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它们都描写了祖国的山水风光,《古诗二首》分别描写了登鹳雀楼所见和庐山瀑布的风光,《黄山奇石》抓住一个“奇”字介绍了黄山的四绝之一“怪石”,《日月潭》描写了我国宝岛的著名景点日月潭,《葡萄沟》描写了我国吐鲁番葡萄沟的优美风光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风光秀丽,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 1 -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登鹳雀楼》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揭示诗题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山西的永济市玩一玩。(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看,这里有座楼,好高啊,数一数,它有几层?这里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喜欢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
2.识记“楼”:古代的楼大都是木结构的,所以“楼”是木字旁。
3.导入课题: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板书:登)
4.齐读诗题,读好节奏:“登/鹳雀楼”,指导读好停顿。
- 2 -
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
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4.学生自主练读,教师指名读。
5.师生合作读。教师:(低声)白日——依山——尽,学生:(高声)黄河——入海——流。教师:(低声)欲穷——千里——目,学生:(高声)更上——一层——楼。
6.全班齐读。
三、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1、2句。
(1)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再读古诗,圈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预设:白日、山、黄河)
- 3 -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交流: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4)借助插图理解古诗。(出示动画)你们看,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下去,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这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学生齐读)
(5)识记“依、尽”。
①识记“依”: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依)给“依”字组词,体会夕阳依傍着西山缓缓下沉。
②识记“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夕阳已经消失在天边了呢?(尽)结合插图理解、识记“尽”。
(6)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哪些词语能够描绘眼前的景象?
(7)教师引读。(出示课文插图)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远望去,夕阳紧紧依傍着西山落下,近处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学生接读)黄河入海流。
2.学习第3、4句。
(1)引导: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这么壮丽的景色,由此想到了什么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3)识记“欲、穷、层”。
- 4 -
①识记“欲”:我们在学过的哪首诗中见过“欲”?(《赠汪伦》)回忆“欲”的意思,给“欲”组词。
②识记“穷”: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题中“穷尽、山穷水尽”推测“穷”的意思,认读词语。
③识记“层”: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共有几层。
(4)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5)联系生活:请学生思考,除了看风景,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6)教师引读。
诗人说——(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我们懂得了,站得越高,看到的风景越多、越美。(教师引读)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3.小结:今天我们跟着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依山而落,黄河奔涌入海的壮美景象。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四、巩固写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楼、依”。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 5 -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这2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楼”字中,“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上,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依”字中,“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写“尽、层”。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层”字中,“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写“黄”。
(1)出示范字,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提示:中间是“由”,不能写成“田”;第四笔横要写得长一些。
(3)学生描红,练写。
- 6 -
五、背诵古诗,积累拓展
1.配乐背古诗。
2.在唐代,有许多诗人都到过鹳雀楼,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有一位叫畅当的诗人,他站在鹳雀楼上,觉得自己远瞩,眼界超出了尘俗,所以他就挥笔写下了一首《登鹳雀楼》。大家感兴趣的话下课后也可以背一背。
课件出示
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配乐背古诗,让学生再次感受古诗的意境。引入畅当的《登鹳雀楼》,实现以诗带诗,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所见 所想
- 7 -
第2课时 《望庐山瀑布》
课时目标:
1.认识 “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炉、川”等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识记生字
1.揭示诗题。
(1)教师播放视频。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诗题。
(3)指名读诗题。根据学过的方法,学生自行划分朗读节奏,教师指导读好停顿。
2.随文识字。
(1)识记“瀑”:(出示“暴”字)同学们,这个字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篇课文学过它?
- 8 -
(回忆第2课《我是什么》中的“暴躁”)它和三点水交了朋友,变成了“瀑”。(出示加拼音的“瀑”字)学生认读,齐读。
(2)理解“瀑布”:水有时候很暴躁,会变成洪水淹没庄稼,“暴”的意思是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它加上三点水,“瀑”就是从高山上陡直地流下来的水。(出示瀑布图片)这就是瀑布。(学生认读“瀑布”,感受瀑布的壮观)
3.过渡: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庐山,去欣赏那里的瀑布。
二、朗读古诗,感受节奏
1.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圈。
(2)指名读诗,相机纠错。引导学生读好翘舌音:照、川。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感受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 9 -
(4)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过渡: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画就在诗里藏着,需要我们边读边想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感受香炉峰之美。
(1)自由读第1句。思考:李白看到了哪些景物?(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请画出来。
(2)识记“炉、烟”。
①识记“炉”。(出示香炉的图片)这就是香炉,需要点火,所以“炉”有火字旁。(认读“香炉”)
②识记“烟”。香炉点火后会冒烟。给“烟”组词,结合图片认读“烟火”“炊烟”“烟雾”。
(3)教师点拨:诗中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课件出示香炉和香炉峰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座山峰为什么叫香炉峰呢?(预设:形状、烟雾与香炉有相似之处)
(4)指名读第1句,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5)教师点拨: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雾弥漫,好像紫色的烟雾慢慢升起,环绕峰顶。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 10 -
(6)齐读第1句。
2.感受瀑布之美。
(1)学习第2句。
①教师读第2句。引导:除了美丽的香炉峰,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呢?(瀑布)请画出来。
②理解诗句。
ɑ.(出示瀑布图片)瀑布像什么?(白布、白丝带)
b.是谁把瀑布挂起来的?(是大自然用神奇的“手”把瀑布挂起来的)
③识记生字“遥、川”。
ɑ.识记“遥”。诗人李白站在哪里看瀑布?(远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遥看)给“遥”组词,认读“遥看”。
b.(课件出示“川”字的甲骨文)字理识记“川”。
④教师引读: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学生齐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2)学习第3句。
- 11 -
①(课件出示低矮的瀑布)挂着的瀑布是这样的吗?(不是)那诗中是什么样的瀑布?用诗中的句子说说。(学生齐读第3句)
②教师点拨:“尺”在古代是度量单位,三千尺相当于1000米,李白是拿着尺子去量的吗?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瀑布很壮观。
③指名读第3句,指导读好瀑布的壮观。
④这么壮观的瀑布是怎么流下来的?(飞)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到瀑布的壮观、神奇等)
指名读,指导读出夸张的语气。
⑤齐读第2、3句。
3.感受想象之美。
(1)引导朗读: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诗人觉得自己好像身处梦境之中,他不禁怀疑眼前看到的是不是真的。于是,他想到了——(学生齐读第4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导想象:(出示银河的图片)这就是银河。九天是指极高的天空。瀑布从九天而落,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读第4句)
(3)配乐齐读古诗。
四、巩固汉字,指导书写
- 12 -
1.指导写“炉、烟、挂”。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炉、烟”的“火”末笔捺改点,“户”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烟”右边的“大”的末笔改点,“挂”右边的“圭”竖笔垂直对齐。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书写“照”。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写好“照”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照”上下结构,“日”窄“召”宽,“灬”上合下开。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书写“川”。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 13 -
(3)教师范写,提示:“川”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三笔竖最长。
(4)学生描红,练写。
【板书设计】
9 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都”,会写“南、部”等9个字,会写“黄山、南部”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段。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 14 -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闻、名”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都”,会写“南、部”等3个字。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看图片等方法,理解并积累“秀丽神奇、中外闻名”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解题知“奇”
1.引出黄山。
(1)课件出示4幅图,观察图片上有什么。
课件出示
(2)介绍黄山。这就是黄山有名的四绝——奇松、云海、怪石、温泉。(板书:黄山)
2.识记“省、部、景、区”。
- 15 -
(1)识记“省、部”。(课件出示地图)黄山在我徽省南部。(认读“省、部”)
(2)识记“景、区”。(将出示的四幅图圈起来,边圈画边介绍)黄山的占地面积超百余平方千米,是一个很大的地区,所以叫它“黄山风景区”。(教学认读“黄山风景区”)
3.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第1自然段写的内容。
(2)指名回答从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预设:黄山的地理位置,黄山风景秀丽、怪石有趣)
(3)识记“闻名”。结合“中外闻名”理解,说说它的近义词,理解闻名是有名、出名的意思。认读“中外闻名”,指名用“闻名”说话。
(4)识记“秀、神”。结合图片理解“秀丽神奇”。认读“景色秀丽神奇”。
(5)识记“尤其”。指名自由谈理解,教师结合图片引导了解词义。认读“尤其”。
(6)指导朗读。黄山景色秀丽神奇、中外闻名,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读,齐读)
4.揭示课题。
(1)补充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板书:奇石)
(2)齐读课题。
- 16 -
(3)交流“奇”字的意思。(预设:奇特、神奇、奇妙)再读课题。
二、初读找“奇”
1.初读找“奇”。自由读第2~6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一”:
❖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标明自然段序号。
❖ 用横线画出奇石的名字,在重点描写的奇石片段处画上星号。
2.交流“奇石”。指名回答课文介绍的奇石,教师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1)齐读名字。指名回答名字取得怎么样。
(2)识记“仙”。结合课件认读。
(3)读准多音字“都”。指名读。教师提示:“都”在本课中读“dū”,它还有一个读音是“dōu”。
- 17 -
出示词语“天都峰、都有”。指名认读。
(4)说话练习。出示填空练习题,指名回答,全班齐答。
课件出示:
课文围绕黄山奇石分别介绍了“( 仙桃石 )”“( 猴子观海 )”“( 仙人指路 )”“( 金鸡叫天都 )”“( 天狗望月 )”“( 狮子抢球 )”“( 仙女弹琴 )”,共( 七 )种奇石。
(5)明确重点。指名回答课文重点介绍的奇石。
预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三、指导书写
1.指导写“南、些”。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南”上小下大,上部竖笔略向左斜,下部里面只有两横,竖不出头。“些”上部宽、大,下部窄、扁;“此”左部的笔顺是竖、横、竖、提,右边“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4)学生描红,练写。
- 18 -
2.指导写“部”。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学生组词认读。
(2)引导观察,学生交流: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部”左右宽窄相当,左部“立”宽“口”窄,“阝”先写横撇弯钩,再写竖。
(4)学生描红,练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巨、位”等5个生字,会写“巨、位”等6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4.背诵第2~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引出奇石
- 19 -
1.复习导入,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2.聚焦“奇石”。指名说重点描写的奇石。
3.自主读文。选择一处重点描写的奇石的片段读一读,想一想有趣在哪里。
二、感受语言,积累背诵
1.品读“奇石”。自由读第2~5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二”:
❖ 自由读第2~5自然段,标记出你认为最有趣的奇石。
❖ 将你最喜欢的描写奇石的片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这块奇石有趣在哪里。
❖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以学定教。
(1)学生认为哪块石头最有趣,就先欣赏哪块石头,依据学生的兴趣点确定教学的先后顺序。以“猴子观海”为例。
- 20 -
(2)引导学生学习“猴子观海”。
①教授学习方法:看。出示图片,请学生猜哪块石头是“猴子观海”,说明理由。看课本插图,说说猴子在干什么。(预设:看云海)引导学生理解奇石名字中的“观”。
②教授学习方法:找。书上是怎么写这块石头的?找一找,读一读。
③教授学习方法:说。说说你从哪些词句里体会到“猴子观海”的有趣、奇特。
ɑ.形态有趣、奇特。引导从动词“抱、蹲、望”体会猴子形态的有趣。从“一动不动”体会到猴子神态专注。
b.位置有趣、奇特。结合课本插图理解“陡峭”的意思。
c.景观有趣、奇特。结合图片理解“翻滚的云海”,想象猴子所在位置的高耸、陡峭。
④教授学习方法:演。谁愿意来演一演这只猴子的动作?
⑤教授学习方法:读。结合动作,学生表演读第3自然段,体会“猴子观海”的有趣、奇特。
⑥结合表演,试背第3自然段。
⑦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找、说、演、读”的方法欣赏了有趣的“猴子观海”。下面请小组合作,按照刚才的学法自学其他有关奇石的段落,然后一起分享。
(3)小组分享,教师引导。
- 21 -
①学习“仙桃石”。
ɑ.外形奇特,结合图片来感受。
b.来源奇特,这样大的石桃子世间没有,只可能是从天上飞来的。
c.动作奇特,体会动词“飞”。
d.指导朗读,读出“仙桃石”的奇。
②学习“仙人指路”。
ɑ.外形奇,体会“真像”。出示图片,对照文字体会一块天然的巨石居然像一个人,这么高大威严,难怪作者说它“真像一位仙人”。理解“真像”,用“真像”说话。
b.动作奇,“仙人”在做什么?“仙人”的手指向哪里?
c.书写“位、巨”。注意“巨”的笔顺。
d.学生表演读第4自然段。
e.试背第4自然段。
③学习“金鸡叫天都”。
ɑ.外形变化奇妙。引导学生理解“金鸡叫天都”的神奇在于变化。几块巨石组成的雄鸡形状本身就很奇特,而每当太阳升起,它就变得金光闪闪,更令人感到惊奇了。
- 22 -
b.动作奇特。通过学生表演读,理解“伸着脖子、不住地啼叫”,体会想象的神奇。
c.边读边悟,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美景。读准多音字“都”。
d.出示图片,试背第5自然段。
e.书写“每、升、闪”。提示:“每”上短下长,两点都在竖中线上。“升”末笔竖起笔高于首笔,收笔低于撇笔。
三、总结写法,仿写赞“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
2.认读“奇形怪状”。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奇形怪状”,认读词语。
3.发现写作特点。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发现作者写奇石有什么特点?
预设:想象丰富,奇石都有一个有趣的名字,都写了奇石所在地点,动作描写很精彩。写奇石的顺序不同,有的先写名字,有的最后一句才写,写“奇石像什么”用的词语不同,方法不一样。
4.想象说“奇”。出示“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三块奇石的图片。学生仿照课文,用“好像、真像”说说其中一块奇石。
5.仿照课文写“奇”。完成课后习题第二、三题。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结合课后习题想象说话、写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迁
- 23 -
移写作的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板书设计】
10 日月潭
教学目标:
1.认识“谭、湾”等15个生字,会写“湾、名”等9个字,会写“群山、树木”等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3.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纱”等词语,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纱”等词语,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 24 -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潭、湾”等10个生字,会写“湾、名、胜、迹、央”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3.理解“群山环绕”等词语,初步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质疑入文
1.谈话:同学们,在我国省有一个著名的湖叫日月潭。那里风光秀丽,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视频播放:日月潭风景)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日月潭。(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4.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 25 -
1.出示学习提示。
❖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 标明自然段序号。
❖ 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日月潭哪些方面的内容?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位置、名字、美景。
三、品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
(1)这么美的日月潭在哪儿呢?(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学生齐读)
(2)识记“湾”。区分“湾、弯”,组词识记“湾”。
(3)利用简笔画,理解识记“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
①画简笔画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教师引导学生在日月潭简笔画上描绘山、树,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日月潭周围的名胜古迹,借助图片理解“名胜古迹”。
- 26 -
(4)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思考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2)比较句子,感受日月潭的美。
①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 湖有个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的叫日潭;南边的叫月潭。
❖ 湖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②比较句子。学生自读句子,体会哪个句子好,并说说为什么。
③感受比喻的精妙。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精妙,明白日月潭是根据湖面的形状特点来命名的。
④指导朗读。注意读好“圆圆的”和“弯弯的”两个词语。
(3)识记“潭”。回忆《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朗读“日月潭很深”,理解“潭”是很深的湖,识记“潭”。
- 27 -
(4)识记“湖、央、岛”。利用简笔画描绘日月潭。教师先引导学生画一个湖,理解识记“湖”与水有关,组词识记“湖”。根据课文“湖有个小岛”,画出小岛的位置,理解识记“”。通过比一比“岛”和“鸟”来识记“岛”。
(5)借助简笔画理解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图纸上画图,在北边勾勒出圆圆的日潭,南边勾勒出弯弯的月潭。
(6)读出日月潭的美丽。出示日月潭图片,教师引读:日月潭湖水碧绿,看到圆圆的日潭,弯弯的月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读第2自然段。
(7)借助简笔画背诵第2自然段。
四、巩固识字,规范书写
1.指导写“湾、胜”。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这2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右边稍过竖中线。“湾”要注意右边第四笔是短竖,“弓”要写得窄一些,笔顺为“横折、横、竖折折钩”。“胜”第一笔为竖撇,“生”首笔短撇起笔于竖中线,竖笔起笔高于“月”。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写“名、央”。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 28 -
(3)教师范写,提示:“名”是上下结构,“央”是独体字。“名”中“夕”略偏左上,“口”略偏右下,“夕”第二笔横撇的横短撇长,撇过田字格中心。“央”字竖撇上段在竖中线,撇尖、捺脚持平。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写“迹”。
(1)出示范字,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提示:注意“迹”的笔顺,先写“亦”,再写“辶”,“亦”的第三笔撇从竖中线起笔。
(3)学生描红,练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纱、童”等5个生字,会写“丽、展、现、披”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理解“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纱”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教学过程:
- 29 -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1)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欣赏日月潭的美景。
2.自由读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边读边动笔圈画。
二、研究课文,随文识字
1.猜图画,赵特点。
日月潭就像一位魔术师,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美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幅图,它们分别表示日月潭什么时候的美景呢?请学生判断,并理解三幅美景的特点。
课件出示
- 30 -
( 清晨 ) ( 中午 ) ( 雨中 )
2.品读“清晨美景”。
(1)你们喜欢日月潭清晨的景色吗?(指名读)
(2)“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看不清,朦朦胧胧的)
(3)除了飘着薄雾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预设:晨星、点点灯光)
(4)这些景物都看得清楚吗?为什么?结合图片理解“隐隐约约”,想象清晨日月潭的美。
(5)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能把清晨的日月潭的美读出来吗?
(6)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3.品读“中午美景”。
(1)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2)理解“太阳高照”。这时的天气怎么样?(预设:晴天)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太阳高照)
- 31 -
(3)理解“清晰”。太阳高照下的日月潭有什么特点?(预设:清晰)“清晰”就是清楚的意思。
(4)想象画面。想象一下,此时的日月潭有什么美景呢?
(5)指导朗读。结合图片,读一读晴天美丽的日月潭。
4.品读“雨中美景”。
(1)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课件出示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2)哪些词语让你们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预设:轻纱、朦胧、仙境)
(3)结合图片理解“蒙蒙细雨、轻纱、童话、仙境”,识记“纱、童、境”。
(4)如果说太阳高照下的日月潭是清晰可见的,那么雨中的日月潭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预设:朦胧)
(5)理解“清晰、朦胧”。通过图片对比,理解、积累“清晰”和“朦胧”这对反义词。
(6)指导朗读。看到朦朦胧胧的日月潭,你有什么感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 32 -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日月潭的风光实在太美了,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赞美一下日月潭的风光吗?(预设:景色优美、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2.课文中是怎么说的?(预设:风光秀丽)全班齐读第5自然段。
3.我国地区还有许多美丽的地方,通过预习查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学生分享)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指导写“丽、展”。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丽”首笔长横居上居中,盖住下部,下部左右两半分居竖中线两侧。“展”字的“尸”从上、左包围,居上偏左,“”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下侧,竖提在竖中线左侧,捺脚略长。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写“现、披”。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 33 -
(2)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这2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现”的“王”第二横在横中线上侧,“见”左竖紧贴竖中线,收笔于横中线下侧,竖撇撇尖伸至“王”下。“披”的“皮”竖撇贴近竖中线,“又”的首笔横段在横中线上,撇尖过竖中线,捺脚略低于撇尖。
(4)学生描红,练写。
【板书设计】
日月潭
由来:日潭 月潭
风景:晨午时分 晴雨天气
11 葡萄沟
教学目标:
1.认识“沟、产”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干、分”,会写“份、坡”等10个字,会写“水果、月份”等1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能够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
3.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 34 -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能够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
2.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沟、产”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会写“份、坡、枝、收、城、利”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质疑激趣
1.猜谜导入。课件出示谜语,学生猜。(预设:葡萄)
课件出示:
藤儿青青,
- 35 -
爬上架架,
结了串串小珍珠,
颗颗都能甜掉牙!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个盛产葡萄的地方,那就是葡萄沟。(板书:葡萄沟)随题认读生字“沟”。
3.读题质疑。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来同学们对葡萄沟非常好奇,那我们就带着任务一起读读课文吧。(出示学习任务一)
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一”:
❖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 标明自然段序号。
❖ 通过读课文,知道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2.学生分享交流:葡萄沟在吐鲁番,葡萄沟有很多水果,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补充板书:在标题旁加上“真是个好地方”)
3.一起读读标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葡萄沟看看吧。
- 36 -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地图,认识葡萄沟。课件出示地图,了解吐鲁番的位置,结合火焰山下的峡谷图片,理解“沟”的含义。
2.结合课前预习,教师补充介绍吐鲁番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叫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读好多音字“好”。
3.读一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桑葚,六月有杏子、无花果,到了七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4.学生汇报交流。认读“产”,结合水果图片认读水果名字,识记“份”。
课件出示
桑葚 杏子 无花果 葡萄
5.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 37 -
课件出示
吐鲁番有个地方叫( 葡萄沟 ),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 桑葚 ),六月有( 杏子 )、( 无花果 ),到了七月份,人们最喜爱的( 葡萄 )成熟了。
6.引读板书。葡萄沟出产这么多水果,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7.指导朗读。
四、归类写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认读后按结构进行分类。
预设:“份、坡、枝、收、城、利”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客、市”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起、老”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指导书写“份、坡、枝、收、城”。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预设:都是左窄右宽)
(2)引导观察:写好这些字,要注意哪些笔画?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范写,提示:写“份”时,“分”中“八”宽“刀”窄,“八”罩住“刀”,“八”顶部撇低捺高。“坡”中的“土”最后一笔写成提。写“枝”时,“支”中“十”窄“又”宽。
(4)学生学写这5个字,描红,练写。
- 38 -
3.指导书写“利”。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组词。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利”左宽右窄,“禾”横笔从横中线起笔,略向上斜收于竖中线,末笔捺改成点。
(4)学生描红,练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客、市、起、老”4个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能够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
3.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 39 -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葡萄沟》。(板书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葡萄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交流后在课题后板书“真是个好地方”。学生齐读板书。
二、小组合作,品读课文
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任务卡,小组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小组讨论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展示。
(1)出示山坡、梯田图片。借助图片理解“山坡、梯田”。
(2)添加叶子理解“茂密”。出示葡萄架图片,指名操作多媒体,在葡萄架图片上添加葡萄叶图片,理解很多很多叶子才是“茂密”。
- 40 -
(3)理解“凉棚”。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做动作)就像搭起了什么?(预设:凉棚)山坡上只有一个凉棚吗?书上有个词叫——(齐说)一个个。
(4)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多凉棚,你有什么感受?把感受送进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4.欣赏葡萄。
(1)颜色多。让学生画出描写葡萄颜色的句子,读一读。出示葡萄卡片,学生上台贴葡萄卡片。结合图片理解“一大串一大串”。
(2)理解“五光十色”。课文用哪个词形容葡萄颜色多?(预设:五光十色)比较“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的不同,明确“五光十色”不仅指葡萄颜色多,还说明了它品种多,品质好。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想象阳光下五光十色的葡萄,带着想象读句子。
5.体会人情美。抓住“准会、最甜、吃个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6.指导朗读。葡萄五光十色,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带着美好的感受朗读整段话。
7.回扣中心。我们忍不住发出这样的赞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走进晾房,品读美食
- 41 -
学习第3自然段。
1.葡萄还能做成美味的葡萄干,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自然段。(出示学习任务二)
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二”:
❖ 知道葡萄干是在哪里制作的。
❖ 知道葡萄干是怎样制作的。
❖ 知道吐鲁番的葡萄干的味道。
2.学生汇报交流。
3.借助图片理解“晾房”。
4.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学生说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读准多音字“分”,课件出示表示制作步骤的图片,让学生排序。
5.指导朗读。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美味可口,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读文。读准多音字“干”。
6.回扣中心。吐鲁番出产水果,葡萄五光十色,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我们忍不住要赞叹一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四、巩固识字,规范书写
- 42 -
1.指导写“起”。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范写,提示:“走”从左、下包围“己”,“走”捺笔舒展至“己”下。
(4)学生描红,练写。
2.指导写“客、市”。
(1)出示范字,指名认读。
(2)引导观察:写好这2个字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客”上部扁、窄,下部高、宽。“市”上扁下长。
(4)学生描红,练写。
3.指导写“老”。
(1)出示范字,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提示:“耂”从上、左包围“匕”,“耂”居上居中,长横从横中线起笔,略向上斜,长撇从右上格斜穿田字格中心撇向左下格。
- 43 -
(3)学生描红,练写。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
2.了解火车票上的主要信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3.能展开想象,用“像”说说生活中的事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5.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和格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6.发现一些表示颜色的词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7.背诵关于风景的名句,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8.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 44 -
教学重点:
1.能展开想象,用“像”说说生活中的事物。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和格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4.发现一些表示颜色的词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识“昌、铺”等8个生字,了解火车票上的主要信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2.能展开想象,并用“像”说说生活中的事物。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 45 -
1.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放假都喜欢旅行,那你们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2)初识火车票。(课件出示火车票)这就是我们坐火车需要购买的车票,你们见过吗?
2.认读生字,认识车票。
(1)认读生字。
①同桌间讨论交流车票上的生字,将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让会认的小老师帮忙认。
②课件出示车票上的生词,指名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③交流认识生字的方法,给生字组词。
(2)认识车票。课件出示车票,提问:从车票中,你看懂了哪些信息?
①学生交流:看懂了检票口、出发地、目的地、车次、日期、发车时间、票价、座位号、座位类型、个人信息等。
②巩固信息。交流后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课件出示
❖ 这趟火车是由哪里开往哪里的?这趟车的车次是多少?
- 46 -
❖ 这张票的座位号是多少?需要在哪个检票口检票?
3.强化理念。
(1)今天我们知道了除了可以从语文书上识字外,从车票上也能认识很多生字。同学们还能从哪里认识新字呢?
(2)小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
二、字词句运用
1.回顾旧知,激发想象。
(1)课件出示本单元出现过的比喻句,指名读,谈感受。
课件出示
❖ 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 湖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2)课件出示课本插图“爸爸的鞋”和“弟弟的鞋”。学生讨论交流它们像什么。
(3)课件出示课本第54页中的泡泡框,读一读。
- 47 -
(4)课件出示词语,全班交流:它们像什么?
课件出示
柳(liǔ)条 云朵 枫叶 椅子 路灯 胡子 鞋
①学生选择词语与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②你问我答,游戏巩固。学生之间互考,一学生问:什么像什么?另一学生回答。
2.猜猜词义,总结方法。
(1)以教促学。
①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学生读一读,猜测加点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八路军隐蔽(bì)在山里,敌人很难发现。
②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后半句“敌人很难发现”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隐蔽”就是借助别的东西将自己挡起来的意思。
③总结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 48 -
(2)小组合作学习第2、3句。(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去还是不去?小明拿不定主意,感到很烦(fán)恼。
◇那美丽如画的山水,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fǎn)?
①小组合作猜测第2、3句的意思,并说明理由。
②小组派代表交流,师生评议。
(3)总结方法,以后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留言条的基本内容和格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2.发现一些表示颜色的词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学写留言条
1.创设情境。
- 49 -
(1)情境导入:周末的时候,小新在家接到外婆打来的电话,外婆说她做了小新最喜欢吃的红烧鱼,叫小新去她家吃饭。小新要去外婆家了,可是家里没有人,他也没有电话手表。他害怕妈妈回来发现他不在家会担心。这个时候,小新该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新想想办法吗?
(2)揭示主题:当我们不能当面跟别人说清楚情况,也没有通信工具时,就可以通过写留言条的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话告诉别人。
2.学习留言条的格式。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留言条,指名读。
(2)明确格式。
①学生交流留言条的格式。
②教师总结。留言条分三个部分:称呼(留给谁的)、正文(有什么事)、落款(自己的名字和时间)。
(3)记忆口诀。课件出示留言条格式口诀,学生朗读、记忆。
课件出示:
称呼顶格左上角,还要记得加冒号。
正文前面空两格,简短明白有礼貌。
- 50 -
名字日期各一行,两项都在右下角。
3.学生练写。
(1)课件出示课本中呈现的两种情况,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 去办公室还书,老师不在。
❖ 去小芳家里,通知她明天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但是她家里没有人。
(2)学生圈画出留言条要写给谁、要告诉对方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3)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情况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请学生展示。全班评议、修改。
二、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课本“我的发现”中的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认读。
2.课件出示第一行词语,学生交流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白色——雪白 米白 奶白
- 51 -
3.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泡泡框,教师总结:“白”的前面加上了“雪、米、奶”这些事物用来区分不同的白色。结合图片理解,如雪白就是像雪一样白,米白就是像米一样白,奶白就是像牛奶那样白,白的深浅程度不同。
4.课件出示其他三组词,学生交流发现,圈画出表示事物的词。
课件出示:
红色——火红 桃红 枣(zǎo)红 黄色——土黄 鹅(é)黄绿色——草绿 翠绿 墨(mò)绿
5.拓展延伸。学生自己说一类颜色,并说出它的不同种类,看谁说得多。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诵读关于风景的名句并背诵,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2.借助拼音阅读《画家乡》,感受祖国的美好,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字音。
- 52 -
金黄
2.指名读句子,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3.学生交流四句话的大致意思。
4.借助图片和文字理解四句话的意思。
(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的意思是,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像图画、文章一样美丽。形容该地方风景优美,令人赞叹。
(2)“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的意思是,一群骏马在秋风萧瑟的塞外草原上驰骋,杏花在江南的烟雨中悄然开放。
(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意思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都是无价的,近处的水和远处的山本是无情之物,但在作者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
(4)“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的意思是,大雾弥漫,看不清远处的山峰,水面开阔,在尽头与天相接。
5.学生想象画面,反复诵读句子。
二、我爱阅读
1.谈话过渡。
(1)人人都夸家乡美,我们的家乡哪里美?有什么特点呢?
(2)孩子们都爱自己的家乡,也爱画自己的家乡,瞧瞧,他们都画了些什么?
- 53 -
(3)课件出示大海、山村、平原、草原、城市的图片。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相关地区特点的资料。
2.疏通短文《画家乡》。(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反复读。
标明自然段序号。
课文介绍了哪些小朋友的家乡?
(1)开火车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2)预设:课文介绍了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五位小朋友的家乡。
3.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课件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阅读分享:你最喜欢谁的家乡,为什么?
(3)仿照说话:请你也介绍下自己的家乡。
(4)画一画: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家乡。
- 54 -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在生活中识字 展开想象说比喻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写留言条 表颜色的词 - 55 -
画家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