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开 题 报 告
(2014届)
题 目 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选择 指导教师 张桂 院 别 教育学院 班 级 小教102班 学 号 10108090247 姓 名 刘敏
二〇一二年 月 日
一、选题的意义
研究沟通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和谐师生关系是从人性或人的一般特点出发,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师生之间自然而然成地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主体间性关系,从而使教与学两种因素和两个过程和谐结合,师生双方在这种关系中都处于积极愉快的状态,最终实现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日趋完美的终极目标。和谐师生关系继承了我国传统和谐观念,具有历史的底蕴,其中体现的民主平等精神,有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是一种最美好、最协调的状态。
但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在师生关系的链条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的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相反,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双方沟通的不畅,长时间在互相埋怨,互不信任,对对方不满意,继而对自己也充满了失败感,然后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过激的行为,如教师虐童、学生杀害老师等相当长时间以来,层出不穷的,令人悲痛的案件。
成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沟通的质量,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对学生发生效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而师生之间如何沟通,用什么样的品质沟通,就决定了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品质,并进一步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
因此,沟通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一、师生关系:研究视角
在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可以找寻到很多教育研究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足迹,可谓百家争鸣。
(一)国外对师生关系的研究
以国外为例,从中世纪“教哲学之父”奥古斯丁以“原罪说”为出发点,认为教师监督和惩罚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到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传统教育三中心,即“教师、课堂、书本”,再到与“教师中心论”形成形成鲜明对比的,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现代教育三中心:“儿童、活动、生活”。其趋势显然是越来越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
(二)国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
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易·蒙》卦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就开始了中国传统师生关系“尊师”的萌芽,封建时期更是强调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学记》、《师说》
等千古流传的教育类著作都将“尊师重道”作为师生关系的唯一选择。然而封建主义最终将被否定,教师权威受到了严重质疑。旧民主主义时期师生民主平等思想的迅猛发展,型的师道尊严与师生自由平等的争论以及学生应绝对服从教师还是应思考这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人们开始以比较科学合理的视角与价值标准来看待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和问题,儿童个性在这一时期越发受到重视,为我国迈向现代师生关系起到重要的过渡作用。新民主主义时期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平等思想占主流地位,在国内外背景的相互影响下,国人主张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有人指出 “教育是培养人的,在人类社会的关系中,心与心的接触,人格与人格的融贯,没有比较时与学生更为密切接近,影响效率更大的”。而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被众多学者探究。建国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断地凸显, 师生关系研究的圈子也不断地拓宽, 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师生关系的研究思路呈现开放的态势,如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对话、理解。当然,人类的思想永远不会止步于此,在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师生相处之道被人们发掘或者创造,这将是一个长期实验、讨论、磨合的过程。
[4]
[3]
二、师生关系:建构途径
无论人们对于师生观的探讨如何激烈,初衷和目的都是相同的,即为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美国著名教育学研究者茱迪斯·A·迪尔奥通过研究六位教师与150名学生的成功交往,归纳了六种师生建立有意义联系的技巧:创造与学生一对一交流的机会、运用适当的自我坦白、对学生报以高期望并相信他们的能力、联络学生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在学生中形成集体归属感、将仪式和传统引入教学
[5]。
这是值得借鉴的,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国内外关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途径的探讨从未停止,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条可圈可点的建议。其中大多数是从师生关系发生场合,即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这一角度,以及师生关系的体现方式,即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这一角度阐述的。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建立
1.教师应当建立教育影响力即教师威信。一方面它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它还能影响学生的行为与人格。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罚制度都是不可能代替的。”
[6]
[7]
2.作为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也是一门必修课。课堂中,要做到亲切热情,礼貌文雅;词准意切,符合学生特点;生动有趣,富有哲理;并且要正确发挥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8]
3.对课堂突发状况的处理。有研究者总结认为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疏漏或失误,既可以坦然纠正,自我批评,也可以将错就错,妙语补失;当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但是与课程有一定关联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加以回答;当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如纪律问题时,教师应强化师德意识,从正面教育和尊重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加以处理。
4.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通常是因为喜欢任课教师才会喜欢这一门课,但是反向思考,如果教学过程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学生也无法喜欢这位教师,因此,教师还应当提升教学技能,以专业的教学能力博得学生的好感,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9]
(二)班级管理中师生关系的建立
班级管理也是师生关系产生的重要场合之一。
1.在老师的领导下建立班级文化。有学者认为,带着心去领导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优化班级管理系统,建立班级精神向导,激励学生,与学生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途径
[10]
。
2.师生间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能有清晰的思路,详细的计划,有重点的培养班干部,合理安排值日,建立奖惩制度,恰当处理偶发事件,在班级管理中尽量做到民主与平等
[11]
。
(三)从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中建立师生关系
从学生的行为中体察师生关系现状。很多学生会将对教师的不满以行动表现出来,若教师处理不当,则既会影响班级纪律,也会更加深化师生间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处理常见问题的方法:隔离法,将产生不良行为的学生带到一边去,离开众人,再平和的谈谈;低下身来平时学生,永远保持有理有据;语调要平和,阐明问题所在;把握自己的纪律武器,阐明惩处办法以及消除个人色彩[。
12](四)从对学生心理变化观察中建立师生关系
第三方介入。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对于教师的任何意见并不会以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若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心变化,师生之间误会或冲突不能及时化解,对师生关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这种情境下,仅靠师生两人是无法解决的,因此,第三方的介入是十分重要的。第三方可以是家长、其他教师和同学,也可以是一种机制,例如班级文化,班级活动等。
(五)师生关系构建途径的综合探讨
1.这是从教师立场出发。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发自内心的赏识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奋发向上的评价机制
[13]
。
2.从师生双方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尊师爱生是前提,师生情感交流畅通是保证,教师的心
理状况和道德修养是关键
[14]
。
3.更有学者另辟蹊径,从权利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师生交往,得出:在师生交往的利益基础厘定上坚持‘和谐统一’的原则,在师生交往策略的筹划上坚持‘效率统领下的灵活多样’原则,在师生交往场域上坚持‘系统性’原则,在师生交往符号上坚持‘适度开放’原则以及在师生谈判活动的开展上坚持‘适度规范’原则的结论
[15]
。
三、文献评述
从以上文献研究中不难发现,要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努力,而教师的努力更是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要在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鼓励欣赏学生。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内心需求的,教师如何抓住学生内心需求,架构起师生心灵上的桥梁?沟通,自然成为了一种现实选择。
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理解或共识的行为。”
[16]
师生之间高质量的沟通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感到思想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心灵上的启迪,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7]
。当然,不恰当的沟通 对于师生关系和学生发展也是有着
消极影响的。当下,我国沟通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沟通中的教师课堂话语霸权现象, 教师主观评价学生的现象;由于身势语使用的不当, 教师容易使自己的消极情绪或集中关注对象透露给学生, 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再次,中小学师生在共同中通常会出现情感沟通缺位的现象, 师生之间的沟通基本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客观事件的沟通, 而缺乏在情感、 信念、 价值、 态度、 道德等情感领域中的深度交往和沟通
[18]
。这都是令人焦虑的。
因此,怎样的沟通是有效的,怎样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当沟通出现障碍时应当如何处理,都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
参考文献:
[1]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击述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5):14页 [2]单中惠.《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22-345页 [3]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 [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版:5-25页 [4]鲍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6):32-35页
[5]朱迪丝·A·迪尔奥.《师生沟通的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6页 [6]胡朝兵,张大均.论教师的权威、威信与教育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40-43页 [7]贺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页
[8]刘晓明.《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M].北京:中国出版社.2007版:211页 [9]刘树人.《小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2页 [10]刘晓明.《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M].北京:中国出版社.2007版:211页 [11]丁如许《给班主任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2页
[12]苏·考利著.宋旸译《初为人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7页
[13]余柯 李晓红 王亭婷 汪枫.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略论[J].《教学与管理》.2007年(9):36-37页 [14]严雪梅.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5):25-27页 [15]余清臣.《权力关系与师生交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页 [16]杨俊杰.师生沟通的教育学启示[J]科教文汇.2011年(4):35-36页
[17]金丽燕.浅析小学班级管理“有效沟通”的策略[J].教育理论。2005年(8):201页 [18]张丽竞 徐学华.中小学师生沟通的障碍及其对策[J].教育研究.2006年(9):31页
第三部分 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基于以上的选题意义,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沟通的内涵 2. 师生沟通的意义
3. 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4.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合理有效的师生沟通,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顺畅教学过程,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共同的安定与升华,最大程度的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部分 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 一、研究步骤
1.查阅相关资料,确定研究题目。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知识结构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看过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文献,整理资料和观点,撰写文献综述。
3.分析、整理所获材料,完善自己的观点、思路,撰写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确定论文的框架。 4.翻译外文资料。 5.完成论文初稿。
6.根据指导老师建议修改、完善论文。 7.完成论文全部内容、定稿。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1.文献法
为确保本文研究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进行本文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广泛大量地浏览了大量期刊以及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并详细阅读了关于师生关系、师生沟通等等方面的文献。对多渠道收集收集的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客观地分类、整理、深入分析,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五部分 毕业论文(设计)提纲
一、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问题产生的原因 2.常见的师生沟通障碍 二、师生沟通的意义
三、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 1.语言的艺术(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 2.沟通的心理攻略 3.沟通的互动与反馈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