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前注意保密
汕尾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历 史
本试题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易经》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韩非子·难二》记载,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圈。”而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言:“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宫”字含义的演变体现了
A. 居住方式的多样化 B. 居住条件的舒适化 C. 房屋格局的时代化 D. 房屋建筑的等级化
2. 某同学在统计秦朝到唐朝地方行政层级时发现,地方主要是郡(府)、县两级,但不同朝代设置的郡(府)、县数量不同(表1)。据此可得出的推论为 表1 朝代 秦朝 西汉来 隋朝 人口万人 2000 6000 4600 疆域面积/万平方千米 郡(府)数量个 郡(府)统县数量约/个 350 610 470 49 103 190 328 20 15 6.6 5 唐开元年间 8000(8世纪中叶) 930 A. 满足疆域扩大的需要 B. 适应人口数量增加的变化 C. 加强集权的需要 D. 顺应官僚队伍膨胀的变革
3. 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诸如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专职军镇职官,这些
1
职官开始为临时命设的使者,后发展为稳定的真官,不仅领护少数民族地区军事,也处理当地的一些行政事务,并直辖一定数量的,执行成边卫国任务。汉朝专职军镇职官的出现
A. 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 B. 导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 C. 强化了边疆军事管理 D. 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
4. 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曰历史意见”。钱穆认为评判一项制度应坚持 A. 家国情怀 B. 时空观念 C. 合理闸释 D. 史料实证
5. 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农作图70余幅,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莫高窟盛唐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图1)。它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耕犁犹如昙花一现,只在壁画中出现了一次。此壁画
A. 能证明曲辕犁传到敦煌地区并且得到广泛使用 B. 说明曲辕犁的使用可能受当地生产条件的制约 C. 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已在生产中使用曲辕犁 D. 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进步
6.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人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域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崇文抑武的风气 C. 人身控制的减弱 D. 理学思想的强化
7. 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这一举措旨在 A. 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 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2
C.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 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8. 天花病毒喜热厌寒,而满洲统治者向居塞外,气候寒冷,故未入关前,满洲人极少患天花。17世纪末天花肆虐,满洲人入关后,“满人不出疹,自入长安,多出疹而殆”,为此,清采取了“避痘”“祈神”“种寂”“惊疗”“吸疗”“闷疗”等举措。以下情形不太可能出现的是
A. 民间出痘者,驱逐域外四十里 B. 治痘医生及有关医书大量出现 C. 设置了处理天花的人员与机构 D. 广泛建立西医医院和西医院校
9. 时期各个军阀势力在军事上的自主及其对各省的实际控制,为他们各自建立的主权国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受的行政控制,却没有任何一个军阀公开挑战中国作为一个领土完整的单一国家的观念。每当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先总要发表通电,攻击对方破坏国家统一,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捍卫政治统一和国家利益,或者是为了全国的和平及秩序,或者是为了保卫约法,反对当政派系的和滥权。此现象的出现源于 A. 初期的制度设计 C. 时期的思想
B. 传统价值的政治认同 D. 列强威胁的外部环境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了中国党在战争时期形成的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调配等工作中,首先强调政治标准,即干部要具有坚定的党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的精神和良好的修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强调政治标准
A. 忽视了干部的专业管理知识与业务能力 B. 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 C. 有利于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D. 忽视了改变干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
11. 2012年4月,雅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雅安到西昌的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大大缩短到3小时,西昌旅游收入增加了124亿元,多个国内外知名康养企业落户西昌,建成了各类物流中心,对凉山农特产品资源“走出去”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了交通的进步 A. 促进了贸易网络的建立 C. 带动了地区和域市发展
B.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2. 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评价中国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卫生健康治理的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了实质性提升(表2)。据此可知,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 表2 时间 医疗机构/个 每万人执业医师数/人 人均预期寿命/岁 婴儿死亡率/%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
1949年 3670 2020年 102.3万 7 73 5 77. 3 5.3 9类41项 14类54项 A. 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保障模式 B. 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 C. 提升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 D. 提高了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 13. 马丁·路德曾提出过两个的理论,他认为信仰教的人不仅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而且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教会不应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涉国家事务。在国家的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马丁·路德的“两个”理论
A. 动摇了欧洲社会对教的信仰 B. 是欧洲资产阶级的理论基础 C. 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D. 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14.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据此可知,马克思强调机器的使用
A. 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使人从繁重的劳动中出来 C. 不是人类获得的充分条件 D. 会导致大量成年男性工人失业
15. 垃圾治理似乎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话题。面对这一问题,20世纪初的美国开展了域市政治改革运动,如减少州的干预,健全民主制约机制和追求效率和节约。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B. 域市服务属性的增强 C. 域市管理专业化趋势 D. 反对过度的干预
16. 南北战争期间,华尔街向公众发售战争国债,帮助北方进行了战争融资,最终战胜了财政陷入困境的南方。在工业化进程中,华尔街为美国一举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筹集了所需的巨额资金。近年来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兴起都离不开证券市场的大力支持。据此可知,以华尔街证券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力量 A. 控制国民经济和政治生活 B. 影响民族和国家历史走向 C. 以追逐利润为其历史使命 D. 以服务经济为其最终诉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都必须作答。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梁启超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反对照搬,认为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与思想,应根据本国的情况,有鉴别地吸收。“万不能将他社会之思想全部移植,最少亦要从本社会遗传共业上为自然的发与合理的箴砭洗炼。”“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或“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梁启超认为,中国不仅要引进西方的法律学说,而且要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制定民法、刑法、诉讼法、行等国内法。应
4
加强研究和发展国际法。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材料二 2018年,在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精神、反映人愿、得到人民拥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执法和司法,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定分止争、惩恶扬善功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与人民的美好生活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之治最靓丽的风景线。
——摘编自张文显《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良法善治”的特点和意义。(6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帝国。为了管理县以下的广大乡村的民众,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治。如聘三老以广教化,立备夫以课农桑,设游微以保治安,置乡官以理庶政,重里长、老人以掌民间词讼。总之,以基层政权为主干,充分调动民间德高望重的老人、族长、士大夫的积极性,使之各展所长,共同治理,以使广大基层民众遵守国家法纪,重礼明伦,努力从事农业稼穑,以确保丰衣足食。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史鉴管窥》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同时对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据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展的原因。(6分)
(3)指出上述材料对现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史鉴价值。(2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国际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1974年FAO在罗马
5
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在1983年、1996年、2001年得到修正。学者们分析认为,粮食安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从对象上说,粮食安全是对“所有人”供给;第二,从数量上说,粮食安全供给的数量标准是“足够”;第三,从质量上说,粮食供给是保障“健康”;第四,从时间上说,粮食的供给体现为“在任何时候”;第五,从购买力上说,应当让所有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摘编自谢莲碧、黄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的内涵。可说明、补充或反驳,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邮政发行过许多“丝路”题材邮票,1985年,原邮电部发行《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图2),一套4枚,此套邮票采用中国画技法,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贸易。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张骞》特种邮票,一套2枚(图3),第一枚《凿空西域》,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雾在摆脱匈奴长年囚禁后仍心系使命,不畏艰辛继续前行的场景。第二枚《开辟丝路》,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骞遍访西域,与各国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的场景。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念邮票,一套1枚。邮票以论坛标识为主体,水纹、祥云分别代表“海、陆丝绸之路”,体现水利万物、包容、圆融的思想。邮票画面下方域市剪影结合了古代文明遗址与现代建筑,体现了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 ——高露、陆雪梅《邮票中的“一带一路”》
6
材料二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称,“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国、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令世界瞩目,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活教材” ——摘编自翟东升《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邮票中“一带一路”彰显的价值。(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6分)
7
汕尾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参及评分标准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D 9 B 2 C 10 C 3 D 11 C 4 B 12 C 5 B 13 D 6 A 14 C 7 C 15 C 8 D 16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都必须作答。 17.(14分)(1)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学习借鉴西法、批判继承传统法治遗产,中西结合;完善立法,制定民法、刑法、诉讼法、行等适应现代化需要;研究和发展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
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和制度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和影响。(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
(2)“良法善治”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服务人民。(每点2分,答对1点给2分)
意义:服务人民,“良法善治”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保障;是中国特色法治体系,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
18.(14分)(1)特点:基层管理组织严密,层级分明,职能清晰;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结合(地方宗族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伦理(理学)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或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2)趋势: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民主化方向发展。(2分)原因: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资产阶级的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工业的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等等。(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
(3)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实现治理和社会调节相结合。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注重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答出其中一点或其他表述言之有理给2分)
19.(12分)观点(2分)、史实(4分)、论述(4分)、表述(2分)。
说明、补充或反驳的观点明确得1分,围绕主题得1分,共计2分;只有观点,没有史实
8
和论述,只得1分;列举2个以上史实,史实与主题有关,得4分;史实表述准确,围绕每个史实展开,得2分;论述能支撑观点,有正确的历史认识或升华观点,得4分 【参1】我认为粮食安全是保障对“所有人”的供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列强侵略、战争、天灾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总量处于匮乏状态,解决温饱问题是人民的基本期望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借助国际市场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了粮食的充分供给。 综上,在党和的领导下,我国保障了对“所有人”的粮食供给,从“吃得饱”向 “吃得好”“吃得健康”迈进。
【参2】我认为粮食安全更要保障“吃得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计划经济模式的制约及人口的过快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肉蛋类产品等供不应求。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在生存需要满足后,更重视食品的合理搭配和营养的均衡。国家也推出了“菜篮子”工程等促进我国居民的饮食趋于健康化。 所以,粮食安全要保障“健康”,要帮助国民形成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
【其他示例】观点1:说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要保障粮食数量,更要保障粮食质量。
观点2:补充——对不同国家,粮食安全侧重点有所不同,保障发展中国家粮食供给,减少发达国家粮食浪费。
观点3:反驳——粮食安全是政治、经济等现实问题,要重视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20.(12分)(1)价值:“丝绸之路”是友好合作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互通;是文明交流之路,促进了文化互鉴;是艰辛探索之路,体现了大毅力、大智慧;是共同发展之路,有利于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2)现实意义:共建“一带一路”可降低贸易成本,助力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把握中国崛起带来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开创国际贸易和合作新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每点3分,任答2点得6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