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共享经济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
□ 田芳仪
摘要:共享经济下的消费金融已成为实现金融普惠,促进金融服务与消费升级、产业融合创新的新动能。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形成金融科技新的金融业态,这种新业态具有缓解金融脆弱性、解决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势,但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或社会矛盾。笔者通过对共享经济下消费金融现状及特点分析,试图阐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一、背景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之际,现代银行业也进入了金融科技的新阶段,孕育着500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创造出了许多新的金融业态,彻底改变了客户的消费习惯。
根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共享经济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增长47.2%。未来五年,中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同比提高了14.2%。共享经济下的消费金融已成为拉动内需,实现金融普惠,促进金融服务与消费升级、产业融合创新的新动能,消费金融步入“黄金期”。面对如此具有潜力的市场,共享经济将进一步激活金融业,将数字化改造从渠道创新渗入到金融生态的全面再造,重构符合金融科技特征的金融产品销售与服务体系。
目前,消费金融还未形成理论体系。杨胜刚(1999)认为,消费金融不同于企业金融,它是为消费者个人提供服务的金融业务,其服务对象是自然人,不是企业法人。廖理(2010)认为,消费金融是指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包括消费贷款在内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锡士(2010)认为,所谓消
(一)金融科技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金融拥抱新兴科技已经成为行业主流,各类机构纷涌而至,都在大力应用新技术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工作,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正在银行业作为资金融通中介的金融逻辑。这种已经不再局限于早期的渠道脱媒,而是发展到营销、投资、风控等金融核心领域。
1.移动支付不断蚕食线下市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1-8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保持在13.7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的用户数达12.5亿户,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19年第2期 总第432期
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认为,消费金融是指消费信贷,其中包括住宅抵押贷款、住房净值贷款、信用卡以及其他个人贷款。在英国,广义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为消费者专业提供信贷的消费者信贷商;狭义消费金融公司是指近年来兴起的专门经营“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 ”的消费者信贷公司。在日本,消费金融是指在营业所所在地或取得营业执照的,提供个人消费性融资的小额贷款,或者指贷款业界中以对个人无担保融资为主的贷款业界的业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消费金融是为消费者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信贷模式,以满足消费者的跨期金融需求,来刺激当期的金融消费市场,并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消费金融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范畴。
二、金融科技与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17
青年论坛
动支付用户9亿户,占比72%。根据益普索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显示,日常开销中,第三方支付完成比例为48%,现金支付25%,信用卡/借记卡支付占27%。根据易观发布的最新报告,2018年首季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0.36万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环比增长6.99%。其中,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包括微信支付、财付通等)分别以53.76%和38.95%市场份额雄踞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前两位。同时,移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支付凭借比二维码支付操作更简便,支付更安全的优势,再加上用户端与商户端的硬件条件逐渐成熟,NFC支付的市场占比大幅攀升。根据艾瑞统计,2017年我国移动NFC支付规模达到了48.9亿元,从2017年首季与2018年首季的环比增速看,市场规模呈现出加速增长,2018年首季我国移动NFC支付规模达到29.4亿元。10月7日,支付宝发布国庆交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境外消费升级的趋势显著,英国比斯特购物村、日本大阪道顿崛商圈等地的移动支付笔数同比暴增数十倍;银联2018年国庆黄金周前6天,网络交易总金额达到1.34万亿元,交易总笔数6.8亿笔,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4.4%和23.6%。平均国人每天移动支付3笔,每人每年手机支付约14.83万元。
2.金融场景打造不断推陈出新。2018年场景化金融科技蔚然成风,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金融场景化打造不仅可以为产品、服务需求提供细节优化,还可以为平台获取足够丰富的优质金融资源,降低获客成本,提高流量导入及客户粘性等,是线下与线上融合的最终落脚点。但是缺乏场景,正是银行业最大的业务短板;而以蚂蚁金服为首的非银行机构,却依托强大的消费生态、灵活的产品创新机制、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效的产品运营服务,不断地推陈出新各类体验极致的嵌入式金融服务产品,抢夺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代理服务业务和基础支付业务,主要在线上向线下、单一支付场景向全金融开放式场景转化、固定场景向居民金融服务立体式场景转变、围绕C端生态圈场景向以B生态链场景并进转变等方面发展极速。各大主流非银行机构,几乎全面开始发力消费金融市场。在消费金融业务方面,场景打造的融入和切合度在逐渐加深,据
18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19年第2期 总第432期
《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4.4万亿元,同比增长904%;互联网消费金融覆盖场景交易规模占移动支付消费类58.5%。其中,个人类交易涉及多个高频支付场景,如话费充值、转账和发红包是移动支付使用率最高的三个具体场景,分别达到69%、63%和60%。
3.银行业加速转型紧跟金融科技大潮。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银行业“去柜台化”进一步凸显,做大做强零售业务,手机银行成为必由之路。《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中显示,在电子渠道深化创新下,2017年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其中手机银行客户已达到15.02亿户,企业客户达到0.05亿户。月活跃客户数(MAU)已成同业竞争的关键指标,各家银行纷纷实施“移动核心”战略。至2017年10月末,工行MAU突破4000万户,每3笔业务中就有1笔来自移动端,其提出“智能化理念”,提供一键式金融服务,刷脸登录和支付、转账汇款智能管理、无卡他行客户注册、个性化定制、关联交易快速定位、悬浮窗在线客服等。推进零售业务优先战略的建行提出“服务用户、移动优先”战略,打造客户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智慧”为核心发力点,提供智慧财富管理、投融资、生活圈和用户体验服务嵌入线下场景,全渠道协同获客,至2017年末,其通过手机和网上电子渠道发放的“快贷”个人贷款余额1563.39亿元。招商银行提出“轻型银行”战略,实现“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开发人员”三位一体,精细化运营,后台功能的微服务化,至2017年末,其APP已发展至6.0版本。平安银行整合原有数个APP推出了一站式管理口袋银行,承载了该行零售业务的全产品及服务,用户数由2016年的2610万户增长至4172万户,增长近60%。
(二)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1.消费金融市场经营现状。据易观发布的《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消费信贷保持快速增长,至2017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不含房贷)市场规模将达9.80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2.32%。其中,传统金融机构消费信贷当年增加3.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增量,余额达9.80万亿元;互联网平台消费信贷发展时间较短,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年末余额为3500亿元。从目前的规模来看,消费
信贷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19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将达14.67万亿元,同时消费信贷占GDP比重将进一步攀升。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数据统计分析,消费信贷/消费支出方面,美国约为30%,韩国约为50%,我国约为16%;在消费信贷/GDP方面,美国约20%,韩国近24%,我国约12%;在消费信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美国高达66%左右,我国约为16%。通过分析比较中外国家消费金融渗透率,可以发现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大有可为,市场空间非常大。
2.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环境。一是利好。经过9年多的发展,一系列相关相继颁布。2009年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家消费金融公司陆续成立;2013年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修订稿)》,扩大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2015年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到全国,审批权限下放,设立条件放宽;2015年银监会、人行等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制度意见》;2016年《工作报告》指出,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2017年银监会、人行发布修订《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二是经济向好。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GDP保持中高速增长,2017年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近年来增长迅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实际增长7.3%,快于经济增速,为消费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市场升级。互联别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技术(大数据征信、场景合作方审核、机器AI审核等)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消费金融更具普惠性,能够契合消费金融的“小额、分散”的原则,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分期贷款服务,可以覆盖更多的中低端或者潜力客户。
3.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关于消费金融的法案,仅有一些特定业务的管理办法,试用范围较窄,约束力有限。如对消费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确认、个人信息保护、资金监管等问题上都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不利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二是征信体系不完备。因为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个人风险难以控制。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依赖征信
青年论坛
系统的建立。当前,个人信用分散不完整、更新不及时,不同平台上的贷款信息难以共享等制约了消费金融的发展进程。如提供消费金融业务的平台,除了一些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对接央行征信系统,绝大部分无法提取征信系统信息,贷前分析不到位,容易面临较大信用风险,形成较大违约成本。在征信尚未完善之时,大数据驱动的风险控制只能算是“与时间赛跑”。三是有效监管不到位。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对监管提出了很高要求,但多数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游离于监管之外,存在着大量监管套利。这种情况加剧了不公平竞争,提高了传统消费金融机构的创新成本,也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四是不良贷款率激增。根据易宝研究院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1.74%,消费金融公司达到6.42%,且从2015年起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同时我国消费金融公司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资金的筹集主要是依赖自有资本或与银行合作等融资渠道。因资产证券化及发债要求严格,如相关数据显示,京东白条年交易量达到200亿元,其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金额仅为15亿元,仅占7.5%。因此大规模的消费金融业务依赖于批量自动化审批机制,极容易发生违约和集体性违约等风险,造成一定的坏账率。五是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目前消费贷款产品主要集中于房贷和车贷等领域,但在“衣食游学玩美”等领域还缺乏挖掘和开发。随着利率差异化的不断趋同,竞争会愈发激烈。同时,大学生、农村等潜在客户市场对消费金融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商业银行对其的产品及服务方面多数仍处于空白状态。
三、银行业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的建议银行业应充分发挥其资金及客户的优势,加大科技融入、创新金融服务、优化应用场景、提升风控能力,抢占金融科技时代的竞争制高点,在消费金融领域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一)加大科技融入,实现金融媒介与渠道的共享。商业银行在系统开发、重塑产品、客户关系等方面的速度落后于互联网科技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金融业务受到监管约束在不断收窄。随着互联网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19年第2期 总第432期
19
“住行”青年论坛
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双方可利用彼此优势,跨界合作,在一个全新的大平台经济时代,参与的主体越多,对于供给、需求、中介各方的利益和价值就越大。商业银行以此加快自身金融科技的迭代速度,利用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数据、客群积累和信息搜集处理方面的优势,强化客户下沉,提升长尾客户服务能力。在数据方面,强化基础数据共享和数据处理应用,开展诸如客户画像、精准营销、账户管理、生物特征识别、金融反欺诈、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方面的合作;在渠道方面,拓展线上线下渠道,加强电商、物流等金融业务的融合,加快传统业务优势渗透到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打开共享共赢的局面。
(二)创新金融服务,实现金融资源与功能的共享。客户是金融交易链的净流出方也是净流入方,银行等金融行业充当金融中介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客户的话语权相对较低。但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客户可以低门槛地直接进入金融资源流通过程,金融产业链前移。在消费金融市场,“网资脱媒”现象明显,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的“谈判权”受到制约。以此,只能以更为包容的姿态,加大消费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从注重产品和流程到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为客户提供便捷、有效、安全的服务,来保证自身持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消费金融业务的占比,形成核心业务基础和主要利润区。加大市场细分,年轻群体的消费潜力较高,对消费金融产品需求旺盛,且习惯于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移动支付等产品,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加快模式调整,优化审批流程,对标准化的消费金融产品,采用批量化、集中化的管理制度,打通部门条线壁垒,强化业务协同发展。
(三)优化应用场景,实现金融消费与需求的共享。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客户难以满足于场景和内容单一的购买行为,以客户消费金融需求为出发点,驱动场景优化,线下线上结合,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消费场景中嵌入金融业务,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将潜在消费变成即期消费,加强客户对金融机构的粘性。从消费金融角度而言,场景可以视为客户在消费过程中的每一个接触点与金融的结合,每一个场景可以是的,也可以是彼此交叉融合的。打造一个好的应用场景,要确保模式可以
2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19年第2期 总第432期
复制,有一个批量化的需求市场,并且市场风险易量化、可控制,挖掘客户价值,实现场景匹配和精准营销。在传统的消费金融场景中,商业银行在保有房贷、车贷和信用卡业务的主流阵地外,应积极探索教育、旅游、家居、医美、餐饮等一般性消费贷款市场的发展,在场景中与客户进行价值交换,助其提前享受品质生活。
(四)提升风控能力,实现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共享。风险的不可避免及弥补的高价成本,是金融体系存在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风险共担,有助于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空白区”。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交易频繁、数据量大、实时性强、客户下潜,风险行为也呈现出高频、小额的特点。传统的风险控制技术,难以有效应对,需借助多平台的数据共享,将借款人的历史借贷数据、行为规律、欺诈评分和外部数据等一并纳入模型分析,精准画像,避免多头借债等暗雷,一并设立“黑名单”制度,拦截有不良欺诈行为的消费金融申请人,不断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同时,进一步完善消费金融业务领域的相关规章制定,细化业务办理流程、个人信息的收集等方面条款,加强资金流向管理,设立场景上下游的准入标准,及时进行数据收集与反馈,提高网络支付交易安全,全方位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消费金融市场持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爱武,张尹,网络强国战略的四重维度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
[2]鲍静,贾开,新时代信息化建设重要思想研究与阐释(J),中国行政管理,2018
[3]崔启斌,宋亦桐,“十一”黄金周支付巨头激战白热化(N),北京商报,2018
[4]李麟,基于“云+端+智能”视角看共享生态下银行消费金融创新策略(J),中国银行业,2017
[5]黄丁聪,商业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遇与对策J),清华金融评论,2017
[6]刘丹,共享经济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J),财经大学学报,2011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扬州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