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两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掌握本课生字,根据注释疏通、理解全文内容,练习有技巧,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分析、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文章阐明的道理。 3、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并掌握其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板书:文言文两则 同学,《文言文两则》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两则文言文都讲了很有寓意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二、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师:我相信,咱们班的学生一定可以顺利达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怎么实现目标呢?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遍。 2、指名几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读错的字,并及表扬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学生。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页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有:缴(zhuó)弗(fú) 3、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1、师:好!大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下面请大家依据自学指导,准备练习译讲课文,比比谁译讲得最好。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比谁能解释重点词并能正确译讲。(若有不会的地方可同桌讨论或举手请教老师) 2、学生看书,准备译讲。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测自学结果。 师:接下来,请大家按照译讲方法开始译讲课文。 出示译讲方法: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指名后进生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学生帮助更正,若还不对,师更正,并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4、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认真自学,能够译讲课文了,很好。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请大家看书,举手提问。 学生读书,质疑问难。(帮助解难)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译讲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3页 课文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 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指名背。 六、思维拓展 1、师:同学们背诵得很好,现在大家想一想,文中的两个学生在学棋时各自的表现怎样? 板书:学生甲:惟弈秋之为听——专心致志 学生乙:思援弓缴而射鸿鹄——一心二用 2、学生讨论:说说《学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生汇报。 师总结:《学弈》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专心致志,认认真真地去做,不能一心二用。 七、当堂训练 1、写出下列各字在文中的意思: 弈: 善: 诲: 援: 俱: 然: 2、填空: 《学弈》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习 的故事,一个人(原文) ,另一个 。告诉我们学习不能 必须 的道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能正确、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4页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利用己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领悟古文内容。 3、正确译讲全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过渡语: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当堂完成目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自由读文,把读得不准确的字划出来。 2、指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其他学生帮助正音。 学生可能读错的有:初chū 孰shú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师:大家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6分钟后比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译讲方法: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5页 2、先学。 学生看书,准备译讲。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后教。 1)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果还不对,老师更正。 2)质疑问难 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领悟道理,练习背诵课文) 1、过渡语:同学们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译讲了,那么,从《两小儿辩日》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道理呢?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分组汇报。 3)师总结。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3、指名背。 六、当堂训练 1、写出下列各字在文中的意思: 辩斗: 故: 以: 及: 沧沧凉凉: 孰: 汝: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6页 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孰为汝多知乎? 教学反思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7页
2、匆 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谁来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和警句?(学生自由说)同学们说得都很棒,那么,今天我们不习一篇有关珍惜时间的文章《匆匆》。(板书课题:匆匆)它的作者是朱自清。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自学 师:下面开始自学,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3、试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生字、新词。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8页 2、指名朗读课文。 比比谁读音准确,富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他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3、小组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这道题偏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引导。 师小结: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4、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背会第一自然段,准备抽背。 学生自背。指名背,对于背得较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 齐背。 五、当堂训练 1、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匆匆: (2)涔涔: (3)潸潸: (4)徘徊: (5)凝然: (6)空虚: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 呢?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9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抓住重点名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听写词语。 2、抽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师:下面开始自学,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1、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如“你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也没有影子。”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3、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4、回忆并写出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 四、检查自学效果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讨论并交流过了,那么,能正确回答的同学请举手。 1、指名回答第1题(叫多名学生回答)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0页 师小结:同学们找出的这些句子都耐人寻味,理解得届相当 透彻,由此可见,同学们在自学地过程中都很认真。 2、师:谁来回答第2题?(叫多名学生回答) 这道题比较灵活,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 3、师:谁来回答第3题?(叫多名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能回答出: 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4、展示自己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 五、当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一天的时间是怎样溜走的? (2)课文中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巧填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 (1)黑发不知勤学早, 。 (2)一寸光阴一寸金, 。 (3)光阴似箭, 。 教 学 反 思 如何围绕重难点,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以读促悟: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读准字音,到朗读课文读懂文心;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首先,找学生读课文。接着是自由朗读朗读让你感受到“匆匆”的句子、还有将自己独特的感悟融入朗读中,让同学听,并谈体会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了学生、文本、作者的三者对话。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而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以展现,教学落到了实处。 2、学法迁移。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我借用余秋雨对散文的定义:“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以及共同的思考。”潜移默化传授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学习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当你用心倾听和朗读了作者的话语之后,再和作者一起思考,你会突然发现,你能听到作者在和你一起对话,这就是一种品读。形成认识后,我再让学生用倾听、思考加上读和作者对话,继续品读文中其他部分。学生用学得的方法指导自己品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学习成功。 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 3、读写结合: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 课中,我让学生先读文中的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让学生仿说一句自己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接着让学生去发现,文中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不仅仅是“过去,过去”,还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飞去”、“跨过”、“溜走”等,我让学生给自己刚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动词,学生信手拈来,句子也立刻生动了。我慢慢加大难度,你能一下子说两句吗?你能想一想后说出三句吗?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说得渐渐多了,也顺了。课后作业中,我让学生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落实了写。 总之,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 4、自主探究:学习中,我多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初读课文,我让学生思考从文章哪些地方读出了时光的匆匆;倾听朗读之后,我请学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要求读懂文中一到两处,并在文中做简单的批注。这个环节我给足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不走过场,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如快速默读课文,让学生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体会;还如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其他同学听后谈感想,学生自主评议等。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1页
3、桃花心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播放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有关桃花心木的知识) 2、板书:桃花心木 作者:林清玄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自学。 师:下面开始自学,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 2、反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桃花心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种树人是怎样给树浇水的? (3)种树人为什么这么做呢? (4)你如何理解种树人的做法呢?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2页
比一比谁的读音准确,富有感情。如有读错的字音,请其 他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3、师:谁来回答第2题中的第(1)题?(让后进生回答) 估计学生能回答:树形优美 高大笔直 4、谁来回答第2题中的(2)呢?(让后进生回答) 估计学生能回答出:时间不定 浇水的量不定 5、谁来回答第2题中的(3)呢?(让多名学生回答) 这道题偏难,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引导。 板书:树——自打水源 拼命扎根 长成大树 6、各组代表汇报问题2中的(4)。 五、当堂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Chā yāng kū wěi mò míng qí miào ( ) ( ) ( ) ( ) Duàn liàn yōu yǎ bó bó shēng jī ( ) ( ) ( ) 2、根椐课文内容填空: (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 , 而 。 (2)不只是树, ,在 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 ,会锻炼出一颗 的心。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3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文题目,回顾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首先,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一说?(学生举手发言)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自学。 师:下面开始自学,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1、读句子,回答问题。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颗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2、作者从种树中感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自学效果。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讨论并交流过了,那么,能正确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4页
回答的同学请举手。 1、谁来回答第1题中(1)?(叫我名学生回答)师纠正、引导。 小结:“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学生可大胆想象,只要是生活中的磨难即可。 2、指名回答第1题中的(2)。 这道题偏难,教师根椐学生的回答帮助引导。 师小结:因为桃花心木在种树人的精心调教下,学会了适应环境,能够在“不确定”中生存,它们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所以种树人不来,也不会枯萎。 3、各组代表汇报问题2。 师板书:人———生活考验 自主 努力成才 教 学 反 思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5页
4、顶碗少年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顶碗少年 赵丽宏 2、年到课文题目,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起杂技表演。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表演,尤其是杂技表演,都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个顶碗少年的故事。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由朗读 四、指导自学 师:请大家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上问题。 1、本文一共写了少年几次顶碗表演?失败了几次?少年每次的表情怎样,观众的反应怎样? 2、顶碗少年是如何面对两次失败的?结果如何?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6页
3、是什么力量使得少年最终取得了成功呢? 4、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理解结尾句,领悟作者受到的启示。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五、检查自学效果 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认真地讨论了以上几个问题,想念每位同学都有有了自己的看法。 1、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让后进生回答)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估计学生的回有: 学生甲:顶碗少年有三次表演,失败了两次。 学生乙:少年第一次——歉疚,微笑,不失风度,鞠了一躬。 少年第二次——呆呆,汗珠,不知所措。 少年第三次——轻轻抖,深深鞠了一躬。 学生丙:观众第一次——惊呆了。 观众第二次——屏住了气,目不转睛,喧哗。 观众第三次——暴风雨般的掌声。 2、谁来回答第2个问题?(让多名学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感受。 3、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对老者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 师小结。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7页
板书:成功A:客观的原因:老者的鼓励 B:主观的原因:自身的努力 4、师生共同探讨第4个问题。 老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纵向深处发展,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探讨,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真正领悟本文泊主旨。 师小结。 板书:失败乃成功之母 六、当堂训练 1、根椐课文内容填空。 (1)这 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 了。 (2)顶碗少年 地微笑着, 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3)顶碗少年 地站着,脸上全是 ,他有些 了。 (4)这真是一场 的拼搏! 2、读课文,回答问题。 (1)顶碗少年的表演最后成功了吗?从这次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出顶碗少年的什么精神? (2)假如你是杂技表演现场的一名观众,面对少年的失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教 学 反 思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8页
5、手指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情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谁来说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自由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手指》,看看作者丰子恺先生在本文中写了什么有意思的内容?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自学 过渡语:下面开始自学,比谁的学习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标上记号,借助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 2、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结合课文,说出各手指的名称,并说出各手指的优缺点。 4、小组讨论,这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自学,老师参与讨论。 四、检查自学效果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9页
1、检查生字、新词。 2、谁来回答第2个问题?(多名学生回答) 老师小结: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之后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与性格,风趣幽默;最后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指名后进生回答第3个问题。 估计学生的回答有: A、大拇指 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胖,头大而肥,构 造简单。长处:最肯吃苦。 B、食指 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C、中指 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上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最优美。 D、无名指和小指 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官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小组代表汇报第4个问题。 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五、当堂训练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0页
搔痒( )纽扣( )窈窕( )秽物( ) 烫伤( )爱憎( )渺小( )鼻涕( ) 2、根椐课文内容填空。 (1)《手指》是现代作家 先生写的一篇。 (2)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 ,各具不同的 ,各有 ,各有 。 (3)五根手指如果能 ,成为一个 ,那就根根 ,根根有 ,不再有什么 之分了。 教 学 反 思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1页
6、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学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己、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这儿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吗?(学生自由说)那么你们是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浓地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 板书:北京的春节 老舍 2、简介作者(播放课件)。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自学 师:下面开始自学,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 2、再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2)北京的春节大概有多长时间?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2页
(3)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都写了哪些风俗习惯? (4)根据习俗概述,你以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5)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生字、新词。 2、开火车朗读课文。 比比谁读音准确,富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 3、指名回答第2题中的(1)(让后进生回答) 根椐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板书: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指名回答第2题中的(2)(让后进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5、举手回答第2题中的(3) 学生A: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学生B: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学生C: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6、小组代表汇报第2题中的(4) 师小结: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7、举手回答第2题中的(5)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3页
学生自由回答,师小结:春节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是除 夕和正月十五。 五、当堂训练 1、有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的括号里的“√”。 蜜饯zhàn( ) jiàn ( ) 掺和chān( ) cān( ) 通宵xiāo( )xiǎo( ) 黏性nián( )zhān( ) 娴熟Xián( )xián( ) 小贩 Fàn( )bàn ( ) 毛驴 lǘ ( )lú ( ) 喝粥zhōu( )zōu( ) 2、填空。 老舍:现代( )家( )家。原名( )字( ),北京人。老舍先生的著作非常丰富,有 、 、 和 等。新中国成立后,他用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被誉为“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了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自学 师:能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 关于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本课内容,请看自学指导。(出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4页
示自学指导) 1、老北京的孩子们过春节的三件大事是什么? 2、老舍先生写了这么多有关老北京的春节活动,你觉得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有什么作用? 3、在老舍先生的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让后进生回答) 估计学生的回答: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第三件大事是买各种玩意儿。 2、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本文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四个部分,有的民俗习惯只用一句话带过。这样写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印象深刻。 板书:有详有略 点面结合 3、小组代表汇报第三个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回答。 教师小结: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内容,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5页
五、当堂训练 读句子,回答问题。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己,必定赶回家吃团圆饭。 这名话中画横线的字说明了什么? 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一眨眼”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此句与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教 学 反 思 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的主体得以发展,本着尊重学生的目的,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想不到效果比以往自己布置硬性的作业强得多。“我要重新写一篇我的春节”、“我想去了解各地的年俗”、“我要去找一些春联,再整理整理”、“我想上网查查中国其他的节日都有些什么风俗”„„这些作业,比平时做的基础练习、抄写生字可谓是有意义多了,很有现在学生的个性,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愿意去完成。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6页
7、藏戏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藏戏》,去了解它,感悟它的魅力吧! 板书:藏戏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自学 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一起去感悟藏戏的魅力吧! (出示自学指导) 1、读文,给不认识的生字,新词注音,自主清除阅读障碍。 2、再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语句) 4、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小组讨论交流。 5、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7页
词概括出来。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生字、新词。 2、谁能回答第2个问题? 估计学生的回答:本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 3、举手回答第3个问题,老师给予引导。 师小结: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4、小组代表汇报第4个问题。 估计小组代表的汇报: 学生甲:以弱搞强的传奇:年轻僧人→凶险的自然。 学生乙: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学生丙: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师小结。 5、谁来回答第5个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特点:多样、夸张、形象的面具;没有固定的舞台,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 五、当堂训练 1、给下列字组词。 婀( )浑( )俊( )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8页
容( )舞( )身( ) 唱( )敦( )赞(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 )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 ); ( )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 ); ( )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 ); (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 ); ( )的面具是半白半黑的,象征其性格( ); ( )的面具是表面獠牙的,以示( ); 教 学 反 思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29页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和睦相处”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二、课件出示 三、指导自学 师: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开始自学(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再读课文,分组讨论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3、客家民居“奇”在何处?为什么称傣家竹楼是绿色之家?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4、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自学,老师参与讨论。 四、检查自学效果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给大家汇报?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30页
1、第1个问题,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读 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2、小组代表汇报第2个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随机补充。 3、谁来回答第3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客家民居“奇”的特点: 用料奇特 造型奇特 异常坚固 4、谁来回答第4个问题? 学生回答,师小结。 客家民居:体现了勤俭持家,各睦相处,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文化。 傣家竹楼:体现了美观、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平等互助等中华传统文化。 五、当堂训练 1、补充词语。 遮( )盖( ) ( )( )持家 和睦( )( ) 清风( )来 花果( )( ) 喜气( )( ) ( )山( )岭 ( )厚( )远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客家民居的特点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本民族的文化有什么关系?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31页
2、傣家竹楼本身有什么特点? 3、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教 学 反 思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32页
9、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铺天盖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觉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我们好地方》,导入。 板书:和田的维吾尔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师: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开始自学。(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说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3、从文中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族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4、深读品悟,和田维吾尔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5、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学生自学,可以合作交流,师参与讨论。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有错及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33页
时指出。 2、谁能回答第2个问题?(后进生回答) 师纠正并总结。 3、谁能回答第3个问题?(随机抽) 估计学生能回答: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和田地处沙漠边缘„„感觉也是甜的。 4、小组代表汇报第4个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维吾尔族的豪气与乐观; 维吾尔族的酷爱土地 ;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 5、小组代表汇报,师总结。 全文和第段都有中心句,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五、当堂训练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铺( )盖( ) ( )颜( )色 形态( )( ) 随风( )( ) 2、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这名话写出了和田维吾尔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年级:六 科目:语文 下册 第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