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常见形式之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学生的回答不一定是相同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里,学生答出完全一样的答案的现象不应该成为答问过程中的常态。然而在公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几个或者十几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如出一辙。显然学生回答之所以相同或相似,意味着学生的答问内容不是他们思考的结果,不是学生个性化的观点,而是在照搬照抄教材的观点。
作秀的公开课里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即学生的答案必须是正确的,不能是错误的或者片面的。如果可以是错误的,那也可能是教师的课前“预设”的美丽的错误。这也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答问活动的一个误区。允许学生犯错误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很明显,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作秀的公开课中之所以不能呈现错误答案,原因在于学生无权对问题进行的思考和教师教学的不当需求。
思想品德课堂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式的创新和拓展,还是简移教学内容而照本宣科?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的教学行为,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 在责任中长大 》一节内容,教师只是用数张PPT把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翻版和展示,把“满堂灌”换成了“满堂PPT”。无疑,这节课是失败的,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丝毫找不到生活的影子,因为教师人为地架空了教学的根基,让教学成为一潭死水――师生只是用了45分钟时间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整理。试想,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思维创新呢?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呢?
二、远离“走马观花”,提倡师生互动
《 。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这是教师自觉承担教学指导角色的具体表现之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角色决定了互动活动的方向和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动的成效。但是有的公开课中的师生互动却人为地披上了虚假的外衣――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教师预设的讨论环节时,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学生自觉组成互动学习小组,一片轰轰烈烈的互动场面立显眼前;或者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提问活动,学生按照课前教师的“授意”,把教师的提问回答得流利、准确,而教师也只是用“好”“很好”“不错”等简单的词语进行形式上的评价;或者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主体阅读活动,而教师则忘记了自己的课堂责任和角色,随心所欲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准备活动而置听课教师和学生于不顾。诸如此类,教师失去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秀”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大多定位于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讨论,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认识。其实,教学互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互动应侧重于“互”,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动”,二者都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载体,都是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是实实在在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包含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思维激发以及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学互动应力戒形式主义,务必走向真实和有效。教学互动应走出单向灌输的藩篱和制约,务必走向深刻和具体。教学互动,可师生质疑,可师生问答,可师生答辩,可师生讨论,也可师生共同阅读。互动的内容可以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教学的有效生成,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三、摒弃“蜻蜓点水”,提倡深度探究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设计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但是我们审视一些公开课教学的合作探究过程,又不难发现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无法触及合作探究活动的本质和灵魂。用“蜻蜓点水”一词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
从根本上讲,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早已有了答案的问题,只不过它们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感性知识摆到了学生的面前,还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更不能为我所用。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的安排把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整合到课堂的某一个环节中去,目的是借助这些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得如何,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是否主动思考了,是否经过自己思考得出个性化的结论。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苏人版)时组织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是:谈一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了分组探究活动,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各小组的代表汇报了本小组的探究结论。汇报结束后发现,各个小组的结论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这也许正是教师所期望的完美的探究结论,但是我们知道,这的确又是一种人为的教学假象――学生被合作了,被探究了。教学思维的畸形导向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偏离了发散思维的轨道,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式受到了无形的束缚。
所以,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是基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摒弃“整齐划一”式的狭隘思维方式,而着重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学生进行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考,鼓励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而得出个性化的“真知灼见”。在这里,学生的见解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能“迎合”和“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学生的结论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这都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而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并在享受探究过程带来的愉悦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才是教师组织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
四、抛弃“虚情假意”,提倡唤醒鼓励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某某同学的发言”“让我们为某某同学鼓掌”……类似这样的讨要掌声的教学“秀”行为在各种公开课中比比皆是。好像没有了掌声的衬托,课堂教学就不能被称为成功似的。这是一种“强买强卖”的霸道的做法――被鼓掌的学生有一种被施舍的感觉,鼓掌的学生则有一种被迫的无奈的心理反应。
教学不是闹市般的“做作”。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应该是亦静亦动的,动时迭起,师生雀跃,共同享受教学带来的愉悦;静时沉思联想,师生默契,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奥秘。有的教师在设计公开课教学时侧重于教学假“”的营造,一厢情愿地“煽情”,人为地“激动”起课堂的某个环节,背离了教学的本质和宗旨。
教学需要来自学生内心的鼓励,而不是形式上的点缀。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褒奖,这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水平的适时呈现。但是问题在于教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适当的时机和对什么类型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那种近乎泛滥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是适得其反―― 一方面,被表扬和鼓励的学生不仅没有感觉到该行为的力量,相反有一种被教师戏弄的感觉,配合教师的教学需要成了课堂最为重要的工作,学生成了名符其实的活动配角与观众。另一方面,使课堂笼罩在虚假的氛围里,“秀”行为让课堂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作用。
【 英文 摘要】tong bao currency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perfect coppersystem with the longest period of utility in chinese monetaryhistory.it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economichistory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tong bao currency laid particularstress on coinics.the study that uses the method of economicsbega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is century and has undergone twohigh tides--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resent age. onoccasion of epitomizing chinese coinics in the past hundredyears and the world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the academicconditions for making a systematic study of tong bao currencysystem are ripening.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and account of the authors concep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development and declination of tong bao currency system.
【关 键 词】货币史/通宝币制/货币文化
currency history/ tong bao currency system/ monetary culture
【 正 文】
我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使用货币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历经上古先秦实物货币、贝币和青铜铸币的递嬗后,以秦王朝统一货币为标志,奠定了方孔圆形的铜钱形制。自秦迄隋,半两币制和五铢币制递相代谢,各领。至唐王朝初年,在 社会 政治 、经济和文化多重历史因素孕育下,终于形成了独步千载的通宝币制。
通宝币制是
二
通宝币制的 研究 ,可追溯到唐宋以来历代正史的《食货志》,一般都记述本朝的通宝币制运行与沿革。正史之外的其他史部典籍,如唐代的《唐六典》、《通典》,宋代的《册府元龟》、《通志》,元代的《 文献 通考》,明代的《续文献通考》、《古今治平略》,清代的"续三通"、"清三通",以及各朝的《会典》、《会要》等都载有这方面的 内容 。但严格而论,由于传统 时代 学人对于 经济 现象认识理解能力的局限和传统学术中经济史学的有欠发达,致使这些典籍对通宝币制在研究层面上留下的认识成果相当有限。从当代学术的角度而言,毋宁将它们视为通宝币制的基本史料。
从钱币角度研究通宝货币,在中古以来学术史上却一直是门久盛不衰的大学问。唐代有封演的《续钱谱》。南宋洪遵著《泉志》,为现存世的第一部完整的泉学专著。明代有胡我琨《钱通》等。至清代泉学再盛,名著如翁树培的《古泉汇考》,倪模的《古今钱略》,李佐贤的《古泉汇》等。这些著述中保存了通宝钱币文化的大量资料和学者的精到研究。至时期,丁福保编著《古钱大辞典》,虽属大型工具书,实际上汇聚了历代有关通宝的拓片和论述资料,代表了时期通宝钱币文化研究的水准。凡此,皆为今天深入研讨通宝货币文化营造了丰厚的学术基础。
运用近代经济学和 历史 学 方法 研究
三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从事江苏货币史 研究 课题时便萌发了对于通宝币制特别执着的兴趣,在经年思考酝酿后,慎重选择本课题作为学术攻坚的战略突破点,旨在填补学术研究空白,撰成迄今第一部系统论述通宝货币制度创立、 发展 和衰亡演变史的专题著作--《
在占有基本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方面,亦付出较大努力。本书稿引用、 参考 货币史、钱币学和 经济 思想史著作数十种,以及刊登在高校学报、经济史和钱币学专门刊物百余篇论文,广泛了解和把握海内外在这个领域的学术动态,充分吸取历代学人和时贤研究精华。
在学术创意方面,力求超越既有货币史著的思维定势和研究局限,以 社会 经济史为基本背景,以通宝币制和币政为研究重点,突出历代封建皇朝在货币制度建设与货币管理决策方面的经济职能和主体作用,尽可能搜集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力求全面具体生动地反映通宝币制运行史貌,深入评析历代有关通宝货币的经济思想,客观展示通宝货币文化的辉煌成就。
对于通宝币制在历代演进中产生的重大 历史 问题 ,本书稿也力矫以往史著中考论不力,与一般史事平均使用篇幅诸不足之处,精心排比梳理史料,辨析史实,勾勒脉络,阐明观点和倾向,力求给读者较明晰的回答和有新意的启迪。。
应该说这些举措考虑到短期与长期策略的平衡,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当同类企业都这样做的时候。特别是都同样在旺季投放广告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营销传播的本质是抢占消费者的大脑,但是大脑拒绝繁杂。追求简单。同一时期,人们大脑接受各类雷同的信息时,信息之间会严重地相互干扰。具体信息的记忆度明显降低。看电视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央视2套尽是汽车类、家电类广告,5套是运动鞋服广告;夏天到处是饮料广告、冬天是羽绒服广告、节假日是保健品广告。但是仔细想想到底是哪些品牌的?多数想不起来。同类广告相互干扰、排斥,这是广告上的“噪音”现象。而噪音强度是影响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旺季投广告,会引起即时消费,促销,这是其最大的优点。但是当竞争对手们都这样投广告的时候,因为存在“噪音”现象,广告效果大打折扣,这是旺季投广告最大的且难以克服的弊端!许多公司也深知旺季集中投放广告的利弊,更深知品牌打造需日积月累,故也会在淡季投放少许广告,即采用波浪式投放策略。预算比一般为三七开。
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为什么要在旺季强打广告与对手硬拼?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避实就虚将广告预算分配为淡旺季7:3在淡季,在消费者大脑未受竞品干扰的前提下,通过一定力度的广告,让人们记住品牌,逐步积累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在旺季则集中力量实施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用终端拦截战化解竞品的旺季广告战!
1998年,非常可乐在质疑中上市,几年内凭借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无所不在的销售网络、低廉的价格――比可口可乐便宜近20%、“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有民族情感煽动性诉求,很快站稳脚跟,年销量突破10亿元大关。
可口可乐很快调整营销策略:换包装、调价,电视广告预算增加数亿元!是非常可乐的3倍,70%以上的广告安排在旺季投放。
非常可乐增长停滞,怎么办?在维持渠道避实就虚差异化的前提下,广告也避实就虚差异化集中投放,在传统的饮料市场淡季――冬季及春节前后大量投放广告,在这一时期的广告力度远超过可口可乐!娃哈哈不惜放弃已经宣传三年之久外界反响普遍不错的广告诉求定位――“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广告诉求更改为“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幸福时刻,非常可乐!”在夏天饮料旺季,非常可乐的营销重点则转移到各式各样的客户激励,促销活动上。
2001―2005年的冬天,当可口可乐们的广告偃旗息鼓的时候,正是非常可乐广告四面开花的时候,也是娃哈哈非常可乐销量高涨的时候。人们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喝着“喜气”的非常可乐,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县市成为一种时尚。
现在,可口可乐不得不视非常可乐为一个长期的竞争对手,无任他们如何规范化运作,如何重兵投入,也很难动摇非常可乐的地位。因为他们是在不同的市场领域(季节不同、定位不同、区域不同)作战,无法硬碰硬短兵相接了。
减少广告干扰,增强广告记忆,逐步积累品牌影响力。
人们的大脑追求简单,雷同的广告容易混淆,当竞品都挤在旺季投放广告的时候,我们出其不意,避实就虚,在淡季重点投入广告,在无同类产品广告干扰的环境里,受众的广告记忆度必然增强。相同数量的广告投放。在淡季的广告心理认知效果显然要好于旺季。
即便是对淡季非重点投放规范运作的外企而言,他们也一定会安排20%~30%的预算在淡季投放,目的是维护品牌知名度,潜移默化积累品牌影响力。
激发渠道信心,抢占渠道资金。淡季是相对的,消费者需求虽然依据季节规律,但是销售渠道――经销商零售商们首先是企业客户,只有让经销商早日备货。才能保证自己渠道的畅通,先发制人抢占渠道资源。因为渠道资金、贮存配送条件的有限性,经销商们必然会相应、缩减竞品的库存、销售。在淡季打广告,本身就是企业必胜信心的表现,这会很大程度上激发经销商们的销售积极性,老客户早日进货。新客户订货踊跃,相比之下,竞品的销售自然受到渠道的打压。许多淡季创造旺季的案例指的就是经销商/零售商的积极进货、囤货,并不是顾客的终极消费。
淡季投放广告的最大缺点:因为顾客消费时间差问题,对当期的终极消费帮助不大,而能否对后期的旺季销售产生帮助,又受制于其它营销策略的支持。。淡季打广告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确保淡季广告投放的同类企业极少,最好是本企业独此一家。淡季投放广告发挥的是无“同类广告噪音,增强记忆”以及短期内SOY(广告声音占有率)高于竞品的优点。如果同类企业也想出其不意,一起扎堆到淡季打广告,那本企业淡季广告的优点也就无法发挥。失去意义。
整体营销费用集中于淡季。淡季广告目的应以树品牌、建渠道为主,而旺季则以直接促销为主,即一些营销“野战派”总结的“淡季做品牌,旺季做销量”!在旺季集中力量实施各种渠道激励、消费者促销战术,用终端拦截战化解竞品的常规广告战!甚至可以借势营销,竞品的广告起到教育顾客的作用,而企业可在商超安排大量季节性临时导购的游说促销,直接将这些大量的游离顾客转换为忠实用户。
以淡季集中投放广告为中心,其它新品上市、渠道建设、公共关系、事件营销等也必须在淡季紧密跟进,整体营销运作集中在淡季,一方面己方焦点集中,容易产生聚合效应,另一方面,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敌不备,容易抢占市场先机。
;知识创新能力;Lotka-Volterra模型;比较研究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XX.XX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0-000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Lotka-Volterra model, analyzing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different virtual communities for comparison, the trend and equilibrium stat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which the internal experience and external dem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rough the MATLAB, simulating the trend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wo concrete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getting the strengt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Key words: virtual community; knowledge innovation capability; Lotka-Volterra model; comparative study
web2.0时代是“用户创造内容”的时代。。。。。
1 研究基础与文献回顾
。Nonaka提出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他定义“隐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4个阶段,并且这4个阶段对应不同的“ba”,每一种“ba”对应一种知识转化”[1]。员巧云等对SECI模型进行改进。她基于社会网络和集体智慧理论进一步完善SECI模型,提出符合web2.0时代实际情况的SE-IE-CI理论。SE-IE-CI理论说明“组织内部是指核心创新团队,他们是最初创意缔造者,也是将创意外化为初期产品或服务的团队,通常由个体组成少量”[2]。。。。Pierre 。邵波等认为社会资本包括结构、关系、认知3个基本维度,并解释了社会资本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他在相关研究中曾提到“组织网络成员间通过结成社会关系实现社会资本后,一般经过4个基本过程来实现知识创新”[4]。Coleman和Burt也对个体的网络位置进行分析,他们认为个置比关系更重要,处于中心节点的个体可获得更多资源。在其研究中,他们对这种位置属性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这是“从特定结构中得到的用于追求他们自己利益的资源”[5-6]。张华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提出个体属性对个体知识创新具有影响力的结论。他强调“个体知识创新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网络位置上,即使是在同一个网络位置上,个体创新也因为个体属性差异在类型与绩效上产生不同”[7]。。
1.2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杨冠淳等认为“娱乐性、社会归属感、个性化服务等是虚拟社区用户持续参与的动机”[8]。周涛等针对企业网络社区进行分析,提出用户信任与虚拟社区用户成员感、影响力、需求满足有关。如果企业能够在网络社区上与用户保持持续的互动,则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产品乃至品牌的忠诚。王晓川等对创新活动的前因与后效进行研究。。。。。。针对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性,王啸峰等通过对产品协同开发能力基础框架的研究,提出“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与外部环境交流越来越多,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组织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作用越发重要”[10]。杨强等则基于耗散结构进一步解释了虚拟社区外部需求的重要性,并强调 “虚拟设计社区系统演进的动力应分为内部推动力和外部拉动力”[11]。。
。。
2
2.1
本文参考龙跃关于企业知识创新扩散的研究[12]。。 的知识创新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有最大值; 为 是关于 的函数,具有初始值 ; 为知识创新者人数增加的速率, 为定值。。
2.2
和 和外部需求拉力 。。
2.2.1两者内部体验推力和外部需求拉力都相当的情况
和 和 的知识创新能力在 和 上受到彼此相对的竞争消极因素影响。假设 和 皆大于0, , 为 对 的竞争消极作用; , 为 对 的竞争消极作用,彼此间的影响还与对方的知识创新人数有关, 为 在 时刻知识创新人数, 为 在 时刻知识创新人数,由此可得到公式(3)和(4)。
3
为了进一步说明知识创新能力比较模型,本文通过MATLAB模拟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知识创新能力变化趋势。假设 ,增长速度 ,初始值 ,时间周期 ,现改变 、 、 、 的取值来对 和 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行比较。
3.1两者内部体验推力和外部需求拉力分别相当的情况
两者内部体验推力相当,外部需求拉力相当的情况下, , ,平衡点为 。若取 , ,则得到数值解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到,在时间周期 的范围内, 和 的知识创新人数 和 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即 和 的知识创新能力相当。。
3.2两者内部体验推力和外部需求拉力都不相同的情况
4 启示与建议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Nonaka,and N.Konno.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40(3):15-54
员巧云, Peter A.Gloor. Web2.0环境下网络知识创新螺旋转化模型SE-IE-CI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02:63-70.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J]. Handbook of Theory &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86.
邵波,胡元蛟. 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创新与共享模型构建与分析[J]. 情报杂志,2011,12:135-139+170.
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8, 94(3):95-120.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张华,张向前. “你是谁”与“你认识谁”:个体属性与网络对知识创新的交互研究评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154-160.
杨冠淳,卢向华. 促进用户粘性的虚拟社区技术与管理设计创新――基于实证的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05:29-38.
王晓川,陈荣秋,江毅. 管理学报,2014,04:577-584.
王啸峰,卞致瑞. 产品协同开发能力的基础框架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135-138.
[关键词]《活着》;叙事理论;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48-02
作家余华以所谓“先锋小说”进入当代文学史视野。小说《活着》继承了此前的死亡母题,是余华创作由先锋姿态向传统写实转型的标志性作品。在小说中,对人性善的发掘取代了对人性恶的展示,超然、平和的叙述基调取代了冷漠、克制的态度,传统的写实的结构方式取代了现代的先锋的结构方式。①1994年,张艺谋将小说《活着》改编拍成电影,同年在法国公映后获得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和人道精神奖三项大奖,随后在欧美多个国家上映并取得了商业成功。按照叙事理论,小说和电影都可归入叙事范畴,阅读小说《活着》和观看电影《活着》的不同感受和精神体验,正是由小说和电影叙事艺术的差异所带来的。
一、故事情节比较:人生的苦难与政治的灾难
小说《活着》叙述了20世纪80年代“我”到乡下收集民间歌谣时,碰到一位叫福贵的老人,在聊天时,他向“我”讲述了从家庭破产到亲人不幸死去40多年的人生苦难经历;电影《活着》则直接对福贵所讲述的人生经历进行了简要的呈现。死亡构成了《活着》整个故事的主体,为了揭示小说和电影叙述故事意义的异同,这里对故事的死亡事件和情节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发现,小说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电影则相对简单。电影保留了小说原有故事的基本梗概,在个别故事情节上做了调整,在选取六个死亡事件情节中,只有两个与原著不同,然而正是这两点细微差异使得电影和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意义呈现出较大不同。福贵爹由掉下粪缸摔死改为因福贵赌输而气死,突出了电影故事的戏剧性和逻辑性,成为整个故事的逻辑起点。“掉下粪缸摔死”固然在生活中可能存在,但有一定的偶发性(即使与福贵赌输有间接的关系),而电影故事毕竟不能建立在一个缺乏逻辑的基础上。因为电影故事的目的就是向观众提供事件之间的因果必然性。②电影中,将有庆因医生抽血过度致死改为被春生开车意外撞倒墙压死,不但加强了故事的逻辑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强化了它的政治性。小说中医生将有庆的血抽干几乎完全是人为失误,而电影看似有庆被春生意外撞倒墙压死,但却包含内在必然的逻辑――电影通过长镜头展示了连续几天炼钢后人们疲惫不堪睡着的样子,家珍说他“几天都没睡个好觉”,有庆被压死后,那位老师说“没想到徐有庆在院墙后面睡着了”。这一切都把有庆的死因指向了政治逻辑。凤霞产后失血过多致死,小说并没有提及其他原因,而电影的表述则是,医院没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他们被关在牛棚了,将凤霞死亡的根本原因归为政治。
小说《活着》,政治主要是作为主人公福贵的生活背景,与故事主题关系不大。在福贵不幸的人生中,政治造成的不幸只是次要部分。小说中人物死亡绝大多数是生活的偶然造成,而电影则把人物死亡原因几乎都推向了政治逻辑。从电影真实性的角度来看,电影必须要有一条十分明确的因果链条,否则会被观众认为不真实。在故事中,一般来说,偶然和随意连接起来的事件会被认为是对电影整体性的一种破坏,以及对观众因果判断的干扰。③因此,与小说不同,电影必须要有一条明确的逻辑主线,然后在这条线上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小说家则拥有对人物生活或命运任意安排的权利,可以突出事件的偶然性,只要故事合乎情理,读者便可以接受。在电影《活着》中,张艺谋敏锐地抓住了故事的政治背景,使政治生活构成电影故事的重要内容和逻辑线索。。
二、叙述视角比较:人称的混融与全知性无人称 小说虽然在超叙述层和主叙述层的叙述者不同,但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余华为我们制造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融”的现象。。④在这里,余华第一人称的第三人称化处理拉开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的作用就在于削弱读者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给读者一种审视故事的远距视角。这固然是余华冷漠叙事风格的一贯体现,但这里似乎有意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一种人生观:人应该平和地对待生活的苦难,超越残酷的人生现实而达观地活着。。”⑤《活着》表达了余华对现实,尤其是残酷现实的超然态度。
。。这种处理方式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福贵的距离,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实现小说的叙述目的。
电影则将小说超叙述层的“我”这个转述者抹去,并且将福贵这个叙述者也赶下台,以单一的客观的无人称的全知性观点自动呈现故事。张艺谋改编时走了一条大众化道路,在形式上并没有做刻意的追求,他看中的是小说的故事。或者说张艺谋将《活着》主题向政治偏移时,小说的那种双重结构也就没有保留的必要了。小说故事通过“我”和“福贵”的两重回忆、两层时空穿越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使故事具有了传奇色彩;电影改编则增强了故事的客观真实性,仔细观看电影,不难发现主要由特写、近景及中景画面构成,鲜有远景画面。观看电影《活着》时,观众没有任何外在人称的干扰,目光可以直击现实,仿佛亲眼见证了主人公的生活苦难。这表明张艺谋对现实的严重关切,强化了电影《活着》的政治话语。
三、叙述时间比较:时间的多样与线性的流程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电影则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活着》充分展现了余华对时间艺术高超的雕琢能力。小说开头便以闪回的方式瞬间回到“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随后又借福贵之口再次追溯到40多年前。这种巨大的时距,给读者极强的时空穿越感,使文本故事成为离读者遥远的现实,也使故事具有了一定的传奇性。余华在讲述福贵故事之前,对他在乡下的见闻进行了概略叙述,构成整个故事背景。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小说还进行了停顿叙述。在福贵讲述故事中间,余华四次插入与故事无关的超叙述层语言,使故事明显地暂停或中断,使叙述的节奏得以调剂,避免故事进展的单调或过分紧张。这种停顿造成了整个故事进展放慢,使故事发生的环境显得更清楚、具体,因而也可以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生动。⑥在次序上,小说采用倒叙手法,给主人公的命运变化设置了悬念,使得福贵的讲述引入入胜。在频率上,小说中死亡事件不断重复,福贵一次又一次从死亡事件中解脱出来,使故事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并使小说的“活着”主题得以凸显。即人生充满难以预料的不幸,活着并非易事,死亡的存在恰恰是努力活着的理由。同时,这也刻画了福贵坚忍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的生命力――面对一次又一次亲人们死亡的打击,仍然坚定地活着。。这种巨大的对比让读者感知到,仿佛在一个下午,主人公福贵就遭遇了人生40年的沧桑。正如余华在《活着》日文版的序言中所说:“它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宁静。”这使得读者在极小的时空中承受了一种巨大的现实,不禁让人发出对人生“活着”的巨大问号。
电影取消了小说原有的超叙述层,直接进入了故事层面,对故事进行顺时叙述,显得自然合理,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一种生活真实感,而这恰恰是电影的目的之一。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不可逆转的单一的线性推进,电影《活着》的线性结构正是对这一生活真实的模仿。电影故事时间远远长于电影放映时间,但观众却不能明显地感到故事时间的快速流逝,这因为电影用明确的时间标志省略掉了大段的故事时间。电影共分为四幕,故事在“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四个时间段中进行,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过渡,直接以时间标记转换,蒙太奇手法连接。电影中每一幕的起点都是黑色幕布,在封闭的有限时间里展开的无限空间,这就削弱了故事的时间感,加强电影的空间感。。与小说对人“活着”意义深沉追问的单一主题不同,电影《活着》不但抒发了对福贵人生苦难的同情,而且反映了政治对普通老百姓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
[注 释]
。
②③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第196页。
关键词:流动性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需求
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动性需求
在实体经济内部,由于不同经济部门之间货币需求行为的差异,也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如Friedman(1959)就曾经断言,“在人均真实收入持续上升的国家里,长期而言货币持有量的增加速度一般远高于货币收入的增长速度”。Driscoll和Lahiri(1983)发现,发展中国家各部门的比重随经济增长会迅速变化,忽略了部门间货币需求的差别可能导致货币总需求模型或者流通速度模型的严重误设。赵留彦和王一鸣(2005)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考察了中国不同部门的货币需求行为,得出的结论是非农产业的边际货币需求倾向远大于农业部门,后者仅约相当于前者的1/4,这些研究都表明,在实体经济中,由于受经济结构的影响,货币流动速度也呈现出明显的结构特征。
为此,本文描述了实体经济中商品(或劳务)与货币的运行图(见图1),在该图中,家庭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同时需要购买消费品用于日常消费,因此,家庭的货币流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劳动报酬获得货币,二是通过消费支出货币。而对于企业来说,也包括两方面的货币流动:一是出售商品获得货币,二是购买原材料和劳务向上游企业或家庭流出货币。
从这个内循环系统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货币的数量与商品和劳务数量及价格有关,当商品或劳务数量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二是货币的数量与产业链上交易频率相关,交易的频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大。
如图1所示,商品流动频率的上升也会导致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因此,计算货币的需求量时对收入的核算不能只使用以最终产品为对象的GDP(戈德费尔德和斯切尔,2002;赵建,2009),而应该使用其他更能反映商品流动频率和总量的统计变量,即。而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概念正是度量不同阶段上商品和劳务总价值的度量单位,根据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计算方法,农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工业总产值的定义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它们通常是按产品及其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这实际上就是第一、二产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货币需求量。由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核算社会总产值中并不包括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数量,但由于第三产业主要是劳务报酬的终端(假设所有第三产业都是最终劳务消费),因此,假设第三产业增加值就是货币在第三产业中的全部需求量。由此可以得出,与货币需求相对应的实体经济总量为“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速度在工业企业中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农业的流通速度变化不大。笔者认为,工业领域商品流通速度的增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导致每一交易环节带来的增加值下降;二是产业链的延伸,即工业产业中分工进一步细化,交易环节增加,从而导致交易频率增加。这种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在工业产业内部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在农业中表现并不明显,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赵留彦和王一鸣(2005)关于产业结构不同将导致货币需求数量变化的观点。
虚拟经济中的货币流动性需求
由于虚拟经济在中国经济规模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虚拟资产价格确定的特殊性以及其价格的波动性,都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交易效应、财富效应、替代效应来实现(Friedman,1988)。
交易效应。虚拟经济自身的增值在交易中实现,在交易过程中也要以货币为交易媒介,所以也会对货币产生需求。如果虚拟经济的规模越大,市场交易越活跃,对货币的需求也就越大。
财富效应。在虚拟经济繁荣的背景下,虚拟资产价格上涨,公众持有的虚拟资产的名义总额增加。这种财富的增加会使得持有者对未来虚拟资产的价格保持良好的预期,从而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另一方面财富的增长也会使持有者投资更高风险更高收益的产品,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
替代效应。虚拟资产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当资产价格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人们会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减少货币,增加虚拟资产;同理,当资产价格下降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便会增加。
虚拟经济通过交易效应、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但具体影响如何,哪个因素占主导,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有不同的效果。
近年来,中国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改革,其目的是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增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资本项目逐渐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驻国内,都对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冲击很大。这些深刻变化的金融改革对金融市场机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股权分置繁荣了证券市场,大幅度放开保险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资本市场;通过国有银行注册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商业银行上市改善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加强监管和实施巴塞尔协议强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些金融改革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为金融体系输送了新的流动性。
。股市运行价格持续增长,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积极入市。此时,金融资产作为货币的替代品,由于其价格的不断攀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人们自然会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多持有资产少持有货币。从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可以明显地看出资金的流向。2006年开始,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长速度放缓,2007年已经降低到6.8%,相对于2003年19.2%的增速,下降了12个百分点。货币需求的替代效应在虚拟经济日趋繁荣的背景下被放大。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进一步加剧,就业率下降,经济低迷,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不足,出于防御性目的,投资的边际倾向减少。在动荡的金融环境下,很多投资者转而持有货币以规避风险。2008年从股市成交金额来看,国内股市的流动性有紧缩的倾向,同时债市的波动较大。大部分的长期债券收益率在经过三年的小幅度上升之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者倾向于对低风险资产的投资。各国金融权威机构又都采取宽松的货币,降低利率,使得进一步产生降息的预期。国债的交易额出现下降,收益率也收到下行的压力 。但是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却与债市相反。货币的升值势态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加速,2008年下半年升值的幅度开始趋稳。外汇储备的增速也在2008年之后开始放缓。通过交易效应、财富效应、替代效应交错作用影响对流动性的需求,资本市场的创新繁荣,金融危机的冲击等对流动性需求的作用同时存在上行和下行的力量,很难简单地通过定性的分析得出流动性需求的变化,本文将综合两个经济体对流动性需求的影响,构建货币需求模型,给出实证结果分析。
货币需求函数及其实证分析
由于中国的货币并非国际货币,所以,货币需求主要为国内需求。因此,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模型:
(1)
其中,Md表示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实体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由于考虑受利率波动的影响,一部分用于金融市场的投机货币可能会进入实体经济之中,从而增加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因此加入了利率i这一变量,同时,引入产业结构变量。因此函数可以变为:
(2)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3)
由此可以得到:
(4)
其中,Md表示实体经济中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需求量,Y表示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量变化,r表示利率的波动水平,由于考虑到利率的年中调整,因此使用来平滑得到,ti表示该利率水平在当年存续的天数,p表示价格的变动,ln则表示热钱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采用靖学青(2009)对产业结构变化的计算方法,即:产业结构变化系数=(i*第n年i产业增加值)+(i*第n-1年产业增加值)。在此基础上,对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估算,为了不失一般性,将Md分别设置为M0、M1、M2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述回归中可以看出,M0与收入水平、价格波动水平以及利率波动水平均有直接的关系,且当期和上期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对货币需求均有影响,而上一期的利率水平对当期的货币需求影响为负,对于上一期的物价水平对当期货币需求影响为负的解释是,消费者由于预期到未来的通胀,所以选择在上一期持有资产待上涨,从而增加了上一期的货币需求,减少了当期的货币需求,这正反映了消费者货币需求中的理性预期的特征。也同时发现,M1、M2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也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也就是在实体经济中发挥交易职能的货币主要是由M0行使,但产业结构变动对货币需求影响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观察流动性过剩的国际视角[J].中国金融,2007(10)
2.陈利平.货币存量中介目标制下中国货币低效率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3.陈学彬.中国近期货币效果的定量模拟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1(6)
4.陈学彬.中国宏观经济波动AD-AS模拟分析[J].经济研究,1995(5)
5.Milton Friedman.The Demand for Money:Som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67,1959
6. Michael Driscoll and Ashok Lahiri.Incomevelocity of Money in Agricultural Developing Economie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3
7.赵留彦,王一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5(4)
8. 斯蒂芬·M·戈德费尔德,丹尼尔·E·斯切尔,B·M·弗里德曼等.货币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Friedman.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Vol.9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