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后感
今天下午在刘俊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宋城电影院,观看电影《第一》,这部电影改变原来弘扬主旋律影片大而全的模式,以情感人,以事服人,产生强大共鸣。
看了《第一》后,我被电影的情节深深感动着。普通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很生活,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没有惊天壮举,没有林弹雨,也不是高大全。虽是一件件小事、一件件家长里短的琐事,但都是老百姓需要、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难事。沈浩同志始终秉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和信念,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拥护,称得上是一个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开拓进取的领头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沈浩是一个普通人,但并不平凡,他不甘心碌碌无为,渴望辉煌、追求成功。他出生于农村,对大地和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小岗村,使小岗村摆脱了困境,从温饱走向了富裕。沈浩在小岗村的6年,全身心的投入到小村庄的建设发展中,来到基层,首先是走访农户、摸清家底,即便是最困难的残疾智障家庭,他都要去访,他深知:只有全面的了解群众,走近群众,才能与大家共谋发展大计,凝聚大家的力量,才能改变小岗村的落后现状。
影片中讲述了沈浩同志带领大伙修建小岗村快速通道跨京沪铁路高架桥的事迹。以前,从小岗到凤阳县城要绕过小溪河镇走上40多公里,且道路年久失修很不好走。为解决名村小岗的“出行难”,沈浩大胆提出修一条北通省道307线、南达国道101线的贯穿小岗村的“快速通道”。由于这条路要跨越京沪铁路,需要修一座高架桥才能通过,而为一个村子修路,架桥时要让繁忙的京沪线列车短暂停运。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式的说梦。沈浩全然不顾,铁道部、交通部一次次的奔走求助,终以诚心赢得支持。
人们不会忘记,影片中在高架桥合拢的时候,以秒计算的京沪铁路,为小岗村快速通道准时对接停运了45分钟。
我也不会忘记,就在高架桥合拢那一刻,小岗人民沸腾了,人们涌上高架桥欢呼雀跃:小岗人民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6月底,村民出行比原先缩短20多公里的小岗快速通道正式通车!红手印留下的村支书,把小岗带入发展的快车道……
路通了,通过沈浩的不屑追求,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还建立了 “大包干”纪念馆,卫生院,村里的招商引资也成功了,科学种植也有了规模,乡亲们的钱包鼓了起来,干劲儿也越来越足。沈浩不仅对修路这样的大事亲自跑,亲自干,像困难家庭有什么“所谓的小事”他也从不放过。“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
影片最后老人拄着拐棍,佝偻的身躯,站在路中间挡住沈浩的车,要请他吃
饭的那一幕,令他深深震撼,而村民们请沈浩吃饭的那场戏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把沈浩对小岗村的爱、小岗人的情推向高潮。
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一线。去世时,手中紧握的手机屏幕上是一条没有发出去的短信,上面写着对女儿和妻子的思念……一个党员,如此舍家敬业,把自己的黄金时间都奉献给了小岗村,用青春、汗水、热血铸造了一个崭新的小岗村。
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沈浩同志的崇高风范和可贵品质,永远都是激励我们奋力拼搏、创先争优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沈浩事迹,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要将沈浩精神铭记于心,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起好带头作用!也要向身边人宣传沈浩精神,使得大家都从《第一》中得以启发、感悟,从而用沈浩同志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传媒与艺术学院团总支办公室
赵雨
2011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