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来源:测品娱乐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

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

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收入、货币等三项重要的经济。《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

6.规范分析:是指以

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的依据。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

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9.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

10.流量分析:是指

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11.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12.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 13.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 14.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

购买的数量。 15.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16.供给: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17.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

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18.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19.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20.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

涨,控制通货膨胀。 21.弹性: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比例的对比,即自变量变动率与因变量变动的对比。

22.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23.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24.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25.蛛网理论: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26.收敛型蛛网:是指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

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时的蛛网。 27.发散型蛛网:是指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的蛛网。 28.封闭型蛛网:是指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的蛛网。

29.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30.边际效用是指消

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1.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32.家庭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33.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

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34.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35.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点时,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6.总产量(TP)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

部产量。公式为:TP=f(L,K) 37.平均产量(AP)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公式为:AP=TP/Q 38.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公式为:MP=△TP/△Q 39.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0.边际成本(T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公式为:

MC=△TC/△Q 41.总收益(TR)是指厂商销售一定产品所得的全部收入。公式为:TR=P×Q 42.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AR=TR/Q

43.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公式为:MR=△TR/△Q

44.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45.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

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46.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时,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投入所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即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47.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 48.短期总成本

(ST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全部支出。包括短期总不变成本(STFC)和短期总可变成本(STVC)。即STC=STFC+STVC 49.短期平均成本(S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平均不变成本(SAFC)和平均可变成本(SAVC)。SAC=SAVC+SAFC。 50.短期边际成本(SM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公式为:SMC=△STC/△Q。 51.长期总成本

(LTC)是指厂商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公式为:LTC=f(Q)。 52.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厂商长期中平均单位产品的成本。公式为:LAC=LTC/Q 53.长期边际成本(LMC)是指厂商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LMC=△LTC/△Q。 54.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55.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56.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即垄断者

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57.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58.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59.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把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取不同的价格。 60.垄断竞争是指许

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61.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62.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63.边际产品价值(VM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格P的乘积。用公式表示:VMP=MP〃P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

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65.地租是指土地的价格,具体说是土地供给时的土地价格。 66.准租金是指长期可变的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67.经济租金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68.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 69.信息不对称,也叫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

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70.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71.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 72.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73.外部不经济是指

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不乏补偿的损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74.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75.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76.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

率的一种状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况。

77.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78.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79.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80.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81.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82.边际储蓄倾向:

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83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

84.均衡国民收入: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85.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86.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87.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88.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

曲线。

.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90.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91.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

9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93失业人数,是指一定劳动者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某一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并已在就业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 94.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95.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96.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

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97.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98.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99.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计算公式:

100.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

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101.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02.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通货膨胀。

103.菲得普斯曲线,又称价格调整曲线,是指表示工资增长

率和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104.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 105.财政是指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106.税收是指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107.公债是指

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的债权。 108.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109.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110.税收乘数是指

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财政 111.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112.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113.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

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114.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115.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116.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117.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

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118.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119.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120.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121.货币:是指银行运用货币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手段的总和。

12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银行在公

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措施。

123.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24.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