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与制度保障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与制度保障

来源:测品娱乐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与制度保障

作者:宋葛龙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03期

【摘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巩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议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机制保障,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改革 制度供给 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3.004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1]从顶层思维与底层逻辑、理论前沿与鲜活实践、世界大势与现实国情等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等特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经济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

从产业层面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巩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低、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也是生成和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范围,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九大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2]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进一步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3]

“十四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方面不断融合创新,“四链融合”逐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在产业链发展方面。重点优势产业链发展成效显著,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链发展优势得到巩固。2023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4]2022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发布的《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我国显示面板年产能已经达到2亿平方米,占全球的60%左右;2023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22.21万台,同比增长5.4%。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整体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2022年我国光伏、风能累计装机量分别达392.6GW和365.4GW,占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的15.3%和14.3%,比重分别较2020年提升3.8个和1.5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值预计超万亿元,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30.3%、54.0%、22.8%;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5]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新算法、新模型、新范式不断涌现,已有超过400所学校开办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数量居全球第二。

在创新链发展方面。从研发强度看,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达到8.5%,是全社会总体水平的三倍以上。在集成电路领域,复旦大学将新型二维原子晶体引入传统硅基芯片制造,成功实现CFET晶体管技术突破,有望帮助国产芯片摆脱EUV工艺的依赖。在量子信息领域,我国实现了全球范围内卫星量子密钥分发,“九章二号”和“祖冲之二号”的成功研制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我国自主产权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碱基编辑系统)问世,有望打破国外相关底层专利垄断。在我国国内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达到95.2万件,同比增長18.7%,占比71.9%,产业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在人才链发展方面。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世界第一,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其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6]另据测算,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岗位已经接近2亿

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4。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净增158个新职业,其中97个为数字经济职业。

在资金链发展方面。通过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创业板改革、设立北交所等系列举措,有效拓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长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格局加速形成。2021年~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A股IPO上市公司达到174家,共募资1638.3亿元,分别占同期A股IPO上市公司的18.4%和14.5%。从地方看,2022年11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将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纲要》指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是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但并非所有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前沿产业都是未来产业,真正的未来产业是已初步具备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一定市场规模的产业。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先后针对未来产业发布相关行动计划,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浙江省关于培育发展未来產业的指导意见》,将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下一代互联网、第六代移动通信、未来显示、新型储能、深海空天开发等新科技变革领域,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7]

发展未来产业要有世界眼光。2013年5月,美国麦肯锡公司发布《展望2025: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技术》,列举了2025年将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12大技术: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自动化、物联网、云、先进机器人、自动汽车、下一代基因组学、储能技术、3D打印、先进油气勘探及开采、先进材料、可再生能源。这些技术有的已经形成,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已经或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2023年6月,美国国家量子计划咨询委员会发布《更新国家量子计划:维持美国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建议》,首次对国家量子计划(NQI)项目进行了评估,为美国更新国家量子计划法案、强化美国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活动等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推进NQI项目。2023年2月,德国出台《未来研究与创新

战略》,其总体目标包括:加强从研究到应用的转化,实现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新技术保持开放,汲取相关成功经验应对全球竞争和气候变化,并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2022年OpenAI公司的对话式通用人工智能应用ChatGPT成功问世并在全球流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2023中国AIGC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推测,2028年我国AIGC市场规模将达到2767.4亿元,2023年~2028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100%。可以说,只有充满世界眼光和胸襟的人,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发展未来产业要有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性科技创新,使原创性、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人工智能、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重大问题受到关注。2023年6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评选出目前最有潜力、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十大技术,主要包括柔性电池、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工程噬菌体、改善心理健康的元宇宙、可穿戴植物传感器、空间组学、柔性神经电子学、可持续计算、人工智能辅助医疗。2023年10月22日,在第25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2023重大科学问题(如何实现低能耗人工智能等10个)、工程技术难题(如何实现在原子、电子本征尺度上的微观动力学实时、实空间成像等9个)和产业技术问题(如何突破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我国未来超高速轨道交通车辆装备的应用等10个)。人工智能主要包括基础层和应用层两方面,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分为硬件设施、软件和数据的技术支持,其目的是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和算力支撑;应用层主要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安防等领域。从全球产业链来看,美国在算力芯片、核心算法模型等“根技术”方面具有核心力量,积累了一大批如英伟达、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我国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的算法、应用与美国接轨,在大模型领域也与美国接近,但是支撑人工智能算法和应用的算力,尤其是大模型对于算力的大量需求,还较为依赖美国英伟达提供的GPU芯片。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产业只要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都不能被简单视为低端产业或者落后产业。任何传统产业,一经科技赋能,都能够升链转化为现代产业。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将其视为“低端产业”进行简单退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要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要以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8]

深化改革,为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机制保障

在资金链发展方面。通过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创业板改革、设立北交所等系列举措,有效拓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长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格局加速形成。2021年~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A股IPO上市公司达到174家,共募资

1638.3亿元,分别占同期A股IPO上市公司的18.4%和14.5%。从地方看,2022年11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将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纲要》指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是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但并非所有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前沿产业都是未来产业,真正的未来产业是已初步具备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一定市场规模的产业。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先后针对未来产业发布相关行动计划,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浙江省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将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下一代互联网、第六代移动通信、未来显示、新型储能、深海空天开发等新科技变革领域,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7]

发展未来产业要有世界眼光。2013年5月,美国麦肯锡公司发布《展望2025: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技术》,列举了2025年将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12大技术: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自动化、物联网、云、先进机器人、自动汽车、下一代基因组学、储能技术、3D打印、先进油气勘探及开采、先进材料、可再生能源。这些技术有的已经形成,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已经或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2023年6月,美国国家量子计划咨询委员会发布《更新国家量子计划:维持美国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建议》,首次对国家量子计划(NQI)项目进行了评估,为美国更新国家量子计划法案、强化美国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活动等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推进NQI项目。2023年2月,德国出台《未来研究与创新战略》,其总体目标包括:加强从研究到应用的转化,实现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新技术保持开放,汲取相关成功经验应对全球竞争和气候变化,并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2022年OpenAI公司的对话式通用人工智能应用ChatGPT成功问世并在全球流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2023中国AIGC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推测,2028年我

国AIGC市场规模将达到2767.4亿元,2023年~2028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100%。可以说,只有充满世界眼光和胸襟的人,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发展未来产业要有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性科技创新,使原创性、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人工智能、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重大问题受到关注。2023年6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评选出目前最有潜力、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十大技术,主要包括柔性电池、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工程噬菌体、改善心理健康的元宇宙、可穿戴植物传感器、空间组学、柔性神经电子学、可持续计算、人工智能辅助医疗。2023年10月22日,在第25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2023重大科学问题(如何实现低能耗人工智能等10个)、工程技术难题(如何实现在原子、电子本征尺度上的微观动力学实时、实空间成像等9个)和产业技术问题(如何突破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我国未来超高速轨道交通车辆装备的应用等10个)。人工智能主要包括基础层和应用层两方面,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分为硬件设施、软件和数据的技术支持,其目的是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和算力支撑;应用层主要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安防等领域。从全球产业链来看,美国在算力芯片、核心算法模型等“根技术”方面具有核心力量,积累了一大批如英伟达、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我国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的算法、应用与美国接轨,在大模型领域也与美国接近,但是支撑人工智能算法和應用的算力,尤其是大模型对于算力的大量需求,还较为依赖美国英伟达提供的GPU芯片。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产业只要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都不能被简单视为低端产业或者落后产业。任何传统产业,一经科技赋能,都能够升链转化为现代产业。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将其视为“低端产业”进行简单退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要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要以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8]

深化改革,为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机制保障

在资金链发展方面。通过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创业板改革、设立北交所等系列举措,有效拓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长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格局加速形成。2021年~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A股IPO上市公司达到174家,共募资1638.3亿元,分别占同期A股IPO上市公司的18.4%和14.5%。从地方看,2022年11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将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纲要》指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是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但并非所有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前沿产业都是未来产业,真正的未来产业是已初步具备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一定市场规模的产业。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先后针对未来产业发布相关行动计划,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浙江省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将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下一代互联网、第六代移动通信、未来显示、新型储能、深海空天开发等新科技变革领域,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7]

发展未来产业要有世界眼光。2013年5月,美国麦肯锡公司发布《展望2025: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技术》,列举了2025年将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12大技术: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自动化、物联网、云、先进机器人、自动汽车、下一代基因组学、储能技术、3D打印、先进油气勘探及开采、先进材料、可再生能源。这些技术有的已经形成,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已经或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2023年6月,美国国家量子计划咨询委员会发布《更新国家量子计划:维持美国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建议》,首次对国家量子计划(NQI)项目进行了评估,为美国更新国家量子计划法案、强化美国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活动等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推进NQI项目。2023年2月,德国出台《未来研究与创新战略》,其总体目标包括:加强从研究到应用的转化,实现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新技术保持开放,汲取相关成功经验应对全球竞争和气候变化,并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2022年OpenAI公司的对话式通用人工智能应用ChatGPT成功问世并在全球流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2023中国AIGC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推测,2028年我国AIGC市场规模将达到2767.4亿元,2023年~2028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100%。可以说,只有充满世界眼光和胸襟的人,才能更好地創造未来。

发展未来产业要有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性科技创新,使原创性、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人工智

能、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重大问题受到关注。2023年6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评选出目前最有潜力、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十大技术,主要包括柔性电池、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工程噬菌体、改善心理健康的元宇宙、可穿戴植物传感器、空间组学、柔性神经电子学、可持续计算、人工智能辅助医疗。2023年10月22日,在第25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2023重大科学问题(如何实现低能耗人工智能等10个)、工程技术难题(如何实现在原子、电子本征尺度上的微观动力学实时、实空间成像等9个)和产业技术问题(如何突破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我国未来超高速轨道交通车辆装备的应用等10个)。人工智能主要包括基础层和应用层两方面,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分为硬件设施、软件和数据的技术支持,其目的是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和算力支撑;应用层主要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安防等领域。从全球产业链来看,美国在算力芯片、核心算法模型等“根技术”方面具有核心力量,积累了一大批如英伟达、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我国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的算法、应用与美国接轨,在大模型领域也与美国接近,但是支撑人工智能算法和应用的算力,尤其是大模型对于算力的大量需求,还较为依赖美国英伟达提供的GPU芯片。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产业只要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都不能被简单视为低端产业或者落后产业。任何传统产业,一经科技赋能,都能够升链转化为现代产业。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将其视为“低端产业”进行简单退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要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要以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8]

深化改革,为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机制保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