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史观成立的重要前提,正确认识和理解该原理的辩证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内涵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也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是指不依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与社会意识相对立的社会存在,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社会存在是有了人类社会才有这个概念的,社会存在不能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同时它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生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现实的生产过程,“直接生活”的“生产方式”划归为社会存在,同时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和《反杜林论》一书中分别把社会生活经济条件和社
会经济结构划归为社会存在,进一步突出了社会存在的社会物质特征。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主要包括法律,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是指自然科学,还有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而展开。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概括的讲,社会存在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是主观性和观念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本身和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都向对方转化。从总体上来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过程;以下具体阐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这里的“决定”作用主要是指社会存在是本原,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派生物,即社会存在的反映。其二,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是社会意识发展的基础。其三,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反映的工具和实现手段。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是能动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其四,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最后的标准。看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地,准确地反映社会存在,标准还是社会存在本身。
再次,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
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一般的说,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超前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其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科学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为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而更好地运用该原理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发展问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是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包括商品经济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等,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包括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人类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它具有完整性。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出发,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实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二,它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共同发展规律的概括;第二层次是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各自的一般规律的结论;第三层次是揭示各个领域及其特定发展阶段中的各类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的结论;其三,它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既不是全部言论也不是个别结论。其四,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理论学说的根本标志。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其五,它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继承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阐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就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但是学习哲学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而这一切都归结于人类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就是了解并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阐述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与探索自然规律一样,首先必须弄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切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意识,意识的一切现实对象都只能是人们的存在,即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意识的唯一的现实对象,单纯的自然存在,即不是作为社会存在的自然存在,并不是意识的现实对象,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存在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同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唯物史观成立的前提,也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其它唯物史观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为人们正确
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只有在理解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正确观点,从而为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实现,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理论前提,并且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基本方向,进一步肯定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唯物史观中的主导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性上来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体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归属于唯物史观的体系中,与辩证唯物主义一样,它只是涉及的领域有所不同,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层次上来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具体揭示了特定历史领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侧重于社会而非自然的一般规律,更加突出了社会历史性;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上来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进而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这些都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和发展性,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社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在自然领域中发挥作用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样,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基础。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不断发展注射新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解决社会历史问题,处理与世界历史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元素,它将继续在该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作为唯物史观理论发展的前提,克服了以往历史理论的缺陷,使人们能够以精确的眼光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能够认识和掌握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根源,把人类历史从根本上看作是人民群众的历史,看作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的历史,从而,破天荒地第一次把社会历史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言,要求我们做事一定要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程度来考虑问题,使理论,道德,观念,心理等建立在实际水平上;就社会意识对社会的能动作用而言,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先进思想,理论的强大反作用,明白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和落后理论的阻碍作用,使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总之,明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使我们在从事具体工作时从客观存在出发,并且利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造福于人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下就该原理的意义作具体分析。
首先,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性变革的基础。其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成果中最伟大的科学成果,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上的伟大。使得“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从而开创了科学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极大的推动了历史本身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其二,马克思创立唯心史观时所遵循的两个“划归”即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两个“归结”即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为由生产力决定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的思想。把握这两个思想,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科学指导原则。
其次,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坚持社会意识形态,充分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100多年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唯一科学的意识形态。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本质上是人类的未来与现在,过去之间的斗争在思想上的表现;其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复杂,西方发达国家和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千方百计进行分化,西化和平演变,采取的方式主要由宣传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育扶持社会主义国家的者等;为此,积极面对,迎接和回应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和斗争,无产阶级政党牢牢把握对于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淡化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总之,理解和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唯物史观中的核心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处理现实社会问题时更加理智,多角度的思考,尤其在处理与自然,历史的关系时能够综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虑问题。同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能够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现实和遗留
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5-98页
[2]孟庆仁.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东岳论丛,2002.11
[3]秦清芝.重新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前沿,2011,(13)
[4]王金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杨进军.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及其特征.学术探讨,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