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李白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组员:黄泳颖(组长)王智 陈愈 周思丽 毕颖妍 朱熠辉 利嘉颖 翁晓琳
(一)时代背景比较:
魏晋:
1.曹魏时期,曹操父子本身喜爱文学,也喜欢录用文学修养高的文人,“内定武功,外修文学”,文人本身也想依附曹氏做一番事业。
2.司马氏和魏氏进行政权斗争之前,政治比较开明(虽然社会还是因战争而比较混乱),文人们都怀着高涨的政治热情。
3.道家思想盛行。
盛唐背景:
1.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1
2.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3.儒道佛三家并存。
(二)李白个人经历:
1. 受道教熏陶。在蜀中住了二十年,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对李白的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同时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在年轻时游历各种道教圣地,更曾向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胡紫阳、元丹丘等学习,受道教精神熏陶。道教注重今世的享受,不需要多少苦行。
2. 饮酒、服药。李白出蜀后到江南各地游历,后来又到了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在安陆期间,好酒越来越厉害。这点与魏晋名士竹林七贤、陶渊明等都一样。信奉道教的李白自然也服过丹药。很多诗人都因为醉酒服丹出现幻觉,把丰富的想象加入到诗歌创作中。与阮籍、嵇康等正始文学的名士不一样的是,正始时期的世人饮酒大多是为了逃避做官带来的杀身之祸,而李白则是因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饮酒浇愁,而且更多地是把饮酒作为爱好。
3. 虽隐但渴望入世。李白曾担任唐玄宗的文学侍从的职务,但因有人嫉妒他才华而遭到了谗言的攻击,李白最终没有获得升任。后来也一直没得到重用。安史之乱后,朝中人分成了两派,唐肃宗和永王李璘的阵营。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阵营,但后来因永王失败,李白被贬谪到夜郎。李白虽然富有才华,但因为性格问题没能在仕途上发挥出他的才华。尽管他曾几次隐居山上,但却不是像陶渊明那种消极避世,而是为入世做准备,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仕途的希望,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这种积极的入世态度是与建安风骨一脉
2
相承的。
4. 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下层百姓。李白在二进长安的期间,亲眼看到了的与政治的黑暗,自身也在安史之乱和被流放的期间看到了百姓生活的贫困艰辛,因此也创作过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如《豫章行》,但为数不多。建安七子的王粲、陈琳等也曾创作过这类型的诗歌,李白也有发扬他们的精神的部分,但是未及杜甫做的好,因为他未曾作为社会底层生活过。
(三)、李白诗歌特征VS魏晋诗歌特征
李白诗歌特征
【分析】李白在诗歌方面,是我国文学史中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的诗歌根据不同的思想和感情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他自民歌学习,从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豪迈奔放的气势,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胆而贴切的考张,形象生动的比喻,具有十分浓重的民歌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概括】 总体:浪漫+飘逸+雄奇
(一)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新奇的比喻。
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
3
的喜怒哀乐;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
(二)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其具有雄奇风格的句子不少,但表达上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写得自然,好像是信笔挥洒,并不见得十分用力,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三)兼具儒、道和游侠色彩。
李白早年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自己的政治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以看成是李白服膺儒家思想的证明;然而李白成长在蜀中,那一个道教氛围浓厚的地方,他的少年时代就深受道教的影响。李白还充满任侠色彩,他在26岁的时候曾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剑的佩戴是他任侠之风的标志之一。
↓
综合李白的文学特征,分析其诗作中魏晋诗歌的痕迹
【分析】阮籍的忧愤,陶诗的真淳,大谢的“芙蓉出水”,小谢的清发秀丽给李白多样的风格增添了新的血液。
1、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与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相似之处
4
如阮“东园桃与李”,李“桃花开东园”;阮“良辰在何许”,李“良辰竞何许”;阮“高鸟摩天飞”,李“吾观摩天飞”;阮“忽忽肆荒淫”,李“荒淫竟沦没”;阮“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摇”,李“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等。
2、李白山水诗对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的继承
严格来讲,陶渊明的诗作中,写田园的多,写山水的基本上没有,只有《游斜川》一首。但是李白的山水诗还是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不少营养。陶诗闲雅飘逸与李白的个性也是相合的,所以李白继承陶诗冲淡平和的风格并能学得惟妙惟肖
3、李白山水诗对大小谢的山水诗意境和风格的继承
大小谢都是山水诗的巨擘。他们的诗风对李白的影响很大。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思清发,逸兴状飞的清丽风格,大多来自对大小谢的清新明丽的诗风继承。如:李白的“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常价登楼诗”就是对大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的继承引用。
(四)李白诗歌分析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短短的四句诗,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放浪率性的真实李白。这首诗没有任何典故和比兴,
5
在当时简直就是一首“顺口溜”。诗中写到,在炎热的夏天,躲避到山中的李白仍然是酷热难耐,他嫌手摇那柄白羽毛做的扇子摆脱不了暑热,而且太费事,索性把衣服脱光,裸露在松树林子里,连头上扎系的方巾都解下来,挂在山石峭壁的树丫杈上,让头发披散着,沐浴穿透枝叶洒落的清风。多么率性,多么放浪不羁的李白啊。多么真实,多么贴切的暑热描述啊。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率真任诞的魏晋风度。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6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
1.魏晋时代的诗和酒在历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纵酒狂歌是魏晋风度的主要特征之一, 魏晋许多名士都酷爱喝酒, 沉溺在酒精所营造的飘然境界中。他们借陶然大醉来逃避现实, 发泄忧愤, 是一种韬光养晦之策。李白内心深处继承了魏晋名士这一思想情怀,可谓中国文化中饮酒最有名之人。李白超越魏晋创造盛唐诗歌高峰的贡献之一, 就是他的酒诗是带着醉境狂幻出来的。醉的词汇, 醉的狂言, 醉的想像, 活化出了一个为醉什么都不顾的醉客之心, 这是魏晋名士酒诗中的理性玄思所不能比拟的。
2.李白的狂放表现在善于利用夸张来写酒诗, “会须一饮三百杯, 斗酒十千恣欢谑,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何等的气魄!
3.李白趁醉将满腹真言和盘吐出。李白醉矣! 后面皆为“酒话”,却是李白心声。这就是李白的醉诗, 他用醉汉的思想和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 是一种非常态, 也是一种美, 更是一种艺术的超越。
二、
7
魏晋名仕因自由放达、恣意不羁而为人所铭记。而强烈的自信以及狂傲不羁的处世态度更是李白极具个性的一面。“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才天生也,天授我才,必定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敢自许“天生我才”,放眼古今,恐怕惟李白一人而已。这一点,比魏晋名仕有过之而无不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