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不应追求高大奇异
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徐宗威在广州市设计院与广州的建筑师们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建筑方向的探讨。
徐宗威认为,目前中国建筑的方向有点迷茫,出现了“四远四近”的现象,即离自然、生活、民族、文化越来越远,离官场、逐利、浮华、西化越来越近。从建筑创作的角度讲,最近30年来,虽然我们每年建了很多房子,但是没有形成当代的主流的中国建筑风格。盲目追求建筑形式,过分讲究建筑装饰,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严重缺失建筑文化等问题十分突出。
他提出,中国建筑应该反对过分追求建筑形式、建筑装修,反对高大奇异的建筑,倡导朴实的,满足人功能需要的建筑。
现状:中国建筑的“四远四近”
针对目前中国建筑的现状,徐宗威总结出中国建筑的几种现象即“四远四近”。
离自然越来越远:高容积率、没有外窗的高层建筑与绿化、空地稀少且环境逐步恶化的城区,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少。日益增多的机动车也占据了建筑周边基本上所有的空地。“过去所说的‘一丝阳光照在桌面,一缕清风浮面而过’的感觉,现在都成了一种奢侈。这些都是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徐宗威说。
离生活越来越远:目前流行建宽马路、大广场,还有一些无用的中轴线,但人们的出行生活并不便利。现在还流行建城市综合体,新区中,人们只能到综合体中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喧闹、和谐的邻里关系已经不再。
离民族越来越远:在世界趋同、文化趋同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也走入了趋同的道路。“扭曲的民族认知与凌乱的设计思维。总之,我们的建筑与民族渐行渐远。”徐宗威感慨道。
离文化越来越远:现在很多建筑过于地讲究装饰,过于地追求形式。在过分追求形式和过分讲究装饰的背后,一定是资源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跟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的。
离官场越来越近:建筑从投标初期就受到一些的“关注”,甚至由选择方案,的话往往一言九鼎,但是,官场也有其不足之处。
离逐利越来越近:高密度城市———见缝插针的楼房,是以期利益的最大化。在金钱和艺术面前,建筑师、工程师很多时候不得不选择利益,而放弃或者是降低艺术标准。
离浮华越来越近:华西村现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体现出富裕后的迷茫,是缺失的建筑理性。
离西化越来越近:在许多城市,哪个是国内,哪个是国外,越来越难分清。越来越西化的建筑正在渐渐成为中国的新地标。
原因:缺乏文化自觉和自信
不知从何时起,各大城市的项目招标,投标方必须有国外合作单位?不知从哪年起,中国的建筑师团队在自己的国土上施展才华受到如此多的?为何会这样?
纵观国内许多大城市,千奇百怪的造型以及凌乱的远期规划致使城市天际线变得混乱。北京CBD、上海浦东已沦为国外建筑师的试验场。被抄的不仅有西方的建筑,还有对我们民族经典的粗糙仿制。
适用、经济、美观?坚固、适用、美观?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导向也不甚清晰,民族的痕迹无处找寻,建筑文化何处体现。
在国外,建筑师往往在项目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在方案的决策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但在国内建筑师需听命于开发商、建设业主、过多的行政干预。
此外,缺失专业的教育也是导致中国建筑方向产生问题的原因之一。从某些高校建筑学主干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建筑学专业课程忽略社会、生态、人文因素,关于古代建筑的理论总结几乎缺失。虽有两部关于建筑的古书留传下来,一部是宋代《营造法式》,一部是清代
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但这两部书,由于缺乏传承和注释,已经仿佛天书,无人能懂。
“关于古代建筑、民族建筑研究,本就缺失,叠加当代教育的缺失,未来不堪想象„„”徐宗威无不担忧地说。
对策:建筑师要抱团发声
建筑首先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变成人要为建筑服务。回归建筑本质,要强调建筑是为人服务、要为人的适当需求服务、建筑要为人类适应自然,规避危害服务。要创新中国的建筑,就要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建筑要追求艺术品质。徐宗威表示,建筑是艺术,但是在追求建筑艺术方面,我们确实是有一个很难的标准。但人民大众喜欢的,符合人民大众审美要求的,应该是中国建筑审美的基本标准。
徐宗威呼吁,建筑师对自己的创作、对自己的工作应当问心无愧。你说别人做出一个房子,可以100年、200年、300年,甚至更久地为人类提供服务,你做的房子可能也就30年、50年就不能用了,就被拆掉了,是不是让人觉得很羞愧?从职业道德来讲,这是对自然资源、能源的浪费,是背离建筑师道德的。
目前,许多建筑师普遍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徐宗威认为,中国建筑师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发出声音。他说,美国的建筑师年会有6000多人参加,韩国的建筑师年会也有4000多人参加,在年会上,他们不仅仅是喊保护环境、保护文化的口号,还有许多议事性的内容。
徐宗威曾经问韩国的建筑师,“为什么那么多建筑师来参加这个年会?”韩国建筑师回答:“我们要抱团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