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五)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这种不同记载()B.源于夏朝未得到科学考古证实D.反映制度转型可能比较曲折A.说明客观真实的历史不可企及C.表明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走向2.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A.士族专权膨胀C.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士庶区分严格D.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3.下图为天宝六年(747年)在今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一份文书,据此可知(户张阿苏剩退壹段壹亩永业常田城西拾里武城渠靳阿惠查段叁亩永业常田范西至渠(后缺)南至渠北至渠城东肆拾里柳中县屯续渠东东至渠西张伯南至道北(大谷第二八五四号退田文书)A均田制已经崩溃.
B.两税法效果明显D.水稻种植范围扩大C.掌握土地不足4.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反映出程朱理学(A.具有宇宙观与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C.先正心诚意再致知格物的修行原则5.从以下玉米图的变化可推知()B.首次把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规范D.突破先秦儒学重视章句训诂的束缚)▲《本草钢目》中所附玉米图A.玉米传入中国途径的多样性C.玉米种植的地域性明显▲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B.明朝时玉米还未作食用栽培D.清朝玉米种植得到推广6.清1884年在建省,1885年在建省;1907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这反映出清(A.遏制了地方叛乱势头C.明确了边疆主权归属B.平稳度过了边疆危机D.维护了宗藩朝贡体系)7.《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呼吁:“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份宣言(A.表明了民族意识的萌发C.旨在抵制“二十一条”要求)B.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D.抨击“攘外必先安内”。该宣传8.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在山东省发行的日文传单《日本兵的苦恼》单旨在()(画面背景文字的主要内容:“父亲,怎么办啊?当官的说谎,出征慰问金一分钱也没发,阿菊的病看不好,就把孩子托人照看,这种无聊的战争得草草收场。”)A.打垮在华日军侵略意志C.揭露日本侵华未得到其国民支持B.掌握国统区宣传领导权D.鼓励我民坚持抗战必将获胜)9.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次战役形势图。该战役(A.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C.结束了国民的统治B.表明主战场发生明显变化D.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10.同志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该理论(A.受到国际的强烈影响C.阐释中国民主的性质)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D.扩大中国党的阶级基础11.《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详实的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自()◎开拓市场经济的先锋◎黄金时代的来临三、……一枝独秀◎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四、人民公社:告别历史然退场五、……开先河◎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试点:北京天桥首◎风暴骤来◎公社病大流行◎悄A.《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C.《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B.《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D.《迎风破浪——1992年的中国》12.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党和此举(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13.“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C.海陆丝绸之路的推动B.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D.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14.19世纪上半期,亚洲地区民族运动处于自发斗争的阶段,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中后期,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以上变化的主要因素是()B.亚洲地区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D.民主启蒙思想在亚洲地区传播A.亚洲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涨C.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15.1933年3月,美国联邦发布关于除财政部批准外一律禁止黄金出口的行政命令,后来强制全国私人公司和个人把储备的黄金交到联邦储备银行,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10月,罗斯福宣布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第二年,国会又授权联邦储备银行,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这些措施(A.确保了美国的金融霸权C.有利于美国拓展国际市场B.有利于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D.维护了美国的金本位制度)16.197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共计62.39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84.66亿美元,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93%,远远超过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所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应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0.7%的指标。这表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C.南南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
17.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火》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次数第一永乐三年(1405)次第二永乐六年(1408)次第三永乐十年(1412)次第四永乐十四年(1416)次第五永乐十九年(1421)次第六永乐二十年(1422)次第七宣德五年(1430)次材料二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永乐二十年(1422)永乐十七年(1419)永乐十三年(1415)永乐九年(1411)永乐五年(1407)出发时间返回时间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第一次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第二次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第三次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国第四次(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闾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遗王叔、王弟,贵第五次捧金叶表文朝贡。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第六次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第七次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1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李培林《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二战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呈现“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下图为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绘制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1)结合材料,列举一项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分析该制度的变迁动阻力机制。(2)结合材料,根据制度变迁逻辑,自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五)答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题答案】【答案】D【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
【17题答案】公众号:高中试卷君【答案】(1)材料二更加可信。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只作判断)(2)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18题答案】【答案】18.1949—1960年增长较快,水平较低;1960—1978年几乎停滞,甚至下降;1978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快速增长,水平提高。19.特点: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地区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原因:二战后经济恢复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第三次科技推动,发达地区二战前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二战前发展中地区受到殖民压迫,工业化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二战后新兴国家大规模工业化。【19题答案】【答案】19.近代教育制度,19世纪60年代,清权力结构变化,汉族权臣重用,在洋务派的推动下,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第一批近代学堂产生,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0.示例论题: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论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政权,确定了国家的基本性质,在中国建立了计划指令性的社会治理。这一时期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基本样貌,以“计划”为中心、配合计划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后,转变工作重心,充分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在市场高效率的压力下计划性社会治理日益松动,从而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变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促使社会管理发生根本性变革。2012年党的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领导、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日益完善,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论:中国社会治理在关键节点受到冲击时,能够自我创新、自我管理,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推动制度变迁,实现制度创新。其余论题示例:论题2:制度维持初始路径并不断自我强化。论题3:制度变迁呈现出“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其他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