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JCAMJu1.2017.Vo1.33.N0.7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 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胡德宇,赵 明,栗雪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 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拮抗 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以康复训练为治疗方法,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简化Fugl—Mever (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抗痉挛总有效 率为96.67%(29/30),优于对照组的86.67%(2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 较,两组均可明显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更有利于缓解脑卒中后偏瘫的痉挛状态。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电针;拮抗肌;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17)07—0026—03 Clinical Study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Apoplectic Spasticity Hemiplegia HU De—yu,ZHAO Ming,LI Xue—mei (The First Afilfiated Hospital of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 ing for apoplectic hemiplegic spasticity.Methods:60 patients with hemiplegic spastic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by reha— bilitation training.Hemiplegic spastic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y using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simpliifed Fugl—Meyer scale(S—FM),and Barthel index(BI).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6.67%(29/30),which was signiifcantly higher than 86.67%(26/30)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igniifcant difference(P<0.05).The motor functions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were both im- prov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treatment compared to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P<0.05)in which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therapy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more effectively alleviate apoplectic hemiplegic spasticity than the ther- apy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lone. Key words:Apoplexy;Spasticity;Electro—acupuncture;Antagonist;Rehabilitation 脑卒中后约有80%~90%患者的瘫痪肢体呈现 终身致残。因此,尽早打破偏瘫肢体痉挛模式并诱导 患肢出现分离运动是脑卒中康复的关键。笔者运用 “电针拮抗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 状态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痉挛状态,肌张力的增高将加重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对 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以及随意、精细运动 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长时间的高肌张力状态还可导致 偏瘫侧肢体关节挛缩、关节僵硬及肢体畸形,甚至可能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_2叭5 作者简介:胡德宇(1985一),女,护师,从事针灸康复护理工作。 △通讯作者:栗雪梅(1989一),女,住院医师,主要从事针灸推拿I临床工作。 年月9月在哈医大一院针灸科或神经科病房住院的脑 针灸临床杂志2017年第33卷第! 卒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电针结 合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和康复训练对照组3O例。其 中治疗组,男性l6例,女性l4例;年龄(64.2±9.1) 岁;脑出血3例,脑梗死27例;病程(25.7±5.66)天。 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5.8± 8.3)岁;脑出血5例,脑梗死25例;病程(26.1± 5.31)天。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 变性质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一般资料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人选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和临床确诊,符合 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性别不限,年龄4O一75 岁;③病程<6个月;④伴有肢体运动障碍,并出现不 同程度的肌痉挛,Brunnstrom分期在Ⅱ一Ⅳ期,改良 Ashwo ̄h评定分级≥1级,且≤3级;⑤近期未使用肌 肉松弛剂、镇静药;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肝肾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患者;②有明显的认 识障碍、失语等,不能配合治疗者;③存在电针或康复 训练禁忌症;④既往有精神病或痴呆病史者;⑤脑卒中 发病≥3次。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电针拮抗针法 』:上肢取穴:肩髑一肩髂、天井一 纠内旋(手三里外0.5寸)、外关一内八邪(取第二、三 指间);下肢取穴:内髀关(髀关穴内侧1.5寸)一下血 海(血海穴下1寸)、阳陵泉一纠内翻(外踝上3寸,腓 骨后缘)。 具体操作:痉挛期、分离期的操作相同。选用华佗 牌伽.30×40 mm针灸针进行常规针刺后连电针仪 (长城牌KWD一808Ⅱ型),选疏波,每组腧穴共用一 对电极,正极连上端穴,负极连下端穴,持续通电 40 min,电流强度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度,通过兴奋其瘫 痪肌的拮抗肌,使拮抗肌产生运动。“得气”后患者将 出现手指屈伸、上肢向外旋、下肢足外翻运动,否则需 调整针刺的深度、角度,直至出现上述动作。同时嘱患 者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这种变化,如视觉、想象等,诱导 偏瘫肢体分离运动的出现。每日1次,每周6次,休息 1天,连续治疗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康复训练:Bobath疗法为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 行运动功能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抗痉挛体位)摆 放、Bobath握手练习、持续被动牵伸训练、翻身训练、桥 式运动、起坐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及躯干旋转训 练等,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必要时采用关节松 动术,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待痉挛肌松弛后,立即施 予诱导分离运动等手法。以上操作由经验丰富的治疗 师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 次,每周6次。 2.2对照组 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方法同治疗组。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期 间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控制血压、调节血 脂、防止血小板聚焦,给予适当的神经营养药,并辅以 必要的营养支持。 3疗效观察 3.I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 ̄h分级法 评 定治疗前后的肌张力,以肘、膝关节为观测对象,上下 肢的肌张力以级高的为准。显效:治疗后肌张力明显 降低2级或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肌张力降低1级; 好转:治疗后肌张力降低半级;无效:治疗后肌张力无 明显改善。 3.2观察指标 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 、 Ba ̄hel指数 评定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 力,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越好。 以上所有评定工作由同一人完成,并对其实施 盲法。 3.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 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采用 ±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 比较采用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 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3.4结果 3.4.1 两组间改良Ashwo ̄h分级比较两组患者治 疗前改良Ashworth分级(MAS)比较无明显差异,具可 比性(P>0.05);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 组痉挛程度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 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改良Ashwonh分级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P< ・28・ 3.4.2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比较2个疗程后治疗组 总有效率达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以 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秩和检验Z=一2.234。 P:0.025<0.05),提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在抗痉挛 疗效方面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具体见表2。 表2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例(%)] 3.4.3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无明显差异,具可比性(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 和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 疗组评分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提示电针结 合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康复 训练。具体见表3。 表3治疗前后两组简化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s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 0.05 3.4.4治疗前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 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具可比性;2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Barthel 指数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 显著(P<0.05),提示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方面电针结合康复训练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具体见 表4。 表4治疗前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P< O.O5 4讨论 当脑卒中发生在皮质、内囊等部位时,因其对运动 的下行抑制作用被解除,而脑干脊髓束仍保持完整,使 得运动的下行易化性指令相对活跃,以至于脊髓反射 亢进,使Ot、 运动神经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关系被 打破,变成 运动神经元占优势地位,肌梭过度兴奋, 致使肌张力异常增高而出现肌痉挛 J。卒中后3周左 右偏瘫肢体出现明显痉挛状态,少数患者很快恢复正 常,大多数可持续3个月左右,此外,由于康复医师及 JCAM.Ju1.2017.Vo1.33,NO.7 治疗师的失治或误治,痉挛状态可能终身存在,阻碍了 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随意运动功能的改善,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依据Brunnstrom的分期理论以及现代康复医学研 究,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的康复应在早期充分利用联带、 协同等运动模式诱导肢体活动,将正常的运动成分从 中引导、分离,以便于正常功能模式的建立。Bobath技 术正是针对Brunnstrom的“三期六阶段”,根据不同痉 挛程度以及错误运动模式制定出一整套运动训练方 法,通过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从而建立正常的功能运 动。本研究结果表明,以Bobath疗法为主的现代康复 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痉挛期患者肢体痉挛,提高 肢体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近年来,一些专家依据现代康复医学观点,提出了 传统针刺是否会加重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影响肢 体运动功能恢复等问题,与此同时,有许多学者开始依 据现代康复医学及现代解剖学理论,创立不同针刺方 法与现代康复训练有机结合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痉挛状 态,均取得良好疗效 ’卜 。陈新等 j采用“分期整体 针刺疗法”中痉挛期的针刺方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 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肢体痉 挛及运动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且 进人分离期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蒋鹏等 在 观察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偏瘫 痉挛疗效时发现,此法可以有效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陈莉 采用Brunnstrom运动分 级标准对比抗痉挛针法与传统针法治疗偏瘫的疗效后 发现,抗痉挛针法在提高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方面明 显优于传统针法。此外,佟帅等H。。的关键点针刺法也 是基于现代的康复医学研究。 本研究中依据Brunnstrom分期理论以及现代康复 医学研究,采用电针拮抗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 状态。痉挛期电针波型用疏波,以改善拮抗肌的兴奋 性,同时交互抑制主动肌的痉挛程度,不仅可以提高拮 抗肌的肌力,而且可以降低瘫痪肌的肌张力,通过调整 拮抗肌和主动肌之间的肌张力,促进分离运动转化,调 整异常运动模式。上肢选取肩髑一肩髂,通电后可使 肩周肌肉节律性收缩,防止偏瘫肩的发生;选取天井一 纠内旋(内有旋后肌),可以使上肢向后外方向旋转, 上肢旋前张力逐渐减弱;手部屈曲时,取外关一内八 邪,可以使手掌展开,同时产生背屈动作。下肢选取内 髀关(内有耻骨肌、长收肌)一下血海(内有缝匠肌)、 阳陵泉一纠内翻(内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可使大腿 内收内旋,同时小腿屈曲、内旋。此外,通过电流诱导 肢体“正常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运 动及皮肤感觉的冲动,可以改善脑细胞“功能重组”, 2017年第33卷第7 ・29・ 促进皮质运动区“运动定型”的建立,达到对低位中枢 的控制。 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拮抗针法结合现代康复训 (2):120—121 [5] 陈新,陈越峰,茅敏,等.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 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7— 29 练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比单纯的康复训练更能提 [6] 何小花,赵雪岩,王科英,等.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 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 (1):43—44 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纠正痉 挛状态,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7] 冯丽娟,金荣疆,邢琳,等.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 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81—83 [8] 蒋鹏,郑祖艳.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偏瘫痉 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18—20 [9] 陈莉.抗痉挛针法与传统针法治疗偏瘫的对照研究[J].中华物理 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4):248—249 [10]佟帅,苏李,吕海波,等.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 [2]高维滨,高金立,吕芳.神经疾病现代中医治疗[M].北京:人民军 医出版社,2011 [3] 陈健安,余康潮,钟正,等.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 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J].理论与实践,2015,21(3): 330—333 挛期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5):399—402 [4]徐远红,王俊华,李海峰,等.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 期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f J].中国康复,2015,3 收稿日期:2016一l1—23 临床报道 针刺颈三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沙丽丽 ,高利权 △ (1.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 脉型颈椎病患者124例,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 组采用针刺颈三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结合电动牵引治疗,两组均治 疗3个疗程后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 ESCV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纽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椎动脉血流速度均 较治疗前有提高,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针刺;颈三针;夹脊穴;电动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17)07—0029—03 Clinical Study of Needling Three Cervical Points and Cervical Jiaji Points Combined with Electric 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S SHA Li—li’Gao Li—quan .(1.Heilongfiang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Harbin 150036,China; 2.The First Afilfiated Hospital ofHeilongfiang University fChioesne Medicie,Harnbin 15004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eedling three cervical points and cervical Jiaji points combined with electric tract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Methods:124 pa. 作者简介:沙丽丽(1980一),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等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高利权(1981一),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推拿l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