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1]
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作一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的发展轨迹作几点推断和建议。
一、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还有性银行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其职能。
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到2003年6月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2]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则在过去几年里大幅度增长,到2003年6月底,已占中国各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3.6%。[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一个重要优势是隐含的担保。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和储户风险意识的提高,银行的资信水平将日益重要。[4]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有很大的改进,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有显著的提高,不少银行已初步完成管理决策、IT信息系统上的总行集中化控制。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许多银行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良资产情况仍十分严重。据银监会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2.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5.19%。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为1.59万亿元,不良率达16.86%;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有1540亿元,不良率为6.50%。[5]而且上述不良率的水平,已经包含了近几年各银行贷款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稀释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的资产充足率普遍较低。
中国银行在内部管理、资信评估能力和授信、风险控制能力等各方面都还有很多缺陷,员工队伍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也还远未完善。而且,中国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还往往受到种种外在压力和行政干扰,授信决策并不完全建立在资信因素上。扶持地方经济、帮助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点产业等等还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和人员队伍过于庞大,造成经营上的巨大压力,在管理运营上也还失于低效迟缓。中国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的利率仍受到控制。在存款方面,除了保险公司五年及3亿元以上的存款允许由双方自主决定利率外,其余各项人民币存款利率均由人行统一规定。在贷款方面,人行也规定必须在一个范围内浮动。这两方面就决定了银行人民币存贷款的利差收中国银行所面对的许多企业客户的经营不够规范,财务报告不够健全可信,有关个人客户的资信信息也相当匮乏,使得银行很难准确地衡量贷款人的资信水平和还贷能力。这就导致中国贷款市场缺乏层次感: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财务报告上的问题,银行难以准确地评估其资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也无法根据客户的资信水平充分调整利率。所以,银行业务往往集中在少量优质企业上,争夺这些客户的竞争十分激烈。
二、银行业的市场空间
世界金融市场的经验表明,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所能带来的盈利日益趋薄,以大型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普遍面临生存危机。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以纽约为基地、主要面向公司客户的几家大银行,包括
ManufacturerHanoverBank、ChemicalBank、BankersTrustCo.和MorganGuarantyBank,在1990年还都名列全美十大银行之中。但短短十来年之后,经过了一系列的购并整合,这些银行均被吞并,不再存
在。这是因为,公司客户具有多种融资和投资渠道,比如在融资方面可以发行债券和商业票据,在投资方面也有多种的金融品种。所以,向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从而使银行在公司业务上的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不断削弱,生存空间萎缩。在中国银行业内争夺优质大客户的激烈竞争中,这种情况已经有所表现。相比之下,面向个人客户的银行在世界各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公司业务相比,个人业务上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但一家银行只有在网点覆盖率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有效地吸引个人用户,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对网络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个人业务的门槛,也相应地了个人业务上的竞争。银行个人业务重要性的一个很好的反映,就是最近在美国连续发生的两宗重大银行购并事件:先是2003年10月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宣布以400多亿美元购并FleetBostonFinancialCorp.,短短三个月后,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Chase&Co.)2004年1月宣布以500多亿美元购并BankOneCorp.。这两次购并都是出于发展个人业务的考虑和网络互补的要求。在此之前,这几家银行都曾尝试过重点发展其它业务
(如公司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但事实证明,个人业务盈利较好、增长较快且较稳定。所以,这几家银行都逐步把重心重新放回到个人业务上来。如这两宗购并都完成,将重新调整美国银行业的格局:在总资产上,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洲银行将分列全美前三位;在信用卡业务上,花旗与摩根大通旗鼓相当,美洲银行较落后;但在网点数量上美洲银行遥遥领先,是摩根大通的两倍多,更是花旗银行的七倍多。[6]
在银行个人业务中,值得专门一提的是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从1997年开始城市住房改革以来,中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2年按揭贷款总额已达到了8000多亿元。但是按揭贷款仍只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贷款总额的5.9%。相比之下,这两项比例在中国分别是35%和29%,在韩国是38%和30%,在是50%和35%,而在新加坡更是高达65%和49%。可见按揭贷款在中国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一段时间里可望是我国银行业务及盈利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且,与其它贷款种类相比,住房按揭贷款在世界各国都是风险较低的。即使在高失业率(如2002年的
美国和)、房产价格大跌导致房产市值低于按揭贷款余额(如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1997年后的)等不利条件下,按揭贷款的坏账率和损失率也普遍较低。比如,据金融管理局2002年的一项统计,当时24%的住房按揭贷款的余额已超过房产市值;尽管如此,住房按揭贷款的坏账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当然也应该看到,住房按揭贷款在中国还面临着一些特定的风险。中国的住房二手市场还刚刚起步,有关抵押物业处置和债权人保护的法律及其执行也尚待完善,这些因素都将增加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信用卡业务在中国也还处于发展初期。由于法律、个人资信信息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条件尚待完善,比起按揭贷款来其发展会有所滞后。但是,从国际经验上看,当人均收入达到每年2000美元~4000美元后,信用卡市场就会起步。而中国已有若干城市的人均年收入已进入了这个区间,具备了信用卡市场起飞的条件。当然,银行个人业务的高增长、高盈利和低风险的特性,是以审慎原则为前提的,丝毫也没有取代或降低信贷风险控制的需要。在这方面,近来韩国所面临的信用卡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
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前景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银行业的高速扩张可望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大量的居民储蓄和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可兑换将在一段时间内为我国银行消化历史问题提供良性的外部环境。但另一方面,随着WTO时间表的推进,中国银行业将逐步放开,竞争将日益激烈。所以,我国银行面临着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任务,需要在银行业完全放开、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之前,打下基础,消化历史包袱。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公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竞争会日趋激烈。由于其规模、网络和品牌等方
面的优势,四大国有银行在对公业务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对公业务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银行必须能深刻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需要,为客户量身订做整体资金解决方案,从而既全面地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要,也可以从票据、外币、中间业务等费率放开的业务上
间接地向客户让利,降低客户的总体资金成本。产品创新的能力离不开银行内部机制的灵活性,也对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包括准确、实时衡量资金成本和风险水平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一些较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根据中国WTO协议,从2003年底开始,外资银行已可以在许多大城市进行人民币对公业务,2007年后更可以全面进入各项业务。外资一旦进入,一开始最容易争夺的是大客户,这当然也会加剧对公业务上的竞争。
2.相比之下,个人业务,尤其是住房按揭、信用卡业务将会成为我国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如上所述,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在中国都尚处于发展初期,将面临一个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阶段。按揭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还会促进我国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其规模、品牌以及的隐含担保,在个人业务的竞争中同样占有优势。但个人业务市场的扩张也将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契机。个人业务所需要的网点覆盖率,主要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网络密度。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集中,银行的网络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也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7] 所以中小银行可以把网络建设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从而以较有限的投入弥补其在网络上的不足。发展住房按揭、信用卡业务,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业绩会有更明显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银行规模较小、历史包袱较轻,同样规模的业务起的作用更明显;另一方面,按揭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将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且对网络覆盖率要求较低,这些银行尤其是其中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在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望完成经营模式上的转型,成为公司、个人业务并重,甚至以个人业务为主的银行。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虽然对网络覆盖率的要求较低,但同样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住房按揭是典型的成本置前、回报置后的业务。对于信用卡业务来说,该项业务的引入在各国都需要有大量的前期投资,用于建立基本的IT处
理系统、打造品牌、形成收卡网点规模等等。而且在信用卡业务上,用户往往倾向于只使用少数信用卡,使该项业务有明显的“首发者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所以更增加了对前期投资的要求。
4.中国银行业的继续增长主要反映在规模的扩大,资产收益率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约为0.18%,[11]而根据五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的信息,其资产收益率大约在0.3%到0.7%之间。我国银行资产收益率偏低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利率管制和中间业务发展上的种种困难,制约了银行在一定资产规模下的利润增长空间。第二,银行的税收负担相当沉重,其中包括5%的营业税、按总收益缴纳的附加费和33%的所得税。此外,银行对呆账的核销也受到税务部门的严格控制,从而间接地提高
了税率。第三,四大国有银行和许多中小银行需要消化大量不良资产,中小银行还普遍要在网点等方面大量投资。另外,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约束力方面还普遍不足,资本回报的观念还不够。追求规模、过度竞争是中国许多行业的普遍问题,这种倾向在
银行业也同样存在,低资产收益率便是其自然后果。上述因素在近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仍将我国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水平。
四、中国银行业的监管
银行业监管的目的在于促使银行业健康运行,发挥其金融中介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储户的利益。自从1995年《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有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12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对《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作了修改,明确了银监会的监督权限和职责,从法律上把银行业监管从银行的职责中分离出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系统分业监管的。中国银行业监管工作近年来的重点是,加强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和风
险控制,提高透明度,降低不良贷款率。监管上形成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对银行的管理、资产状况及其它多项指标进行考核、监控或检测。从2002年开始,监管部门在中国银行业推行国际上常用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而且从2004年开始,将取消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原来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这对于提高我国银行的透明度、增加市场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已实行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规定了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上必须满足的要求。
今后,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工作重点仍将是加强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充足率。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消化不良资产包袱,只依靠银行自身的盈利在近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的支持。近日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450亿美元的注资就是一例。
随着我国银行资产规模的高速增长,必须相应地增加资本,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所以,从监管上就必须为银行提供规范可行的融资渠道,包括有关银行如何在国内或海外市场公开或私募发行股票等等的法规。最近,银监会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为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几乎同时,银监会还发出通知,明确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次级定期债务可以计入其附属资本。这种用次级债来充实附属资本的方式,在各国银行业中是常见的。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率。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实行利率制度的改革,逐步放宽了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幅度。2003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4年1月1日起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的上限,在人行制定的相应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可以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7倍。放宽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将增加银行根据风险、资信情况调节利率的空间,鼓励银行提高其资信评估能力,也将有助于改善中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贷款难的问题。
人民银行制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规划是分步进行,先本币后外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中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最近这次人行放宽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没有同时改变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这种渐进的策略是明智的。我国银行目前在内部管理机制上还存在许多缺陷,资本的约束力普遍较低,而且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流动性不足,有高息揽储的可能。
[15]在这种条件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或贷款利率下限需要相当慎重,否则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对银行系统产生巨大的冲击。但是,从长远来看,放开利率势在必行。即使在近期,放开利率的步伐还会受到种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最近已有基金管理公司获准开始发行货币市场基金。
这些货币市场基金已在流动性上达到相当程度,随着公众认知度的提高,势必会对银行存款
产生压力。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货币市场基金出现后,引起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Savings&LoansAssociation)存款的大量流出,这种冲击促使放开了一直受到控制的存款利率。利率的放开则进一步引起了存款上的恶性竞争,成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储蓄贷款协会行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期内,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将是执行加入WTO有关银行业开放的承诺,根据WTO时间表,逐步放开现有的对外资金融机构在业务和地域等方面的。在执行这项工作时,监管部门应该明确其根本目标还是要在中国银行业建立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外资的进入,将为中国银行业增加新的竞争主体,有助于达到这个目标。
五、结语
在今后几年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将会继续逐步减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份额会逐步增加,但是在短期内中国银行业的基本结构和市场份额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后几年中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进一步消化不良资产、裁减人员和网点,提高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经过业务和公司结构重组,在资本充足率方面达到一定要求以后,上市融资。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
袱,只靠其自身的盈利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不良资产,所以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
第二章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银行业的基本特点 一、构成主体具有特殊性 二、银行业资本结构具有特殊性
三、以现代法人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多元化产权形式 四、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 五、严格的行业管制和监管 第二节银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业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二、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实施到位 四、银行业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七、现行营业税制度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2020年中国培训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前景研
究报告
博思数据研究中心 报告说明:
博思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培训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培训行业相关概述、,接着分析了中国培训行业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语言培训市场调研、it培训等.随后,报告对语言培训品牌机构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培训行业投资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培训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培训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通过《2012-2016年中国培训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市场供需、有效客户、潜在客户等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目前国内培训以技能传递为主,时间在侧重上岗前.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员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
目录
第一章培训行业相关概述1 第一节培训相关知识1 一、培训的定义1
二、培训的发展1 三、培训分类1
第二节培训市场的建立2 一、培训市场发展的理论根据2 二、培训市场的界定4 三、培训市场的本质4
四、培训市场形成发展的条件5 第三节培训主体6
一、各类形式的培训机构6 二、培训公司7 三、培训中心7
四、几种培训机构的比较8 五、培训班及其分类8 六、培训师应具备的条件9 第四节各行业培训介绍11 一、it培训11 二、会计培训11 三、职业培训12
第二章中国培训行业发展状况14 第一节培训行业总体发展情况14 一、中国培训行业的产生及特点14 二、中国培训产业发展概况15 三、我国培训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
四、国内培训行业发展特征20
五、国家将在2010-2020年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21 六、我国将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人次预测22 第二节中国培训市场发展情况23 一、中国培训市场的突出特点23 二、教育培训市场步入品牌经营时代24 三、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运作分析24 四、国内培训市场竞争策略研究28 第三节培训产业化31
一、推动培训产业化发展的客观因素31 二、培训产业化的特征33 三、培训产业化的制约因素34 四、培训产业化的突破路径38 第四节培训行业现存问题38 一、教育培训市场存在隐忧38 二、国内培训行业混乱现象研究39 三、我国培训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39 四、国内培训行业面临的危机41 五、培训行业缺乏优秀人才45 第五节培训行业发展对策45 一、培训市场发展道路45 二、中国培训业发展思路48 三、培训业的规范与提高54
第三章语言培训市场调研56 第一节语言培训市场综述56
一、我国语言培训行业市场规模的影响因素56 二、2010年外语培训市场回顾59 三、金融危机下语言培训市场扩容60
四、后奥运时代外语培训业发展状况及前途62 第二节英语培训市场67
一、国内英语培训市场发展特点67 二、英语培训市场掀起时尚化风潮74 三、中小城市英语培训市场发展分析75 第三节中小学生对英语培训机构的选择75 一、价格75 二、师资力量77 三、内容79 四、地址距离80 五、课程设置82 六、学习环境84
第四节少儿及中小学生英语培训市场分析84 一、中小学生英语培训市场调查分析84 二、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特点85 三、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竞争激烈87 四、我国少儿英语培训业亟需创新理念88 第五节商务英语培训90
一、商务英语培训市场热点项目90
二、商务英语培训业的制约因素及发展价值90 三、促进商务英语培训市场健康发展的策略91 四、我国商务英语培训市场营销探究92 五、商务英语培训市场发展趋势95 第六节高端英语培训95
一、高端英语培训市场稳步扩张95 二、高端英语培训市场向大品牌集中96 三、高端英语培训市场展开激烈角逐97 四、金融危机下高端英语培训市场逆势上扬97 第七节小语种培训市场98 一、小语种培训市场异军突起98 二、小语种培训市场潜力有待挖掘100 三、日语培训市场发展迅速102 四、小语种培训行业存在的不足102 第四章it培训104
第一节it培训行业发展环境104 一、我国it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104 二、大学生就业规划渐趋成熟104 三、it人才订单式培训节省成本105 四、国家大力扶持it培训项目106 第二节it培训市场发展状况108 一、it行业重点培训课程108
二、it教育培训市场生变109 三、it人才定制培养模式受欢迎109 四、2010年国内it培训市场发展解析110 五、2011年it培训市场发展状况110 六、it培训市场进入新发展周期111 第三节it培训运营模式探究113
一、培训机构加盟模式推动行业高速发展113 二、加盟模式遭遇114 三、非加盟模式迎来发展机遇114 四、非加盟模式优势显现114
第四节“十一五”期间中国it培训市场品牌发展情况115 一、国内it教育培训市场品牌加快集中115 二、it培训行业强弱分化升级116 三、it培训品牌机构及其战略116 四、it培训行业品牌发展策略研究117 第四节it培训市场品牌发展情况119 一、it教育培训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问题119 二、it培训业亟待加强监管119 三、it职业培训机构应采取的对策120 四、it认证培训产业持续发展路径121 第五节it培训市场发展思考124
一、it教育培训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问题124 二、it培训业亟待加强监管126
三、it职业培训机构应采取的对策127 四、it认证培训产业持续发展路径129 第六节it培训市场发展前景132 一、it培训行业发展趋势132 二、it培训市场展望133
三、it教育培训市场前景光明134 四、it业培训业重点领域发展预测135 第五章会计培训136
第一节会计培训市场需求分析136 一、会计培训广受女性群体欢迎136 二、中国急需大量精英会计人才136
三、四成财会人员主动参加培训提升竞争力137 四、会计人才需求状况及对会计培训的启示141 第二节会计培训市场总体发展情况142 一、中外合作培训国际化高级会计人才142 二、注会新考试制度改变会计培训市场格局143 三、会计人员培训市场详解144 第三节会计电算化培训145
一、会计电算化培训的重要意义145 二、会计电算化培训常见问题146 三、会计电算化培训发展策略147 四、会计电算化培训发展的建议148 第四节会计培训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9
一、会计专业培训存在的问题149 二、会计教育培训的质量分析151 三、会计专业培训质量提升途径152 四、美国会计教育培训经验借鉴153 五、会计人员教育培训改革思路154 第六章企业培训156
第一节企业培训行业概述156 一、企业培训的内涵156 二、企业培训要达到的目的156 三、企业培训的方法选择156 四、企业培训的核心主题163 第二节企业培训市场发展状况163 一、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机制探析163 二、中国企业培训市场概况1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培训发展形势170 四、企业培训市场展望172
第三节企业培训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173 一、国内企业培训市场尚不成熟173 二、企业培训机构面临发展危机174 三、企业培训市场发展对策175 四、企业培训行业经营模式变革177 第四节企业培训质量的提升178 一、企业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178
二、优质企业培训必备条件179 三、提升企业培训效果的根本原则180 四、提升培企业训效果的途径182
第五节网络培训挑战传统企业培训方式187 一、企业网络培训兴起的背景187
二、中国企业e-learning应用情况分析188 三、企业网络培训应用前景191 第七章企业营销及管理培训192 第一节企业营销培训192
一、企业营销培训方式比较分析192 二、企业营销培训应具备的内容198 三、企业营销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198 四、提升企业营销培训效果的方法201 第二节企业管理培训市场总体状况203 一、管理培训市场规模巨大203
二、管理培训市场课程项目冷热不均205 三、中国企业管理培训市场进入转型期206 四、管理培训市场积极图变207
五、高级管理培训行业市场竞争分析208 第三节管理培训市场问题及发展对策210 一、国内管理培训业亟需发展信息化210 二、管理培训企业员工流失问题思考210 三、管理培训业突破之道214
四、管理培训企业各流派竞争策略215 第四节管理培训市场发展前景分析218 一、企业管理培训业发展趋势218 二、我国管理培训市场发展趋势222 三、企业高端管理培训未来发展分析223 四、2012年企业管理培训市场预测226 第八章其他行业培训228 第一节公培训228
一、公催生巨额培训市场228 二、公培训业的成就与不足229 三、公培训市场乱象230 第二节研究生考试培训231 一、考研培训市场新变化231 二、考研培训市场品牌与竞争232 三、竞争激烈致使考研培训市场混乱233 四、考研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分析233 五、考研培训业远程网络辅导受欢迎234 第三节物流行业人才培训235
一、我国物流人才培训市场发展综合分析235 二、物流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235 三、物流人才培训市场有待规范237 第九章重点区域培训市场238 第一节北京238
一、北京教育培训市场特征分析238 二、北京少儿英语培训市场格局分析239 三、2010年下半年北京外语培训市场降温240 第二节上海240
一、上海教育培训行业市场概述240 二、上海外语培训市场潜力可观240 三、上海培训行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241 第三节深圳241
一、深圳外语培训市场综合状况241 二、深圳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空间广阔241 三、深圳小语种培训市场潜力巨大242 四、深圳职业培训行业发展方向思考242 第四节武汉245
一、武汉it培训市场概况245
二、金融危机下武汉培训行业生存状态研究247 三、武汉音乐培训行业遭遇挫折248 第五节长沙248
一、长沙it培训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248 二、长沙英语培训行业品牌主导市场249 第十章语言培训品牌机构251 第一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51 一、公司概况251
二、新东方独特的发展战略252
三、新东方精英英语分期付款业务广受欢迎252 四、新东方做大少儿英语培训项目253 第二节ef英孚教育集团254 一、公司概况254
二、ef英孚教育致力于语言培训行业标准化发展254 三、ef英孚教育加大教学体系研发力度256 第三节环球雅思257 一、公司概况257
二、环球雅思面对危机准备充足257 三、环球雅思发力西北英语培训市场258 第四节韦博国际英语258 一、公司概况258
二、韦博国际英语的培训特色259 三、韦博国际英语以专业服务为本259 第十一章it培训重点机构261 第一节niit261 一、公司概况261
二、niit大举占领中国it培训市场262 三、niit的扩张模式解读262 第二节北大青鸟it教育263 一、公司概况263
二、北大青鸟“标准化”发展思路2 三、北大青鸟创新it人才培训模式266
第三节清华it学习认证中心267 一、公司概况267
二、清华it以“职业为核心”的培训特点267 三、清华it的“t型人才”培养方案解析268 四、清华it注重完善培训教材269 第四节新华教育集团270 一、公司概况270
二、新华电脑教育以高质量保发展271
三、新华电脑学院探索it教育培训新道路272 四、新华电脑教育专业再次升级274 第五节思远it学院275 一、公司概况275
二、思远坚守非加盟路线276 三、思远it教育优势显现277
四、思远人才定制培训模式显成效278
第十二章2012-2016年培训行业投资及发展前景280 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培训市场投资总结分析280 一、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投资处在高峰期280 二、教育培训行业投资地域高度集中280 三、教育培训细分行业投资热点281 第二节教育培训行业投资动态282 一、海外资本看好中国教育培训产业282 二、培训市场投资活跃283
三、金融危机带给培训业投资机会284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培训行业投资依然增长284 五、培训行业投资并购加速284
六、教育培训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并存288 七、教育培训市场投资需关注的问题290
第三节2012-2016年培训行业重点领域投资机会293 一、小语种培训市场投资预期回报较高293 二、小语种培训行业投资可行性分析294 三、心理咨询师培训业颇具投资潜力297 四、培训行业热点投资领域预测299
第四节2012-2016年培训行业发展前景分析300 一、外语培训市场前景看好300
二、it培训业向标准化品牌连锁趋势发展300 三、少儿教育培训市场将快速发展301 四、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空间巨大302 五、高考复读培训前途光明302
六、海外留学考试培训仍有发展机会303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调研|2020年中国高阻隔膜行业调研报告
高阻隔膜是指对低分子量的化学物质,如气体和有机化合物等具有非常低的透过性的一种膜材料。
高阻隔膜目前主要应用在食品药品包装,电子器件封装,太阳能电池封装,量子点材料封装和OLED材料封装。
食品药品包装是高阻隔膜应用最广泛的领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药品阻隔膜的阻隔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封装材料的绿色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阻隔膜新型应用主要是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材料和OLED材料的封装,由于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材料和OLED材料本身材料的特性,对水汽和氧气阻隔要求更高,他们使用的高端高阻隔膜大部分还是需要从日本,韩国,美国进口,国内有能力生产高端高阻隔膜企业并不多。
▼
本报告对全球及中国高阻隔膜行业的市场发展特点、产业链发展情况、重点企业、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系统整理了重点企业调研数据、跟踪企业的发展动向,并前瞻性地分析了未来几年(2018-2022年)行业发展前景,对企业提出了发展建议。为企业、投资者、证券公司以及希望投资高阻隔膜产业的人士,提供最具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
报告售价:中文版2万元,英文版6000美元 联系人:陈先生
联系邮箱:research1@gaogong123.com 联系电话:0755-22732339-717
第一章全球高阻隔膜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全球高阻隔膜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全球高阻隔膜行业市场格局分析 第三节全球高阻隔膜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二章中国高阻隔膜行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高阻隔膜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中国高阻隔膜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三节中国高阻隔膜市场市场格局分析
第三章高阻隔膜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产业链结构分析 第二节上游市场分析
第四章高阻隔膜应用细分领域分析 第一节食品药品用高阻隔膜 第二节电子器件用高阻隔膜
第三节太阳能电池用高阻隔膜 第四节量子点材料用高阻隔膜 第五节OLED材料用高阻隔膜
第五章高阻隔膜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大日本印刷 第二节凸版印刷 第三节三菱
第四节i-Component 第五节3M 第六节万顺股份 第七节乐凯集团 第八节康得新
第六章中国高阻隔膜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高阻隔膜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高阻隔膜行业未来发展特征预测
第七章高阻隔膜行业投资机会、风险建议 第一节高阻隔膜行业投资机会 第二节高阻隔膜行业投资风险 第三节高阻隔膜行业投资建议
版权说明:本报告版权归高工产研膜材料研究所(GGII)所有,仅供被授权企业公司内部使用,不得扩散给任何第三方使用。
热搜文章
纯电动乘用车〡新能源汽车产量〡电机装机量
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〡锂电四大材料〡锂电市场预测 工矿灯〡球泡灯〡筒灯〡面板灯〡LED照明
添加小助手词汇网:WX-GGII 与600+行业精英一起加入 【高工产业交流群】
人脉拓展、最新资讯、专业内容、高效讨论
中国黄酒调查:谁是未来行业的整合者?-管理资
料
引言:中国黄酒,像男人那样去战斗
中国的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
由于受陈旧观念的束缚和区域销售的,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黄酒,一直有种被官差的局域味道,始终没有实现销售量和市场区域的突破,在传统与继承、保护与开发中徘徊不前。
于是乎,绍兴成了黄酒的“域名”,绍兴口味成了黄酒的“传统口味”,无论外地接不接受,这种“传统”似乎一直被少数的“孔已己”传统着。口感,是传统黄酒无法跨越的障碍,主流、强势品牌也不多见。
解密●撩开未来黄酒的三层迷雾
●第一层迷雾:“绍兴口味”就是黄酒的“标准口味”? 中国是世界上的产消大国,黄酒也是中国民族特色的酒种之一。通过对黄酒市场调查来看,会稽山、古越龙山、女儿红、塔牌等畅销品种目前仍然多为姓“绍”!大众一直对传统黄酒口感的质疑,甚至觉得传统黄酒的口感可笑。黄酒究竟是什么口味定位,什么样的黄酒才更适合大众消费?
某次行业重大会议上,满脸忧思地姚胜说出了让黄酒人睡狮猛醒的一句话,“都说酒好不怕巷子深,那么,中国黄酒为什么还一直沉默?”姚胜鲜明地提出“黄酒是中国黄酒,不是绍兴黄酒”、“黄酒只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黄酒’”、“黄酒企业不能有太多迂腐的门户之见”、“目前中国黄酒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掷地有声,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黄酒人,姚胜对黄酒发展的这番话引起了巨大震动。
假若红酒、洋酒、啤酒的惨烈竞争让大部分传统黄酒在瞬间迷失甚至崩溃,那么,我们这么好的民族酒种为什么不抓住消费机会反而犹豫不决呢?若靠市场“人气指数”的影响力,宣告传统黄酒口感不改良就会市场失败,就会被脱颖而出的“意见不同者”湘派、海派黄酒超越而一统天下,
在大众期待的同时,我们完全看到了一个民族新型黄酒铿锵到来的气息。
●第二层迷雾:黄酒市场没有强势品牌?
但传统黄酒不温不热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媒体的质疑。广告酒时代,领导企业如“古越龙山”“塔牌”以疯狂的广告轰开市场,造就了一时的繁荣。随着市场发展的演变,传统黄酒的工艺、口感、风格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口感局限仍然是传统黄酒市场提升的巨大障碍。
随着白酒的惨淡经营,洋酒、红酒、果酒的不断渗入,中国的黄酒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开始进入全面整合竞争时代,面对消费市场不断演变,传统黄酒的同质化问题让整个行业出现“劳累过度综合症状”,“无序竞争”“混乱竞争”,缺乏行业领导企业,缺乏强势品牌。
传统黄酒企业严重局限在区域品牌竞争的旮旯胡同,加上缺乏长远战略,品牌无战略,营销无战略,企业运营无战略,随着洋酒、红酒、果酒的不断渗入,众多传统黄酒市场风光不在,市场“集体无意识”随“风”飘荡。
依据品牌的定义:“品牌是建立在消费者心中的产品类别的印象”,目前的中国黄酒业,没有一个敢于站出来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就是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品牌”却成为黄酒业最“汗颜的东西”。我们能埋怨谁?还是埋怨自己?其中似有解不开的疙瘩。
●第三层迷雾:黄酒的春天已经来临?
饮用茅台和五粮液,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饮用黄酒,是一种高雅的品味。黄酒特有的价值文化就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去,传统黄酒炼狱般的市场局限性压抑太久了,在湘派、海派等改良派的新型黄酒冲出一片市场后,些许兴奋就可以把我们的传统黄酒带到大众消费的高潮而疯狂。作为民族的文化特色酒,老树发新芽,丢掉过去沉重包袱,进而能够“对症下药”治好它的痼疾,迸发出传统黄酒原始的狂野和萌动。
要想适应大众消费黄酒产品必须呼唤新鲜力量,需要新鲜的元素,需要与现代接轨。就要通过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用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路来应对黄酒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学习红酒和洋酒大胆创新的意识,敢于拼搏市场的勇气,走出黄酒本质上“温吞吞”的市场作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