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06期(总第482期)
城乡建设与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泰州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
更新策略研究
王梦雨,沈 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泰州地区因其独特的水网地貌特征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格局,但是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原有乡村景观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其空间格局紊乱、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特色文化衰落,因此本文从多层面提出适应泰州新农村发展要求的系统性乡村景观更新策略,保证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泰州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最终目的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其中生态宜居是关键。但是当前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边界迅速外拓,传统的空间肌理受到严重侵蚀,自发性和分散性的建设内容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建设管理,各类乡村景观也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功能和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对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格局。自发性和分散性的建设内容造成严重的土地浪费,用地规模与用地方式都较为混乱。
2.2 农业景观要素破坏
在乡村地区,大面积的农田、鱼塘、果林、湖荡成为其村落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这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的主要标志,同时在维持乡村生态效能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也起到关键性作用。然而,现今高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促使不少乡村盲目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一味模仿城镇规划发展的形式,使得乡村空间内充斥了各种建设项目,农田、林地等传统农业景观要素正在被厂房、 仓库等工业化产物所侵蚀,乡村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也使耕地、园地、林地面积逐年递减,根据泰州市2015年至2018年的统计年鉴显示,全市总体耕地面积从2013年至2016年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由296.759千公顷减少至295.374千公顷(如表1)。这就造成了农业景观生态自持能力的逐步退化,从而极大影响了水网乡村的生态环境,不能形成大面积生态斑块的有效内在联系。
表1 泰州市近年来各类农业用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千公顷)
耕地面积
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
296.759295.763295.123295.374
园地面积4468437143174337
林地面积2368235223352323
1 研究区域概况
泰州地区乡村拥有河流、湖泊、湿地、水田等丰富的水资源,全市范围内共分布县乡级各类河道近14000条,它们纵横交错构成庞大的水网结构,也因此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以水网为骨架的空间肌理与景观格局。水系的整体布局与走向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当地乡村的聚落形态,在泰州北部里下河地区,团块状村落居住区被水系切割成若干组团。与此同时,河流湖泊与其他各用地之间紧密相连,造就了该地区乡村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模式使其农业景观呈现出因水而生的基本特点。而这种历史悠久的水乡文化也正是泰州乡村景观特征的核心所在。
2 泰州传统村落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村庄空间格局紊乱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也受其影响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现代化靠近,原有乡土建筑难以满足当下的生活需求,因此出现大量的风格迥异的自建民居,这与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加上当地居民对传统建筑保护与修缮的意识缺乏,使得村落空间肌理遭到不同程度侵蚀。同时,由于现阶段大部分村庄缺乏科学规范的整体规划与管理,导致一些建筑尤其是工业厂房,在未考虑乡村整体风貌和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就加以建造,原有完整的生态性用地被大规模侵占,严重破坏了当地乡村的景观
2.3 水系生态环境恶化
水网是维系泰州地区乡村生态平衡的重要纽带,也是其景观格局形成的重要背景。但与此同时,水体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也是较为敏感脆弱的元素之一,一旦遭受到外界干扰与破坏后就难以修复。现如今泰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如破竹,在乡村地区,人们为了更高更快的经济收益,大规模建造各类乡镇生产企业,这使当地的水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威胁,水域面积逐年减少。一方面,大面积的建设用地侵占了河流、湖泊、水田,使得原本完整的水网景观格局变得割裂化。另一方面,由于对经济效
[收稿日期]2020-0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软科学)立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泰州传统村落景观更新策略研究”(编号:NSFR201905)。
[作者简介]王梦雨(1990—),女,江苏省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221-
城乡建设与发展
益的过分追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农业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都造成了对乡村水域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经调查发现,目前不少村庄的水系富营养化严重,甚至有些河道已经发黑发臭。
2.4 水乡特色文化衰落
泰州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水乡文化,这是乡村景观构成的重要部分,更是其灵魂。但是目前由于城镇化的不断蔓延,不少传统村落千百年来积淀的人文历史正在面临现代文明的巨大挑战和冲击。乡村居民为了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盲目崇尚城市化的居住环境,却忽视了对地域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深层挖掘与保护,缺乏自身文化认同感。高素质人才不愿留在乡村致使其出现严重的空心化与老龄化问题,也导致乡村活力不足,景观建设保护与村落文化传承难以为继。这种观念上的认识偏差都将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畸形发展。
3 泰州传统村落景观更新策略
3.1 构建完整景观格局
乡村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地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区别于城市地区的特殊自然空间肌理,因此,若要对乡村景观进行系统性的有机更新。首先,必须要以原有的村庄肌理为基础构建完整的景观格局。整合和梳理现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要素,包括农田、林地、湿地、河道、街巷、建筑等,延续水网乡村的传统风貌,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充分挖掘并尊重其乡土特色的基础上,构建整体性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其次,避免盲目的建设用地开发,进行合理的用地规划,重点对其农用地、院落空间、街巷空间进行保护与传承。在结合实际的居民使用需求的情况下,提取当地特有的建筑特色,对整体建筑风貌,尤其是外立面的材质、色彩、形态进行统一控制,在保留原有建筑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改造。
3.2 塑造特色农业景观
在泰州地区的水网乡村,大面积的农业生产性用地是其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面对当前乡村用地空间不断被各类建设项目侵占的现状,首先应当严格控制乡村建设用地的范围和边界,保留水网乡村的特色农田肌理。制定相应的保护,防止无秩序的土地开发与利用对其生态斑块的干扰,维持其生态系统和景观结构的稳定性,保障农业景观的良性发展。另外,在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下,生态保护与游憩性质结合的绿色产业迅猛发展,因此在进行村落景观整体规划时,可以将村庄内的耕地、水田、鱼塘等纳入到设计范畴内,在满足基本生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观光形成具有水乡特色的农业景观,适当开发乡村垂钓、乡村采摘、乡村养殖等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展示地域性的农耕文化,提升其科普教育功能。
3.3 保护水系生态环境
泰州地区的乡村空间与河道水系紧密关联,水网不仅是当地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更能起到调节微气候、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因此,水网乡村景观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提升水网结构的连通性及其生态质量对塑造水乡特色景观空间、
-22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06期(总第482期)
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应当梳理区域内的主要水脉,保证各个河道之间的贯通,从而提高河水的自我更新能力。其次要从水体净化着手,在河道两岸种植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植物,营造水岸防护绿化带,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沿河以乡土树种为主规划形成稳定性的植物群落,并结合乡土石材将硬质驳岸设计成生态型驳岸,从而进一步提升水体生态功能。另外,根据周边居民点分布情况设置亲水活动空间,增加水域的景观性和游憩性,为乡村居民提供宜人舒适的活动场所,实现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3.4 传承传统水乡文化
对于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必须要建立在对传统地域文化充分发掘和利用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发展与传承的协调并进。在实地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村民对自身文化失去认同感,因此设计者首先应当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研究,尽可能突出地方特色,将水乡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景观营造的各个方面,并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拥有归属感,从而达到运用特色景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在乡村中,承载着重要文化特征的场所即各类公共活动空间,例如戏台、码头、广场、寺庙等,在更新过程中必须利用景观创造的手段赋予其新的活力,使其成为能够提供村民沟通交流和休闲娱乐的场地,从而形成乡村独有的文化符合。此外,还需将地域文化进行提炼,变为具体的设计形象,并将乡土素材和现代设计手法运用于乡村景观设计中,这对延续水乡地域特色文化和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为乡村景观营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障,传统落后的规划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下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本文以泰州地区乡村为例,通过对传统村落特有地域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剖析其现阶段在乡村景观更新与营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多层面提出适应新农村发展要求的系统性乡村景观更新策略,以保证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女仙,冯文根.生态设计理念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美与时代,2019(01).
[2] 刘慧,郭慧琳,樊亚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桂北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
[3] 徐梦颖,马军山,方伟.基于地域文化下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以绍兴富盛镇马拉松精品路线景观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10).
[4] 孙直法.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活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6).
[5] 王欣,冯萌欣,徐皓,王洪涛.基于景观地域性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探讨——以泰安市进贤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9(11).
[6] 陈立华,潘永健,张振.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与更新研究[J].市政工程,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