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 第7期
●教学方法
流行病学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张 雷1,王 芳2,米术斌1*,张亚超1,王玲玲1,杨佳琪1()承德医学院;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1.2.67000
[摘要]研究对分课堂用于流行病学教学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感受,为医 目的:
以医学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为实验对象,选取流行病学部分课程开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方法:
展对分课堂,设置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动机三个内容,学生面谈了解其意见和建议。结果:对
完成作业认真有新意,学习兴趣、情绪、动机调查各项平均得分和得分率均较高。分课堂中学生主动积极,
结论:对分课堂学生表现积极,学习兴趣增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辨能力,值得在高等教育教学
中应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等教育;流行病学 对分课堂;[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642.4 G [ A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从精英教育向大众 近年来,
教育转型,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其参与、互动、思考很少,影响
]1
,主动性,降低了学习热情[出现了课了学习的积极性、
堂缺课率高,学生玩手机、聊天、发呆,对教学内容不闻不
:/DOI103.969i.ssn1.002-1701.2019.070.55j
[()文章编号]1002-1701201907010802 --并通过专家咨雨晴老师的对分课堂调查问卷进行改变,询校正,经预调查检验问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计算问,,信度C信效度卷内容效度为09.4ronbachsɑ系数为0.85
本课程学习情均较好。其内容包括PAD课堂学习兴趣、
绪和P并邀请班长、学习委员收集学AD课堂学习动机,生意见进行面谈。成绩比较与上一届医学生物信息学本课程考试进行比较。
(四)数据处理。
调查问卷每题备选项共5项(完全不符合、不符合、
,基本符合、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分(计算其平15分)~/满分。成绩并计算得分率,得分率=实际得分均得分,
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 果
更专注认真;分组讨论PAD课堂学生听课表现较好,
]4
;表现积极主动,气氛热烈[课下完成作业认真负责,重
难点归纳总结条理清楚,设计新颖,有创新;面谈反应学课下积极复习,自主进行思考、分析、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归纳、总结,与只讲授比较,感觉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深时间紧张,建议间断开展P刻。不足课下任务繁重,AD课堂。
(一)学习兴趣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上课玩手机开小差减少,能自主参与促进了课堂内容理解,出勤率高,更加自主到课堂活动,
,“预习和复习项得分较高”得分率也在8解决问0%以上,激发了创新思维,学习课程有精神,学习更题能力提升,
,)。积极”得分率在7见表10%以上(
(二)学习情绪调查。调查显示学生“课程任务完成很好,解决课程难题很兴奋,学习了感兴趣的知识,鼓励使我充满信心”四项得
“得分率为7课程学习取得成绩很高兴,分较高,0%以上,学习本课程带来惊喜,学习本课程带来快乐”三项得分率
)。在6见表20%以上(
不学不思的现象,因此我国大学毕业生较缺乏思辨能问、
力,只有知识,没有能力,不会思考。世界教2016年6月,育创新峰会在北京提出核心素养教育,即合作、沟通、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性和思辨能力,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分为三个过程:讲
、内化吸收(授(Presentation)Assimilation)和讨论
[]
(),简称PDiscussionAD课堂2。为提高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流行病学内容开展P研究PAD课堂,AD实施的
为探索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可行性及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教学对象。
我校本科医学生物信息学专业为授课对象,共43人。(二)PAD方法。课程设置为每周2次课,每次2学时共9教材0分钟;
[]3
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概论,流行病学常PAD内容:疾病三间分布,病例对照研究。P用测量指标,AD步骤:)(讲授: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重难点进行精讲,与常规1
教学比较讲解简要,不作细致讲解,并布置下次小组讨论
)用时约1学时。(内化吸收:课下2课的提问和疑点,2~思考,完成复习讲授内容,总结重点,弄懂3天完成,
)找出疑点。(分组讨论:每组5分享总结的难点,36人,~
重点,分析难点,讨论疑点,最后小组未能解决的难点和疑点全班讨论和老师答疑并总结。课上用时1学时。
(三)PAD效果调查及成绩比较。
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内容根据王
:mailsbm1011163.com*通讯作者 E@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 第7期表1 P
AD课程学习兴趣调查调查项目
分值范围x±s得分率(%)玩手机开小差减少1~5 43.±06. 860.能自主参与到课堂活动
1~5 42.±06.
840.讨论促进了课程内容深入理解1~5 42.±07.
840.本课程出勤率高1~5 41.±09. 820.更加自主预习与复习1~5 41.±07. 820.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1~5 39.±10. 780.激发了创新性思维1~5 38.±11. 760.学习本课程很有精神1~5 38.±10. 760.学习本课程很积极1~5 35.±11. 700.学习本课程热情高涨1~5 34.±12. 680.空闲更愿意学习本课程
1~5 33.±13.
660.
表2 P
AD学习课程情绪调查调查项目
分值范围x±s得分率(%)本课程任务完成很好1~5 38.±10. 760.解决本课程难题会很兴奋1~5 36.±12. 720.学习了感兴趣的知识
1~5 35.±11.
700.老师同学鼓励使我学好本课程充满信心
1~5 35.±12.
700.本课程取得成绩会很高兴1~5 34.±13. 680.学习本课程会带来惊喜1~5 32.±14. 640.学习本课程带来快乐
1~5 32.±15.
640.
(三)学习动机调查。
调查可见学生“课程学习表现希望被认可,本课程得到了新经验新体会,有机会表现自我,想知道自己课程上表现是否出色,本课程增加了新知识新技能”五项得分较高,得分率在70%以上,
“学习本课程赢得肯定和赞赏,课程上关注别人对我观点的反应”两项得分率60%以上(
见表3)。表3 P
AD课程学习动机调查调查项目
分值范围x±s得分率(%)课程学习上的表现希望被认可1~5 37.±1.1 740.学习本课程得到了新经验新体会1~5 37.±1.1 740.本课程有机会表现自我
1~5 36.±1.2
720.想知道自己在本课程上的表现是否出色
1~5 36.±1.2
720.学习本课程增加了新知识新技能1~5 36.±1.3 720.学习本课程能赢得了肯定和赞赏1~5 33.±1.4 660.课程上关注别人对我观点的反应1~5 32.±1.5
640.
(四)学习成绩比较。
现PAD授课的班级成绩与上一届同专业传统教学方法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D教学法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方法(见表4
)。表4 学习成绩比较(
x±s,分)组别人数成绩PAD教学班
43 740.±103.传统教学班
29
681.±107.t2.35P00.22
·109·
三、讨 论
PAD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得到提高[5
],课下作业实现了过程性评价,
师生互动增强,教师课堂讲授得到减负[2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在PAD课堂上学习兴趣、
学习情绪、
学习动机方面其平均得分和得分率均较高,可见学生对PAD课堂比较认可、较接受,教学效果明显,学习成绩也明显高于上届传统教学班级。
PAD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
式学习,
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安排学习,总结重点和难点,提出疑点,个性化
设计作业。PAD课堂克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起引领、指导作用,讲授时间缩短,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力;课后内化吸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提出疑点,通过学
生自主复习,
提高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总结重点提出疑点,设计作业,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和创新
性思维;隔堂讨论上以学生提出自己总结的亮点、重点、疑点为中心展开讨论,教师辅助和答疑,强调生生、师生互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通过讨论、发言、解疑提高了学生合作技巧、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PAD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本次PAD课堂选择小班开展,效果较好,对于中、大班教学方法还有待讨论,课后通过对学生调查和面谈反应积极,但也提出最好间断穿插开展PAD课堂,
AD课堂学生课下复习、总结、作业任务较繁重,过多开展也可能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PAD课堂可以根据课程章节难易程度选择一定比例间断
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3]傅 华.预防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
]王 芳,席淑华,孙 炜,等.“对分课堂”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认可度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39-40.[5
]刘绍乾,钱 频,王曼娟,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成功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46-48.[收稿日期] 2018-06[作者简介] 张 雷,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承德医学院教改课题,学校一类项目(课题编号:20170017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