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来源:测品娱乐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对应学生用书P29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吾语女(yù) 2.笃(dǔ) ..3.葸(xǐ) .二、通假字

1.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2.好知不好学 .3.今也则亡 .4.出则弟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古义:次一等的

今义:次第较后的,多与“首先”相对 3.尝,鲤趋而过庭 ..古义:独自站立

今义:自主地生存或不依靠他人 四、一词多义

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通智,聪明 通无,没有 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

4.出则弟(tì) .

①其蔽也贼 害人害己.②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强盗.

1.贼③几落贼手死 敌人.

④是天下之大贼也 祸害.

乎 教导①子亦有异闻.2.闻 ②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听说.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诚实.3.信

②烟涛微茫信难求 实在.



彼 了解4.知③知己知.

④其真不知马也 熟知.⑤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见解.

①好仁不好学 喜欢.②秦氏有好女 容貌美.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知道,有知识.②好知不好学 聪明.



雨知时节 善的,与“坏”对5.好③好.

④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友好.⑤青春作伴好还乡 方便.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侍奉 .

(二)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易色 .(三)形容词作动词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远:疏远,不偏爱 .(四)使动用法 就有道而正焉 .(五)意动用法 贤贤易色 .

六、文言句式

贤:以……为贤 正:使……正 贤:有才德的人

(一)判断句

生而知之者,上也 (“……者,……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行有余力,则以(之)学文 (省略代词) (三)状语后置

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如丘者”作“忠信”的状语,后置) 2.君子笃于亲 (“于亲”作状语,后置)

3.敏于事而慎于言(“于事”“于言”作状语,后置) (四)固定句式

不学《诗》,无以言 (“无以”为固定结构)

[课文·译注]

孔子曰: “生 而 知 之 者, 上 也;(1)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人,是上等的; 学 而 知 之 者, 次 也; 困

经过学习才懂得知识和道理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惑 而 学 之, 又其 次 也; 困 而 不 学,

才去学习知识和道理,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惑却不学习,民 斯 为 下矣!”而:前三个为顺承连词,后一个为转折

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了!”连词。之:均为代词,代知识和道理。

其次:古今同义,表示次等,较

后。民:人。斯:就。为:是。

子曰:“我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2)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人,

好 古、 敏 以 求 之 者 也。”之:均代

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努力地追求知识和道理的人。”知识和

道理。敏:勤勉、努力。以:相

当于“而”,表修饰的连词。

子曰: “十 室 之 邑, 必 有(3) 孔子说:“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 忠 信 如丘 者焉, 不 如丘 之 好学 也。”

我孔丘一样忠厚诚实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孔丘喜爱学习啊。”

之:前一个为结构助词“的”,后一个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

:人民聚居的地方。如:前一个是“像”子的性。邑yì

“如同”,后一个是

“及”“赶得上”。

子曰: “由也, 女 闻六 言 六(4) 孔子说:“仲由子路,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六个字和六种蔽 矣乎?”

弊病了吧?”

对 曰: “未也。”女:通“汝”,你。言:字。六言:

仲由回答道:“没有。”指“仁”“知”“信”“直”“勇”“刚”

六种德行。蔽:指不能通明而

滞于一域。六蔽:指六种弊病。

“居!吾语女: 好 仁 不好学, 其 蔽

孔子说:“坐!我告诉你:一味喜欢仁却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 也 愚; 好 知 不 好 学, 其 蔽 也 荡;

就是愚蠢;一味喜欢聪明却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放浪无准则;好 信 不 好学, 其 蔽 也 贼; 好 直 不

一味喜欢诚信却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就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耿直却不好学, 其蔽 也 绞; 好 勇 不 好 学,

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急切伤人;一味喜欢勇猛却不喜欢学习,其 蔽 也 乱; 好 刚 不 好 学, 其 蔽

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正却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名词作动词,告诉。 也 狂。”居:坐。语yù

是狂妄,不知天高地厚。”其:均为代词,指代它前面的“好……

不好……”,可译为“它的”,作定语。

贼:害人害己。绞:说话急切伤人。

子曰: “恭 而 无 礼 则 劳,(5) 孔子说:“一味谦恭却不用礼来节制,就会很辛苦,

慎 而 无 礼 则 葸, 勇 而 无 礼

一味谨慎却不用礼来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却不用礼来节制, 则 乱, 直 而 无 礼 则 绞。

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爽却不用礼来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 君 子 笃 于 亲, 则 民 兴 于 仁;

在上位的对父母、亲族感情深厚,百姓就会为仁所激发,兴起仁厚之风; 故 旧 不 遗, 则 民 不 偷。”而:均为转折连

故交老友不被遗弃,百姓就不会浇薄不厚道。”词。葸xǐ:畏

惧。笃dǔ:感情深厚。于:前一个为“对”,后一个为“在”。

兴:兴起,产生。故旧:故交,老友。遗:遗弃。偷:浇薄,不厚道。



承连词“就”。

则:均为顺

子夏曰: “贤 贤 易 色;贤:第一个形容(6) 子夏说:“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轻视女色;词作意动用法,以……为贤,认为……最好,推崇;第二个事 父母,能竭其力;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德的人。易:轻视。服侍父母,能尽心尽力;

竭:使动用法,使……尽。 事 君, 能 致 其 身;



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侍奉国君,能贡献自己的生命;致:奉献,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跟。



献。其:代词。跟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言:说话。这样

虽曰未 学, 吾必谓之学矣。”虽:虽然。谓:

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我一定说他学习了。”说。之:代词,

代能够做到前

面几条的人。

子 曰: “君子 食 无求饱, 居无 求安,

(7)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敏于事 而 慎 于 言, 就 有道 而 正 焉, 可谓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能称为好学也已。”于:均为介词“在”。而:前一个为并列



喜欢学习了。”连词,后一个表修饰,表示行为的方式。 哀公问: “弟 子 孰 为好学?” 孔子对曰:(8)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谁最喜欢学习?”孔子回答道: “有 颜回 者 好 学, 不 迁 怒,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喜欢学习,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 贰 过, 不幸 短命死矣。 今也

不重犯已犯过的过错,但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

则 亡, 未 闻 好 学 者 也。”孰:谁,哪

喜欢学习的人了,也没有听说过喜欢学习的人了。”个。为:语

气助词。过:名词作动词,犯

错误。亡wú:通“无”,没有。

子曰:“古 之 学者为己,

(9) 孔子说:“古代的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今之 学 者 为 人。” 之:结构助词“的”。



现在的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学者:学习的人。子 曰: “弟 子 入 则 孝, 出 (10)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就

则 弟, 谨而信, 泛 爱 众 而 亲 仁。

要敬重长者,谨慎而诚实,广泛地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行 有 余 力, 则 以 学 文。”

这样做了这几点还有多余的力量,就用来学习礼乐制度和文化知识。”

弟tì:同“悌”,敬爱兄长。 而:并列连词。以:介词,用。

陈亢问于伯鱼 曰:“子 亦 有(11)

陈亢向伯鱼孔鲤问道:“你在夫子那里听到过 异 闻 乎?”于:向。



不同的教导吗?”异:不同。

对 曰: “未也。 尝 独 立

孔鲤回答道:“没有。曾经有一次父亲一个人站着, 鲤 趋而过庭。 曰: ‘学《诗》 乎?’

我快步走过庭院。父亲说:‘学习《诗经》了吗?’

对 曰: ‘未也。’ ‘不学 《诗》,无 以言。’

我回答道:‘没有。’他说:‘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鲤 退 而 学 《诗》。趋: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我回到屋子里就学习《诗经》。过:经过。而:前一个表

修饰,表状态,后一个表顺承。他日,又 独 立,

无以:固定结构,没法,无法。又有一天,父亲又一个人站着,

鲤 趋 而过庭。 曰: ‘学《礼》 乎?’ 对 曰:

我快步走过庭院。父亲说:‘学习《礼》了吗?’我回答道: ‘未也。’ ‘不 学《礼》, 无 以 立。’ 鲤 退

‘没有。’他说:‘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我回到屋子而 学《礼》。 闻 斯 二 者。”斯:



就学习《礼》。我只听到过这两件事。”这。陈亢 退 而喜曰: “问 一 得 三: 闻

陈亢回来后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听到了

《诗》, 闻 《礼》, 又 闻君子之远其

《诗》的意义,听到了《礼》的意义,又听说了君子不偏爱自己

子 也。”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远:形容词作动



的儿子啊。”词,疏远,在此当“不偏爱”讲。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对应学生用书P31

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评析] 孔子说:“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节制,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率而不拿礼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在上位的人对父母、亲族笃厚,百姓就会兴起仁厚之风;在上位的人不遗弃旧交,百姓就不会不厚道。”

表面看来孔子是在说明“礼”的重要性,其实是在证明学习的重要性,因为“礼”是道德的重要内容,而孔子所强调的学习就是一种道德修养,所以“礼”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六艺”中“礼”是其一。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评析]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能称为喜欢学习了。”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评析] 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不重犯早已犯过的错误。

孔子在所处的时代,能看到“不迁怒,不贰过”的高贵性,并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把这六个字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伟人的眼光。作为人生重要的修养,自己不高兴,脾气就发到毫不相干的人身上,不能自省自讼,即为迁怒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重复犯同一错误,就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了。这六个字作为君子最高的操守,我们应以此作为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尽量在生活中少走弯路。

[问题1]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

[明确]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哪怕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十分好学,表明他承认

他的德行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非“生而知之者”。

[问题2] 选文3,孔子为什么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明确] 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突出学习的巨大作用。 [问题3] 选文5,是证明“礼”的重要性吗?

[明确] 表面看来是证明“礼”的重要性,其实是在证明学习的重要性,因为“礼”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而孔子所说的学习就是一种道德修养。

[问题4] 选文6,子夏提出的四点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明确] 子夏提出的四点,都是道德修养,与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与技能没有太大的联系,但他把能做到这四点的人,看成是学习过的人,这就与孔子的观点一致了。

对应学生用书P31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肖(xiào) 吾语女(yù) ..怪癖(pǐ) .B.勖勉(xù) .拓片(tuò) .

C.不贰过(èr) .重创(chuānɡ) .D.熟稔(rěn) .绯闻(fēi) .

惊魂甫定(bǔ) .笃于亲(dǔ) .

一蹴而就(cù) .湖泊(bó) .怙恶不悛(quān) .舐犊(shì) .

良莠不齐(yǒu) .

解析:A项,“甫”应读“fǔ”;B项,“拓”应读“tà”;C项,“泊”应读“pō”。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C.学而知之者,次也

B.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解析:A项,“知”通“智”;B项,“亡”通“无”;D项,“出则弟”的“弟”通“悌”。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旧不遗,不偷 .C.古之学者为己 ..

B.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尝,鲤趋而过庭 ..

解析:A.古义为“浇薄,不厚道”,今义为“偷窃”。B.古义与今义一致。C.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古义为“独自站立”,今义为“不依靠他人,自主地生存”。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不贰过.A. 鲤趋而过庭.恭而无礼则劳.C.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亲君子笃于.

B. 敏于事而慎于言.而有信言.D. 不学《诗》,无以言.

解析:A项,“犯错”/“经过”;B项,介词“对”/介词,“在”;C项,“辛苦”/“功劳”;D项均为“说话”。

答案:D

5.下列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君子笃于亲,兴于仁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A、B、C均为状语后置句,D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6~10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

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论语·阳货》)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知之者,上也 .B.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C.不如丘之好学也 .D.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解析:“困”意为“遇到困难”。 答案:B

7.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知之者邑①生而③十室之.. 

②困而不学④不如丘之好学也..

(知道,有知识) (贫困) (比得上) (狂妄)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关系。②中的“而”为连词,表转折关系。③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④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B.居!吾语女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解析:C项中“忠信”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忠厚诚实的人”。其他三项无词类活用现象。

答案:C

9.下列选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孔子将人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只是为了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而并非突出他的等级观念。

B.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既认为自己的忠信不十分突出,又坦言自己非常好学。

C.孔子对仲由提到“六言六蔽”,其实是在强调不学习的危害,并且对“仁”“知”“信”“直”“勇”“刚”进行了否定。

D.孔子在这里说的学习,并非单纯地指学习知识,更主要的还是指加强道德修养。 解析:C项中,孔子并未否定“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行。 答案:C

10.如何理解选文第2则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孔子的意识中,他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是“上智”之人,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文化知识,而且勤奋好学,思维敏捷。所以,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并非“天资”,而是后天的勤奋。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智者。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息 争 (清)刘大櫆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陆子为能。

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则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曰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大盗至,胠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

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纭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 ..B.至于才力之均敌 ..C.其鄙有樊迟 .

D.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 .

排:排挤、排斥

解析:C项,鄙:浅薄。 答案:C

12.下面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正面论证“息争”观点的一组是( ) ①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

②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 ③为朱之学者,以诋陆子为能 ④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⑤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⑥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

A.②③⑤ C.③④⑤

B.①②⑥ D.①④⑤

昆弟:兄弟

均敌:相等,分不出上下 鄙:卑鄙

解析:③⑥都属于反面论证。 答案: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人们认为他喜欢辩论。虽然这个说法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从此开始了。

B.作者认为,真正懂得做学术的人,能心胸宽广地包容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并且能用自己的学说逐渐影响各种流派,最终让这些学说为我所用。

C.作者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

D.作者对不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的评论人的态度,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解析:B项,“最终让这些学说为我所用”文中并没有谈到。 答案:B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呀!”唉!这大概就是他是孔子的原因吧? (2)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 (3)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有的长于文学。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己有子桑伯子。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办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呀!”唉!这大概就是他是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上;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生不灭。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穿着我们一样的衣服,读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

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个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北宫黝、孟施舍,他们离圣人之勇大盖很远,而孟子认为似曾子、似子夏,这样那么诸子之形象虽不同,认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以了。

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为他不能够与我较量,至于才力相当,唯恐自己不能取胜,于是辩论就纷纷发生。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

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排斥异己的原因吧。

对应学生用书P33

一、《论语》导读

1.[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①周:合群。②比:音bì,勾结。③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佾,音yì,行列。③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二、名家点评

于丹论语心得(节选)

于 丹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知识链接: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欧美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