写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园中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既贴切又深刻,被人盛赞为“人工天巧”。李清照对语言的煅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读音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李清照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谐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增强了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叠字,这十四个叠字,取得了出人所思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复而不厌,迹而不乱”的艺术境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也许李清照的一生的确有着诸多不幸,但她这个柔情的女子并没有被生活所打到,相反,她用自己的才情和成就来诠释了自己的一生,她的一生注定要被品位,而她的名字也注定要被后人所铭记。
这就是李清照,我所知的书香才女。
参考文献:
[1]
王延梯.李清照评传.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2]
周振甫.李清照词鉴赏.济南:齐鲁书,1986. [3]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1984. [4]
》王远国.自是花中第一流——细品李清照词.湖北:湖北人民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