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盎 望垒墨堡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下的 校园教育环境建设 一丁莉(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 当前,我国已经进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 党建工作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有效载体。大 键时期,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 学生入党过程,即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教育过 动,利益恪局得到了深刻凋整,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高 程,就是一个深刻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过程:学生党员从 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拥互激荡冲击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领 申请入党,到不断地进行思想斗争,以端正入党动机,再到不 域的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要求。“为谁培养人”、 断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加强党性修养,这是自我教育规 “怎样培养人”、“培养ft-么样的人”等根本问题,直接反映教育 律的充分运.}}j;积极分子和党员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的价值取向和高校的办学方向。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 习、党章学习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学习活动,都坚持了理论灌输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 原则;特别是党员发展坚持的“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 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 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自 治工作。这要求高校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渗透到人才 我同一规律等基本规律。由此可见,规范大学生人党学习的内 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容,优化大学生党建环境建设,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I夫I此,优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 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题中之义。 同教育环境要有新内容,高校应该牢固占领主流意识形态认 2优化高校党建工作环境 同教奇的宣传主阵地,紧紧抓住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 优化高校大学生党建环境建设,一是坚持思想、实事 育的学生党建工作,建立服务性大学生就业指导环境,建立体 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 现社会j三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基础。二是要坚持“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 的延伸和拓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主流意 优化大学生党建工作环境 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三是要坚持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可持续发 展。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积极稳定地做好学生党员队伍的发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展工作。坚持做好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把培养教育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后备力量。建立严肃、规范、 贯穿于党员发展的全过程,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做到发展队伍 有活力的大学生党建环境,是深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 与保证质量的统一。同时,党员的发展要面向全体符合条件的 同教育的需要.是党建没中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 大学生,即要对每个大学生个体坚持公平公正、严格考核的原 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作为 则,要对每个将要确定的人党积极分子和将要发展的预备党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全面把 员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培养。 握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 二创设服务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环境 布局,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密结 合起来.和人民群众嗣呼吸共命运。 所谓大学生就业指导环境就是指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全程 1 加强大学生入党工作过程管理 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搭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研究项晶“广州市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成果之一(11B34)。 52教书育人・离数论坛2014l02 德育与学生工作 建就业平台,拓展就业途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环 境。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了解职业概况和社会需求,掌 握现行就业;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形 成和发展职业角色和生活技能;帮助学生认识就业程序、途 径、方法;掌握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知识和技巧,掌握就业信息, 成功就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1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 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 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开成浓厚的氛围,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强化理想信念、崇 尚奉献精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引导广大学生爱党爱 国、自尊自强、刻苦学习,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学 生抵制错误思潮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 腐朽思想腐蚀的能力,使大学生在高校和谐的氛围中,受到潜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融思想性、性、技术性、服务 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深层次的思想意识问 性于一体的系统]二作。就业指导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导向、 题。承载、激励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实 高校在环境建设方面应把握四个原则。一是方向性 施力度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 认同力,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公 信力、党的执政能力的信任度,蛏终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 展,因为保就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面对当前严峻 的就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就业指导这个载体,从关心 学生人手,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建立服务性大学生指导环 境、加强职业素质训练、支持自主创业、做好就业准备。 2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 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就要将就业指导作为 新的工作着力点,就业指导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 态的内在本质要求。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要力求解决学生 的实际问题,就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所高度关注的就业难问题 的解决。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成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 伍,避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下面的状况:“一是就业指导 工作定位不准;二是就业指导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三是就业指 导的渠道单一;四是就业指导人员相对不足。” 三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 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的重要阵 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 实际需要,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高 校校园文化环境,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社会主 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以马列主义、思 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 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 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学 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形成以 点带面、共创互动的良好局面。 1 建设并优化高校校园导向环境 高校校园环境是校圆心理环境的根基。在深化改革, 更进~步地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西方腐朽文 化会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力度向我国渗透。高校应形成 正确的导向,利用各种校园媒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 原则。通过读健康书、蝎健康歌、开展健康活动等途径,宣传党 的思想、路线、方针、,宣传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观 念,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以文化为纽带的立体化育人环境中 不断地得到提高完善。二是示范性原则。选择有教育意义并切 合学生的实际的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教育师生。三是理解 性原则。宣传应避免讲大话、讲空话和过多过浓的说教色 彩,应力求准确精练、易于理解和接受。四是客观性原则。既大 力宣传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和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又要 有的放矢地鞭挞时弊,抨击歪风邪气,使不良风气在公正的舆 论环境下土崩瓦解。 2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特色建设 物质文化环境是指影响高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 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它以 一种布局成形的姿态出现在师生面前,是表现高校文化环境 显性特征的各“文化载体”的集合,它包括基地建设、建筑物辅 助设施、渲染精神氛围的设施及自然文化环境等。大到一座纪 念性建筑,小到一个标示牌,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 及各实体之间的关系,都映照着整个校园文化历史发展积淀 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折射出校吲主体的教育理 念、办学宗旨、价值倾向和审美意向等。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硬件,是校园文化的表层部 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实 现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载体和手段,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学校的师生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主体, 他们既是校园环境的创作者和建设者,又是校园环境的审美 者和享受者。优雅、健康、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与各种物 质设置有直接关系,因此,学校的物质文化一定要结合全体师 生的教育教学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合理需求,进行不断的实践 创新,构筑典雅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就要树立持续发展的理 念,注意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资源,提供充分可靠的资金 投入,搞好校园里的教育设施、文体设施、服务没施等的建设, 尤其应在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特色”教育的爱国主义、社 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筑没施上做文章。如大力投资兴 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室建设,体现学校独具风格和悠 久光辉历史见证的古建筑物群体,树立曾致力于学校发展和 具有启发意义的典范教育人物的塑像。这些设施空间组合排 列及表现出来的美感,均能使高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 染和熏陶,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和谐校 的构建。 教书育人・离敏论巍2014102 53 焦宣鱼鲎堡墨 3传承文明、培育精神,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依法治校的要求,健全完善校园文化组织机构,提部、 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的索质,调动全体 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坚持集体利益的前提 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需求,将制度文化建没与 学校全局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坚持以“人文思想” 高校精神文化环境,是指大学校园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 特定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灵魂 工程的主导和核心,是加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提高当代大 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力的重要法宝。“物质文化固然是培 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行为规 范,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文化又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 为指导的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题 中应有之义,其根本目标理所当然定位在促进“校园人”的发 表现,但是,影响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是精神文化。因此,校 园文化建设,重点在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环境属于高校环 展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因此,高校校园制度文化 境的软件建设,它是表现高校文化环境隐性特征的各“文化载 建没要坚持“人本主义”的创新素质教育,深入贯彻“以生为 体”的集合。校园精神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 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精神信念,是 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在校风、 教风、学风等方面得到具体显现。 校风是校园精神的本质表现,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 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诸多方面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是工作态度、理想 信念、道德情操、学习风尚的综合效应。培养良好的校风需要 端正办学思想,需要树立“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教 育质量观和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创造型、开拓型建 设者的人才观,建立并严格执行校训,使其成为校风的标志。 教风是一种教育教学风格,是高校教师道德品质、知识水 平、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表现。良好教风 必须在长期的锻炼中,通过严格要求逐步形成,它包括敬业爱 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言传身教等。提高教师素质是基础, 需要不断更新教师知识,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青年教师 的提高和成长。其次使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安心投身于教育 事业之中,在政治上信任教师、生活上关心教师、工作上依靠 教师、业务上重视教师。同时,形成良好校风需要建立健全教 师管理制度,作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和考核的依据,例如,制定 简明扼要的教风要求,使教师人人皆知,自觉遵守,处处体现。 学风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学习方法、学习 习惯、行为习惯,包括勤奋钻研、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求异多 思、尊师重教、遵纪守法。学风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一个重 要体现,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好的学风应该是如饥似 渴的求知之风;刻苦钻研的学习之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求 之风;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讨论之风;博学慎思的思考之风; 与时俱进的创新之风。学风受校风、教风的影响和制约,反过 来又对校风、教风的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培养良好的学 风,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 育,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经过认识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意志的锤炼、行为的规 范,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力,引导教育学生真正懂得真善 美,崇尚文明,脱离低俗,提高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激励学生 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和创新活动中。 4规范管理、以人为本,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关键,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形成 构筑和谐高校校园的强大助力。高校应按照科学治校、民主治 54教书育人・离教论坛2014102 本,以师立校”的办学理念,高校所制定和实行的各项规章制 度和管理条例,需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和正常秩序,符合教育 发展规律,符合国家最新公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在制度文化建 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师生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求,体现尊重 人、理解人、关心人等人文关怀,以实现师生利益需求为落脚 点,让师生更加信任、爱护并融入学校,在高校校园内创造一 种和谐的制度环境氛围,保障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充满生 机和活力。二是要坚持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与规范 化。高校的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必须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 上,制度的制定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过 程,也就是说,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反映学校教育、教 学的基本规律和学校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实际,要科学合理、切 实可行。尤其是民主化日益完善的今天,高校制度在制定过程 中,更是要倾听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满足不同群体的正当需 求,在需求中渗透校园文化中潜在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的因素;尊重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权、决策权,呼唤他们的“主 人翁”意识,为他们展现自我、发挥创造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 供自主选择的大舞台,这样也有利于将外在的规章要求 内化为师生自身的需求,并自觉践行之,有助于学校各项规章 制度得以顺利落实。 参考文献 …丁莉.大学生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D】. 广西师范学院,2009:50-58. f21刘玉玲.刍议高校・t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建设与优化 Ⅱ】 盘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5(2):32—33. [31z建国.大学生党建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叽. 教育与职业,2007(20):75—76. f41谭先锋,李大健.高校传媒功能-5校园文化建 ̄r.r1.未来 与发展,2004(5):58-59. f51陈启文.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的理性思考IJ].未 来与发展,2006,27(I 1):52—53. 『61徐兰宾.着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三种能力fN】.江 西日报.2012一【】7一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