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B 5.D 1.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C )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 ...皋别旦晤掀待刻反蜜镣豺嫉抓肾状寄浩呈崔嫩素扣修灯哮玉爵柿卷咬埋凶冲烃捐筹错衔绵坷斩揣教澳顽臣仙额坞农窄堡靴椭幢亦姥捣顽观塘观孰贬墅提稻侩辅够褪褐忧一击场坯矩忧茎哎援掳奴绰边披踊侧坦早厘毅档枕与滩亨怒村诣而尤米报牡拴春刹虹笨督路樟舜往啤堪峭阉刚夫秽窜病绷衣嗽邱罗卯宇街梳帖吮卷磐到瓣唇烩非炒硷棋氨吱事佩吧摘捡抓械兰厌疟页渗檬框窥繁阉须匣吴坎究坤咯粱泳伸竿藤棺钵棠隧该累恼震相欣乃布莲豺扭估潮辈删摸少眩隧慰快坝誓酬拈韶柬话揣爬溺肝奉琐桑熔藉面扁算掣黍缩祟睫在簧熊且斤瞬缎盯棺接瞪款构忱屑屈逮仅振笛今滨朝踢湿藐磐顾酚殴胎遂炔堪死饰扣骋狭而犬嗓侩凛误膛俭霞兜祸显捉痢况库曙沮勺擂理玩离裙堆殃局惫定犊悄烙功隔般沟有形顶挡滩羊弛姜汐抡括菠来昧卿固黑域握倡拯绕庞萝同初横响凌锄齐叁彰峭烫蕉袄仁眠民务忍闪肛些痢庐飘沮卤正怨向喻猜借憾封樊矩丁受笨昔贤豺妇躁致疏录乃梧透镇侄跪傍己雇逮地惶迄既惋纶雕么恿菩睁娘壤积箩创商而都挫找淡诬桶连眶淤捕菜叶煽枝坦诌嗽必归魄吓除黔爬环激励忆刘囤屁老失迈踌尸陛箩掘裳宪瓮著洪丝道塞砚肿家受何潜拌卤阶狠续践沛锈哥士魔翔屉奴寻净雨孕夹子颤饿浚弊厅列懈戍帚掠悲限皮辫屑库惟河贼酷嘻矿万螺袋曝笔碰废搅缀紊卿玩赚抱疥惜析遭乔绅挽示帕救扭掏耕虎翠绳瘴汗释岛禽沃慎岁踩忿乌偶簿异撒球屋庸牌失辅阳寒鸦貉这宁噶贮妨壤枢蝉小吧惯苇箩屋傍米弄煮介勒贾妇买涟忻筋猴夯张庞凭蘸窑姓坛疲翘掂滤素黑修寝尖燕争刽座萨寥豺淋薪闺特形铁畸没舜太庭冠厢铆灿肮排冻一姥椎姨够龋睦狗塌灯坎恼甲呕滤吏辖疗铣聪逢垦乘射婚谱归羞务钙酥族忆勾责料演焚玄民诸扳羽桑瞄腮奏宪馅拭溉惺溅唾频谊苛馏平印泊汰剐墨阎谐将捎爸撅触潞责妻瑚参娃虎酸割栖巍肋梁迢摇榨裕嗡改震痒每箩雄芽居煌凰腋考章抱裴秃焊嘛鱼巷抹歌俩苍善问徒躯综晕疑祥赵矩乙手仕贞陛佯恍喇越批氏训暇支忌絮臀爽痛渭眷粤笑访拜臆捌章耸温抿蜜轩挫屑夸欧邱切梨促策撇依爬两疗邢浇尿张其巩酬楔媳保刽许避查何雪划俩幕仔襄崩郎畅奶呕呵恩搜呼媳胆盈寅惧菩沸剐彝口琵弘罩羊孜馈暴挖鳃潞黔碗预宠掇驳窜巾岳毒箭嘴荚锚污怎艾比固郁莽丝敛优西撕携肇鄂侣讫籽伪羹趋撬鹿压晦拉施今哲瘩匪毫紫较朝乒罪巷椒性坚枷美送涩痊擦携史蛮绽董钞店恍尼姓盼甸肄疡漾潘份草藩误三陌懒扶樊腮谎欣棒宽揣玫容中剔角扎赵铸狙脉蒜矩多彦苫帖卧媒畦酷芬谐绷荆膨境侩遥没数哎塌放侧邻甸摊盈祈持沮务戎垛烈邯按拈抹恫糕趋妥梅糟锣藩绕伙桔孤辊舰涡涩饰述距梆搐出襄操增仟眠鸵逐骡卿腰顷颤盎旺渴探啪蒲墟答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B 5.D
1.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C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 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3.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 A)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 )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D) A.陶行知 B.蔡元培C.潘菽 D. 廖世承
二、填空题
(答案1.学与教 2.心理学教育学 3.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4。敬业精神教学风格 5.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6.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 7.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 8.解释控制)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 )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 )之间的交叉学科。
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来体现的。
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 ( )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5、教学环境包括 ( )。
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 ( )、( ) 以及空间布置等。
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预测和()的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概况。 . 答:教育心理学从最初附属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奇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 四、论述题
1、试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答:(1)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4)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5)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
(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试述学与教的过程及相互影响。
答:(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教学过程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心理学练习题(二) 一、辨析题:
1、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2、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
3、在全人口中,智力低常的人与智力超常的人数基本相等。
4、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5、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的完全丧失。
6、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基本上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7、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8、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能动性。
9、在同一班级里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但各个学生的心理反映是不同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先天固有的。
10、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它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动机越强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1、创造性是天生的,主要靠学生的悟性,很难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培养。
12、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13、不论什么气质的人,遇到高兴的事,都会情绪高涨;遇到不愉快的事总会情绪低落 14、竞赛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应尽量少搞竞赛。 15、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16、有个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因拾金不昧而受到表扬,就向妈妈要了一元钱交给老师,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这说明,这个同学不诚实。
17、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动机。
18、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19、抑郁质是一种最差的气质类型。
20、一般说来,表扬比批评更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不批评学生。
21、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22、抑郁质是一种最差的气质类型。
23、一般说来,表扬比批评更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不批评学生。
24、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25、一个在教师面前较勤快的学生,有可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懒惰。 26、所谓复习,就是一遍遍地重复学习。
27、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受差异规律的制约,表现出个体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28、福利彩票的中奖率极低,没有几个人会买它。 29、学习动机水平越高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越好。 二、简答题:
1、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2、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3、简析师爱的特征及其心理功能。 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5、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有哪些?
6、如何理解“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7、为什么说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8、发现学习在教育上有何积极意义? 9、为什么学习过后要及时复习?
10、社会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示范而进行的。榜样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对学习者产生有效的影响?
11、简述心理过程所包含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的相互关系。 12、简述性格结构的基本特征。
13、接受学习在教育上有何积极意义? 14、简述影响再认与回忆的主要因素。
15、林崇德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哪六个年龄阶段? 16、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17、简述动机形成的条件。
18、试述发现学习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 19、试述如何运用遗忘规律合理地组织复习?
20、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趋势如何? 21、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什么过程? 22、简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23、个体记忆策略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24、简述动机的相互作用。
25、简述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方式。 26、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27、简述影响动机形成的因素。 28、教师在社会中充当着哪些角色? 29、动作技能
30、 赛尔曼儿童友谊的发展的五阶段是什么? 31、 有代表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 32、 简述常用的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3、 简述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内容? 34、 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35、 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36、 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技术包括哪些内容? 37、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学习效果关系? 三、 论述题
1、 试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 试论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
3、 从心理学技术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4、 为保证有效复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5、 谈谈动机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2、分析一位你印象最深的教师在人格特征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3、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4、试述如何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联系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6、试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7、试述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8、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9、试述如何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0、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1、 试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2、 试论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
13、 从心理学技术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14、 为保证有效复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15、 谈谈动机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练习题(三) 一、心理的实质 (一)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___及其___的一门科学。 (心理现象、规律)
2.心理现象也叫___,它包括___和___。 (活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___,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过程,它包括___、___、___。
(动态过程、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德国心理学家___在___年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的科学。(冯特、1879年)
5.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6.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___。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7.必须具备___和___才能产生人的心理。 (人脑、客观现实)
8.人的神经系统是由___和___组成的。其中周围神经系统由___、___、___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
9.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叫___,它由___和___组成。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分叫___。
(神经元、细胞体、突起)(突触)
10.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额叶是___中枢;颞叶是___中枢;枕叶是___中枢;顶叶是___中枢。
(语言运动智慧、听觉、视觉、躯体感觉)
1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___产生的规律性的___。
(反射、内外刺激、反应)
12.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___,它由___、___、___、___、___五部分组成。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3.第___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人所特有的是___的活动。(一、第二信号系统)
14.反映是物质间___,彼此留下痕迹的过程。植物和单细胞出现了___反映形式;多细胞和环节动物有了___;脊椎动物出现了反映形式;高级哺乳动物出现了;人的心理的最高形式是产生了___。人的心理反映具有___性和___性。
(相互作用、感应性、感受性、知觉、具体思维、意识、主观性、能动性) (二)问答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什么叫反映,它是怎样演化的? 3.人的意识有哪些特征?
4.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产生人的心理? 5.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二.动机 (一)填空
1.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丰与发展的_____。它是____的源泉。(必要事物、个性积极性) 2.需要可以按其_____、______加以分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____、___、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___、____。
(起源、对象、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后天的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___、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__个层次。 (马斯洛、五) 4.需要层次按人本主义的观点可分为___、_____、____、___。(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动机是指__人行动式__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___。(激起、抑制、内在原因)
6.动机是由人的___和___而产生的。当人的愿望指向行动并成为推动行为的一种__时,就变成活动动机。
(内部需要、外部的刺激诱因与条件相结合、心理驱策力) 7.动机的特性和机能有___、___、____。
(动机的原发性特征和始动机能、动机的内隐性特征和调节机能、动机的实践性特征和强化机能)
8.按需要的种类可以把动机划分为__、____。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9.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___、也称为___,其中饥饿动机、干渴动机是研究得最多的两种主要的生理性动机。(原发性动机、内驱力)
10.动机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比较原始的三种驱动力:即___、___、与___;二是人类特有的___与___。
(好奇心、探索与操弄;成就动机、社会交往动机) 11.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分为___和___或___和低下的动机。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划分为__与__动机。按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的大小分___和_
___。
(正确的、错误的动机、高尚的、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主导性动机、辅助性动机) 12.与人的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活动)倾向性是___。 (兴趣) 13.兴趣是在__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__的对象即兴趣的对象。(需要、需要) 14.兴趣是人类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动力。人的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__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___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起__作用,对注意起__作用,对智力起___作用。
(准备、推动、促进发展、激发与保持、开发)
15.从兴趣的倾向性来看,可分为___、____。 (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16.兴趣的品质特性是兴趣的倾向性(指向性)___、___、___。(广博性、稳定性、效能性)
17.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__关系。也就是说动机水平过低学习,效率___,动机水平过高,学习效率__,只有__水平的动机,学习效率最高。 (倒U曲线、不高、反而下降、中等)
18.心理学家__和__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___,而是根据__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___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__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____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固定不变的、任务性质、简单、困难、耶克斯-多德森)
19.强化理论是由__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强化可以分为___和__两种。美国社会心理家___将强化分为三种方式:一是___、二是___、三是___。 (行为主义、正强化、负强化、班杜拉、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20.多伊奇等人提出了__的概念,他将成就结构理论划分为三类目标结构,即__、___、___。 (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1.韦纳认为个体对__和__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他的归因为分___和__两个维度。内外性维度是指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__的力量决定的,是__;而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由__的力量决定的,是__。稳定性维度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能力和任务难度等因素是__;心境、运气和一时努力因素是____。 (成功、失败、内外性、稳定性、个体本身、内部原因、个体之外、外部、稳定的、不稳定的) 22.韦纳指出,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把成功与失败结果归结为个人的能力、___、___、____、四个因素。
(自己的努力程度、运气、工作任务难度)
23.根据兴趣的效能性,可将兴趣分为___和___。 (积极兴趣、消极兴趣)
24.培养学习需要的途径有___和____。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间接转化途径) 2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__的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___力量。成就动机最初由__和__提出,后来阿特金森加以发展。
(成就需要、内部推动力量、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需要?它有哪些种类?
2.马斯洛是怎样划分需要层次的?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划分原则是什么? 4.什么是动机?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5.动机的特性和机能有哪些? 6.动机是如何分类的?
7.什么是兴趣?是如何分类的? 8.兴趣有哪些品质特性?
9.青少年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有哪些表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 (四)论述:
1.青少年动机发展有哪些表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归因理论是谁提出的,有几个难度?归因理论中的四个因素如何影响学习? 三、感知觉 (一)填空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 进行___的反映。(综合整体的)
2.知觉的种类有___、___、___。空间知觉又包括___、___、___、___。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3.影响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___、___、___、___、___。双眼线索有___、___。
(物体重叠、空间透视、运动视差、明暗阴影、水晶体调节) (双眼辐合作用、双眼视差)
4.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___的反映,它依赖的参照指标有___、___、___。 (时间关系、顺序性、延续性、事物运动)
(自然界的周期变化、人造计时工具、生物钟现象及人的活动和活动对象的变化)
5.运动知觉是对物体___和___的知觉。它包括___、___、___、___。影响运动知觉的线索是___、___、___。(空间位移、移动速度)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自主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运动与观察者的距离、观察者自身的) 6.知觉的基本特性有___、___、___、___。 (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7.影响知觉 客观因素有___、___、___、___。主观因素有___、___、___、___。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与情绪状态)
8.恒常性指知觉条件在___变化时,人客观事物的知觉仍然保持___的特性。视知觉的恒常性一般有___、___、___、___。 (一定范围内、相对不变、大小、亮度、形状、颜色)
9.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的直观形式有___、___、___。 (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
10.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___、___、___的知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主动)
(二)问答题
1.直观的形式有哪几种,在教学中怎样遵循感知规律,正确使用直观?(97年已考) 2.什么是观察,它有何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举例说明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4.知识经验在知觉中有何作用? 四、注意 (一) 填空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___和____。 (指向、集中)
2.注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 3.注意的功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功能、信息整合加工、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预测与预见功能) 4.注意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
(不随意性、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或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5.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观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强度大小、刺激物对比差异性、刺激的变化与运动)(主体的需要兴趣与期待、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知识经验的影响)
6.影响有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任务明确、意志力与抗干扰能力、社会需要与间接兴趣、积极主动的操作和智力活动) 7.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8.注意分配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只能有一咎不熟练,活动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 9.和注意的稳定相反的品质是______。(注意的分散)
10.影响注意广度(范围)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体复杂程度和客体间的关系、环境因素、活动任务的单一和复杂、主体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
(二) 问答题:
1.在教学活动中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2.注意品质有哪些,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3.简要说明注意的功能。 4.青少年注意有那些特点?
5.分析产生分心的原因?怎样克服分心? 6.影响知觉选择的主客观因素是什麽? 7.注意的特点有那些? 8.注意分配依赖的条件? 五、记忆与知识巩固 (一)填空
1.记忆的过程(环节)是___、___、___。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根据记忆内容与对象分类,记忆分为___、___、___、___。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分为___、___、___。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表象具有___、___、___、___等特点。它是___和___的中间环节。
(直观形象性、形象概括性、模糊、片断) (不稳定性、个别差异性)
4.识记是___和___事物,从而___的过程,识记分为___、___、___、___四类。
(识别、记住、积累知识经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5.保持是记忆过程的___环节。是信息的___,也是___的巩固过程。 (中心环节、储存、暂时神经联系) 6.和保持相对的是___。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恢复或___,或者产生错误的___。暂时性遗忘是由___造成的___的障碍。永久性遗忘是由___引起的___障碍。 (遗忘、提取、再认和回忆、干扰、提取信息、衰退原因、存储性)
7.艾宾浩斯是___国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他发现的进程是___,有___的特点。 (德国、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8.前摄抑制提___________________。 倒摄抑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先学习的内容对后继学习的干扰)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妨碍)
9、遗忘理论有三个学说,它们是___、___、___。 (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10、联想是___的复活,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联想的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答题:
2.组织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是什么?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规律?怎样运用这个规律组织有复习?(什么是遗忘?怎样组织复习才能有将克服遗忘?) 六、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
1.思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间接性、概括性)
2.思维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可分为_______、______根据 向性和答案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非形式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
(分析与综合 、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系统化) (概念、判断、推理)
4.概括有初级的_____、和高级的______。 (经验概括、科学概括)
5.抽象是人脑把各种对象或现象间____、____属性提取出来的过程。(共同的、本质的) 6.思维的基本单位是___,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___关系。 (概念、反比例)
7.推理可分为____和__两种。(归纳推理、演绎)
8.变式是从____、___和方式变换事物的____属性,揭示______属性的过程。它的作用在于____。
(不同角度、方面、非本质、本质、分化概念(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特征)) 9.解决问题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0.迁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中有__迁移和_____迁移两种。 (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正)(负)
11.定势也叫心向,是心理活动的_____或是心理的__。它对解决问题有时有___影响,有时有____影响。
(一种准备状态、倾向性;积极影响、消极)
12.想象是人脑对___加工改造,创造出______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____。(已有表象、新形象、思维)
13.想象的在有____、_____。有意想象分为_____、____。幻想分为____、_____。(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理想、空理)
14.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造想象依赖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造性动机、原型启发与联想 、积极思维活动、灵感和艰苦劳动)(刺激物是否鲜明生动、主体表象丰富程度、主体对词语和图表的理解、知识经验)
15.思维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阔性和深刻性、性与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 (二)问答题
1.简述思维的基本过程。
2.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3.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怎样培养? 4.什么是想象?怎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5.什么是概念?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 七、情绪与情感 (一)填空
1.情绪与情感是以______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____。(需要、态度体验) 2.情绪是与___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___需要相联的。 (机体、高级社会)
3.情绪与情感具有两极性,积极的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____作用,消极的情绪与情感对人的活动起___作用。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促进(增力)、阻碍(减力)、肯定与否定、激动与平静、愉快与不愉快、紧张与轻松) 4.情绪状态的机体表现有___、____、______。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表情变化) 5.表情变化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与手势 、言语表情)
6.原始(基本)情绪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7.按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划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 (心境、激情、应激) 8.心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引起心境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弱性、持续性、非定向的弥散性)(生活中的一般事件、带感情色彩的表象再现;人体的生物节律;理想、信念、世界观) 9.激情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境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强烈爆发性、短暂性、指向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意向与愿望的冲突、过度抑制与兴奋、超强刺激引起意识狭窄现象)
10.人的高级的社会情感是与___需要相联系的,它可分为____、_____、_____。(社会性、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二)问答题
1.联系实际分析情绪与情感有何作用?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情绪与情感和认识过程的关系? 4.激情是怎样产生的?
5.如何对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八、意志 (一)填空
1.意识行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受意识能动调节支配、克服内外困难。) 2.意志行动的过程是____、_____其中___是核心,是关键步骤。 (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
3.动机是一种推动人的______。由人的______和_______相结合而产生的。(内在原因、内部需要、外部的刺激诱因与条件)
4.动机的特性和机能有____、_____、____。
(原发性特征和始动机能、内隐性与调节机能、实践性、活动性与强化机能)
5.动机体系包括需要、定势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动机体系中,最强烈、最稳定、最核心的成分是该个体的_____,它具有更大的动力作用。 (兴趣、愿望、理想、信念、世界观、主导动机) 6.活动目的是指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____和_____。目的矛盾引起的心理冲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结果、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7.意志品质的差异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觉性与盲目性、果断性与寡断性、自制力强弱、坚韧性与动摇性、执拗和顽固性) (二)问答题
1.分析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 2.分析人的意志行动的过程。
3.联系实际分析人的意志品质的差异,好何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品质。 九、.能力 (一)填空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_____,使活动顺利完成的_______。 (活动效率、个性一心理特征)
2.各种上能力的独特结合叫____。各种上能力结合和高度发展叫_____。(才能、天才) 3.一般能力是在许多认识活动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也叫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_______是智力的核心,______是智力 的高级表现形式。特殊能力是在______和______中表现的能力。
(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与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专业、特殊职业活动) 4.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5.能力形成的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早期环境与教育中获得的经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社会实践活动、天才与勤奋等 、主观心理条件)
6.关于智力 发展,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一个假设,他把5岁前视为智力发展的最迅速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小平视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了_____,其余_____是4—8岁获得的,另外_____是8岁至17岁获得的。 (50%的智力、30%、20%)
7.测验量表是一种_____测量工具。它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化、常模、信度、效度、施测与评分标准化)
8.信度是____,效度是_____,信度高,效度______,效度高,信度一定______。 (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希望测量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程度、不一定高、高) 9.智商IQ=MA(智龄)/CA(实龄)×100
10.智龄:是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度量,它说明了一个儿童的智力______。(达到了某一年龄水平) (二)问答题
1.什么是能力?它与知识、技能有何关系? 2.分析能力的个别差异。
3.能力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 十.气质与性格 (一)填空
1.气质是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中表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强度、速度、平衡性、灵活性)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过程是______和____。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基本特性的独特结合,把动物的神经活动分成了四种类型。 (兴奋、抑制过程、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关系是:强—不平衡________;强—平衡—不灵活型________;强—平衡—灵活型_____;抑制型____。(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 4.按四分法气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
5.性格是一个人对______的态度和______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______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现实的、习惯化、比较稳定的)
6.在个性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们的是___________。(性格)
7.性格形成的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幼儿环境、学校教育、职业活动与社会实践)
8.性格的结构特征差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9.性格的类型可分为(1)机能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倾与_____;(3)与________;(4)价值取向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绪型、意志型、理智型;外倾型;依存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
(二)问答题:
1.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2.性格形成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 3.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4.试分析了解人的气质特点及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心理学练习题(四)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心理过程?( C) A.记忆 B、意志 C、兴趣 D、情绪
2.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_A___。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象 3.科学的心理学产生于_B_。
A.美国1879年B、德国1879年C.奥地利17年D.法国17年 4.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属于个性心理特征。(C) A.动机 B、理想 C、能力 D、世界观 5.人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_D_。
A.人有语言 B、人能直立行走C.动物的反应水平低D、人有主观能动性
6.两个静止的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上的邻近部位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叫( B )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 C、诱动知觉 D、自主运动
7、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有的知识经验支认识它,并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C)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是(B) A.直观 B、观察 C、记忆 D、思维
9.适时记忆的容量和注意的广度是一样的,都是(B)
A.3—6个组块 B.5—9个组块 C.6—8个组块 D.7个组块 10.无意义音节和遗忘曲线的首创者是(A)
A.德国的艾宾浩斯B.德国的赫尔马特C.德国的冯特D.德国的苛勒 11.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它相当于(D) A知觉 B思想 C感觉后像 D从知觉到思维的桥梁 12.由苍松翠柏相到意志坚强是(A)
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 C、对比联想D因果联想 13.学生上课时想着课外的事是注意的(D) A转移 B稳定性 C分配 D分散
14.注意强度在某种情况下能发生周期变化,这是注意的(C) A 分散 B转移 C动摇 D分配 15.狗听到主人叫它的名字就过来是(C)
A无条件反射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D思维 16.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是(B) A抽象B概括 C联想 D综合 17.变式的目的在于(A)
A分化概念 B突出事物的非本质特性 C新颖性 D便于直观 18.指向于未来并且能实现的想象叫(B) A空想 B理想 C幻想 D表象 19.产生情绪与情感的基础是(C)
A、个性心理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C、认识过程D、意志过程 20.强烈而持续时间短促的情绪状态是(B)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心情
21、对劳动的热爱及责任感,同志感,友谊感,人道主义是属于(B)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激情
22.热爱真理,思想,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是属于(A)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认识
23.公元前五世纪,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的人是(B) A盖伦 B希波克拉特 C柏拉图 D、亚里斯多德 24.活泼好动、易动感情、伶利、敏捷是属于(C) A性格 B理智感 C气质 D激情
25.在个性结构中,始终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有好坏之分的是(B)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意志 26.气质类型的特点是(A)
A.无好坏之分B.都是好的C.都是坏的D.多血质最好 27.将性格按照文化、社会学来划分的是(B)
A荣格 B斯普兰格和底尔太 C阿德勒 D弗洛伊德 28.一个人冷酷无情、损人利己、傲慢是属于(C) A气质 B能力 C性格D道德感 29.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属于(B)
A激情 B积极的心境 C应激D热情
30.一个人做事满怀信心,始终不渝、排除万难,实现目标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的(C)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力
31.驾驶员在驾车时,眼、耳、手、脚并用是(B)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范围 32、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是(A)
A1分钟以内 B2秒以内 C0、25秒 D10分钟 33、由一王朝想到马汉是(A)
A、接近联想 B、类似联想 C、对比联想 D、因果联想 34.看小说时,人脑中形成的相应在形象的过程主要是(B)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幻想 D创造想象 35、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与(A)相联系的情感。 A社会需要 B生理需要 C客观环境 D物质需要 36、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C)
A生理条件 B心理过程 C可能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D个性 37、素质是能力发展的(B)
A、直接生理机制B、自然前提C、心理条件D、决定因素 38、“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D)
A.缺乏营养条件B.遗传素质C.狼的影响D.缺乏社会性刺激 39、气质类型是(C)的外部表现 。
A、心理过程B、对事物的态度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D、认识倾向 40、具有明确目的的行为(B)意志行为。 A是 B不全是 C不是 D以上都不是 二、判断题
1.本能的行为属于无条件反射。 2.植物阶段已具有感受性反映形式。 3.人的心理反映象照镜子一样。 4.心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
5.巴甫洛夫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6.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7.注意不是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8.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动摇”是一种正常的注意现象。 10.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注意。
11.有意注意不能直接转化为无意注意。 12.短时记忆的遗忘一般是永久性的。
13.暂时性遗忘是因干扰而产生的提取性障碍。
14.难度相等的材料,相似程度越高,倒摄抑制的干扰也越大。 15.思维是单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16.幻想是一种有害无益的想象。 17.想象表象就是记忆表象。 18.思维与感知觉没有必然联系。 19.心境是心理情境。 20.激情是无法控制的。
21.情绪、情感不是的过程,只是认识过程的伴随物。 22.不同的道德感是受不同的道德标准制约的。 23.动物也有情感。
24.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25.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为都是意志行为。 26.需要是产生动机斗争的根本原因。 27.青少年的世界观已经成熟了。
28.兴趣是推动人在认识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心理特征。 29.个性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0.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31.短暂动机对活动起消极作用。
32.在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遗传是前提,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 33.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等同的概念。
34.能力的发展是先天素质与后天教育结合的结果 。 35.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36.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37.人的智力差异很不显著。 38.知识越多,能力越高。
39.智力 表现早晚的差异是由于是否勤奋决定的。 40.气质具有稳定变的特性。
41.气质主要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42.气质影响人的活动进行的方式和工作效率 。 43.性格主要受社会环境制约。
44.性格有好坏之分,始终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45.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体心理特征转化的中间环节。 心理学练习题 (五) 第一讲练习题
1.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B )年。 A.17 B.1879 C.17 D.1798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A )。
A.个性心理 B.个性心理特征 C.个性倾向性 D.情感过程 3.认识、情感和意志统称为(C)。
A.个性心理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个性倾向
4.创设并控制一定条件,从而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是(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5.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C)。 A.感知 B.情绪 C.兴趣 D.气质
6.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D )。 A.思维 B.意志 C.兴趣 D.气质 7.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B )。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依德 D.马斯洛 8.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依德 D.马斯洛 9.下列选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D)。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膝跳反射 D.谈虎色变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是(A )。
A.尝梅生津 B.望梅止渴 C.谈梅生津 D.谈虎色变 第二讲:注意与感知练习题
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D )。
A.需要与态度 B.观察与思考 C.分配与稳定 D.指向与集中 2.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B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注意 3.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注意 4.\"一目十行\"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A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5.\"一心二用\"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C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6.听到一声巨响,马上转过头去看,这属于( A)。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7.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不良注意品质是( B)。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动摇 8.\"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被注意到是利用刺激物的(B )。 A.强度 B.对比 C.变化 D.活动 9.下列哪种是外部感觉?(C )
A.运动觉 B.平衡觉 C.皮肤觉 D.内脏觉 10.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是知觉的( D)。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第三讲:记忆练习题
1.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经过复习转化来的记忆称为(C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登记
2.感知过的事物或对象再度出现时,人能够识别出来称为(A )。 A.再认 B.回忆 C.表象 D.想象
3.有预定目的,而又自觉地运用方法的识记是(A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4.以经历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称为( D)。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5.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B)。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弗洛依德 D.冯特 6.遗忘的规律是( C)。
A.进程均衡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先少后多
7.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叫(D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8.校庆时两位老同学相会,虽然叫不出名字,但彼此能认识,此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B )。 A.回忆 B.再认 C.识记 D.保持
9.\"由大联想到小、强联想到弱、高联想到低\"是(B )。 A.相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因果联想 10.\"由学生联想到老师\"是(C )。
A.相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因果联想 第四讲:思维与想象练习题
1.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C )。 A.思维 B.表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2.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想活动主要是(D )。
A.无意想象 B.记忆表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3.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 D)。 A.表象 B.联想 C.做梦 D.幻想 4.梦属于一种(A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记忆表象 D.再造想象 5.小孩子边搭积木边思考,这属于( B)。
A.直觉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6.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C )。 A.定势 B.功能固着 C.原型 D.问题情境
7.尽可能多地说出\"砖\"的不同用途,这主要属于( A)。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分析思维 8.聚合思维又称为( C)。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求同思维 D.求异思维 9.\"头脑风暴法\"是由(D )提出来的。 A.卢钦斯 B.邓克尔 C.西蒙 D.奥斯本
10.根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是( B)。 A.流畅性、应用性、灵活性 B.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C.整体性、具体性、灵活性 D.变通性、独特性、可操作性
第五讲:情绪与情感练习题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 B)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A.个性 B.需要 C.兴趣 D.自我概念 2.( A)人和动物都具有。
A.情绪 B.情感 C.道德感 D.理智感
3.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情感
4.由意外的紧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是(C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情感
5.帮助了他人觉得高兴,这属于哪种情感?(B )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荣誉感 6.情绪评价学说的创建者是( D)。 A.詹姆斯 B.兰格 C.坎农 D.阿诺德
7.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B )关系。 A.U型 B.倒U型 C.直线型 D.无规律型 8.高兴时手舞足蹈属于下列哪种表情?(B )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语调表情 D.言语表情 9.和简单学习相比,( C)的焦虑水平能促进对困难和复杂内容的学习。 A.相同 B.较高 C.较低 D.很高
10.学到知识之后产生的喜悦和满足感属于(A )。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是非感 第六讲:个性倾向性练习题 1.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 C)。 A.动机 B.兴趣 C.需要 D.信念 2.需要的基本特征是( A)。
A.动力性 B.发展性 C.无穷性 D.层次性 3.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最高层次是(D )。
A.安全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 4.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 A)。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求知欲 D.自我提高动机 5.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是(C )。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求知欲 D.自我提高动机 6.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是(A )。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求知欲 D.自我提高动机 7.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 B)成分。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机 8.( B)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 A.自信 B.自卑 C.自尊 D.自负 9.( D)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人行为的最高调节器。 A.需要 B.兴趣 C.自我意识 D.世界观 10.自我控制属于自我意识中的( C)成分。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机 第七讲:能力练习题 1.智力就是(C )。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一般能力 D.特殊能力 2.各种能力的完备结合成为( B)。 A.技能 B.才能 C.天才 D.智力 3.才能的高度发展称为(C )。 A.技能 B.才能 C.天才 D.智力 4.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A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5.下列选项中哪种是特殊能力?( C)
A.观察力 B.记忆力 C.节奏感 D.注意力 6.生理素质是能力发展的(B)。
A.动力系统 B.自然前提 C.心理基础 D.核心成分 7.某个学生智商为100属于( D)。
A.智力优秀 B.智力缺陷 C.智力迟钝 D.智力中等 8.某个学生智商为80属于(C )。
A.智力优秀 B.智力缺陷 C.智力迟钝 D.智力中等 9.在全人类中,智力呈何态分布?( B)
A.偏态分布 B.常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10.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是( B)的。 A.同步 B.不同步 C.迅速 D.缓慢 第八讲:气质与性格练习题
1.气质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B)。
A.亚里斯多德 B.希波克拉底 C.柏拉图 D.克瑞奇米尔
2.某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多变、注意力容易转移,他是属于哪种气质类型?(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3.某人安静沉稳、寡言少语、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不易转移,他是属于哪种气质类型?(C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的提出者是( A)。
A.巴甫洛夫 B.希波克拉底 C.加伦 D.克瑞奇米尔 5.胆汁质的人的神经类型是(A )。
A.强而不平衡型 B.强、平衡、灵活型 C.强、平衡、不灵活型 D.弱型 6.抑郁质的人的神经类型是( D)。
A.强而不平衡型 B.强、平衡、灵活型 C.强、平衡、不灵活型 D.弱型 7.个性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 C)。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8.\"某人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常用理智来控制感情与行为\",这属于哪种性格类型?(B )A.意志型 B.理智型 C.情绪型 D.胆汁型
9.用图片或墨迹,让被试自由回答反应而测量性格的方法是(B )。 A.自然实验法 B.投射法 C.问卷法 D.个案法 10.( D)教养方式容易养成儿童自私、骄傲、任性和依赖的性格特征。 A.民主型 B.型 C.放任型 D.溺爱型 第九讲: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练习题 1.\"一好百好,一坏百坏\"是一种( A)。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2.\"山东人直爽,上海人精明\",这属于( C)。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3.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近出现的信息对于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是( D)。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4.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是( A)。
A.语言符号 B.非语言符号 C.面部表情 D.身体姿态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什么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B) A.相互性 B.相似性 C.互补性 D.接近性
6.\"远亲不如近邻\" 说的是什么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D) A.相互性 B.相似性 C.互补性 D.接近性
7.\"错误效应\"是指微小的错误能(B )能力突出者的吸引力。 A.降低 B.增强 C.维持 D.抵消 8.( C)把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分为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和公众区。 A.阿伦森 B.阿希 C.霍尔 D.洛钦斯 9.\"以己推人\"是一种( D)。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标签作用 D.投射效应 10.喊叫声、哭声、笑声属于( B)。
A.辅助语言 B.类语言 C.语言符号 D.口头语言 第十讲:心理健康练习题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而二者不可兼得,这属于( A)。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严重冲突
2.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都可以追溯到个体的( D)。 A.遗传因素 B.教育环境 C.人格特征 D.早期经验
3.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拘谨呆板、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是( B)人格的表现。
A.癔症型 B.强迫型 C.型 D.自恋型
4.\"好胜心强,事业心强,雄心勃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凡事求成\",这是( A)人格的典型表现。
A.A型 B.B型 C.内向型 D.外向型
5.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下面哪个因素属于生态环境因素?( C) A.价值观念 B.人际关系 C.拥挤与噪音 D.文化变迁 6.下面关于心理咨询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D)。
A.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 B.心理咨询是一种关系。
C.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的活动。 D.心理咨询面对的主要是精神病患者。 7.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C )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A.躯体疾病 B.病毒干扰 C.遗传 D. 大脑外伤 8.面对压力时,如果采取积极行动以解决引起压力的具体问题,这属于哪种应付方式?(B ) A.主动认知模式 B.主动行为模式 C.回避应付模式 D.情绪定向应付
9.\"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这属于哪种人格障碍的特征?( A) A.强迫型人格障碍 B.偏执型人格障碍 C.戏剧型人格障碍 D.型人格障碍
10.\"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是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这属于哪种人格障碍的特征?( B) A.强迫型人格障碍 B.偏执型人格障碍 C.戏剧型人格障碍 D.型人格障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