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乡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晓红
【摘要】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县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的关键一年。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根据省农委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展开调研,提出了进一步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建立起乡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与此同时,不断创新农民培训的模式,以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培训、长效、创新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县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的关键一年。为了抢抓机遇,进一步做好下一步的农民培训工作,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总结,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分组对有关乡镇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当地概况
广洋湖镇葛庄村是一个由两个村合并的村庄,合并后共有11个村民小组,748户村民。其中耕地面积占3720亩,水稻面积3700多亩,荷藕448亩,水产养殖主要以养鱼、养蟹为主,其他资源几乎没有。 2.生产现状
首先,当地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今年水稻的产量在1000斤左右,小麦产量在800斤左右。目前村里面共有村组干部6名,对于众多的培训项目来说,人员分配略显不足。其次,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思想还比较保守,不能确定更好的发展模式。此外,有70%左右的人在外打工,从事管件销售,其余的人在家务农。
3.培训需求
农民目前对教育培训的希望和要求更高,内容更加多样化。一是留守种地农民对种植、养殖技术需求仍然较大,大多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种养殖业技术及产品销售技能培训对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民更具现实意义。但是, 农民对学习和掌握致富技术,大多希望少出钱或接受免费培训,多数要求能够就近参加培训,希望选择在就近的村里进行培训。二是培训要结合农时,最好是在播种前进行培训。遇到农忙时节,特别是夏季,最好部分组织集中培训,还有一些需要到田间进行培训,入户指导。三是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失地农民更需要学习新的技能知识。 非农产业技
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他们希望学到更多的就业技能,增加收入、
1
改善生活,因此普遍希望学习实用技术。 4.培训开展情况
当地,每年春天,农技部门主要通过办春播培训班的方式,逐村进行培训。同时还印发一些资料发放给农户。此外,还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村组干部进行培训,请他们到农户门上做工作,进行指导。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人员缺乏
目前村里面共有村组干部6名,对于众多的培训项目来说,略显不足。因此,影响了当地的农民培训工作。 2.思路不够开放,培训模式单一
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当地农技部门,思路不够开放,培训的模式还比较单一。比如:在培训方面,还仅限于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的传统模式。 3.资源贫乏,影响经济发展
当地以种植业为主,水产养殖为辅,其他天然资源几乎没有。因此,许多青壮
年劳力纷纷向外发展,寻求致富门路。留在当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他们在种植、养殖方面,思想还比较传统,不太容易接受新知识,因此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4.对农民教育培训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当地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5.农民培训经费不足,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由于地方财力紧张,经费投入少,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农民培训师资老化、弱化问题严重,年轻教师、专业技术教师缺乏,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仅限于一时一事,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
三、构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建议
我们通过对部门工作推进的了解和对基本农户在培训上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得知当地在培训内容和培训组织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过认真整理和分析,感到按照科学发展的观念,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我深刻体会到农民培训工程是一项农民迫切需求、系统性较强的惠民工程。因此,要在培训机构、培训模式、
2
主导、经费保证等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探索,构建起乡镇农民培训,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扩大农民培训的主阵地
1、优化机构配置,建立培训网络
由于农民培训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需要优化机构配置。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明确专人负责农民培训工作,同时在各镇选拔一些能吃苦,工作责任心强的人作为培训联络员,建立联系网络。此外,各个乡镇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动员一些村组干部参加培训,把他们纳入到农民培训的队伍中来,以此壮大培训的规模,从而减轻由于培训人员缺乏所带来的压力。 2、创新农民培训模式。
(1)“一轴多点”的培训模式。农民培训深入村组,以“农技学堂”为中心,整合村上远程教育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成村级农技学堂教学点,因地制宜,结合产业进村办班培训。
(2)利用闲置的村部小学资源和人口密集的农家大屋组建农民技术文化学校夜校培训点,使农民不出组,不误工,乘着夜色美景就满足求知、求乐、求富的要求。
(3)提升办学品质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普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以县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和稳定就业的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4)因地制宜,发挥手机报的主导作用
与当地移动公司加强联系,利用移动通信的平台,发挥手机报的主导作用。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因地制宜给农户发送一些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农时信息。比如:什么时候种植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此外,还可以发送一些致富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移动通信做宣传,提高移动通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农民培训的作用。 (5)发放光盘,集中播放
农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发送光盘到各个乡镇农科站的方式,由各个乡镇农科站利用农时,集中播放。这样一方面比较直观形象,农民一学就会,而且愿意接受。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农技部门的人员压力,大大减轻了人力物力。同时,也起到了很
3
好的培训效果。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教育的提高,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缺乏根本支撑。由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职业技能,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措施来抓,使广大农民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三)强化行为,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社会性、公益性的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中长期计划,建立配套完善、有利于农民技能培训的措施,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做到统筹领导、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资源、统筹经费,建立一个在领导下,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和培训机制。通过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在提高农民水平和文化技能素质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
(四)多方筹措资金,解决经费不足难题
可以建立以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投资机制。建议采取三部分筹措资金措施:一要争取各种培训项目经费,在上级拨付的项目扶持资金中要留有培训费用;二要列财政专项资金;三要是参加培训的学员,适当交一部分。逐步形成扶持、用人单位资助、培训单位减免费用、农民适当承担部分费用的投入机制。
二 ○ 一 一 年 一 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