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7 页
“语句补写题”过关检测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正在为科技进步所震荡的全新时代,全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一即一切”,也就是说,从我们生活中的任意一点,__①__。在无边无际的互联大网中,老年人在不断接受新生事物的冲击,__②__,而年轻一代却如鱼得水,活跃异常。因此,在今天的人类文化中,__③__,而不再是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答:① ② ③
解析:文段讲的主要是当前时代的改变,第①处横线,是对“一即一切”这句话的解释,即“可以链接到无数信息”。第②处横线,横线后有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后文说年轻一代“如鱼得水,活跃异常”,那么可知此处应该填老年人在互联网中的一种状态,如“无所适从”等。第③处横线,“因此”一词表明,这是从上文得出的结论,上文对比了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不同表现,可知,此处该填年轻一代对于今天人类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①可以链接到无数信息 ②有时感到无所适从 ③起决定作用的是年轻人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和BBC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引起了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广泛讨论。将中国基础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人们普遍看法是,中国教育是__①__,“学多悟少”;而西方国家的教育是__②__,“学少悟多”。对此观点,笔者对数百名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72%的人表示赞同。另有2.47%的人认为,中国人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与价值的收获并不成正比,而西方国家的教育__③__。
答:① ② ③
解析:应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解答此题。①处要根据“学多悟少”以及后面的“中国人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确定答案;②处应结合“学少悟多”来确定答案;③处与前面的“中国人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与价值的收获并不成正比”形成对应,应该是“收获得更多”。
参:①打基础的教育 ②培养创造力的教育 ③实际收获得更多
第 2 页 共 7 页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完善社会保障配套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举措。面对在天津大爆炸救援中牺牲的消防官兵和企业消防员的遗像,李克强总理沉痛地说,他们都是英雄,值得全社会尊敬,要一视同仁给予荣誉,一视同仁做好家属抚恤。__①__,是对他们在危急时刻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精神的最充分肯定。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并无程度深浅之别;他们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宝贵,__②__。在当前的科技与管理水平下,我们也许无法杜绝一切灾祸与牺牲。但是,针对灾难事故,我们应该__③__,这也是增强公众凝聚力的关键。
答:① ② ③
解析:解答本题要依据上下文的语意关系来判断横线上所要填写的内容。第①处,由前文关键词“一视同仁”可知,此处应填“给予牺牲英雄同等待遇”等相关内容。第②处,由“生命都是一样的宝贵”可知,此处应填“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等相关内容。第③处,根据整段内容可知,“无法杜绝一切灾祸与牺牲”,但可以完善社会保障配套制度,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举措。所以针对灾难事故,具体做法可以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善后处置机制”等。
参:①给予牺牲的烈火英雄们以同等待遇 ②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③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善后处置机制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对于学生减负,现在实际上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总拿教材开刀。__①__,就是学生负担轻了。因此,才会出现教材总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古诗词在学生教材中存在的目的,__②__,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古诗词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词在教材中的比例不但不应该减小,而且应该增大。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__③__。
答:① ② ③
解析:解答本题,可先通读了解其大意,然后根据“瞻前顾后”法进行分析。①句及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句子的解说,即误区是什么,怎么拿教材开刀,就是给学生减负,所以此处应填“认为教材薄了”等相关内容;②句,根据“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后面的“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可知此处结构上是“不是„„”,内容上应是“不是从表面上让学生认识生字”等相关内容;③句,根据“只关注了减少生
第 3 页 共 7 页
字的问题”及前面对学习古诗词作用的介绍,可知此处应填“而忽略了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等相关内容。
参:①片面地认为教材薄了(或:片面地认为教材内容少了) ②绝不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几个生字 ③而忽略了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汉字是一种蛮有意思的文字,许多汉字都可以用拆字法来解释。例如,“与日月合其明”中的“明”字,__①__,那是连孩子也知道的。可是,《说文解字》却道:“明,照也。”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线,这是“明”的本义。于是,人们纳闷了:__②__,而不是日光呢?日光难道不比月光更明亮吗?原来,这跟中国人的诗意情怀有关。在古代,中国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中国文人又对月光情有独钟。所以,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他们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光线,__③__,人们才格外地感到月光跟人的关系。
答:① ② ③
解析:第①处,由前文“许多汉字都可以用拆字法来解释”可知,横线上应该填与“由‘日’和‘月’组成”等相关内容。第②处,由前文“明”的本义和后面“而不是日光呢”可知,横线上应填“为什么是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等相关内容。第③处,由前文“他们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光线”和后文“人们才格外地感到月光跟人的关系”的相对关系可知,横线上应填与“在艳阳高照的白天”相对的内容。
参:①由“日”和“月”组成 ②为什么是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 ③而到了明月当空的晚上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功课的教学,都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__①__,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__②__?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__③__。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答:① ② ③
解析:第①处,根据上文“像交付一件东西”和下文“你收到了„„手里了”可知,此处应填与“交付东西”有关的内容。第②处,根据上文“根本问题”和下文“无非教
第 4 页 共 7 页
师„„”可知,此处应填和教师的作用有关的内容。第③处,根据上文“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可知,此处应填“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等相关内容。组织语言的时候要注意字数。
参:①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 ②教师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或“教师应该怎样教”,或“教师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③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无名氏的《三国志平话》都在评述三国的故事,__①__。这不仅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哲学深度和时代精神,更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叙述人口吻”:陈寿用的是史臣的口吻,__②__,无名氏用的是说书艺人的口吻。近代以来,“各位看官”“却说”“且说”等这些用于作者自白的陈词套语渐被丢弃,汉语小说作者那类传统的说者形象开始退出叙事舞台,正如人们常提及的:现代小说史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作者的隐退。__③__,这几乎成了当代小说家不约而同遵守的一个规则。
答:① ② ③
解析:第①处,横线前写三本书的相同之处,横线后写不同之处,前后是转折关系,由此可知第①处应填“它们是不同的”等相关内容。第②处,根据作者各自的身份,可知第②处应根据罗贯中的身份和《三国演义》的小说特点填写。第③处,从前文“汉语小说作者那类传统的说者形象开始退出叙事舞台”“现代小说史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作者的隐退”可知,此处应填“隐藏起自己的说者形象”等内容。再根据要求整合语言,达到句意通顺、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参:①但谁也不会否认它们是三本截然不同的书 ②罗贯中用的是文人小说家的口吻 ③隐藏起自己的说者形象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果你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你的父母可能会警告你说,__①__。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灯光昏暗,你的瞳孔将根据周围的光环境进行自我调整,眼睛不会受到伤害。父母的误解,可能和生活体验有关:当人们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可能出现__②__的情况,于是就以为近视与昏暗光线有关。其实,上述症状并不持久,__③__,根本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
答:① ②
第 5 页 共 7 页
③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语段的意思,特别是语段的观点和事例;二是横线前后的具体内容等。语段主要表述的是微弱的灯光与视力的关系。第①处,前文描述父母对孩子在微弱灯光下读书的警告,其中,“说”暗示横线所填内容是父母要说的话,根据横线后的“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不会受到伤害”可知,此处应填“这样做会损害视力”等内容;第②处,前文分析在微弱灯光下读书瞳孔的变化以及父母的误解来自于生活体验,再结合后面的“近视”可知,此处应填“看不清远处事物”等内容;第③处,由“并不持久”可知,此处应填“可恢复”等方面的内容。
参:①这样做会损害视力 ②暂时看不清远处的事物 ③短暂休息即可恢复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怎样拓展语文的外延呢?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把握该作者的写作风格,__①__;我们也可以__②__,阅读其他作者写作的相同题材的作品,从而实现对语文外延的拓展。在阅读时通过比较,找出异同,以便能对文章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鉴赏。对于节选的课文,老师应提供原著的内容梗概,__③__,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适当指导,并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相关作品。如果能这样学习课文,那么长期积累后学生所学的将不仅是薄薄的几页课文,语文课堂的辐射范围会更广。
答:① ② ③
解析:语段的主题是如何拓展语文外延。第①处,前文说可以通过把握作者写作风格,后文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比如阅读其他作者相同题材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横线处要填写的应该是阅读相同作家的其他风格的作品;第②处,前文写拓展外延的一种方法,从后文可以看出,横线处要填写与作品题材(主题)相关的内容;第③处,横线前写对待节选课文,老师要提供内容梗概,后文写老师指导,由此可以看出,横线处要填写有关全面、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
参:①阅读该作者(不同题材)的其他作品 ②把握该作品的题材(主题) ③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__①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__②__。一个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__③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第 6 页 共 7 页
答:① ② ③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结构特征以及横线前后的具体内容。语段主要表述了人的属性的分类和礼对人的影响。第①处,从冒号来看,应是统领句,总结后文内容即可;第②处,横线前表述的是动物属性,从分号和“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分析,横线处的内容与分号前的内容是一种对比关系,应填写人与动物的区别,再结合整段文意,即不难得出此处应填“人要接受礼仪的规范”等相关内容;第③处,横线前是从反面表述人不接受礼仪规范的问题,横线处内容应表述的是结果,即人不接受礼仪规范就不能称其为人了。
参:①人具有两重属性 ②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 ③就与禽兽无异了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__①__。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__②__,或是急功近利,或是没规没矩,或是爱慕虚荣,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遵法度。可以说,__③__,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
答:① ② ③
解析:做此类题时,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第一句是中心句,注意第二句的“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可知话题是“家风”“家教”。第三句“相反”,也是在谈“家风”“家教”的问题,与上文形成对比。第四句,“可以说”是总结句,要以肯定句的形式得出结论。
参:①而家风家教则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②如果家风不正、家教不严 ③有什么样的家风家教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散文的“内向性”或“精神性”相当重要,散文的“精髓”主要在于“内”或“虚”上。欣赏散文既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___①__;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犹如趴在地下的写作,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又恰似__②__。更要看到内(从情感到心灵都是内宇宙)或虚(从情感到生活都是超越现实生
第 7 页 共 7 页
活的)才真正是触发作者写作的“激活点”,又是__③__,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答:① ② ③
解析:补写要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提示。①由前文“实虚结合的艺术”可知要填写的内容是“有待虚(精神)的提升”。②句由前文“趴在地下的写作”,这里应该是与之相反的内容,即“悬在半空中的写作”。③句由前文的介绍,可知作品要抒发作者的情感,体现作者的思辨,即“体现思想、精神的‘闪光点’”。
参:①有待虚(精神)的上升 ②悬在半空中的写作光点”
③体现思想、精神的“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