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6期 Vo1.31 No.6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2014年11月 NOV.2O14 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路径分析 ——以泰安市盘龙山景区为例 鲁 旭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地处泰山脚下的盘龙山景区,其前身本是一处“文化的废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当地对地方文化内 涵的深入挖掘与保护,使得盘龙山文化被重新建构起清晰的主题与轮廓,并以独具特色的“盘龙文化”“薯文化”的形态 呈现出来。文化挖掘与地域开发相互嵌合。文化生态学理念下历史文化的复活、有机对接新农村建设,是景区逐步走 向稳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旅游;乡村;盘龙山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4)06—0112—02 一、荒山上的盘龙传说 二、盘龙山景区的开发路径分析 (一)文化生态学理念下历史文化的复活 盘龙山位于泰安市西南部的乡村,距离城区40 余公里,是当地一座海拔不高的小山。按照当地人 的说法,“因为有一条龙卧在那里,所以山没有长 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资源开发,常常被理解 为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散点 化的旅游资源进行提炼、升华和整合,以实现对当地 文化的有效保护与明确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越 高”。在那个村庄,泰山文化已经渗透到每家每户日 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地人被要求谈谈当地的文 化时,更多人提到的是由泰山而引发的一系列零零 碎碎的习俗和观念,尤以“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 发成为一个特定地域及其群体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 的信仰为深刻久远。对于盘龙山上“龙”的传说,人 重要任务。“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复活是在一 们似乎淡忘了许多,若试图要求当地人讲述这一段 定历史周期内,面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客观现实,在本 传说,只有几位老人能够大致道出整个故事的原委, 地区文化系统内部通过一系列解构、重构、验证、更 而对于当地的年轻人来说,传说的细节几乎为空白。 新的人工技术活动内容的设置与执行,有效促成区 他们只知道“西山上盘着一条龙”,须心怀敬畏,不得 域文化、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体所形成的抗外 亵渎。景区开发前,盘龙山是无异于其他地方的荒 界干扰的自适应体系。开发之初,盘龙山景区确立 山野岭,杂草丛生,大石暴露;山腰之上仅保留的少 了“盘龙”为中心的文化主题,根据对“盘龙”传说所 量植被,常常会由于牧羊老汉有心无心的大意而遭 特有的共同记忆与归属感,将分布在4个村落里的 到羊群啃食,山上随意丢掉的烟头儿也常常会引起 散点化的文化载体纳入到统一的主题当中,以助于 火灾,山上植被由此愈加稀少。虽如此,每每谈及盘 实现区域文化更加集中的呈现。景区相继对覆盖范 龙山时,当地的人们总是充满了内心的自豪。盘龙 围内的“石龙”“石龟”“千年古槐”“碧霞元君行宫” 山文化的影响覆盖周边,在他们眼中,“盘龙山文化 “龙风水库”以及“十里长廊”“凤凰山”等十余处景观 不止一处”,还有“石龟”“古槐”“碧霞元君行宫”,以 进行了相关的设计与修建,其具体形式包括对传说 及不远处的凤凰山、龙风水库等。山的脚下就是村 的场景虚拟、历史遗迹的复原以及主题公园的附会 庄。每逢年节,人们都会到山上结伴而游,多年在外 等物化形式,实现了资源文化内涵向产品文化外显 的人回到家乡来也必会到山上寻找那个“龙身”,搜 的转化。作为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盘龙山文化被 寻潜藏在草虫土石中的鲜活传说。 收稿日期:2014—07—2O 赋予新的内涵,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者简介:鲁旭(1989一),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 第6期 鲁旭: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路径分析 独具特色的“薯文化”美食系列。 113 (二)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对接 新农村建设不能理解为狭隘的“新村”建设,新 相较于“旅游文化”,“文化旅游”的研究似乎刚 农村建设甚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没有文化 刚起步,“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旅游’还没有给 与伦理价值系统的引导,只会变成纯粹的物质利益 出统一的定义,而国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则还处 冲动,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一种文化精神为动力,同 于起步阶段”,不少研究仍会将两者的事实相混淆。 样不会得到持久的发展。盘龙山乡土文化的重构, 对于两个概念的区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 使当地民众的文化世界变得丰富,迎合了新时代农 透视”似乎让两者的界限明确了许多。在这样一种 民对文化内容的要求,并加快了农村新社区的建设 学科视野中,“文化旅游”被界定为以参与和感受地 步伐。盘龙山文化旅游开发对当地新社区建设的有 效助推主要表现在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反向吸引上。 景区范围覆盖4个行政村,总面积达17平方公里, 自2007年左右便开始着手新农村建设工程,然而, 传统村落复杂的内部因素致使整体工程进度缓慢, 困难重重。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整 个区域内户籍人口数为2500余人,而现实生活中农 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导致了实际常住人口只是 以上数字的6O ,许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滞 留乡村。景区开发前,村内只是初步完成了整修街 道、修筑中心马路的工作,少数住户依规划格局建起 新宅,却存在着大量的空房旧房亟待解决。盘龙山 文化旅游景区开发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以及良好 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返乡人员,为新一轮的家乡 建设注入了活力。此外,新农业技术培训使当地的 主要经济作物红薯获得了更高的品质和产量。越来 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在这个“农村”安家、生活。 (三)对区域范围内新型产业链的有效利用 红薯是泰安市西南地区常见的农产品之一,而 盘龙山脚下的几个村庄更是以独特的土壤条件获得 了明显的先天优势。在景区开发之前,每年从盘龙 山脚下输出的优质红薯接近8O万公斤,甚至许多外 地的客户不惜路途遥远前来收购。在对此物产资源 的深入开发方面,景区确立了建立食品产业园区的 发展路径。在这个园区内,对红薯的加工形成了具 有生态学意义的加工链条,一系列的环节涉及物质 循环、能量流动和价值增值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具 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链条。在、企业以及相关专 业机构的共同开发中,盘龙山逐渐打造出品质优良 并深受周边居民喜爱的特色食材“粉皮儿”,树立了 具有优势地位的地方品牌。围绕丰富的红薯资源, 并结合盘龙山以文化为主导的旅游开发,景区发展 起了丰富的副食品、旅游产品、特色餐饮等,形成了 方文化为主的旅游,而这迥异于更大程度上是出于 商业目的而迎合游客的“旅游文化”,前者更多地是 在关注旅游者知识的追求和一种文化的经历。 盘龙山景区是泰山脚下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旅 游景区。在这样的一个景区内,文化的基因得到了 激活,以“盘龙文化”与“薯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形态 被逐步地架构起来,实现了由“文化废墟”到“文化大 厦”的华丽转身。在这里,文化生态的理念对景区的 开发实施了催化,为资源开发、景区发展提供了契 机,也注入了活力。乡土文化作为生发于农业社会 系统的、的、复杂文化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文 化基础。盘龙山景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与农村新社区 建设完美接轨,形成了盘龙山“景区”“社区”互融的 特色模式。生态产业园区的建立,使得景区所在的 当地摆脱了以往“打粮”“卖粮”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 动,而专门致力于特色美食资源——红薯的种植与 加工作业中来,并为周边民众所接受和认可,通过区 域新型产业链的运作,打造出了具有当地品牌效应 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E13李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EJ].湛江师范学院 学报,2003(2):24. E23秦美玉,李钊.羌族文化生态、形态及演化路径研究E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o13(8):47. E33郑太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EJ].黄河科 技大学学报,2007(5):74. [4]刘春兰.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价值开发与制度引导 [J].理论界,2008(11):136. [5]刘永生.论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模式[J].学术论坛,2009 (3):109. E63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I-J].思想战线, 2OO2(1)1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