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污水处理工程膜分离法技术规范

污水处理工程膜分离法技术规范

来源:测品娱乐
污水处理工程膜分离法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参数、系统安装与调试、工程验收、运行管 理,以及预处理、后处理工艺的选择。 本标准适用于以膜分离法进行污水处理及深度处理回用的工程,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保护设施设计与施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本标准所指膜分离法为:微滤、超滤、纳滤及反渗透膜分离技术。

本标准不适用于以膜生物反应器法和荷电膜进行污水处理及回用的膜分离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B 50235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985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

GB/T 1804 一般公差 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 3797 电器设备 第 1 部分:装有电子器件的电控设备 GB/T 5226.1 机械安全 机械电器设备 第 1 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12469焊接质量保证 钢熔化焊接头的要求和缺陷分级 GB/T 19249反渗透水处理设备 GB/T 20103膜分离技术 术语

HJ/T 270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反渗透水处理装置 JB/T 2932 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

HG 20520 玻璃钢/聚氯乙稀(FRP/PVC)复合管道设计规定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 13 号 ]

3.术语和定义

《膜分离技术 术语》GB/T 20103 规定的术语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膜分离法

以压力为驱动力,以膜为过滤介质,实现溶剂与溶质分离的方法。 3.2 膜降解

指膜被氧化或水解造成膜性能下降的过程。 3.4 膜结垢

指盐类的浓度超过其溶度积在膜面上的沉淀。

4 设计水质与膜单元适宜性

4.1 进水水质要求

4000-717-999

4.1.1 在设计膜系统时,应符合进水要求,选择合适的膜元件。 4.1.2 内压式中空纤维微滤、超滤系统进水,水质要求可参考表 1。 表 1 内压式中空纤维微滤、超滤系统进水参考值 项目 参考值

膜材质 浊度(NTU) SS(mg/L) 矿物油含量(mg/L) 聚偏氟乙烯(PVDF) ≤20 ≤30 ≤3 聚乙烯(PE) <30 ≤50 ≤3 聚丙烯(PP) ≤20 ≤50 ≤5

聚丙烯腈(PAN)≤30 (颗粒物粒径<5祄)不允许 聚氯乙烯(PVC)<200 ≤30 ≤8 聚醚砜(PES) <200 <150 ≤30

进水水质超过表 1 参考值时,须增加预处理工艺。

4.1.3 外压式中空纤维微滤、超滤组件品种较少,进水要求可参考表 2。

表 2 外压式中空纤维微滤、超滤系统进水参考值 项目 参考值

膜材质 浊度(NTU) SS(mg/L) 矿物油含量(mg/L) 聚偏氟乙烯(PVDF) ≤50 ≤300 ≤3 聚丙烯(PP) ≤30 ≤100 ≤5

4.1.4 设计卷式膜微滤、超滤系统进水时,可参照表 3 的规定。 4.1.5 纳滤、反渗透系统进水,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技术资料由莱特莱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表 3 纳滤、反渗透系统进水限值 项目 限值

膜材质 浊度(NTU) SDI 余氯(mg/L) 聚酰胺复合膜(PA) ≤1 ≤5 ≤0.1 醋酸纤维膜(CA/CTA) ≤1 ≤5 ≤0.5

在设计纳滤、反渗透膜分离系统时,应对进水水质进行分析,常规分析项目见附录 A。 5 预处理 5.1 一般规定

5.1.1 为防止膜降解和膜堵塞,须对进水中的悬浮固体、尖锐颗粒、微溶盐、微生物、氧化 剂、有机物、油脂等污染物进行预处理。 5.1.2 预处理的深度应根据膜材料、膜组件的结构、原水水质、产水的质量要求及回收率确 定。

5.1.3 进水温度范围:当 pH 值 2~10 时,运行温度 5℃~45℃;当 pH 值大于 10 时,运行温 度应小于 35℃。 5.2 微滤、超滤系统的预处理

5.2.1 去除进水中悬浮颗粒物和胶体物,可采取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可加入有利于提高膜 通量,并与膜材料有兼容性的絮凝剂。 5.2.2 微滤、超滤系统之前宜安装细格栅及盘式过滤器。在内压式膜系统之前,盘式过滤器过 滤精度应小于 100祄;在外压式膜系统之前,盘式过滤器过滤精度应小于 300祄。

5.2.3 当进水含矿物油超过表 1 数值或动植物油超过 50mg/L 时,应

增加除油工艺。

5.3 纳滤、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

4000-717-999

5.3.1 防止膜化学氧化损伤,可采用活性炭吸附或在进水中添加还原剂(如亚硫酸氢钠)去除 余氯或其它氧化剂,控制余氯含量小于等于 0.1mg/L。

5.3.2 预防铁、铝腐蚀物形成的胶体、粘泥和颗粒污堵,可采用以无烟煤和石英砂为过滤介 质的双介质过滤器去除。

5.3.3 预防微生物污染,可对进水进行物理法或化学法杀菌消毒处理。 5.3.4 控制结垢,加酸可有效控制碳酸盐结垢;投加阻垢剂或强酸阳离子树脂软化,可有效控 制硫酸盐结垢。

5.3.5 微滤或超滤能除去所有的悬浮物、胶体粒子及部分有机物,出水达到淤泥密度指数(SDI) 小于等于 3,浊度小于等于 1NTU,可有效预防胶体和颗粒物污染和堵塞膜组件。 6 膜分离法污水处理系统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应依据原水水量、水质和产水要求、回收率等资料,选择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艺。设计 资料调查表见附录 B。

6.1.2 采用接触过滤工艺处理低浊度污水时,投药点与过滤器入口应有 1.0m 距离。

6.1.3 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时,活性炭过滤器的进口处应投加杀菌剂。

技术资料由莱特莱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6.1.4 还原剂和/或阻垢剂,应投加在保安(过滤精度小于等于 5祄)过滤器之前。保安过滤 器须安装压力表。

6.1.5 为防止预处理加酸、加氯造成管道及设备的腐蚀,在纳滤、反渗透系统的低压侧,应 采用 PVC 管材及连接件,在高压侧应采用不锈钢管材及连接件。

6.1.6 膜分离系统浓水,应处理后达标排放。

6.1.7 一级多段纳滤、反渗透系统压力容器排列比,宜为 2:1 或 3:2 或 4:2:1 或按比例增加。 6.2 微滤、超滤系统设计 6.2.1 工艺设计参数包括: 1) 处理水量,m3/d; 2) 处理水质;

3)膜通量,m3/m2? d; 4)操作压力,MPa; 5)反洗周期,h; 6)每次反洗时间,min。

6.2.2 工艺流程:微滤、超滤系统的运行方式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组件排列形式宜为一 级一段,并联安装。 文章关键字:水处理设备,微滤,超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