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韩愈短文两篇》、《诗歌五首》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韩愈短文两篇》、《诗歌五首》
《韩愈短文两篇》
马说
(一)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2. 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分析课文
1. 分析课文第—段。 (1)重点难懂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著称。
虚词: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2)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明确: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 分析第二段。
(1)重点难懂的词语: 实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虚词: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
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
安——怎么 (2)翻译: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 分析第三段。
(1)重点难懂的词语: 实词: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呜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2)翻译: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4)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5)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4.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6. 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四)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诗歌五首
(一)教学重点
1. 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 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 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简介作者、作品
1.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三)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雁门太守行》
(—)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三)讲解字词
① 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 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 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一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四)理解重点句子
以涛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无题》 (一)简介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他的无题诗(大多是律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但又很费解。大都跟男女恋情有关,其中有艳情冶游之作,但大部分都寄寓着他的身世之感,这些诗意境很美,却又极不易解。这是因为他受牛、李党争牵连,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难言之痛只好托之于男女恋情作隐晦的表示。
(二)分析
1. 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和爱情的坚贞。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大意是,双方见面极为不易,刚见面又要分离,想到此后不知何时能够再见,更感到难舍难分;何况正值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凄气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组成这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以“丝”谐“思”,思者,情思之谓也;“到死丝方尽”,反言之,则不死不尽,犹言我对你的爱至死不变,如此肺腑之言何等动人!
对句写“泪”,这不单指别时的泪,也包括别后之泪,泪与思合,有思即有泪;“成灰”跟“到死”为对文,义同,亦不死则泪不干之意。这两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 2. 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按律诗章法,这一联属于“转”,这里是转而叙述对别后的设想。
先说对方,“晓镜”,犹言早晨起来对镜梳妆;“愁”“改”二字说的是她此刻的感情状态,古语有之,“女为悦己者容”,所以此刻她发愁的是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变得衰老,表现她时刻在想念着男主人公。
后说自己,也就是诗人本人,“吟诗”,其实是做诗怀念女主人公,“月光寒”不是专指深秋时的月光,而是泛指所有的月夜,因为“寒”写的是男主人公的心境──此刻,由于情人不在自己身边,他感到异常孤单,以致觉得月光也是寒冷的。
前人评晚唐的律诗,说每至颈联便觉无力,但李商隐的这一联大不相同,他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最后一联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
“蓬山”,海中之仙山也,这里指女主人公居住之处;“青鸟”,原指住在瑶池的女仙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是借用──女主人公既在蓬山,自当有青鸟一样的信使。全联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见面,但总可以互通音问。这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结末的“看”(读kān ),是“尝试”的意思,使全联的语气显得柔和、婉顺,而绵绵不绝的情思尽在其中。
(三)小结
这首诗的诗眼是“别时难”一语,它美就美在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1321后),元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所作杂剧有15种,现存7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
(二)关于小令
散曲是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常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具有相当严格的格律,但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以一支曲子为单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小令因其形式短小,常用来表达单一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就是一个例子,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三)分析
1. 情境
这首小令的出名,是因为作者运用景物创造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黯淡下来。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地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阒寂无人。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的乡愁?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 2. 写法
这一小令的句法也很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首小令“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决非过誉。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天历二年(1328)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积劳病卒。这首曲大概作于赈灾期间。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二)分析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典型例题】
阅读《马说》一文,完成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虽:________________ ② 策:________________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不以善小而不为 4. 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 B. 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 C. 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 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5. 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做“_________”,将人才比做“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 。
答案:
1. ① 即使 ② 驱使(驱赶)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D 4. D
5. 食马者;千里马;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① 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因其过于混沌而趣情_______”。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沌”__________。但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沌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
② 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同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移动。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路模拟战争的场面,同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③ 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侧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型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辑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
④ 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 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说,“小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
“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可见,最无模式的文学艺术,亦开始了自身的进化模式。
⑤ 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亦在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现代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科学最讲究精确性与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最讲精确的电子计算机,在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婴儿。因为婴儿在识另一母亲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母亲一夜间脸上长一个粉刺,而拒绝吃奶。但是,最高级的计算机系统,竟然会把长了粉刺的母亲,判断咸“不是原来的母亲”。原因在于它太精确了,精确到了由于一点“微小差异”就忽视“质的规定性”!所以,当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谁越能凭经验选择隶属函数,谁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一个作家,谁愈具有生活积累,谁就越能把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加科学一样。 1. 第(1)段的两横线上,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A. 皆有 风马牛不相及 B. 皆无 格格不入 C. 皆备 异曲同工 D. 无穷 如出一辙 2. 第(2)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说明( ) A. 文学艺术家是在做“社会实验”,实施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 B. 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相同。 C. 文学艺术家与科学家认识一致,行为模式相同。
D. 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3. 第(3)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 文艺活动与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B. 文艺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不同之点 C. 文艺现象与科学现象的区别
D. 文艺现象与科学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4.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④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举婴儿识别母亲和计算机系统判断母亲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文章内容,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有( ) A. 科学与艺术应该统一 B. 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转化 C. 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 D. 科学中的文艺现象 E. 文艺中的科学现象 F. 谈谈科学与文艺 G. 科学与艺术正在走向统一 H. 现代科技发展走势
【试题答案】
1. B 2. D 3. D 4.
(1)文艺的进化模式。(或文艺开始了模式化。) (2)科学在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
(3)现代科学需要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 5. C、F、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