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6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0ING N0RMAL UNIVERSITY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6.021 “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庆市公共治理模式研究 王冬 (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通过研究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公共治理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快速、和谐发展。并结合大庆市公共治理 模式发展状况,研究了公共治理模式的发展背景、类型、角色转变和公众监督作用发挥等公共治理理论,最后 通过三方面建议为大庆发展城市公共治理管理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共治理;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王冬(1981一),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DSGB2013059)。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063(2014)06—0083—03收稿日期:2014—06—09 0引言 城市发展历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是以作为单一控制方主导城市管 理方向和设计城市管理手段。是城市管理的主导,城市中的社会组织和个体是从属角色,被动接受政 府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适应于城市初建之际,有效保证管理功能得到发挥,实现城市建设初期目标。 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大量增加,同时,资源分配和权利分划矛盾开始显现,比如土 地资源紧张、住宅缺乏、基础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解决这些社会矛盾仅仅 依靠的单一指令性管理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而依靠和社会联手合作的方式,共同管理城市成为解 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大庆市公共治理模式发展分析 1.1 大庆市公共治理模式发展背景分析 随着大庆市现代化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城市各行为主体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 中产生新的内容和新的利益机制,不可避免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治安问题、 社会管理低效等问题,这些“城市病”考验着大庆市的管理能力。管理资源有限的机构在城市管理和 社会服务的职能发挥上很难照顾到方方面面,单一依靠管理城市不仅增加管理成本,并且不能保证所 有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管理学者Harphan曾提出,在城市治理中,和非部门的相互合作, 其实质是在复杂环境中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在城市管理中,现代的职能不仅仅体现为社会管理 者,更多的体现为公共服务者。在扶植公共治理主体方面首要是职能的转变,树立对社会自治主 体的尊重、服务、扶持、监管意识,架构直通政见与民声之间的沟通桥梁,充分调动社会个体能量,利用社会 治理能量同共同面对、解决城市现存和未来发展将面临的问题。因此,转变单一治理式的家长角 色、鼓励公众参与制定、支持其他治理角色的成立和发挥职能是城市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共治理 发展的条件包括公共治理组织成立、运行、解体的制度合法保障;与公共治理主体之间在城市管理内 容、采取的手段以及权责划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评价;公共治理监管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社 会个体成员对公共治理的需求程度和参与积极程度和满意程度评价;现代公共管理科学、技术等运用程度 83 等。在上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公共治理主体才能够确立,公共治理机制才能建立,并发挥作用。 1.2公共治理模式类型分析 城市管理面对的问题往往涉及社会某一群体、组织和公众,作为主要管理者很难处理多方意见分 歧,此时,公众参与治理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公共治理的目的是将社会公众纳人城市发展和管理服务体 系中,发挥公众活力、实现公众诉求、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在城市管理过程,不同主体的参与反映出公 共治理的公众化趋向。以为主导的公共治理模式是现代化城市管理发展的必然阶段,的主导能 力是其中的关键要素。目前以作为主导力量的公共治理的实现形式包括的公众参与和 项目的公众参与两大类,前者多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后者多为为促进城市发展而开展 的利民项目。在面对已经存在和未来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治理问题之时,如何鼓励公众参与、提供参 与渠道、约束参与各方关系是公共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据此,笔者将公共治理模式归结为两类,一类是 以为主要管理的制定者,在制定过程中关注、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的公众参与治理模式,可称为 公众间接治理模式;第二类是以为城市管理的主导者和协调者,通过市场交易、互利合作、政令要求等 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机制,鼓励、引导、扶持公众、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在人本思想框架下、在市场机制和社会 发展规律约束下通过参与、合作、竞争的方式结成治理组织或治理团体解决社会问题,又可称作公众直接 治理模式。大庆市城市管理依旧以传统的主导型管理方式为主,在公共治理方面处于探索阶段,还未 形成成熟的公共治理体系,处于向公众间接治理模式形态转变的过程。 厂—— __—]; 堕 垡童垫 些 l 丰土全塑 矍 】 图l模式1:公众间接治理模式 合作关系、娈托关系、币场关系、政令关系 r————————————————一r————一——————————————————————————————————]r————————————————] }职能机构{;—= J 1.3在公共治理中转变角色 全 : 些: 图2模式2:公众直接治理模式 J; — }社会治理问题j 积极城市管理各项和项目从制订到颁布,再到执行、评估、调整,这一系列过程是一个整体,是各 环节互相影响、制约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环节相互承接,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或失效, 都会导致该项或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受阻,结果中止或效能减弱,甚至产生社会负效应。城市管理 和项目执行效果取决于所有参与角色在整个链条上的权责确认和良好的互动过程以及行动结果。在 制定目标和创建项目时应该谨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主 体在其中具有的特定优势,平衡相互间利益关系,减少社会治理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最后以 治理实效和公众满意度为依据来衡量城市治理的效果。各治理主体问可同时采用行政管理、市场竞争、协 同合作等多种手段来协调、引导、融合相互关系。在协商、引导融合过程中实现各个参与角色的目标体系 的整合,执行行为的整合、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执行结果反馈,最后达到共赢的局面。比如在公共治理 活动中的角色既可以是行政指令的下达者,又可以是社会组织的合作者,也可以是与经济组织建立市场关 系的竞争者,还可以是社会群体、普通公众的服务者和扶持者。多种角色的明确为发挥服务职能 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思路,能够更有效的发挥服务职能作用,更好的解决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化、 多样化的问题和矛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同时,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公众也可以在新型 利益机制中发挥灵活性、高效性的市场优势和人文关怀精神。 1.4公众在公共治理中发挥评估作用 公共治理主体行使城市治理职责时,必须在群众的监督和评估中进行。无论是还是组织、企业, 均需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尤其因为针对公共管理方面的和项目多关于公众长效需求,由此建立 长效监督机制尤为重要。大庆市的管理通常是指令性管理,以在文件中的目标评估体系内各指 标数据为依据,判断完成目标的实际情况如何。某一项是否有效、是否继续实施、是否需改进是决定 这项或项目效果评价的依据。在这过程中,如果缺乏社会监督和追问,将导致有些或项目难以为 84 系,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现代化的管理不仅要求以人为本,还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多种 关系。或项目的有效开展和改进、评估应包括受众以及代表社会、自然等不同立场的社会组织的意 愿、声明和权利保护等主张作为评价内容。因此,在更多的拥有以公民参与、调查、受众评价、组织反 馈为评价体系的衡量机制将会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最大限度的完善某一或项目的效力。通过提升公 民的参与性、树立主人翁意识、将公众纳入公共治理评估体系、在制度上、法规上给公共治理活动责权利的 保护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以确保在制度上规范公共治理活动监管,在法律上惩治违规违法行为,争取 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权益。 2关于大庆推进公共治理的建议 大庆市发展规划中将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建设作为大庆市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大庆发 展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目标密切相关,它是管理设计的理念依据,也是建设成果的验证标准。大庆在建设 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指出:以建设“富裕大庆、宜居大庆、和谐大庆、文明大庆、智慧大庆、活 力大庆”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其中可以解释为:“富裕大庆”就是让大庆人民收入增长,物质财 富增长;“宜居大庆”是让大庆人民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和谐大庆”意味着让大庆 不同社会群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和睦相处,让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能得到关 心和保护,让社会各类人群普遍拥有较高水平的幸福感;“文明大庆、智慧大庆、活力大庆”是指让大庆人 民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讲文明,有智慧,有活力。 2.1 激发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活力 一个城市发展活力体现在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和社会事务参与活跃度等方面。“活力”的 前提是拥有自由、开放的外界环境和自主、创新的内在精神。大庆是石油之城,传统的石油工业在发展中 凝练了铁人精神,企业化、制度化管理是主要的城市文化。在城市转型的发展战略下,大庆无论在产业政 策还是城市管理目标上都体现出日益向激发活力、创新创业的发向转变。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这个 城市的人民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激发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活力是大庆市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的时代共鸣。 首先,要为公众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渠道,坚持政务公开、透明,鼓励市民通过代表参会、公众调查、 社会监督的渠道参与民生基本制定和实施、反馈过程;第二,提高和社会组织、企业的合作意识, 针对城市管理问题的性质和类别积极探索同社会组织及企业合作可能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契约 合作等方式连接各方治理主体,充分调动和激发公共治理活力。 2.2创新城市公共治理主体 城市公共主体的产生前提是公众参与治理的主观需要和受法制规范和保护的制度体系和社会文化环 境背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和矛盾,传统的管理难以完全解决和化解,同时,城市发 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还一定程度反映、预示出社会发展的符号和方向,矛盾产生的地方孕育着新的发展机 遇。大庆市在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树立支持公共自治管理的意识,在 矛盾产生的领域成立自治组织解决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比如处理医患纠纷问题时,可仿效英国 MPS医师自助组织成立医师自治机构,自治机构具有协调处理医患纠纷、教育管理机构医生会员、提供医 疗责任纠纷保险业务、接受处理医疗赔偿案件等职责。自治机构作为第三方干预人,担任医患矛盾的解决 者和监管者,有效减少医患纠纷事件,不仅有利于要求医生保持高标准职业水平,打击违规从医行为,还能 够保护医生正当权益,并通过社会资源来保护病人的利益。这意味着,在城市问题症结处依靠第三方的力 量来管理、化解矛盾,能够高效解决问题,并获得低管理成本和高社会效益的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邵颖萍.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核心[J].城市问题,2012(11):15—21. [2]易志斌,马晓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与城市管理发展方向[J].城市问题,2009(3):79-81 [3]唐华.美国城市管理以凤凰城为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淑妍,朱德米.参与城市治理:中国城市管理变革的新路径[J].学术论坛,2005(6):98—101. [5]刘淑妍,诸大建.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基于利益相关分析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7(4):99-108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